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至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7154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至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七至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七至九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 论语六则1填空: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从:)3原文填空:,不亦说乎?,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子曰:“,是以谓之文也。”4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5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第一方面:第二方面:6“而”的用法,有的表顺接,有的表转接,请区别下列句中“而”的不同用法: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敏而好学()学而不厌()择其善者而从之()7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世说新语第一部分:文言知识】(1)通假字不:通“否”,译为“不在”。(2)词类活用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3)特殊句式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第二部分:阅读练习: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过中不至(过:)去后乃至(乃: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元方入门不顾(顾:)歆辄难之(辄:)幸尚宽,何为不可(幸:)王欲舍所携人(舍:)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所以:)既已纳其自托(托:)(11)日中:()(12)舍去:()(13)无礼:()(14)引之:()二译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期日中,过中不至三、阅读期行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5“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答:_8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9、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四填空1世说新语是古代集,分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作者,南朝宋家,彭城人。2期行选自,乘船选自。这两篇体裁都是。3根据课文填空。(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_(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_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1)_(2)_五按要求默写1期行中交代对话背景的句子是2交代客人发怒的原因的句子是3交代对话由来的句子是4陈元方指出父亲友人的两点错误是5、乘船中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6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所携之人的理由是7期行中表现客人十分无礼的句子是8最能体现陈元方态度的句子是。六回答下列问题1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2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3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4乘船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一句中的“此”指代。5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6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你帮助而又损害到你自身利益的事,你会怎么做?7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8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三峡一、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6、为什么后写秋天?*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12、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13、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14、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鬼谲的山水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15、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1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二、文段阅读:A: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导游词: B:1、翻译下列语句。(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3、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C:比较阅读:三峡与与朱元思书1、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 不以疾也(快)C. 从流飘荡(顺、随) D. 负势竞上(势力)2.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D比较阅读:三峡与与朱元思书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虽乘奔御风 (3)负势竞上 (4)望峰息心 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 ,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三、开放性试题1、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2、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3、(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4.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而写“水”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简答题(1)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2)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文章的第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 的特点;文章第段与诗中 一句相对应。(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6、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峡四季的特征7、 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8、 写春冬之水的特点的句子是:9 作者写秋景抓住 这一特定的景物,突出 的气氛。10、 作者引用渔歌的目的:11、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请用“三峡的-美,你看-“句式说说12、 如”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在我国古代游子、迁客们曾在三峡来来往往,猿声触动了他们怎样的情感,使他们想起了怎样的人生遭遇,从而是泪粘襟呢?13、第一段描写三峡_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_。第二段所写景物的特点是_。描写泉、树、山、草的四个词是_、_、_、_。14、将下列写景的句子与相应的季节用线连接起来。沿溯阻绝 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秋清荣峻茂 冬 答案:略1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 )角度“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 )角度。16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17、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爱莲说周敦颐一、阅读爱莲说,回答水陆草木之花,宜乎众矣。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甚蕃_ 亵玩_ 宜乎众矣_亭亭净植 2.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5分)相同:_不同: _4. 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_,_” 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8分)二、阅读爱莲说,回答7-11题。(14分)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1)出淤泥而不染 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译文: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译文: 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答: 10.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2分)答: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三、阅读爱莲说,完成17 一19 题。(8 分)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19.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3 分)20、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四、阅读爱莲说,完成16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3理解填空。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答:_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6、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答五、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1)出淤泥而不染(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3)陶后鲜有闻(4)待到山花烂漫时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陋室铭 刘禹锡 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是著名文学家。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无案牍之劳形(劳: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第二部分:阅读陋室铭,完成: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译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孔子云:何陋之有?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19、本文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 ,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 的情怀。二、阅读陋室铭,完成912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三、阅读陋室铭,完成311题。3、用课文原名回答下列问题。本文的主旨句是: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4、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5、作批注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好方法。请仿照句的批法,任选一个角度为句作批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名人高雅居天之骄子衬托自己居室的高雅。)孔子云:何陋之有?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7、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10、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诗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包拯积累应用一、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1.第归,杀而鬻之 2.寻复有告私杀牛者3.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4.拯命制者才足供数5.旧制,凡讼诉不得经造庭下6.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7.恶吏苛刻,务敦厚 8.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二、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1.知知天长县 亦知其名2.其其人遂无以对 亦知其名三.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1.主来()诉2.()徙知端州四、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属于哪一种情况?将对应的答案序号填入题后括号内.A. 省略句B.倒装句C.判断句1.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2.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3.何为割牛舍而又告之?()4.葬以大夫礼()五、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词的古今义。1.迁殿中丞古义: 今义: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今义:3.亲党皆绝之古义: 今义:4.由是搏击豪强古义: 今义:六、翻译下列句子1.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2.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七、本文节选自,作者脱脱是代家。理解分析一.课文共五段,每段重点写了包拯为人的一个特点,请分别概括第一、三段的事例,并指出各突出了包拯的什么特点?第一段:,突出了包拯 第三段:,突出了包拯 二.本文刻画人物运用了正面描写何侧面描写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记叙相结合的手法,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列空格:1.课文第、五段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第 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2.从记叙的具体概括程度上看,第一、三段比较,第二、四、五段则较为 。三、 把下面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并谈谈你的理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翻译: 理解: 。感悟探究一.本文第四段在写法上,与其他几段有什么不同?这样写好吗?为什么?二.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关于他判案的故事,民间流传的很多,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结合课文,你认为包拯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最佩服他哪一点?三.除了包拯,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请任选其一,说说他的事迹,并谈谈你的感受。阅读包拯完成: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6分)得 吏不能得 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从 宣不从,强使顿之 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知 (1)知天长县 (2)亦知其名之 第归,杀而鬻之 闻者皆惮之直 使得至前陈曲直 拯性峭直2、你能大致读懂选文吗?请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7分)(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雄州新开便门。( ) (3)寻复来告私杀牛者。( )(4)召权知开封府(5)恶吏苛刻,务敦厚(6)平居无私书(7)非吾子若孙也3、选文每段都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1)是写包拯的为官机智,(2)是写包拯的为官清廉,(3)是写包拯_(4)是写包拯_(5)是写包拯的克己奉公。(4分)4、翻译(4分):(1)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2)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3、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5、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答:6、第二段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4%7、“砚”是文房四宝之一,那另外三宝是什么?(3分)_8、你觉得现在为官要学习包拯的哪些精神?3%答:9、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谁?并说说他们的故事?(3分)_强项令1.(1)给下面加点字写拼音。枹()鼓数斛()而以奴骖乘()欲箠杀之()而以奴骖乘( ) 欲箠杀之( ) 即以头击楹( ) 枹鼓不鸣董少平( ) (2)文学常识填空:强项令选自_,作者_,南朝宋史学家。2%2.给加点文言词解释意思。(5分) 臧()亡匿死欲箠()杀之 流血被面() 后特征为洛阳令( )使宣叩头谢主( )宣悉以班诸吏( ) 宣两手据地( )3.妻子:古义 今义 (2分)特征:古义 今义 (2分)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6分)数 以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翻译: 天子不与白衣同。翻译: 3、将何以理天下乎?6.文中两个语段塑造了董宣的性格,请分别用2个词语(8个字)概括: , 。另外,从描写的角度(手法)则分别运用了描写、描写。(4分7、文中下列句子省略了主语,请补充出来。(4分)()即以头击楹( )强使顿之( )赐钱三十万( )将何以理天下乎?8、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精神?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位像他一样的清官,写出这位清官的名字。9、“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八年级上册 小石潭记中考专练一 、释词类题目。1、以其境过清 乃记之而去 窥谷忘反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伐竹取道 伐 佁然不动 佁然: 其岸势犬牙差互 差互: 如鸣佩环( )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隶而从者( )潭中渔可百许头( )心乐之( )下见小潭( )影布石上( )日光下澈(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2、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 为坻为屿 B 之 乃记之而去 为宫室器皿 余闻之也久C乃 乃记之而去 D 尔 尔远逝 乃不知有汉 惟手熟尔3、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 斗折蛇行 (像蛇一样)C 不可久居 (居住) D 影布石上 ( 映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伐竹取道。伐:_ _ 取:_ _水尤清冽。尤:_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许: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蛇:_)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寒:_)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 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面竹树环合。( )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潭中鱼可百许头( ) 悄怆幽邃( )不可久居( )隶而从者( )6、写出下列加粗词语所指代的内容。(1)其岸势犬牙差互( ) (2)不可知其源( )(3)以其境过清( ) (4)乃记之而去( 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吴武陵以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全石以为底( )为 为坻,为屿( )全石以为底( )环 如鸣佩环_四面竹树环合_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明灭可见_不可知其源_不可久居_8、理解下面的短语伐竹取道_ 水尤清洌_青树翠蔓_参差披拂_佁然不动_俶尔远逝_往来翕忽_明灭可见_凄神寒骨_悄怆幽邃-9、解释下面加粗的双音节词水尤清洌_ 青树翠蔓_ 佁然不动_明灭可见_ 往来翕忽_ 斗折蛇行_犬牙差互_悄怆幽邃_ 参差披拂 二、译句:翻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全石以为底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三 、阅读:1、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的情感。4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两文内容分析。)5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