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6952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课题述职报告付之娥教师在批评教育高年级学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年级学生不听话甚至逆反对立的情绪的现象。这种逆反心理可以说是当前学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高年级学生自暴自弃、冷漠、多疑、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荒废学业,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研究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寻求解决良策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1、高年级是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而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倾向于批判态度。但是,对于许多做父母的来说,在他们面前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他们因此可能在有意无意当中忽视了对孩子的应有的尊重,而当他们我们的孩子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2.高年级多数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心理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3.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因素。部分教师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存在着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使得课堂上死气沉沉,呆板乏味,学习意志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的情绪。部分教师过分追求分数的高低,急功近利,对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不尊重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以法官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不入眼的学生”,或体罚,或当众侮辱,或白眼相加,使学生对教育相背离并反其道而行。二. 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消除策略 怎样克服和消除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和教育好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尊重和理解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1.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高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再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2.学会倾听,有效消除“意障” 所谓“意障”就是意义障碍的简称。比如,某生因家庭父母亲不和,早饭没人煮,早上第一节课连续迟到几次,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怎么回事?为什么老是迟到!罚扫地三天。”该生不服,逆反心理于是产生,干脆来一个破罐子一摔到底,地板一天没扫,迟到天天依旧。在这件事上,师生之间就存在着“意义障碍”。如果这位教师能换一种做法,课后找这位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倾听这位学生的心理话,问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及时和家长联系沟通,就会取得不同的教育效果。一般情况下,“意障”产生的土壤是偏见、成见、误解或观点立场的分歧,例如,教师认为同学间应该坦率地提出缺点错误,而许多学生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这是“不义气”,是“出卖朋友”;当教师要求某生帮助同学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时,这个学生必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从学习、生活、内心的需求等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才能有的放失,得心应手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才能清除“意障”,缩短心理沟通的距离。但是,值得提醒的是在“意障”尚未消除之前,教师最好不要操之过急,以免激化学生的逆反心理。3.注意方法,把握教育时机 要消除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个别高年级学生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式,采用谈话、谈心的方法,尽量减少严厉批评的次数。谈话、谈心也尽量不在办公室,找个僻静之处,师生坐下来谈心交换思想,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能消除师升间的敌对心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可根据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暗示、点拨、侧击、提醒、警示、谈心、批评,可以从暗示开始,效果不佳,再逐步升级,当学生意识到了就适可而止。对个别高年级学生的缺点,教师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任何人都有缺点,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个别学生只不过是缺点多了些。任何人都有优点,没有优点的人也是不存在的,个别同学的优点只不过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而已。所以,老师对个别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应该胸怀宽阔的去包容,时间一长,这些学生就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了。包容只是对学生缺点和小错误而言,而对学生的较严重的错误,必须批评教育,这是教师的职责。批评教育中要包含宽容,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决不能“没完没了”。学生认识到错误了,就要适可而止。宽容之心体现着老师的涵养和肚量。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切记不可火上浇油。当学生正处在情绪激动时,教师要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学生发火并有攻击性语言时,教师可先退一步。“冷处理”“软着陆”是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最佳方式。这也是我在研究过程中体会最深的。另外,教师在与学生谈心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选择学生心情最好的时侯,这样才容易切入主题,学生才能欣然接受老师的教育。他只是一个例子,其他同学也有可能产生叛逆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我得好好注意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自己的言行等,要好好思考预防发生这样的事及发生这样的情况的策略:1.尊重学生,真心爱护学生 我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我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 :“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理解学生,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学生同乐、同忧、同悲,让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2.学会倾听,了解具体情况 偏见、成见、误解或观点立场的分歧都易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要多与学生沟通,从学习、生活、内心的需求等方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才能有的放矢,得心应手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疏导工作。 3.注意方法,把握教育时机 对于个别学生要采取耐心说服的方式,采用谈话、谈心的方法,尽量减少严厉批评的次数。谈话、谈心也尽量不在办公室,找个僻静之处,师生坐下来谈心交换思想,这样,既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又能消除师生间的敌对心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学生的错误可根据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暗示、点拨、侧击、提醒、警示、谈心、批评,可以从暗示开始,效果不佳,再逐步升级,当学生意识到了就适可而止。对个别学生的缺点,我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任何人都有缺点,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个别学生只不过是缺点多了些。任何人都有优点,没有优点的人也是不存在的,个别同学的优点只不过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而已。所以,对个别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应该胸怀宽阔的去包容,时间一长,我想这些学生就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了。包容只是对学生缺点和小错误而言,而对学生的较严重的错误,必须批评教育,这是教师的职责。批评教育中要包含宽容,老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决不能“没完没了”。学生认识到错误了,就要适可而止。对学生的教育,我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切记不可火上浇油。当学生正处在情绪激动时,我要先稳定学生的情绪。学生发火并有攻击性语言时,教师可先退一步 “冷处理”“软着陆”。在与学生谈心解决思想问题的时候,要认真观察,选择学生心情最好的时候,这样容易切入主题,学生才能欣然接受老师的教育。浅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与调适东城小学 卢锡培 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的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逆反心理是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 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特别是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心智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这种特殊的的心理活动现象往往使许多教师、家长感到无计可施、无可奈何,这大大挫伤了许多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逆反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心理偏差的某些特点,如果不加合理疏导,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学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逆反心理进一步发展,还很有可能向犯罪心理或变态心理发展,对他人和社会构成危害。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探究艺术的疏导方法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 1、对教育者不信任,对正面教育不认同,作反向思考。 2、对科学的思想怀疑,甚至根本否定。 3、对思想教育及遵纪守则持消极、蔑视、对抗态度。 4、认同不良倾向,为之喝彩。 5、将消极、腐朽的东西绝对化。 6、偏执型人格,在学校经常表现为毁坏公物,欺负同学,找老师麻烦。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在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教育环境及其它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内部的心理因素。 二、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学校教育工作的失当。学校教育不良因素的作用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a. 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生硬,逐步形成师生感情上的冷漠、疏远、对立。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原因。比如,有的教师在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时,采用粗暴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言等,触犯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抓住学生的一点过失不放,又写检讨,又上门投诉。b. 教师不善于体察后进生的心理,一味的责备、训斥,许多学生长期被冷落使他们产生一种心理定势,在情感上就和老师比较疏远,对学校对教师不信任,有的学生甚至世故地认为老师接近我是别有用心。这一类学生,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老师心目中,很可能再次沦为“遗弃生”,这样,就为逆反心理的产生、繁衍增设了市场。c.教学内容的单调呆板,习惯于用简单机械的说教解释。有的教师对学生总是陈词滥调,学生感到厌烦,导致逆反心理;也有的教师调子唱得太高,教育上不从实际出发,也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是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主要环境,他们心理品质的形成最初来源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然而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a. 高压效应。许多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没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家长的对待方法往往是简单粗暴。这种“高压政策”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加重子女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逆反心理。b. 过度宠爱。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社会称作是“抱大的一代”,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忽略了自立能力的培养,而小学高中段时期恰恰是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阶段,过多的关爱反而容易引起子女的对抗情绪,产生逆反心理。c. 期望过高。许多家长总抱着:“一切就是为了你好!”的思想,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子女铺设发展的轨道,而常常忽略了子女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对子女期望过高,一旦子女不能实现自己的期望,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失望的情绪和言语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逐渐形成逆反心理。 3、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宽泛,获取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开始走向多元化,而学生对于各种新的东西缺乏正确的分析能力,往往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观念,甚至对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加选择地接受、崇拜、模仿。这时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就往往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产生冲突,如果家长和教师不艺术地加以引导,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向对抗心理。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的是目标而忽略了过程,强调的是应该做什么而忽视了应该怎样做,以说教代替操作,这种简单机械的教育根本无法解释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加上现在社会上确确实实存在着诸多不正之风和不合理因素,这样,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往往引起学生的怀疑、抵触,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二)主观原因 1、处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独立意识逐渐形成,并慢慢增强,自以为能力已很强,希望摆脱家长和教师的管束。他们讨厌仍被人视为“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 2、少年儿童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越是不让干的事偏要干,越是不想让他们知道的事偏要知道,越不接触我越要接触一下。好奇心过强就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要满足这种需要,就往往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逆反。教师管得越厉害,学生逆反心理就越强。 3、知识面狭窄,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抓住一点,不顾其他。有时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4、意志薄弱,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少年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丰富,因而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求知欲旺但易转移兴趣,自尊心虽强但又很脆弱,批判能力也往往是盲目的。这些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原因。另外,遗传因素也相应影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与疏导要真正帮助学生化解逆反心理,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科学地评价学生中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系统全面地研究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现阶段,掌握调适与疏导的正确方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根据产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原因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要调适与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加强师德教风建设。 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教师角色职业道德行为的负面影响,其中,教师工作不当是较为直接的诱因,学生学习行为中大多数逆反心理是由这一因素引起的。因此,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并不在于他的行政权力,而在于他的内在素质。学校应注重塑造教师形象,加强教师业务管理,规范教师考评制度和学生民主评议措施。如果每一个教师都树立了爱岗敬业和服务育人的思想,真诚地、科学地对待学生,那么,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积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家庭,如果不重视解决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往往是事倍功半。我校是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开家长会、教育讲座、成立家庭委员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情况,向家长提出学校的要求和希望,以期取得家长的合作和支持。尽力帮助家长改正由于认识片面、视野狭隘而造成的自身认识错误,改变他们自身存在的极端作风,让他们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中去。 (三)塑造自身形象,加强情感教育。教师的自身形象塑造相当重要。教师不但要提高业务能力,还应该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秉公办事,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另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情感投入,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把教育者置身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这样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和疏导逆反心理。 (四)在学生中营造宽松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学生的情绪得到倾诉和渲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另外,对学生的观点,我们要进行客观评价,即要肯定他们的合理成分,又要纠正他们认识上的偏差,指导他们如何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分析问题。要辨清现象和本质,要区分主流和支流,不能以偏盖全,以局部代替整体。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归谬和证伪,达到思想升华,理想重建。教师在指导学生辨证的分析问题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自我,提高自信心。 (五)注重研究学生心理,全面解放学生思想。 1、了解学生,充分尊重。教师新接任一个班级,势必对这个班级的各方面不了解。班主任需了解班中情况,仔细打听产生逆反心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的表现,以及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等等。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多数是班里的后进生,对于新来的教师,他们往往怀着“从头越”的心情,对新来的教师充满信赖和希望。这时候,班主任应给予他们尊重和理解,他们便有可能从此树立信心,走进“好学生”的行列。 2、知情知心,沟通中求化解要化解就必须知情,只有详知内情,才能把握学生的现实心态,了解他们希望什么,需要什么,与学生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化解其逆反心理。a. 从沟通到信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以坦诚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谈心,树立相互的信任感,学生便会直抒胸臆,畅谈积怨,教育者才能听其言、观其行、知其情,从而采取有效措施。b. 从沟通到理解。当学生理解到教育者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时,才能更好地消除误解,增进谅解,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自觉接受教师的规劝、批评。c. 融洽相处。在平时的交往中,教师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管教孩子,教师须放下架子,真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平等相处,尊重他们,了解他们,使之产生一种自尊心理,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这样就会大胆反映意见,师生间那种格格不入,互相对立的逆反心理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消除。 3、动之以情,以理服人。对学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求得到教师的爱抚,是小学生普遍的心理要求。有的老师爱抚地摸一下学生的头,或深情地望一眼,或吩咐学生一件事。对于老师的这些举动,学生或会感到是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与期望。班主任应该和学生推心置腹地交谈,坚持充分说理,针对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明道德规范,使他们逐步分清是非与善恶、美丑与荣辱,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并产生自觉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真正懂得,老师之所以严责,完全是因为爱深。如果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他的逆反心理便会随之消除。 4、耐心教育,启发自觉要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用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a. 坚持正面的教育。班主任要针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实际,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地进行教育疏导,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再具体指出前进的目标。做这类学生的工作要坚持说服,反对压服,即使学生一时想不通,坚持错误看法。班主任也不要急躁,而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给他一段时间去思考,相通了是会转变的。这时可以运用“留白”艺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冷处理,欲擒故纵,稍作停留,以使学生有一个余地,反思审视,自省自悟。b. 多挖掘学生优点,多表扬。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像失宠了的小动物。依据这一心理特征,班主任要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热情的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还是公正的,自己过去错怪了老师,从而消除逆反心理。 5、潜心着意,以爱感化学生的逆反心理,来自心中的积怨。教育者训诫多于关心,要求苛刻,学生生活中的忧虑与学习上烦恼相汇聚,产生心理疙瘩。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既要向学生讲明道理,又要多方面地施以精神激励,使他们体验到学校的温暖、教师的关心,从而产生积极情绪。a. 关心需要。关心、爱护是教育学生的基本前提,教育者必须深入实际,潜心观察,细心观察,了解学生需求,生活上对他们嘘暖问寒;学习上,不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应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需要,特别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娱乐要求,如:组织春游、野炊,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等等,注意让学生的表现欲得以充分显示。在经常性的关心、照顾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化解。b. 潜心以爱。教育实践证明,对学生冷漠无情,根本不爱学生的教师,是不可能使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需要的。“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来温暖”,特别是对有逆反情绪的学生,教师只有充分施以爱心,用火热的心肠去温暖学生的心,与学生在心灵上搭起一座感情的桥梁,才能感化学生,消除阴暗。c. 引导自调。学生心胸开阔,积极乐观时,逆反心理的滋生便会减少,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求振奋自我,解忧除烦的调节方法,努力启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激发积极心理的生成,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其自我调节中、自我化解中得到消除。 教育是无址境的。教育者应该利用多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进行教育。同时也需要教育者平时的点滴积累,利用教育机智,利用自己的爱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