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培养方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26580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培养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工作培养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工作培养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具有较全面的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理论知识,有较高政治觉悟,较强的对社会、服务对象的责任心,持续的专业发展进取心,强烈的对未知问题的好奇心,较熟练的社会工作及社会调查技能实际操作能力、资源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素养,具有爱心和助人自助精神,了解地方实际、适应地方需求,能在教育科研机构、民政、劳动、卫生、司法、计划生育部门,以及社区、社会团体等相关机构,从事社会工作管理与咨询、社会调查研究、统计分析、社会政策研究与评估等相关工作,能够胜任在公司中从事调研、文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本专业的特色在于:整合高校、政府双方资源,以NGO为平台,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打造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网”,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通过教师的科研、培训交流、专业课程对外开放,学生实践实习、学生就业等多元方式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将“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持”的办学宗旨始终贯穿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二、基本要求1、内化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熟悉我国相关法律和社会政策。2、完整掌握社会工作、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社会统计学的专业方法和技能,能综合运用社会工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分析和诊断社会问题。3、具有较强的与服务对象、机构相关人员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实务方案、开展社工服务的动手能力,服务和研究的创新能力、创建与服务各方和谐关系的能力。4、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5、有一定自然科学、艺术、哲学等综合知识。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基础: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揭示社会的结构、功能和运行规律的综合性课程,同时,全面地介绍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及其社会背景;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哲学基础做出深入分析;指出社会福利政策对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和社会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影响;阐明社会工作具有增进服务对象之福利、促进社会进步等作用;介绍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尤其针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在介绍国际经验的同时,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初步探讨。2、应用心理学:运用辩证唯物论作为方法论基础,主要讲解基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概论、历史、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体系,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学会调节自我以及人际关系。3、社会研究方法:该课程以社会调查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人类社会调查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阐明了社会调查活动的性质、特点、运行机制和功能,介绍了社会调查活动诸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已经资料分析方法、调研报告撰写方法。4、个案工作:系统阐述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之一的个案工作的基本理论框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介绍个案工作的基础知识。二是介绍个案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基本技巧和具体技巧。三是介绍个案工作的主要理论模式,重点介绍在个案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心理-社会治疗”、“人本治疗”、“行为修正”、“理性-情绪治疗”四个个案工作的模式以及家庭治模式。5、小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小组工作的发展,小组工作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小组工作的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小组动力学,小组发展过程与各阶段技巧,小组的评估,小组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由这些实践引发的有关本土化的思考等;着重阐明小组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观、职业伦理;注重理论和基本技巧的结合,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实务训练,联系中国本土的经验,以增强实践能力。6、社区工作:该课程主要介绍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列为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的三大基本方法的社区工作,其发展历程、定义、理论、过程与技巧、社区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及其引起的本土化探索等。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原理、理论、基本工作方式和技巧等,并在学习过程中适当地结合实践,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成为合格的专业社区工作者。7、社会政策与法规:主要向社会工作本科学生,介绍当代各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了解各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和当代各国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8、社会福利与保障:本课程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全面介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包括社会保障的定义和特征、社会保障的功能和构成要素、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内容,介绍社会保障体系中各项制度、计划和项目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第二部分以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科学各领域或各种社会思潮中有关社会福利问题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为对象,介绍它们所表达的福利价值观和福利追求,分析它们对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影响,对各国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实践的影响。四、实践教学安排(一)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三块进行:第一块,应用实践教学之公共部分,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形势政策、就业指导课、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第二块,应用实践教学之专业课部分:一方面减少核心课程的数量,另一方面在核心课程的授课中增加实训的部分,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都安排了2-3学分的实训课程。此外,专业拓展课程里减少理论讲授课时,增加实训课时。第三块,应用实践教学之社会工作实践部分,包括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协会活动等。(二)毕业实习安排毕业实习在第六学期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按18周计,共18学分。五、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在基准教学计划表中,涵盖了专业核心课、拓展课、应用实践课以及通识拓展课程四大板块。在教学方法上,本专业采用多种方法,既有传统的讲授法,也有案例法,研讨班法,亲历实践法等。在考核方式上,鼓励创新性考核,改革的方向就是将之前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变为注重过程的考核,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经过九年的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形成了的“渗透性、递进式、全方位型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创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大量改革。1、具体改革内容包括:改革核心理论课的授课方式、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应用发展课的授课方式、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应用实践课的授课方式、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2、改革的目标包括:突破理论课单方面讲授的局限,形成引导学生参与互动的授课模式;突破现有的以试卷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基本方式的局限,形成课堂表现、课后准备、考试等多环节、多形式的考核方式;调整培养方案,形成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等。3、关键问题:形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师们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环节、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等。六、专业能力设计培养出的社会工作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核心专业能力:1、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能力。专业化服务能力是衡量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最直观的标准。专业知识既表现为助人、尊重、平等、奉献、责任等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也表现为介入、参与、动员、策划、组织、实施等方法。它不仅确保人性、人权、人与社会的关系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提升了助人者的人格境界,更使服务超越一般的助人行为,上升为具备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方法的能力型服务。本项能力具体包括个案服务能力、小组服务能力、社区服务能力、机构运作知识的掌握、工作方案设计能力、过程监督能力、总结评估能力等。2、对基层组织的认识、基层事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中国目前大量需要的是能从事基层社会事务管理,能从事最普遍化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者。所以学生应准确掌握社会工作基本原理,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了解基层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工作机构的基本知识及其运作模式,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3、社会调查、分析与论文撰写能力。开展社会服务、进行社会动员、实施社会行政等,都需要借助社会调查,需要遵循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同时,运用社会调查原理实施工作。要求我们的学生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本专业要求的能力体系、实施途径及考核方式包括:能力具体要求达标的途径考核方法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掌握社会工作基础知识、通识知识、工作方法课程学习五个一工程课程考核社工协会初审,法学系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委员会考核,计算相应的能力学分对基层组织的认识、基层事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了解基层工作流程、职责、方法,掌握基本的组织和管理技巧五个一工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社工协会初审,法学系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委员会考核,计算相应的能力学分实习考核,计算实践课程学分社会调查、分析与论文撰写能力掌握各类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资料分析方法、论文写作方法。课程、竞赛五个一工程课程考核社工协会初审,法学系学生能力培养指导委员会考核,计算相应的能力学分“五个一工程”指:主持一项个案工作、组织一项小组工作、实施一项社会调查、联系一个社工机构、发表一篇社工文章。七、专业特色 特色:西部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UGN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在近九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方式:以实践教学为突破,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服务促地方发展,以服务换发展空间,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西部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UGN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宜宾学院(U)社会工作专业登记成立的宜宾市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争取政府相关部门(G)、国内外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资源(N),以本地区弱势群体为对象,以我校社会工作师生为基础开展各类服务,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形成独特办学模式的目的。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争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长期不间断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能力培养方案中对此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渗透性、递进式、全方位型实践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开展的项目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资助的地震灾区“儿童友好家园”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民政部资助的“儿童温馨家园”项目、宜宾市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实施的“留守儿童调研”项目等。第二,以教师科研、学生实践实习、学生就业、培训交流等为契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此扩大影响,换取发展空间。总体措施是: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失依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研究,以这些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升教师科研、学生实践能力,同时以此为依据同政府部门、基金会接触,为申请项目和资助奠定基础;以社会工作教研室和宜宾市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平台,积极拓展与宜宾市相关政府部门,尤其是宜宾市民政局、关工委、儿童福利院、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宣传研究成果,并积极争取开展项目服务;以社会工作教师、社会工作协会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积极同国内外基金会联系,以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申请资助,实施本地区的弱势群体服务;在争取到项目和资助后,以宜宾市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管理平台,整合师生力量,开展项目服务,增强教师实务能力,让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已经可以开展项目服务,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八、学制与学分要求基本学制4年,弹性学制36年;修完通识核心课程模37学分、拓展课程模块42学分、专业核心课程44学分、应用实践课程42学分,总共完成165学分方可毕业。学分认定与替换等内容见社会工作专业柔性学分修读实施管理办法及课程简介。九、学位授予完成本培养方案规定的修读学分要求并符合宜宾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的其他条件,可以授予法学学士学位。十、环境教育安排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环境教育中所修学分应不低于4学分。由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实施的环境教育包括以下内容: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城市社区服务、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社会工作文化节、社会工作协会其他相关活动。环境教育意在鼓励学生融入专业所涉及的环境,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加深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知和体悟,强化专业意识。随意,所有本专业学生都应该参加上述活动且积极申请认定学分。同时,学生环境教育还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校规定的创新学分、特长证书、资格证书和大学生学术科技计划、大学生创业计划、学科竞赛计划等完成。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如果不参加由本专业组织实施的环境教育,也可以积极参与上述活动并取得环境教育学分,可以替换由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实施的环境教育学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