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7233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一)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本诗紧扣“望”字,试作简要分析。)3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_ ;“造化钟神秀” 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_;“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 _的感情。 诗中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钟”、“割”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 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2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深”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4简要赏析“抵万金”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搔”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6结合这首诗分析一下杜甫为何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7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 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 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老妇人和官吏的性格各是怎样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有吏夜捉人”为什么是“夜晚”捉人? 3 “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4 妇人说的话交代了几层意思? 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5赏析“独”字。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可分_ _,_ _,_ _,三层意思。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 具体指什么?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本诗从体裁看是_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_ ”诗;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 2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征蓬”“归雁”两词用得很好,试作分析。颔联作者以“征蓬”“归雁”自比,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简约,物态毕现。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4 此诗虽与边塞战事有关,但表达的思想内涵却与一般边塞诗不同,有其独特之处,请简要说说你的认识。5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哪句最能体现? 2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的画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赏析“随”、 “尽” 、“入”的妙处。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赏析“下”的妙处。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和_融于一体。 2赏析“帘旌不动夕阳迟” 。 赏析“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二)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最后两句有什么哲理?2赏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 “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 、地点 、事件 。“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的心情。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画面。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本诗写景有特色?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赏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赏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根据提示写出诗句。诗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化用淮南子典故中的诗句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句。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5、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意境相似的两句诗。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3 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中的“孤蓬”。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 ”,“孤蓬”是 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4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5、赏析“班马鸣” 。6本首送别诗有什么特色? 本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描绘“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画面。3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4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5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唱黄鸡: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1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 的看法,表现作者 的生活态度。2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的画面。3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风吹雨”有什么含义?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的陶醉,对 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自选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全诗表现了什么样的氛围?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8上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1、2是 ,3、4是 ,5、6是 ,7、8是 。 答案:远望、近望、细望、俯视本是紧扣“望”字,试作简要分析。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所见。“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所见。3 “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 ;“造化钟神秀” 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_高大巍峨;神奇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中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的形象。“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雄伟高大( “钟”“割”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钟”写大自然对泰山的眷顾极言泰山之神秀。“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割”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这首诗的颔联,描写了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做简要分析。这两句诗运用拟人赋予泰山生命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明人莫如忠评价首尾下句说:“齐鲁到今诗未了,题诗谁能继杜陵”,认为这句诗无人能继,你怎么看?“齐鲁青未了”是经过诗人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可谓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那样用“崔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写出了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移用。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 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 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2分)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后人以其深刻的思想意义把此诗誉为“绝唱”,请就此作简要分析。后人把此诗称为杜诗的绝唱,是由于此诗最后一联诗。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5下面是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2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得很好,试作赏析。答:“深”字一举两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一片生机的景象,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破 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种解释?理由是什么?此联向来有两钟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简要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答:此句寄情于“花”“鸟”,把人的感情赋予它们,极言内心之痛切。 谈谈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答:意思是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鲜花、鸟鸣平时给人以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人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特殊情况下人的特殊的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句话,对诗的颔联作一赏析。诗的颔联一反常态,平时给人美好的花朵和婉转的鸟鸣,在作者心中不是勾起愉悦的情感,而是无限的哀愁。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命运的坎坷而引起的,景决定于情。4简要赏析“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5.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意思相近即可) 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6结合这首诗分析一下杜甫为何被后人称之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圣”是因为他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且诗歌艺术上乘。“史诗”是反映了当时真实的历史事实。7诗中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石壕吏【唐】杜甫夜入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感情。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2 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师生讨论: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老妇人和官吏的性格各是怎样的?老妇:勇于承担苦难官吏:凶暴蛮横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4赏析“独”字:一个“独”字,意蕴丰富。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归园田居(其三)【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这首诗可分_,_,_,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愿” 具体指什么?这是全诗的归结和主旨。“愿”,具体指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3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语言“自然、通俗”。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全诗有三层意思,分别是什么?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出使路线;(2)沿途风光;(3)最新消息。通过描写奇特壮丽的边塞风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情感。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本诗从体裁看是_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_ ”诗;五律 边塞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出使1分 征蓬飘飞的蓬草2简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写作手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比喻、对偶颔联作者以“征蓬”“归雁”自比,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因受排挤流露出孤寂、激愤、抑郁之情。“征蓬”“归雁”两词用得很好,试作分析。答:运用比喻的手法,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这首诗的颔联以“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于自比,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3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壮观”之句,仔细品味这句诗,谈谈王国维评价的理由?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有表现力?这句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这句话还精于炼字,“直”“圆”两字用得极好,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诗歌以烽烟之直和落日之圆突出了大漠的辽阔壮美。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大漠无边,黄河如带,从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妙处。示例:(1)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描绘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2)两句诗讲究线条美,一望无际的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简约,物态毕现。这首诗的五六两句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历来被人推崇,请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景物的画面感,大漠向无尽的远方延伸,给人以开阔广袤的感觉。“孤烟直”则使画面有立体感,“长河”把画面分割成两段,“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的气势。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 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 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5此诗虽与边塞战事有关,但表达的思想内涵却与一般边塞诗不同,有其独特之处,请简要说说你的认识。本诗不叙战事,而表现诗人被遣出使,写出了边塞的落寞之情。6苏轼怎样评价这首诗?苏轼称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7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_ 。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_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使至塞上使至塞上一诗中表现塞外苍凉雄浑之美的名句是_ 。由此可以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惜别之情。 故乡 ,惜别或怀念之情 2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的画面,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答题示例: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4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示例:“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像奇特。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诗歌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u)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_和_融于一体。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2赏析“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恰当地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赏析“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表现出作者的惆怅之情。“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怎样理解尾联中加线的词语?“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互映衬,且暗喻政治局势之严峻。 “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3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A 1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长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用生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像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3最后两句有什么哲理?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野望 王绩唐东皋 薄 暮望, 徙倚 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 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 傍晚 、地点 水边 、事件 远眺 。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本诗描绘了萧瑟恬静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4、本诗写景有特色? 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xing)水曲, 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答:秋季。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首联“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答: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转地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愿,前四句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写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对方援引的心情。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中的“蒸”和“撼”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蒸”是”“弥漫“之意,写出了水气蒸腾笼罩云梦泽的朦胧景象,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撼”是摇动之意,写出了波涛翻滚汹涌的气势,突了了洞庭湖的壮观。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赏析“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赏析“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分析尾联的表达技巧,并说说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化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官,报效朝廷。 3根据提示写出诗句。诗中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化用淮南子典故中的诗句是: 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 与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A,B,C,D。4分,一项1分。对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 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C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诗的前两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慨?蕴含着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5、在马致远的秋思中与“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意境相似的两句诗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诗通过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答: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3 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4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赏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比喻游子的心情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以落日对大地的依恋比喻与友人难分难舍。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本首送别诗有什么特色?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豪迈乐观之情表现了诗人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2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前两句是议论,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赏析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答:诗中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 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开,幽径独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