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5972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初三考生语文复习的建议上海兴陇中学 陶玲娟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每一位初三考生都面对着如何搞好中考语文总复习,提高语文成绩的问题。由于语文总复习时具有知识点多,时间紧迫,缺乏新鲜感等特点。许多考生感到复习效果不大,在这里,我给大家几条复习建议。一、古诗文。(一)在背熟应考篇章之后,要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理解其义,保证不写错别字。 (其余不再赘言)(二)多做课外文言阅读,掌握常见题型答题方法。1、关于词语解释方法。(1) 记忆将课内学到的常见实词、虚词了然于心迁移。(2)遇到独体字尝试加(改)偏旁(通假字)解释。列举如下:奉捧;县悬;曾增;从纵;内纳;卒猝;属嘱;汤烫;坐座;反返; 孰熟;说悦;见现;颠巅;直值; 被披;另外,要记住常用的通假字,如:还旋;亡无;倍背;信伸;识志;要邀;(3)遇到形声字尝试根据偏旁释义。如:“诘问”,它是“言”字旁,与嘴、说话有关,于是根据上下文,词义“责问”、“质问”“讯问”之类解释就可帮助你理解。(4)遇到单音节尝试用组成近义双音节词进行解释。文言词许多时候,一个“字”往往是一个“词”的概念,因此,我们经常通过组成双音节词加以解释。恐怕许多同学不知,这前后两字是近义词。 比如“思想”,“思”与“想”是同义。因此,我们在文言释义时,还可以用近义词释义。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一句中“释”的词解,组词“释放”,即用“放”义来解释“释”义为“放下”;2、句子翻译方法。(1)注意实词的字字落实,不要随意。尤其是看见我们课内学到的一些词,必须翻译出来,因为这往往是给分点。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如果对“虽”、“俱”、“若”疏忽不解释,就有可能扣分了。(2)注意借助注释。 有些粗心的考生,对于所给的注释往往“视而不见”,结果句子不理解,造成扣分。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考生不解“既望”为何义。胡乱翻成“自己已经看见到十八是茂盛的。”其实,注释上分明写着:“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农历十六称既望。”,应翻译成“从农历十六到十八是潮水最大的”。3、把握文言阅读的常见题型,尤其是“启示”类题的答题方法。 中考文言阅读文章,一般选择有故事性的传记或寓言。因此考题一般考查你对人物性格、事件性质的把握,出现较多的题目类型是“启示类”题目。做这类题目,我们一般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根据故事结局,分析其产生这一结果最本质的原因,即指导人物或对象做出该行为的思想原因是什么,得出本文的“启示”;2、另外我们可借助作者的议论句;类比内容;文章的标题等,检验自己悟出的文章中心是否正确,判断所写启示是否正确。3、考生写出的“启示”语句,应做到“精练有哲理,并适合现实,具有普遍意义”。一般写成“做事或做人不要,要”如阅读“守株待兔”一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我们先根据故事结局“身为宋国笑”,分析他被人嘲笑的原因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而使宋人“释耒守株”的根本原因,则是他想不劳而获。由此,该寓言的启示就不言而喻了。二、现代文阅读分析方法一、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答题步骤。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阅读,但未必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粗糙地浏览一下文章,还没看懂文章,就匆匆做题,结果造成失分。在此我们要把握阅读步骤: (1)阅读文章标题-思考设问。读一读,想一想:标题包含什么信息提示,文章体裁可能是什么。(2)阅读文本把握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文体,筛选信息,圈划相应要点。如:文脉线索;人物形象;事件性质;说明对象;作者主张(3)细读考题,圈划题目要点。考生可以把考题中题干(关键词)、题型、限制条件用笔圈出,提醒自己答题时注意。(4)锁定答案位置,前后推敲,寻找对应内容。 一般考题所在的段落,应该重点阅读,许多时候,答案就在其中。要关注总起句,小结句,过渡句,反复出现句子,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等。(5)组织语言,写出规范、明确的答案。考生经常是心里明白,但写成文字,就词不达意或很不规范。因此,提醒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认真做练习,锻炼自己语言组织能力。A:不要把问答题当成填空题回答,要写完整。B:不要用反问句回答问题,要用陈述句。C:不要总是把大段内容抄上去作为回答,要学会选择具有共性的内容进行概括。D:不要把“术语”作为答案,要结合具体的语段内容分析。二、理清基本概念,把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方法。中考近年来的阅读文体,一般是叙事散文(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对许多考生来说,是能够运用不同的术语来回答相应的问题的。但还是有部分考生概念不清,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所以务请考生把一些常见的概念搞清。(一) 判断题此句运用了 手法(方法)?(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设问、反问、排比、引用。(2)表达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3)表现手法:对比、铺垫、联想、悬念、象征、烘托、侧面描写、欲扬先抑(4)记叙方法:正叙、倒叙、插叙。(5)描写: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环境(景物)描写。(6)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7)论证方法:事实论证、理论论证、对比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8)说明顺序、论证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二)作用题请说出划线句的作用。(某句句子能否删去?)对于这类题目,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思路,即从结构和内容效果两方面考虑。然后按照不同的文体,把常见结构作用理清,根据具体手法说出表达效果。A结构方面:(1)出现在开头的语句,一般具有“引领下文内容”的作用;比如:开篇点题;交代时间;埋下伏笔;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叙事散文、小说);引出说明对象;提出论点;(说明文、议论文)(2)出现在中间的语句,一般具有“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3)出现在结尾的语句,一般具有“点题”,“首尾呼应”,“留下悬念”,“总结”等作用;B写作方面:试题中有许多“作用题”,我们可以先判断句子运用的写作手法,然后根据写作手法的一般作用进行回答。1、 修辞作用:(1)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可从喻体特点入手,找出与本体的相似点,分析出句子的表达效果。)(2)排比=加强了语势,突出了(三句以上)(3)反问=强调了(改为陈述句即可) (4)设问=引起读者对的兴趣(思考);承上启下(5)对比=要写出“ A ”和“ B ”作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 A ” 特点。(6)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的特点,使某物人格化。(7)夸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的特点。2、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作用:(1)渲染气氛。(2)推动情节。(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4)借景,抒情。 当环境的基本氛围与人物心情状态一致时,则“衬托了”,反之,则“反衬了”(形成了对比)。3、标点符号的作用:(1)破折号解释说明;递进或转折;声音的延长。(2)引号引用;着重指出(强调);特殊含义(特定称谓,反语讽刺)。还有许多写作手法上的作用,不再列举。 C中心方面:作者写作时,任何一种手法形式,都是为文章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我们在回答写人叙事状物的记叙文、散文时,就要“心中有人”,思考这些写作手法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或当今社会现实有何关系,即要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是阅读分析议论文,那么,作者的主张,即文章主旨。作者运用的许多论据,其作用就是为了论证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阅读分析,某个对象的特点、特征介绍,就是文章的主旨,那么,文中的数据、例子等,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具体说明某个物体的特点特征,或把某个原理说明白。(三)概括题:近年中考,检测学生概括能力的题目,一般为: (1)对层意、段意的概括; (2)对事件,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 (3)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概括;(4)对说明的事理及事物特点的概括; (5)对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文章中心的把握。由于概括能力试题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答题时, 考生要在准确辨别文体的前提下, 仔细研读上下文,迅速地捕捉、筛选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合并、归纳,对具有共性的内容加以概括提炼。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做到胸中有文,然后把握“事与理”,“人与事”,“景与人”,“事例与说明对象”,“现象与本质”,“论据与观点”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 (1)记叙文事件概括“时间+地点+主人公+事件”,即“某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结果怎样”。(2)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在做某事或几件事的过程中总有语言、动作等表现,我们按照顺序一一分析:他这样做、这样说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然后用“短语”或“词语”提炼出人物的思想性格。(3)说明文段意概括对象+特征。(4)议论文论点概括话题+主张。(四) 含义题:所谓“含义题”,实际上就是“解释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下面,我们分三类予以指导。1、 词语的含义:词语一般有三种意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在考试时,我们结合语段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尝试回答。(1)本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可以用本义解释时,就用组词,找近义词或用“不+ 反义词”等方法来解释。(2)引申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不能用原词义解释时,要结合语境说清该词的特殊含义是指什么。例:“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折扣”一词含义是:儿女们对父母的感情投入总不是全部的。(3)比喻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义有些类似比喻意义时,要结合语境,分析出该词和运用该词的对象之间的相似关系,然后加以解释。例:“偏偏地球又只是茫茫宇宙中人类惟一适合的孤岛!”“孤岛”在此处的含义是指“宇宙中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有些有象征义的词语也可以用这方法尝试。 可能我们还会遇到,即使用这些方法也不能把词语解释清楚的情况,可以尝试用另外一种方法。(4)指代义当分析句子后发现,该词比较笼统抽象不具体,我们可从文中寻找具体所指,将词语解释具体。例:“他知道,厄运即将来到。”句中“厄运”一词的含义是指“(前文提到的)秘密情报站将要被破坏,全家人将要被杀害。” 2、句子含义: 我们知道,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因此,我们只须结合具体的语句,判断句中哪些“词语或短语”有特殊含义,需加以解释,然后按照“词语含义”解释方法来回答句子的含义。如:“人生只选一把椅子坐上去。”经分析,此句中“椅子”“坐”是有特殊意义的,结合上下文,其句子的含义为“人生只能选定一个目标,认准后坚持为之努力奋斗。”之意。 3、题目含义:一般这样的考题,基本有两层含义。我们先要将题目中的相关词语和文章中的相关情节和寓意结合起来分析,然后从浅层和深层两方面考虑。例1:会飞的蒲公英题目的含义是:(浅层)既指植物蒲公英随风飞扬的特性,(深层)又指母亲希望我好好学习飞出大山,有美好的前程。 例2:第二次冒险标题含义为:1、安道特在农夫家被捕之后逃走,第二次又冒险进入他们家避难。2、女主人在救助安道特丈夫遭枪杀后,又一次冒着牺牲的危险把安道特藏了起来。(五)矛盾题语句中“A”与“B”是否矛盾?答题时要根据语段内容,分别说清“矛”指什么对象,“盾”指什么对象,然后说清两者关系为何不矛盾。如:文中说“大豆的花开放只有一个多小时”,“全株的花开完大约需要半个月?”两者是否矛盾?(分析:前一句的对象是一朵大豆的花,后一句对象是指全株上面所有的花)答:前者是指一朵花开放,需要是一个多小时。而后者是指整个一株树上所有的花陆续从开花到凋谢,则需要半个月时间。所以不矛盾。(六)原因题“造成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为什么?”任何现象,行为的产生,都有来自自身内在(主观)和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因此,我们分析这类问题,就要从文中寻找这两方面的内容,然后将自己所写的答案作为“因”,将考题作为“果”,检验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只有薄薄的58页,而第5段却说它是一部“巨著”,这是为什么?分析:书本身的内在因素“薄薄的58页”与“巨著”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但从外在因素分析,书出版后产生影响就与“巨著”有关了。答:因为这本书虽然页数少,但它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书的价值大,影响深远,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所以可以成为“巨著”。 (七)照应题划线句与文中哪句句子照应?一般照应的语句,有以下关系:1、相关照应: 前后句子之间有“因果”关系,即前呼后应。2、相近照应:前句和后句所说的内容是比较接近的。3、相对照应: 前后句子有“对比“效果。(八)语言替换题“A”能否换成“B”?或某词能否去掉?这类题目在说明文、议论文阅读分析中出现较多,考查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而在记叙文中,则是考查我们对用词生动性的把握。我们答题一般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用词的范围、程度、搭配等几方面考虑,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具体的语境考虑。(一)回答时的具体方法是:1、先说清两词区别或该词在文中词义。(解释)2、讲清词语用在哪个对象上,用“A”词有什么作用,用“B”词或去(换)掉“A”词会变成什么不同表达效果。(分析)3、所以不能。(小结)(二)下面分别从范围、程度、搭配等方面列举常用词分析:1、表示范围(1)“几乎”“差不多”。如果去掉“几乎”,全部成了。(2)“大部分”“整体中的局部”。去掉“部分”,就成了所有的都(3)“大都”“整体中的局部”。去掉“大都”,就成了全部是(4)“一般”“通常”“大多数情况”,去掉“一般”(通常),就成了全部成2、表示程度(1)“很、最、非常”是“十分”意思,去掉了,就不能突出(2)“主要”表示是“最重要的”之意,去掉了,就不能突出(3)“稍微”“比较”表示“轻微”之意,语气委婉,去掉了,就了。3、表示估计推测(1)“大约”“左右”表示推测的语气,去掉成了正好是,语气太肯定(太绝对)。(2)据说表示某种说法只是传说,并无确凿依据。(3)可能表示推测的语气,去掉后,就太肯定了。4、表示限制或强调(1)目前限制了时间,说明是现在但将来未必是这样。(2)据统计(据报道)强调是有事实依据的。5、表示词语生动灵活如:我用孩子狡猾的目光看她。“狡猾”能否换成“调皮”?答:不能,“狡猾”是贬义褒用,突出了孩子的机灵调皮,如改为“调皮”句子的表达效果就不如原句生动传神了。(九)鉴赏题“说说句子好在哪里?”“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这样的题目,既可以单独作为8分分值的大题出现,要求写80字左右,也可以作为3分左右分值的小题出现。 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写:“文中运用手法,写出(对象)特点(艺术效果作用);突出了(人物品质情感,主题)。(中心作用) 如:“茶是浓浓苦苦的,我闭着眼睛一饮而尽,皱着眉头,张个苦脸跑开了。”通过生动的神态描写,写出了茶的苦,表现了儿时的我不爱喝茶。(十)读后感“请谈谈你读了此文(段、句)的看法” 现在这类题目一般是以8分分值出现,要求写80字。许多考生只是满足把字数写到,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把文章内容复述一下,最后表决心就完事了,或没有集中一点去谈,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考生按这样的思路去写。1、懂得(认为) 。 谈自己从阅读中获得什么体会。(提出观点)2、因为。 说说自己观点具有什么作用价值(说理分析 ) 3、现在。 联系个人或社会,举正例或反例论说(说理分析 )4、所以。 表明自己以后做法。 (发出倡议) 关于观点的提出,即从阅读中获得什么体会,我们可以从这几点入手:1、保持和文章主题一致、尽量顺着文章中心去写自己体会。2、站在文中主要人物的角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写出自己启示。3、根据故事结局和人物行为,有什么要引起自己注意警戒的,写出自己体会。 另外,还要注意:1、只谈一点看法,不要面面俱到或东拉西扯。2、首尾内容要一致,即提出的观点与分析的内容具体的做法都要角度一致。三、写作纵观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角度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一、现阶段练笔准备:1、 了解作文命题方式和评分标准,针对自己存在问题加以改正。2、 对自己以往写得还行的习作,进行修改润色,积累佳作。3、 学习一、二种自己感兴趣的结构文章方法,多练习这种方法。4、 坚持每天写日记,三言二语都行,多练笔,积累素材。5、 摘抄背诵可做开头、结尾的句子,积累佳句。6、 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开拓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积累写作素材。二、考场上需做的事:1、仔细审题。()用笔把“题眼”和限制条件(时间、地点、数量、人称)圈出,提醒自己注意。()细读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 , 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寻找写作角度。、静心构思: ()写什么主题,哪一个是核心词。()选什么事例。写一件还是几件。()按什么顺序,什么结构,什么线索去写。是时间、地点变化,还是情感变化,是“一线串珠”还是“三片段”。、高分秘诀:()层次清晰人有我清。(总起或小结句独立成段。)()选材独特人无我有。(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描写生动人平我活。(多用合适的比喻拟人等修辞;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刻画;借景渲染)()主题深刻人浅我深。(不谈大道理,写自己悟出的真实的启示)()扬长避短人弱我强。(擅长编故事的女孩,把事写得一波三折;擅长谈古论今的男孩,就把历史“卖弄”一番。只要题目合适,文体不限,就发挥吧。)、写作过程注意要点:()写作时,要时不时回读标题,看看是否偏题了。()书写的字迹要工整,尽量不写错字。()要注意首尾呼应和点题。()写完后,看看每节总起句或核心词,所写内容是否偏离了自己所定内容。由于语文是第一场考试,学生的心理受到考验,有些考生会怯场。虽然,考试有临场发挥等因素,但我们希望考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只要我们抓紧最后一段时间,好好“磨枪”,所谓“艺高胆大”,相信大家是能够正常发挥,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祝大家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