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张鸿芳初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2783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张鸿芳初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张鸿芳初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张鸿芳初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计划课时:2课时主备教师:张鸿芳一、 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这篇文章,其核心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这一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意义。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熟悉文章,了解文章记载什么事情、阐述什么主张。学生已经学过论语,了解了孔子的治国原则和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这篇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后面要学的文言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一定的基础地位,并对我们今后学习孟子的文章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掌握基本文言知识,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以问题引导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二、 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1)、识记积累“数”、“发”、“胜”等文言实词,“以”“之”“于”等文言虚词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论证逻辑、艺术手法。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意义。(二)解析(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文章出现的生字词,学生自己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完成。(2)、掌握文中排比、比喻、连环、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3)、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思想。三、 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孟子的思想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思维深度不够,缺乏关于议论文的写作实践,很难把握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这种似散实紧的结构。文言文教学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他们可能对此失去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其中关键是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 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第一课时播放诗歌泛读,目的是录音泛读为了纠正学生朗诵诗歌节奏,有助于优化课堂。五、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1) 、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论语,了解了孔子的治国原理和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以“孔孟称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这一主张,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其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2) 、检查预习,正音检字数罟(c g) 洿池(w) 鸡豚(tn) 狗彘(zh) 庠序(xng) 孝悌(t) 饿莩(po)(3) 问题设置大问题一:这篇文章实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设置意图:了解作家与背景为了解作品的奠定基础。1、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夺地,蚕食鲸吞,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徭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不足,劳力缺乏。人口成了个统治者争夺的焦点。鉴此,前334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孟子乘机提出“仁政”主张。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子孔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 之称。他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他积极用事,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共七篇,各篇又分上、下两篇,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大问题二:本文出现了哪些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加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记忆。1、怎样分析第1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意思? 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A.邻国之民不加少 (更)B.凶多吉少 (不吉利的事) B.欲加之罪,保患无辞 (施加)C.缉拿元凶 (杀人的人)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夸大)2、如何分析解读2.3段呢?(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名词活用做动词。曹刿论战:“一鼓作气”(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直不百步耳(只不过)或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理直气壮(正确)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3、怎样分析解读4.5段?首先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数不胜数(计算)4、接下来,又如何分析解读第6段 ?(1)“树之以桑”中“树”是何用法?(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以) B爷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 F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破读,通假字读音)(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解?(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5、最后怎样分析解读第7段?(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做什么解释?(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意思?A非我也,兵也(武器) B五万兵难卒合(兵士) C穷兵黩武(兵力)(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词归纳 2、活用词语归纳(七) 作业1、背诵全文2、整理文言词语,理解常用实词、虚词3、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固定格式:直不耳、或或、是何异于)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作解释并翻译句子。直不百步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涂有饿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作解释并翻译句子。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请以展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斯天下之民至焉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写出意思 和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然而不王者于 寡人之于国也 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梁惠王曰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可以无饥矣 之 王道之始也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狗彘食人食 则移其民于河东食 则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4、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解释并翻译句子。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以帛易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5、 判定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非我也,岁也。 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未之有也可以无饥矣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 解释下列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第二课时大问题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仁政思想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可民不加多”为话题的一次对话。文章是以梁惠王提出问题,孟子帮助他正视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因此我们把文章分成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揭示“移民移粟”同邻国治国不尽心,数目不同,本质无异。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大问题四: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孟子的论辩技巧与思想精华的?设计意图:理解孟子,有助于从孟子思想领悟课文内容。1、 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 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他的困惑在哪里?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他的困惑在于“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3、 面对梁惠王的困惑和疑问,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 因为梁惠王喜欢打战“好战”。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4、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此有什么作用?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作用:这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 国统治者不尽心的实质是一样的,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5、 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养生丧死无憾也;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让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1) 他的仁政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养生丧死无憾;一是“王道之成”衣帛食肉,庠序孝悌的道理。(2)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仁政”即施行王道)(1) 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和措施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 当采取了合理的发展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3) 做到这些标志着什么?王道之成7、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怎么比的,有什么作用?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作用: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一方面写出了社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8、最后一句话“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结尾在全文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收束全文,照应前文。王无罪岁天下民至大问题五: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设计意图:通过学了课文,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孟子的犀利,庄子的姿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都有众多高超之处。其一,善于掌握谈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以“战”喻证“民不加多”的原因)。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含义深刻;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镪,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画龙点睛,强化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六、 小结: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了孟子的“仁政”、“王道”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以民为本,保民、养民、教民思想正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蓝本。七、 目标检测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罟洿(ku)池弃甲曳(y)兵B孝悌(t) 饿莩(f) 养生丧(sn)死 C狗彘(zh) 鸡豚(tn) 庠(xin)序之教D衣帛(b) 畜(ch)养 请以战喻(y)(答案:C解析A项“洿”读w。B项“莩”读pio。D项“畜”读x。)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鸡豚(猪)狗彘之畜/君子博学而日参省(省察)乎己B弃甲曳(拖着)兵/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C涂有饿莩(饿死的人)/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D数罟不入洿(深)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答案:A 解析豚:小猪。)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写出意思和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可以无饥矣 之 王道之始也以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之以孝悌之义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B解析A项中前一“于”介词,对;后一“于”介词,从。C项前一“于”,介词,与;后一“于”介词,对。D项前一“于”,介词,比;后一“于”介词,对。)八、配餐作业A组题1.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 数(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读shu,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读c,密) 发(1)百发百中 (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兵(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4)草木皆兵 (兵士)胜(1)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其余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树,种植;王,称王;水,游水。)B组题读下面的选文,完成36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网B鸡豚狗彘之畜 ch畜养C申之以孝悌之义 t敬爱兄长D然而不王者 wn 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答案B 解析“畜”读x。)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未之有也B何以伐为C奚以知其然也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D解析A、B、C三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两项是 ()A“不违农时”的意思是:不错过种庄稼的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是说,种庄稼不误季节,打的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两个都是成语,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其观点是,注意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将取之不尽,用之不完。这句的观点与“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是相同的。C“王道之始也”中的“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王”读音相同,但意思不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D语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运用了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另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答案AD解析B项两句的观点不相同。C项“王”字读音,前句为wn,后句为wn。) 6翻译下列文句。(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1)这样就可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2)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教给百姓听。)C组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催科明江盈科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选自雪涛阁集卷十四)注催科:催办缴纳赋税。抚字:安抚体恤。阳城:人名,唐代清官。枵(xio)腹:空腹。躧(x):踩,踏。蠲(jun):减少。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济:补益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答案B解析B项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A项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项“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项比:连续,接连。)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B.C. D.(答案D解析D项于,被。A项“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项“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项“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催科”危害的一组是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A B C D(答案C解析讲做官的难处,用比喻的形式说明催科的危害,说的是催科使百姓卖妻、卖儿、卖女,自然也是危害)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答案B解析驼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治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2)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3)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 ,可得哉?(答案(1)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让我贬职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2)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有办法再想到你们这些老百姓啊。(3)如果不是仰赖贤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下达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而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不杀人,做得到吗?)参考译文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安抚体恤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相互补益。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这是在古代才能做到的啊!可惜如今没有这样的时机。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着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样;而穷苦百姓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们的脑,抽他们的髓一样。那些当官的人,前面迫于上级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处罚,心中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让我贬职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若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追赶、呼叫后,百姓还不缴纳,就是鞭打、刑罚,鞭打、刑罚后,百姓还不缴纳,就是逮捕、囚禁了。于是老百姓只好去借贷;如果借不到钱,就只有出售新丝、粜卖新谷;新丝新谷卖完了,就只有典卖家产;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子、卖儿女了。成了这种样子,然后赋税就可以交纳了,交完了赋税而老百姓却死了十分之七八啊!唉,舀干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心痛吗?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有办法再想到你们这些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形容这些人,他们大概类似“驼医”吧。以前有一个医生,自称能治驼背,说:“无论背驼得像弓、像虾那样,还是像圆环那样,请我去医治,管保早晨治了,傍晚就能直。”有一个人相信了医生的话,请医生为自己治病。于是,医生拿来两片木板,把一片放在地下,让驼背人躺在上面,又用另一片木板压在驼背人身上,用脚使劲踏下。驼背人背倒是直了,人却随之死亡。驼背人的儿子要到官府去告他,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只管让人挺直,哪里管得着他的死活!”唉!如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全额缴纳,哪管百姓的死活,这与那个“驼医”有什么区别啊!医治而让人死亡,不如任其驼着;发号施令而让百姓处于死亡之地,不如交不全赋税。即使这个样子,如果不是仰赖贤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下达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而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不杀人,做得到吗?唉!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赋税一年比一年减免的情况相比,也令人觉得今古有巨大差别啊!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