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7091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同步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描绘世外桃源 构想理想社会桃花源记同步练习文中描绘了桃源的美好自然景象和淳朴社会风尚,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心生无限遐想。一、积累运用,夯实语文基础1.拼音小博士为句中加点字注音。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黄发垂髫( ),并怡( )然自乐。 2.巧辨异义词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_ 今义:_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 今义: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 今义:_ 古义:_ 今义:_ 3.常识小背囊填空,积累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朝代)著名的诗人_,又名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你在课外还读过该诗人的诗_、_等。4.译词显神通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 )处处志之 (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 5.名句大写真根据提示,填写相关语句:文中突出桃林之美的句子是:_;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文中体现桃源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文中突出桃源人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是:_。6.成语勤积累现实生活中所用的成语有些就出自本文,请列举出其中的两个。积累一:_ 积累二:_7.妙笔绘画面学习课文,桃花源的美好生活令人心驰神往。观察右侧画面,联系课文内容,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来生动描绘画面内容。 看我来描绘_二、思考领悟,品味文本精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8.层次我来理剖析行文思路层次,填写下面空格。全文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_、_的顺序来记叙的。9.语句我来译请你小试牛刀,翻译以下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句:_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译句:_10.情感我来品第二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伸,锻造阅读智慧炊 烟 赵 丰( l )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炊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2 )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野就缺乏生气。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滚动,炊烟散漫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拥抱那乳白色的晨雾。农人们扛着锄、赶着牛走出村庄,伴着鸡鸣、狗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正午的阳光下,炊烟似有似无,农人顶着阳光回村庄,一缕缕淡淡的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老婆晌午给咱做啥好吃的?干面?搅团?有没有油泼辣子?”这时,炊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渴望。黄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衬下,炊烟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欢叫,鸟儿归巢,农人们荷锄而归。( 3 )土墙、木门、青瓦、杨树、炊烟。那时如果在村子里,我的目光里就呈现出这么几样东西。把这些东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记忆中乡村的影像。如果远离村子,就只剩下炊烟了。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烟和风的游戏。炊烟离开烟囱后,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炊烟在哪儿落脚,这是我所挂念的。我不知道诗人、画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家的灵感从何而来,我一直疑心陶渊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乡村生活,不然桃花源记为何没有描写炊烟的诗句?缺失了炊烟的桃花源,该是何等的落寞。( 4 )炊烟在城市是一种污染,在乡下却成为一种风景。城市的风景虽然对于现代人类有着巨大的诱惑,但城市给人类以现代生活享受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噪音、污染、交通拥挤、人情淡漠 让城里人厌烦和无奈。无怪乎在乡村生活得久了的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嗅惯了鸡鸭畜禽的屎尿味,听惯了牛羊虫鸟的鸣叫声,看惯了村舍炊烟的缭绕,两只脚板走在泥土上才觉得踏实和舒适。( 5 )炊烟标志着平民意识。起码,它带给我是淡泊的心境,还有远古的想像。原始人发明了火,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文明”却滞留在了乡下。城里人早已开始用电取暖,做饭。液化气和煤气虽然也产生火,只是没有炊烟。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桔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炊烟在乡野仍然继续充当着风景的角色。既然这样,乡下人对炊烟的感情还会旷日持久。( 6 )留恋着乡野炊烟的人,自然无法摆脱禁锢在身上的平民意识。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到了假日,我会兴致勃勃地去乡下欣赏炊烟的景致,清洗被站污了的灵魂。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7 )我知道,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11.词义细揣摩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含义。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朴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12.明确指代意阅读第五段,指出划线句中“这种情况”具体指什么。13.美点来赏析文中多处对乡下生活进行了生动描述,请你摘录自己最喜爱的句段加以赏析,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等。我的摘录:_个性赏析:_14.情怀深体会陶渊明因不满社会现实,构想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上文,作者对乡下炊烟的留恋又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怀?四、综合实践,挖掘自我潜能学罢桃花源记一文,班内开展了一场“大话陶渊明”主题交流活动,请你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阐发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与大家共同分享。15.【活动一:我为陶渊明高歌】腐朽的东晋王朝早已被滚滚的历史潮流冲毁,并逐步为世人所淡忘;而东晋时代那个贫困潦倒的陶渊明及其作品却依然熠熠生辉,为世人所称道。在此,还请你以生动的语言来为陶渊明高歌,描述他的可贵一生。我赞陶渊明:_16.【活动二:我看“桃花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远离乱世,没有剥削、压迫,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安乐幸福。但这样的“世外桃源”在现实中又能否存在?谈谈你的个性化见解。我的见解:_五、个性创作,感悟多彩生活17.陶渊明不满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创作桃花源诗并序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现实生活中,你也会因来自方方面面的困扰而痛苦、烦闷、无奈等等,那你又是以什么为寄托,来排解这种种情绪的呢?请自拟文题来写一篇作文,与大家共同分享你生活中的苦与乐。参考答案1. hu tio y2.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3.东晋 陶渊明 陶潜 世外桃源 饮酒归园田居 4.穷尽,走到头 作标记 类 邀请5.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先世避秦时乱6. 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豁然开朗、不知有汉等。7.渔人误闯桃花源,见里面老人小孩都自得其乐,一派祥和气象。一见渔人,他们很吃惊,忙问客从何处来。渔人上前施礼,具体回答了自己了来历。源中人听罢,盛情相约。8.进入桃花源 出而复寻9.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11. 这里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这里指恢复生活的初始状态。12. 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桔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13.示例:摘录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滚动,炊烟散漫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拥抱那乳白色的晨雾。农人们扛着锄、赶着牛走出村庄,伴看鸡鸣、狗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赏析作者通过对清晨飞鸟、露珠、炊烟、晨雾以及农人开始劳作时情景的描写,展现了一幅优美恬静、充满生机、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悄。14.作者对乡下炊烟的留恋,就是对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是厌烦了城市生活,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15.示例: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16. 在我看来,陶渊明构想的“桃源生活”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没有压迫与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和乐幸福,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等。当然,我们的生活又绝非 “与世隔绝”,恰恰相反,是高度开放的。从这一角度讲,我们的生活是高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17. 写作提示:要写好此文,一是要揭示出己所受到的困扰是什么,或来自家庭,或来自学习生活等;二是,要重点描述自己是以什么为寄托,如何来排解自己内心的某种情绪的。写作中应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切忌无病呻吟或不切实际的空喊,力求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