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9985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张晓霞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其创作风格。2。体会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并借鉴文章“融情于景,驭景以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又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教学设想:以“秋”为话题,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既渲染一种气氛,又导出一种阅读诗文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描写景物的特点去把握其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秋”“愁”(板书),心上有秋便是愁。关于“秋历代文人墨客也有一种传统的认识:言秋必愁。有诗为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一起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中的秋是怎样的?(凋零,悲凉,凄楚。)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忧郁,悲怆。)你是怎样捕捉到诗人情感的?(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通过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是我们解读诗文的一把钥匙。关于“秋”,郁达夫曾经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北国的秋为什么会让他发出如此感叹呢?我们今天来学习故都的秋(板书),去领略郁达夫笔下,心中的秋。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达夫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翌年进入杭州慧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9月随长兄都华赴日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成立了创造社。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对当时文坛产生巨大影响。 1923年7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 1938年12月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1942年5月由于日军进逼撤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 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则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慢郁感伤的心灵倾诉,形成感情意味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三 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生自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故都景的描写,要抒发怎样的深情?1。提问:文章的哪些文字段是写秋景的?这些文字段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并作以概括。 (提示:抓住描写的主体对象。可有不同的概括)明确:。311自然段小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2。学生读311自然段提问:作者笔下的故都秋景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找中心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明确:清,静,悲凉。3学生试列结构框架,然后师出示投影,师生对比评价。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分写(3-12)秋花 秋蕊秋蝉秋雨秋果总结(13-14)总结全文,抒发了眷恋之情。四 小结文章从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分述,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全文,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文章首尾照应,层次严谨,浑然一体。五 作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有关“清晨静观”和“秋风秋雨”描写的段落。第二课时一导入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二 细读细品讨论题目: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学生讨论。学生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驯鸽子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 蓝朵”写出了心的静。“一椽破屋”“破腰壁”写出了境的悲凉。写秋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柔软的触觉。”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落寞。”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写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写秋雨“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写秋果“像鸽蛋似的着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淡绿微黄”,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提问:分析了景物描写从中读到的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明确:和故都的秋景一样也是“清,静,悲凉”的。在作者的笔下景中有情的悲凉,情中有景的落寞。的确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物我为一”的境界,这也是这篇散文的魅力之所在。提问:回头去看,郁达夫笔下的秋在哪里?(仿句练习)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在,在,在.(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的确,郁达夫故都的秋景都是皇城根下,寻常巷陌中的家常小景。所以,只要用心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平凡的景物中读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三 课堂探讨论问题。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学生讨论(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啊,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都秋的喜爱和向往。再讨论:作者为什么不以明快的笔调来写故都的秋?学生讨论明确:这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17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耻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反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另外,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生活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只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四 同类阅读秋颂(罗兰)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1说说本文的结构方式。2最能 概括全文中心,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段落是第几自然段?3从整篇文章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就语言方面,谈谈你读了此文的收获。5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五 课堂小结:上节课我们便说了“心上有秋便是愁。”那现在看来愁不是来自秋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心。刘禹锡就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只要换一种心态,我们就会发现秋也有它美丽,成熟的一面。六 课堂作业:以“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1。借鉴课文的“融情于景,驭景以情”表现手法。2。 600字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