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入门.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21768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入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入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入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入门1、阅读诗经中的无衣完成一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对这首诗的词语理解及评价有误的一项是:A、袍:长衣,即战袍。于:语气助词,不译。兴师:出兵。同仇:你的仇人就是我的仇人,引申为共同对敌。B、泽:同襗,即内衣。偕作:一起行动。裳:下身的衣服,即战裙。偕行:一同出发。 C、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D、“同仇”、偕作”、“偕行”,正好显示出战前动员,整理行装,一同出发这一过程。表现了战士们不断高涨的斗志。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B、第一、二节诗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C、第三节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2、对这首诗句意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 兹:z,这里 班马:离群的马。A首联点出告别地点。已经来到城外,然而二人依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边,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横”,现出青山、白水之动态。诗笔挥洒自如,为读者描摹了一副寥廓秀丽的山水图景。B颔联以孤蓬喻友人,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C颈联“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这里,诗人用天空中一抹白云象征着游人行踪不定;用远处一轮夕阳,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D尾联“挥手”写离别的动作,诗人与友人的心情如何?诗人用马解人意,嘶嘶长鸣来写两人留恋之深。3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是哪几项?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作法。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一(2)题。 漫成一首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平和。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跳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2)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芽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身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阅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完成(l)(2)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残军务劳。(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宗臣遗像肃清高”,意思是瞻仰一代宗臣诸葛亮的遗像,不由想起他的高风亮节,令人肃然起敬。B“三分割据纡筹策”,意思是诸葛亮运筹决策而成的三国鼎立之势,实际上还未充分施展他的才能。C“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与诸葛亮比,都在诸葛亮之下。D“志决身残军务劳”一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的赞颂,也是对“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一结局的叹惜;(2)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瞻仰武侯祠有所感而写的,诗中除“遗像”是咏古迹之外,其余均是议论。B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感情深沉,动人肺腑。这是一首咏古名篇。C诗中通过诸葛亮与古代名臣的描绘,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胆略和才能。D诗人用“终难复”三字突出抒发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深切感叹。6阅读李贺的南园诗,完成(1)(2)题。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1)对这首诗的词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雕虫”指的是写诗作文是“雕虫小技”,“老”有终老纸笔之意。B第二句的意思是残月低照檐前,映照在那张挂在帘前的玉弓上。C“辽海”指当时的东北边境,“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时伤世、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D全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郁之情,反映了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伟大抱负。(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叙事兼抒情,“雕虫”是诗人愤激的自嘲之语。B次句侧重写景,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自己通宵达旦读书写作的情状。C第三句只暗示时间、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语言精简含蓄。D末两句是议论,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了书生无用、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小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B“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C“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B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C“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两题。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银螺。题君山 注 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l)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和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群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恰,宠辱偕忘”的感觉。9对下面这首元稹的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1)对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杨诗上联的第一句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清”不仅写出早春景色的清新可喜,也暗指诗人的清贫:上林苑繁花似锦却无缘目睹,唯有此早春景色,可供耳目之娱。B杨诗上联第二句是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才”“半二字,突出了早春时节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的特征,暗示一个“早”字。C王诗上联第一句写雨前春景,鲜花初绽,美丽可人;第二句则写久雨后百花凋零,唯见满树绿叶的景象,“初见”写出了诗人的喜悦,“全无”写出诗人的惆怅。D王诗下联第一句转写“蜂蝶”。雨后蜂蝶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去,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晚春零落岑寂的景况。(2)对这两首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A两诗一写早春,一写残春。杨诗写出了对早春之景的喜爱,王诗则抒发了面对残春的无限惆怅。B杨诗在构思上,上联用芳春浓丽的景色,反衬早春清新之景,与上联形成对照。C王诗上联通过“雨前”和“雨后”的对照、反衬,吐露出诗人深深的惜春情怀。D王诗结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虽然翻出新景,但仔细推敲,尚有些不合理之处,违背了艺术的真实,实在白璧微瑕。11、阅读下面两首咏菊诗,完成(l)(2)题。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寒菊郑思消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1)对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菊”诗中的“九日”指的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带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B菊诗中的“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C寒菊诗中的“独立”二字,写出了孤零零的秋菊傲然挺立的姿态。D寒菊诗第三句表现出“寒菊”不肯为香而死,乃至枯在枝头。(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绝句。B两首诗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都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咏菊的主旨。C两首诗都把菊花人格化了,都寓情于景。D两首诗都赞美了菊花的高尚气节,两位诗人都是以菊花自喻。12、对以下一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待送别友人的季节。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D这首诗,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异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胜事”,美好的事物,为全诗发脉之语,正因为“多胜事”,才有赏玩者“夜忘归。”B“掬水”、“弄花”两个动作生动表现了诗人童心不泯,逸兴悠长。C“兴来无远近”。意思是既然乘兴而来,就不在乎那“胜事”是在远处还是在近处,定要饱览,以尽游兴。D“欲去”照应前面的“忘归”,又为后面南望楼台埋下伏笔。(2)关于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一、二句提纲挈领,统摄全诗,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赏玩”胜事而“忘归”的描述。B三、四句集中写“赏玩”。“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既写景又写人,既绘景又传神,明月泉水合而为一,花香衣香浑然一体。C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兴致所至,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兴来无远近,欲去异芳菲”不仅是诗人赏玩忘归的写照,“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D末两句最为含蓄,以远处的钟声引出近处的楼台,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又一次点染了“夜月”下的“春山”。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对这两首诗语句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何当”即何时,“却话”即回叙;“未解忆”写儿女的幼稚。B“云鬓湿”、“玉臂寒”写妻子的美丽,“倚虚幌”即夫妻双双倚着帷幔看月。C李诗两次写“巴山夜雨”,都是写同一时间同一情景的事。D“并剪西窗烛”、“双照泪痕干”都是诗人想象中与家人聚首时的情景。(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这两首诗都是写景佳作,抒写出羁旅中对妻室的思念之情,通过“何当”、“何时”传达出来。B李诗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两次出现“巴山夜雨”词句,把诗人切盼早日与妻子聚首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来了。C杜诗月夜从对方妻子儿女着笔,用侧面描写手法,反衬诗人心中的惆怅和痛苦。D“并剪西窗烛”,“双照泪痕干”都是情景交融的语句,通过想象分别写出在灯光、月下夫妻团聚的情态,用语传神,有余味无穷之妙。15、对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朔风吹雪透雪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A第一句写寒冷的狂风吹着大雪,好像穿透战刀留下的痕迹。B第二句化用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诗句,加一“更”字,增加了“寒”的分量。C第三句是说烽火夜燃,、传来了敌人夜袭的警报。第四句中的“齐”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将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D全诗语意新奇,格调高亢,充分表现了边塞将士不畏艰苦、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思乡之情。16、阅读下面这首题为春兴的诗,回答第(l)(2)题。 杨柳阴阴细雨睛,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梦到洛城。(1)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描写了春天的季节特征:树木滋荣,时而春雨霏霏。B第二句与首句相配合,描绘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有声有色的春天景象。C从第二句的“残花”一词可看出诗句描写的是初春乍暖还寒的时候。D诗的三、四两句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洛阳的思念。(2)下列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上看是首抒情诗,标题春兴就告诉人们这首诗写的是内心的感触。B第三句紧扣标题,由春景转向写春思:春日思乡。C第四句中一个“逐”字有化虚为实之妙,将无形的春风化作了有形的可“逐”之物。D诗中的“阴阴”“残花”暗含一种思乡而不能归的愁苦之情。1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望夫山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望夫石王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注】望夫山写于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和州刺史任上。(1)对这两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首句“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真格,意转声连,节奏舒徐,音韵悠扬;王诗首句“悠悠”叠用,描绘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离情,同时又衬托了望夫石的形象,暗寓思念绵绵不绝。B刘诗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从而深刻地表现出望者的一往深情。C王诗头四句十二字,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画面。D王诗结合“行入归来石应语”将美丽的未来展示在读者面前,为全诗涂上了层亮色,给人以希望。(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两诗题材相同,都依据民间传说进行合理加工,通过无生命的石头表现人情美、人性美。B两诗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对望夫石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思妇望之久,望之苦;情之深,情之切。C两诗均歌颂了思妇忠贞不渝的爱情,并寄托着诗人对故国的思恋之情。D两诗用语平淡,质朴而又意味隽永,感人至深,发人深思,极有情味;尤其是刘诗,体现出“语虽拙而意工”的特点。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一(2)题。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原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诗中的“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带”字又反说柳枝“带着”斜阳秋蝉,化死景为活景。B两首诗都写到了春日的柳树。白诗前两句写柳的风姿可爱,后两句抒发感慨。C两首诗都写到了春日之柳。白诗写出田野之柳,繁茂,色秀,柔嫩;李诗写出了舞筵上的柳轻拂的神态。D写柳,白诗中用了比喻手法,李诗中用了比拟和对比手法。(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诗咏物言志,抒发了柳被抛荒园的痛惜之情,亦含有诗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内。B李诗句句写柳,而全篇又不着一“柳”字;句句写景,又句句是情;句句咏柳,而又句句写人。C两首诗都是两句写柳,后两句抒情言志,李诗亦流露出“不被重用”的情绪。D两首诗的意象都是柳,但反映的主要情感不一样;白诗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李诗是自伤迟暮的忧患。19、阅读白居易的两首诗,完成(l)(2)题。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惜牡丹花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1)对花非花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这四句赞美花和雾的轻柔美丽、多姿多态、变幻莫测。B“来如春梦几多时”承接“夜半来”而写。“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句;“来如春梦几多时?”C“去似朝云无觅处”承接“天明去”而写。“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D全诗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曾经存在过、而现在已经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2)对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非花用诗的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咏叹的对象捉摸不定。惜牡丹花标题十分显豁,咏叹的对象就是牡丹花。B花非花共六句,前四句三言,后两句七言,是杂言诗,属于古体。惜牡丹花是七言绝句,属于近体。C这两首都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直率的表达了诗人对易于消逝的美好事物的怜爱、惋惜之情,表现手法基本一致。D花非花运用博喻,像花像雾、如春梦似朝云,耐人寻味。惜牡丹花运用想象,在花开之日想到风雨飘零之时,故而夜起秉烛观花,立意新颖。20、对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A词首句的三个“深”字,用了反复的手法;“乱红飞过秋千去”中的“红”用的是借代手法。B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深深庭院中,仿佛看到了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C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D此词写闺怨。在自然浑成、浅易易晓的语言中,蕴藏着深挚真切的感情,耐人寻味。21、下边对张先木兰花一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A“竞”“并”均渲染出了欢快的气氛,仿佛使人听到了竞渡龙舟时的热烈呼喊,游戏秋千的欢乐嬉笑。B“瞑”即日光渐暗下来,“中庭”即庭院之中。“过”字虽写动,实则写静。C这首词动用了衬托手法,作者通篇以静为主调,以动写静,上片写一幅充满着生活情趣的画面,是为了衬托下片悠闲恬淡的静谧气氛。D全词以恬静的心境,以欢快的笔调,写出清明时节水乡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22、对苏轼卜算子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A上片前两句,交代时间,渲染孤寂的气氛。B上片后两句,以孤鸿自比,表达了作者的困厄和寂寞。C下片四句,写孤鸿不肯栖于寒枝,宁愿栖于寂寞寒冷的沙洲,表达了作者不计进退出处的乐观豁达的情怀。D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黄州时的孤独与寂寞,表现他孤芳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23对下面一首绝句评说正确的一项是 曹豳(11701249)春暮 门外无人问花落,绿阴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处处蛙。 A写早春景色 B表迎春的欢乐 C写暮春景象 D表惜春的悲哀24、下面一首诗中加点的词依次指的是哪三个? 子瞻无地隐危身,天赐黎山活逐臣。万里鲸波隔希爽,千年桂酒吊灵均。忠贞塞得乾坤满,日月伴渠文字新。底个短檐长帽子,青莲居士谪仙人A杜牧 李白 白居易 B杜甫 诸葛亮 贾谊C苏轼 屈原 李 白 D王勃 文天祥 李白25、阅读贺铸青玉案一词,完成(1)一(2)题。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凌波”,形容美人步态轻盈,语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芳尘去”,指美人离去。B“锦瑟年华难与度?”是问她美好的青春与谁共度,亦即出盛年不偶,必致“美人迟暮”,暗中关合作者自己的遭际。C“月桥花院”写环境之幽美,“锁窗朱户”写房屋之富丽。“只有春知处”,言外之意是只有春天才知晓她的住处。D“飞云冉冉”是实写眼前的景色,“蘅皋暮”是说,暮色降临,在长着杜蘅这种香草的泽边徘徊已久。(2)关于这首词,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美人离去发端,似写相思之情,实则抒写作者的孤寂生活和政治上悒悒不得志的哀怨和闲愁。B上片写目睹佳人飘然远去场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遐想,下片写春归冉冉,云水相隔,音讯难通,只能题诗自解。C词末借江南暮春常见的三种物象,用比喻、拟人和夸张手法尽写闲愁,用语工巧,意味深长。D作者善于熔化前人的语意或诗句入词,自成意境,有天衣无缝之妙。26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却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27、阅读下面李清照的一首词,回答(1)(3)题。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弟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1)对这首词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朝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女作家。B根据我们所学过的词来推断,这首词的词牌应该是永遇乐。C上阕的“元宵佳节”是指正月十五,下阕的“三五”是指二月十五。D“落日熔金”一词的意思是:落日的光辉能把金子熔化。(2)词要适应格律要求,句子里常有倒置词序的情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的正常语序应该是:A(我)来相召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谢他(们)。B酒朋诗侣(乘)香车宝马来相召,(我辞)谢他(们)。C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相召,(我感)谢他(们)。D(我乘)香车宝马来相召,(并感)谢他酒朋诗侣。(3)关于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上阕写节日景物,带着一种凄凉之感。B下阕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突出今日的“憔悴”。C这首词主要表现个人因失去爱人的悲苦。D这首词主要表现作者寓居南方,面对佳节的热闹气氛,心里却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凄凉之感。28、阅读辛弃疾的词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完成(1)(2)题。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注】耒阳,郡,今湖南省耒阳县。推官,是州郡的属官。(1)对词中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山前来去云”两句,写昏暗的夜色与山头飘来飘去的浮云,巧妙地与词人的心理状态融合。B作者用鹧鸪声表现对前途的忧虑,衬托凄凉的心境。C“如今误身”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楚辞中名篇招魂,一是白居易的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两个典故是说,他之所以会弄到如今丧魂落魄、疲惫不堪的境地,大概由于是个儒生的原因吧?D下阕用对比手法写其当年抗击金兵的潇洒风度和如今屡遭排斥郁郁不得志的苦闷。(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词的特点是写景与心理状态密切融合,用典故自然巧妙。B写“少年鞍马尘”是为表现作者少年时立志报国的豪迈气概。C首句“欲”字用得巧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刹那间的景象。D第三句:“鹧鸪声里数家村”是对一、二句心理状态的深化。29阅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完成(1)(2)题。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对这首词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花千树”指灯火,言彩灯辉煌,不计其数。B“星如雨”是比喻,是说这“元夕”之夜,彩灯无数,如满天的星斗被风吹落,似万滴晶莹的水珠洒在夜空。C“蛾儿雪柳”都是妇女头上的饰品。该句写观灯的妇女们衣饰华贵,打扮入时。D“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那人”指观 灯的人;“阑珊处”即偏僻冷清之处。(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东风夜放”两句化用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意,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展示出一幅火树银花、争奇斗艳的瑰丽画面。B“众里寻他千百度”四句,写抒情主人公走遍大街小巷,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尽力寻觅却不见踪影,可忽然回头间,在那灯稀人少的僻静处发现了“那人”而惊奇万分。C这首词上片状景,铺叙元夕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色,下片先写观灯夜游妇女们装饰美丽,借以铺垫,写出对“那人”的寻找心情之切、追慕想往之深。 D全词意境优美,场面壮观,情韵深长,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又一杰作。30、对辛弃疾的鹧鸪天分析不当的一项是: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A上阙“嫩芽”、“蚕种”、“细草”、“寒林”写的都是早春景色;桑、蚕、黄犊是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B下阙由近及远,景色开拓得更广阔。“青旗沽酒有人家”,则由自然景物写到人事活动,使诗歌描写的景色更有生气。C“春在溪头荠菜花”意思是荠菜花开遍了溪头,显出一片春光。词的末尾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乡间一派欣欣向荣的春天景象。D这首词表现了田园闲居的乐趣和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感情,但“斜日寒林点暮鸦”和“城中桃李愁风雨”等句子仍透露出作者对国事的隐忧。31、对朱熹偶成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桐叶已秋声。A“少年”指青年,“一寸”极言短小。B“觉”,睡。“未觉”“梦”“已秋声”形容时光宝贵。C“池塘春草梦”比喻青春期的欢乐的生活,写得含蓄有味。D全诗旨在勉励青年人刻苦学习,不要只图眼前快乐而浪费青春。32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3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望江南李煜闲梦起,南国正芳香。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1)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白词中的“风景旧曾谙”的“谙”,说明江南春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亲自感受到的。B李词中“南国正芳香”的“芳”写出春天的特点。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C两首词中的“绿”,都是既写水色,亦状春色,与红日,红花互相映衬,把江南春景渲染得妩媚动人。D两首词都表现了对春景的赞美之情,但结尾抒情方式不同,白词用反问句直抒胸臆,李词用叙述句间接抒情。(2)对这两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白词开篇扣住“忆”字,先总提一笔。“然后”以“江”为中心,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B李词从“闲梦”起笔,先概括描写,后用白描手法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观赏群芳的“看花人”。C两首词写景如画,景中含情,但写的都不是眼前实景:白词是“忆”中之景,李词是“梦”中之景。D两首词都通俗明快,感情真挚,音韵悠扬,白词还带有浓郁的民歌风昧。3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l)(2)题。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庙不灵狐狸漾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阑干,数尽啼鸦。(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曲的开头,问荆溪人家为何不种梅花,显露出作者喜爱高洁梅花的情趣,也暗示了作者愤世嫉俗的高尚情操。B“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描写了荆溪两岸房屋简陋,荒凉残败的景象。C“庙不灵狐狸漾瓦,官无事乌鼠当衙”,写破庙狐狸、老鼠横行,突出了寺庙的破败。D最后三句,和秦观满庭芳的词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意境相似,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惆怅和伤感。(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展现出一幅荆溪荒凉破败图,最后以慨叹作结。全篇有景有情,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B“老树支门”三句,连用“老”、“荒”、“苦”三个形容词,“支”、“绕”、“圈”三个动词,具体形象地勾画出荆溪两岸的荒凉破败的景象。C“庙不灵”二句,既是写景,又是喻世,是全曲点睛之笔。D这首元曲文笔尖刻,讽刺辛辣,是一篇现实主义作品。35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l)(2)题: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1)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横槊船头,酾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2)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相应。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仕的这一转变。C作者通过对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36、下面六项是对明代高启岳王墓一诗的分析,内中两项欠妥,它们是:大树无枝向北风,千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二宫。每忆上方谁请剑,空磋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A、岳王墓是凭吊岳飞的怀古诗,表达了对英雄的景仰和对奸邪的愤慨,实质上也婉曲地抒发了对明代统治者杀戮忠良的不满。B、“大树无枝向北风”象征着岳飞报国的精神未泯。C、“班师诏”是指南宋高宗见岳飞大败金军而促他回京受赏与休整的圣旨。D、“射虏书”即请战书;“二宫”即指被金掳去的徽、钦二帝。E、“高庙自藏弓”中的“弓”是借喻被害的岳飞。F、“不见诸陵白露中”是说没有看见宋代众多皇帝的陵墓出现在白露之中。37、对唐寅姑苏杂咏(四首)之一诗意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门称阊阖与天通,台号姑苏旧帝宫。银烛金钗楼上下,燕樯蜀柁水西东。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独怅要离一抔土,年年青草没城墉。A、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首联是写苏州悠久的历史。B、“银烛”形容楼馆装饰之美,“金钗”形容歌妓服饰的华丽。颔联、颈联极写苏州繁华的景况。 C、要离是春秋时刺客。尾联写要离的坟墓湮没在城墙下的荒草之中,这是理所当然的。D、这首诗既歌咏了当时苏州繁华景况,同时也慨叹随着经济的发达,古代淳厚真挚的人情,重然诺、轻生死的侠义精神却很难见到了。38、下面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圆圆曲的前四句。对之分析不当的一句是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注:圆圆:指吴三桂爱姬陈圆圆。鼎湖:古代传说黄帝乘龙升天的地方。后世就把“鼎湖龙去”作为皇帝去世的代名词。这里指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敌:指李自成起义军,吴三桂以之为敌。京:指明都北京。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指山海关。)A、圆圆曲前两句的意思是:当日李自成起义军打进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离开人世。吴三桂从山海关引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攻取了北京。B、恸,音tng,恸哭即痛哭之意,“恸”和“痛”通假。C、缟素指丧服。“六军俱缟素”即指吴三桂全军都穿上丧服。D、红颜即美女的代称。后两句的意思是吴三桂全军服丧志哀,像似为崇祯帝复仇,其实只是为了爱姬被俘才怒发冲冠的。39、阅读下面袁枚的马嵬诗,完成一题。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是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注:长生殿,又名集灵台,是唐玄宗祭祀天神的宫殿。)对这首诗的词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长恨歌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B、人间的“银河”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这里运用的是借喻。C、第三句里的“夫妻别”写的是民间的爱情悲剧。D、第四句是说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远比李杨爱情悲剧深重。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的意思是说长恨歌里所描写的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原作者虽对他们的荒淫误国有所揭露和不满,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美化,所以不必传颂吟唱。B、第二句是借用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表明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夫妻离散的悲剧。C、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用映衬的手法,写出因战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不仅存在于上流社会中,也存在于下层人民群众之中。D、作者来到马嵬驿不叹李杨悲剧,却借题发挥,抒写百姓因战乱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40、读林则徐塞外杂咏全诗,对诗中的“笑”可作如下理解,选出错误的一项( )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其难消。(注: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西行伊犁途中。)A、作者把天山拟人化,寄托丰富情怀,这里的“笑”因而含蕴深厚,意味无穷。B、这里所写的满头银发实指满腹怨愤。作者的满腹怨愤如天山之雪积郁不融,发出这激愤的一笑!C、作者在这里傲笑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屈膝投降。D、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笑。E、 这笑中包含着对个人苦难的超脱,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F、讲“我这满头银发与山上那皑皑晴雪一样难以消融”,这使得笑中不免含有悲观成分。 41、阅读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一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C、“落红”含义有三: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4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澹如楼读书 康有为 三年不读南朝史,琐艳浓香久懒熏。 偶有遁逃聊学佛,伤于哀乐逐能文。 忏除绮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 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科曛。(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后句中“熏”指熏香,这里是说读史书,“琐艳浓香”是交待“懒熏”的原因。B三联中的“居易”和“子云”分别指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汉代辞赋家扬雄。C“绮语”、“雕虫”指华而不实的词藻与微不足道的写作技巧,与“琐艳浓香”意同。D尾联中“忧患百经”是“百经忧患”的倒装,“斜曛”指的是夕阳西下时的余光。(2)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博学大家却三年不读书,是因与孔子“朝闻道,夕可死”相比感到心灰意冷。B“学佛”并不是表示诗人已看破红尘,“偶有”“聊”表明这只是暂时的解脱。C全诗以绘景收束,是以景传情,其孤独寂寞之意尽在景中,而又意味深长。D诗人以流畅的语言,叙述了他的读书情况,抒发了找不到出路的苦闷。43、阅读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二首后,就你的理解去拣出下列理解中不确切的一项。读陆放翁集其一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其二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A、其一重在颂扬陆游诗集中绝大多数作品是歌颂从军杀敌,坚持收复失土;其二重在同情,惋惜陆游收复中原的志愿未能实现,多负了胸中的军事韬略。B、其一首句是说诗歌界千百年来风气萎靡不振,因而第二首第二句说陆游也难免“百无聊赖”。C、其一第一句是个自对句:尚武精神已销尽,民族精神亦空虚。D、其二末句中的“胡尘”是借指金兵的入侵,“胡”含有对金的侮蔑。44、有人对秋瑾(感时)其一作了如下四点注解,你以为是否对,为什么?( )忍把光阴付逝波,这般身世奈愁何?楚囚相对无聊极,樽酒悲歌涕泪多。祖国河山频入梦,中原名士孰挥戈?雄心壮志销难尽,惹得旁人笑热魔。A、“光阴付逝波”就是光阴付流水,暗用了孔子“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一句的内容。B、“楚囚相对”是指处境不顺的人聚在一块,这里是指革命壮志末酬的人相聚在一起。这是借用了晋书王导传故典:东晋王导斥责过江名士周顗等不知努力恢复中原,只是学楚囚对泣不可取。“楚囚”出自左传成王九年:在晋楚战争中,楚将钟仪被俘,晋侯问:“南冠而系者,谁也?”专管人员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借指处境不顺的人。C、“中原名士孰挥戈”就是说中原地区那些有名望的人哪一个站起来拿起武器进行战斗。“中原”原指河南一带,此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孰”,谁,哪一个。D、“旁人笑热魔”,旁边人笑(我)发疯了;鲁迅药中夏瑜的主要原型就是秋瑾,小说中花白胡子说:“阿义可怜棗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这正好为之作为注脚。45、对毛泽东虞美人枕上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注】这首词作于1921年,1994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1周年,首次正式发表,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词中“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A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爱情生活、离愁别绪。B上阙所写的“愁”既有离别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C“数寒星”: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D下阙末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愁绪倍添;月圆思团圆,月残伤别离,人之常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