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981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位置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3 页的内容位置,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发展思维。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位置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单元23 页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景中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一课时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将已有的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把习惯现象变成数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2、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过程,使学生掌握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和根据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自身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3、重点与难点:(1)体会数对的引入,数对的规定。(2)掌握数对的表示方法、标注方法和表述方法。(3)体会数对的有效性。二、说教法和学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呢?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围绕“有效的教、自主的学”的教学理念来设计。首先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建了开家长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激发他们潜在的学习的热情,一步步引导学生把习惯性描述位置的经验不断加以提升,学会用抽象的数学语言数对来描述位置。同时通过课堂练习、课堂游戏、实际情景和课堂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生活实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我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合作交流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1、情景教学法:用开家长会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就在身边。2、游戏竞赛法:用数对接龙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合作交流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体验数对的引入、构建及巩固与运用。4、情感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利用数对的知识表扬一些学生,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获得温暖与喜悦。5、启发式教学法:老师在教学中始终把学生自主的学放在主体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考的基础上适当疏导,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揭开新知识的面纱,从而获取新知。三、说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情引入“同学们,我们班要开家长会啦,为了方便家长找位置,你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昵?”,学生思考后回答。预设对话:生:我在第2 组。师:第2 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 组,你的家长能找到吗?生:不能,我是第组第个。师:那现在能确定你的座位了吗?生:能。从而让学生明白要从两个角度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然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这位同学的座位是第列第行。在此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课程资源,通过创设“怎样向家长介绍自己的位置”这一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来确定位置。2、探索方法、感受“数对”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位置,连续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第几列第几行”如第2 列第3 行,第5 列第1 行,第3 列第5 行,第4 列第3 行后。师:唉!老师写的速度跟不上大家说的速度了,你们能不能帮我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我写的速度快一些?想好以后,请写在练习纸上。生独立思考,探索确定位置的简单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要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确:要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第一个表示第几列,第二个表示第几行。如:生1:我的方法是4(3)。4 表示第4 列,3 表示第3 行。师:后面的3 为什么要加括号。生1:我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让看到的人不会弄混。生2:我的方法是四3。四表示第4 列,3 表示第3 行。师:你为什么把前一个数写成汉字,后一个写成阿拉伯数字呢?生2:也是想把这两个数区分开。生3:我的方法是4、3。我用“、,把两个数隔开,这样别人就不会把两个数弄混了。师:大家觉得这几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生4: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个行。师总结:大家真是了不起!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们也是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第一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只不过是用“,”把两个数隔开,然后再用括号括起来。这种表示方法叫数对。如第4列第3 行,可以表示为(4,3)。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在新知的生长点上质疑:“你们能不能帮我想一个更简单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使我写的速度快一些?” 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究新知的空间。学生在这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地尝试和思考,创造出了多样化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而认知水平也恰恰就在矛盾、冲突、探究、优化中,不断得到提高。正是在这种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表示位置由语言描述到数字表达,由繁到简的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而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活动。紧接着我设计了“数对接龙”的游戏::老师说数对,让该生起立,其他学生说出他的名字;再让该生说数对,下一个同学起立,大家说名字,依此类推。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通过教师的提问理解数对(,),和(,)表示的不是同一个人的位置。从而明确数对是有序的。3、应用数对、确定位置出示“小青班上的座位表”。师:你能说出小青的位置吗?学生准确的说出小青的位置后,师:同学们已经能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了,如果我们把每个同学的位置看成一个点,就成了这样的图形。你还能准确指出每个同学的位置?(展示幻灯片:把刚才的图片抽象化,每个同学只用一个点表示,然后教师指出为了更好更快的指出每一个同学的位置,我们把它做成方格图,多媒体出现横线和竖线,生成方格图)生_成后教师提问:小敏的位置在哪儿?(5, 3)表示的是谁的位置?让学生运用网格纸记录下课堂上被表扬的同学,夸夸身边的同学。做好后同桌交流。交流后总结: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最后巩固练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把座位表上学生的位置由实物变成点,再动态显示横线和竖线,最后让学生用网格纸把被表扬的同学记录下来,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由实物图抽象出坐标图的概念。这样既尊重了教材提供的要素,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符号化思想”的教学目标。同时利用数对夸夸身边的同学,不仅巩固了知识,也更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4、拓展提升、课外延伸介绍经纬线的知识: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那么北京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表示(40,116)。其实,数对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谁来说说生活中的数对?把知识延伸到课外。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归宿于生活。将数对与现实生活再次对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对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到数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三、说教学程序(一)还原生活设计主线我觉得,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我们所讲的应该就地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兴趣学,学得有用,让孩子们兴趣盎然而又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所以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美丽的建阳,因为洪水来袭,我们的建阳多处受灾,情况十分紧急,南京军区驻福州某师接到求援电话火速乘机来潭驰援,并结合卫星地图,设计了一个问题:部队如何迅速准确确定出建阳的位置展开救援呢?同学们能用上节课数对的知识方便快速而又准确地确定出建阳的位置吗?那有没有既快速又准确的方法来确定建阳的位置呢?我们今天就来学学这个方法。设计意图: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入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设计疑问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二)围绕主线探索新知1、探索确定位置的三大要素我接着设计如下问题:(1)现在我们的部队要去救援了,从哪里出发呢?从而引出第一个要素出发点(板书)(2)建阳的位置位于福州的什么方向呢?飞机要怎么飞行呢?(出示坐标图)点名回答刚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方向来表示位置(其它方法只要正确也给于肯定)并板书“方向”,学生可能会说:建阳在福州的西北方向,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如何说出“北偏西”或“西偏北”,可以这样引导:建阳的位置是从福州的正北方开始往哪偏?(借助课件的演示帮助理解)或建阳的位置是从福州的正西方开始往北偏,再指名学生解读这两个方位的含义。(3)我进一步设计情节(加进飞机音效):我们部队的飞机就要从福州起飞了,将飞往福州的北偏西方向(此时课件出示整个西北区域,并闪现遮住建阳),我们的部队能准确地找到建阳的位置吗?真是急死人了,请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吧?这时引导学生交流并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能有两个方案)方案A:学生如果能想到结合角度来表示位置的方法,则因势利导,出示40角的课件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出建阳在福州北偏西40(或西偏北50)的方向上,学生要是说出两种方向都给予肯定,此时教师进一步明确:一般来说,我们在生活中通常使用角度较小的方向进行描述。方案B:如果学生不能想出这种方法,教师则以合作学习者的身份,提出建议:能不能运用我们在第二单元学过的有关角的知识来帮帮我们呢?归纳:可以结合角度来确定物体的具体方向并动手操作。本环节的设计意图:从具体情境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自主发现、探索、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我继续设计情节并提问(加进飞机音效):好了,我们的救援官兵已经从福州起飞,沿着福州北偏西40的方向飞行,(呈现飞机飞行课件图)飞机总不能一直这样飞吧,该飞多远才到呢?聪明的你们快帮帮一下,还差个什么条件呢?从而引出确定位置的第三大要素距离(板书)。(教师把准确的确定位置的描述语言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如何描述路线图)2、结合具体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我设计了“初战告捷”这一个情节:建阳市政府抗洪指挥部出示地图并给不辞辛苦的部队官兵安排了几个任务:市政府到三个救援点的距离,请同学们给解放军叔叔们导个航,定个位,说一说它们的具体位置。设计意图:抓住学生错误资源,及时改正,突破重点。及时表扬:解放军叔叔夸奖你们的导航真出色。(三)分组合作应用升华1、我围绕救援这一主线继续设计情节:建阳三分之二的城区进水并持续超过9 个小时,有4 个特别需要救援的地方(课件出示画面),同学们还能继续给解放军叔叔导航吗?快展示一下吧,你们分成四个小组,拿出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并说一说它们的确定位置吧,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设计意图:通过合作交流,小组比赛,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确定位置需要知道方向与距离。2、设计出发点不同的练习:部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要胜利凯旋了,老百姓都自发的为他们送行,老师想问同学们:部队如何从建阳乘机回福州呢?从中观察出与从福州飞来时的区别,体会观察点不同,方向是相对的。此题也是为了下节课84 页第二题,即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做准备。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设计观测点不同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观测点不同,方向相对,突破了难点。(四)拓展延伸交流评价我设计了几张图片让学生继续了解确定位置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总结这节课的效果并提出问题:这节课你们开心吗?你们都学会了如何确定位置了吗?能给远道来建阳来的客人作导航吗?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其积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P1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1416 页的例5例6 及有关练习。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几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出的左右两边算式的得数,找出它们的相等关系,总结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以后能用本课所学的使一些分数的计算简便,也为以后学习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特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用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运用运算定律对一些分数计算采用简便的算法;难点:学生能掌握运算定律,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4、教具: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和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从个体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三、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六个环节进行数学活动,分别是:复习铺垫,引出新知;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实践新知,应用提高;加强对比,沟通联系;巧设练习,巩固提高;反思体验,总结评价。(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知识的获取靠积累,根据小学生掌握知识的遗忘规律,在教学新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练习,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温习,架起与新知识间的桥梁,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课件出示:(二)质疑猜想,展开验证在学生完成练习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不知道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我这样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进而组织学生猜想,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都说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时,我会这样告诉他们,毕竟这是你们的猜想,最好我们能进行验证。为了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四人小组合作活动:用1/2、1/3、1/5 这三个分数,根据运算定律,设计一种方案,看看整数运算定律到底能不能推广到分数乘法中。学生经过交流,可能会这样汇报:1、乘法交换律:2、乘法结合律:这说明乘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3、乘法分配律:所以这说明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乘法。在学生汇报这几种方案时,一定还有其他符合这三种定律而方案不尽相同的,只要不完全一样,我都鼓励大家说一说,这样更具验证说服力。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汇报完毕后,我领着学生进行小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同样也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三)实践新知,应用提高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实践自己探究出的新知。因此我出示例5、例6 后,要求学生运用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此我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完成计算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着重讨论:计算中应用了什么定律?这样算,避免了什么麻烦?最后我再组织全班反馈,指定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汇报。(四)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我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例5、例6 和复习的第2 题,说说各自的看法。同学们经过比较,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根据他们的回答,归纳了这三组题的异同点:相同点都应用了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了;不同点整数、小数中,一般是将乘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乘起来,分数中,一般是将能直接约分的数先乘起来。(五)巧设练习,巩固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创新意识的阶段。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我设计了多种层次的练习,包括能力提高(一)、能力提高(二)思考题三个部分。(六)反思体验,总结评价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有何收获,以及自己、同学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并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受到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自我教育。P34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34 的内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已出现过一些两步的混合运算式题。本课时是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三、四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因此教材在讲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没有再详细说明运算顺序,而是直接说明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然后结合例4、5,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让学生自己计算出结果。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将对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新课标的要求,针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四步骤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检查等良好学习习惯。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联系向学生渗透运算的逻辑性,相互影响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三、说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其中含带分数的乘、除法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四、说教法、学法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又将算理的讲解与学生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独立思考和开展小组合作互评活动,完善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题的多种有效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程序进行教学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1、出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说说运算顺序。强调积、商可以同时脱式计算。2、计算,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与准备题比较有何不同,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所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以旧知唤新知,促进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深化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例题的教学,我大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题。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多缺乏趣味性,想让学生“激情洋溢”地投入到学习中,需要学生自身感兴趣。“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见兴趣的重要性。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喜欢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解决例题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做完后反馈交流,指名一学生口答运算过程(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看、想、算、查”四个步骤进行练习。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二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计算更合理简洁;三算,书写格式正确,认真计算;四查,一步一回头,算一步查一步。值得一提的是在做一做练习中除要求学生按以上四步骤解题外还鼓励学生互相检查。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计算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丰富多彩,有时又错综复杂。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计算中做到细心检查是至关重要的。按这四个步骤解题就可以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学生互相检查这一活动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之间的数学交流提高较大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都有机会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三、练习反馈、巩固升华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正确计算,所以我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不同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通过做书本中一些同例题相仿的试题,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学会正确解题。通过互评互说,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提高性练习例如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应用题等,加大难度,从不同程度练习提高。四、总结质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质疑,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励学生学好数学。(布置课后作业)在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力图贯穿着教育的两到思想,即主体性与活动性,教师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思考、解题、交流互评。学生即有外显的交流活动,又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也增强了!P37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说教材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三、说教法、学法。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出新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第一层次:独立探索出示例3 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第二层次:合作探索在学生计算出例3 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第三层次:尝试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 页的第3 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1、定位练习。仿照例3 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 题(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六、说板书设计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教材首先说明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初步使学生知道百分数的重要性,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百分数的意义,最后说明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自我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基于对课标的把握,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方面: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针对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及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我设计了以下由三个环节构成的教学流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件出示近视率的统计、学校兴趣小组情况、产品合格率、饮料及毛衣的成份等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百分数。然后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百分数,说说是从哪里收集的。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一位教育家说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通过观察课件中出示的图片和展示学生从生活里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体验到百分数在生活里应用广泛,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形成对百分数的初步感知。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逐步展开对百分数意义的探究。活动一,概括百分数的意义。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来的调查资料,说一说其中的百分数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他们说出什么占什么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百分数在生活里的实际用处,百分数的使用有什么好处。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一活动的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百分数的意义,同时明确百分数的好处,便于比较。活动二:自主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分三个层次学习:首先,让学生先自由看书,再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写法。然后,汇报百分数的写法,学生容易把百分号写不好,这里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第三,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是100 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这里可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通过自学、探究、讨论,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三:自主探究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课件出示一组含有分数的关于奥运会筹备情况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辨别其中哪些分数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这一组数学信息,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辅助理解概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他们熟悉的生活素材和已经具备的分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既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个环节:巩固基础,拓展提高。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明辨是非。在这里出示一组基础判断题,考查学生关于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掌握情况。活动二:我是设计师。这是一个拓展活动。发给每位学生已标明百分数的方格纸,让他们用涂色的方式设计出喜欢的图案。活动三:看信息、谈想法。在这里我展示多条有关耕地面积、环保调查、水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含有百分数的信息。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在这个环节,练习题的设计上体现了层次性、趣味性、和发展性,让学生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又拓展了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设计本课时,根据理念的把握,我力求突出下面几点:1、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助学习。2、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培养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进行决策分析的能力,强化他们的爱国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意识等。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说课稿超化镇中心小学张一、依据课标,说教材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 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例1、例2是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教材联系了百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小数化成分母为100 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小数基本转化规律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掌握它们互化的简便方法二、以人为本,说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三、以探为主,说流程。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一)复习旧知,情景引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在故事中设计了帮助主人公比较2/5、42%、0.45 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1)准备题。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0.2 1.5 0.375 1.25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2/25 21/100 7/8 3/5把下面各数写成百分数71/100 120/100 250/100 12.5/100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2)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学例1。活动一: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0.24.1.4.0.123 的意义是什么?再一次引导学生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突出转化过程进行铺垫。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小数怎么办?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活动二:完成P80 的做一做(1),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与添百分号的关系。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2)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活动一:学生学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出示例2 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活动二:完成P80(2)做一做,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设计。先出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P45比的基本性质一、学情分析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在认知经验中,学生已经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答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且理解了比的意义。有了这些知识的储备,学生只要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比就可以自主探究出比的基本性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二、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对本段教材的教学作出以下两点处理:1、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原教材联系比和除法、分数关系,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然后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我认为这样的编排是一种纯数理之间的推理,是符号之间的运算,欠缺生活气息,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为此,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探究欲望,不着痕迹地完成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2、例1 的教学例题由两道题组成。第(1)题采用“神州五号”的题材。此素材有利于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且蕴含了相似变换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好的编排。第(2)题给出的两个比,我认为过于单调,且没能涵盖比的各种呈现形式,为体现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我采用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第(1)题的基础上自主举例练习化简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等各种比。以上两点处理均基于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数学资源的多元化的现代数学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个性处理的,并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能力目标: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尝试来化简并探讨出不同类型比的多种化简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探究兴趣,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教学策略1、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2、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3、“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创造的课堂。五、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上课开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果珍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果珍,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三杯果珍,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100 毫升的水,10 克果珍;第二杯200 毫升的水,20 克果珍;第三杯400 毫升的水,40 克果珍.同时我也以此在讲台上做了这个实验,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设计意图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另外小明的困难又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同时又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比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问题,有的利用商不变性质,有的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说出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屏幕出示文字内容。)我接着询问在分数的基本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在商不变的性质里,有哪些关键词?缺少他们行吗?为什么?通过类比让学生想到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设计意图是:先通过学生回忆已学旧知,进而猜想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放飞了学生思维,让他们自主地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观察、合作、猜想、交流中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多角度思考。)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商不变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最后强调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哪些词语是很重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同时、相同、0 除外”这些关键词。(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学新知的学习方法,进一步弄清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然后通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共同完善比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领悟了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三)理解最简整数比通过类比让学生明白利用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小组讨论怎么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然后达成共识:(1)是一个比;(2)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3)前项与后项互质。(设计意图是“最简单的整数比”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先类比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对这个概念产生共识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中自发地尝试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读新概念。)(四)教学例11、教学第(1)题(1)出示例1 的第(1)题。(2)让学生阅读例题,说说图片中的事件,并按要求列出两个比,然后尝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两个比化成两个最简单的整数比。(3)师生点评,小结。(4)提出问题:两面旗的长、宽不一样,但化成最简单整数比后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2、谈话:以上我们学习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知识,但比的呈现形式有很多,你能不能自己举例出不同的比,并进行化简呢?(1)要求: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每小组分别举出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一个例,并在小组内完成探究练习。(2)小组汇报探究成果。(3)简单小结各种比的化简办法。(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教学资源多元化,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学习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五)应用与拓展1、完成教材46 页的“做一做”。2、判断。(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5,比值不变。( )(2)比的前项扩大2 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除以2。( )(3):12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3:48。( )3、完成教材48 页第6 题。(设计意图:层次性训练中,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个性。第1 题是基础性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第2 题是判断题,设计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第3 题使用讨论形式,通过全班的辩论,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43比的意义说课一、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这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 册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与方法具有上位特征,基本上是对原来概念的进一步提升,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学习了这些概念以后,对原来的观念和方法可以作进一步沟通和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趋多样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