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550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语文第二单元学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托二中初一语文备课组张根义 编初一下册第6课黄河颂学案学习思路本课学习应与单元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注重知识拓展延伸;文本学习以读为主,感悟课文。教学目标1、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阅读诗歌体会语言,体会作者澎湃激越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课前明确1.作者简介光未然,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1913年11月1日出生。2.背景资料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作品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组成,每章开头均配有音乐朗诵。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3.题目解读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在黄河船夫曲中作者写道:“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冲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决心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课堂同步1.黄河颂作者 ,该歌词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 。2黄河颂作者用第二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3黄河颂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4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课后提高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言文或古诗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母亲河,你对这条河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结合提示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1、黄河概况以及名称的由来2、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你能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3、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4、黄河为什么称之为母亲河?5、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6、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交流。7、搜集关于黄河的诗3句: 相关知识链接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2、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3 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细石器文化。距今10 000至7 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新石晚期化。距今7 000至3 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法三章000至5 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 000至4 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 100至3 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青铜器文化。距今3 700至2 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 26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4、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5、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下面是呼吁书的部分内容。 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文明的一往深情,在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有责任向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的一切人员,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地;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的特长,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报道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地提供财力、物力,以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您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并请尽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课堂同步参考答案:1.光未然、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2直接抒发对黄河英雄气概的赞美之情。3直接抒情;把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4.把黄河比喻为“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屏障”,是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5.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教师寄语:悠悠黄河,巍巍中华,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五千年 的风风雨雨,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豪,同学们,继往开来 ,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你们肩上了!初一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关于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课文背景: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代表作,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摆脱内政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法皇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军投降。此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从此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沦为亡国奴。本文反映的就是国土沦丧后,当地人民在普鲁士侵略者强行禁止开法语课时,所表现出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作者把故事安排在沦陷区里的一个小镇上,写的是一个小学校的一堂课,主人公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师和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和深厚,文章也更富有感染力,以至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课前明确学习本文首先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查字典给下列字注音:踱( )挟( )郝叟( )捂( )懊悔( )惩罚( )赚钱( )钥匙( )祈祷( )哽( )督学( )膝头( )、查字典辨析多音多义字: 帖 强 结 3、解释词语:宛转: 诧异: 祈祷: 4、填空:最后一课的体裁是 ,作者 ,是 国作家。课文中着力塑造了 先生和 两个主要人物。 课上同步(一)关于课题文章的题目是“最后一课”,意思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了悲怆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二)关于本文人物韩麦尔先生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从地位看,他担任最后一课的教学工作,精心安排了语法、习字、历史等课内容,在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没有了他,这最后一课就不存在了。从作者意图看,主要从他身上体现爱国主义的伟大感情。作者从服装、动作、表情,特别是极富感情色彩、含意深刻的语言,多方位地刻画他。而小弗郎士仅是个线索人物,一切都是透过他的眼看、耳听来写的。作者主要写他的心理变化,表现他在爱国感情的感召下不断觉悟成熟。他的变化完全是来说明最后一课的教育作用,来烘托、陪衬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如果缺了小弗郎士,最后一课照样进行,而缺了韩麦尔先生却没有了最后一课。(三)关于故事情节1、理解下列句子“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2、这篇小说的中心是什么?作者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中心意思的? 课后提高作为中国人,学习了本课后,一定更加深有感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平年代中的我们将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应该怎样面对屈辱的过去,展望未来?课上同步答案:1、第一句是写景:一是鸟鸣林绿的美景;另一个是异国占领者肆意践踏的景象。因此尽管风和日丽,并不给人轻快的美感,反而使人沉重压抑。这笔景物描写使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气氛。第二句话是写“我”的心理,反映小弗郎士无忧无虑、贪玩幼稚,竟不懂民族的灾难。 这是为后边写他觉悟成熟做铺垫,以显示最后一课的巨大教育作用。表现觉悟了的小弗郎士强烈的要学好祖国语言的欲望。这最后一课使他受到深刻的教育。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赞美所反映出的对祖国的爱,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告诫;村民前来听课的动人情景;亡了国的人不准学祖国语言的羞辱,这些都是他永远忘不了的。韩麦尔先生由于痛苦和悲愤,话断断续续地说不出来。如果说出来,可能是:“我要走了,再也看不见你们了。”“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的语言,要永远做真正的法兰西人。”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2、通过对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天气暖和、晴朗,画眉鸟在林边宛转歌唱,普鲁士士兵在操练,布告牌前站着许多人。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沉闷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美好的国土沦丧,法兰西民族遭遇不幸;格外安静的教室,身穿礼服、神色庄严的老师,用颤抖的手翻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这一切说明人们内心极度悲愤,并说明法国人民不甘被奴役,对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民族深挚的眷恋与热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贯穿全文始终。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中种种不寻常情景后感到吃惊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对课本,对老师恋恋不舍明白了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意义理解老师,仇恨侵略者;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一个普普通通的祖国语言(母语)教师的职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初一下册第8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学习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学法指导】文章使用了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作者在说理。在鼓动人民大众;又在抒情,抒发豪情壮志。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义,值得反复品位。课前明确【背景链接】 “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帝国主义加紧了文化侵略。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作者生活在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内外勾结镇压革命,先进知识分子迷惘彷徨的时代。作者却表达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理想。他在1923年写的这篇文章就反映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革命者的信心、决心。【关于作者】李大钊,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学者、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作出过重大贡献。1927年,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与北京。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课上同步1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本文结尾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个看法对不对?为什么?4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5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长江大河 扬子江、黄河 浩浩荡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曲折回徊,崎岖险阻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6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寄语:学为我用,提升自我!).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本文的“雄健的精神”对于我们人生的奋斗有何启示?课后提高【知识链接】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参考答案1“雄健的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2课文中有“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可以理解为: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3历史发展是曲折的,只有具有雄健的精神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斗争的革命者,才会在奇绝壮绝的斗争中获得“壮美的趣味”。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4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5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浪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6略初一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关于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写作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二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读文指导: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眷念乡土热血的沸腾,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课前明确1本文写于_十周年,作者_,原名_,有长篇小说代表作_等。课题的意思是_。2给加粗字注音炽痛( ) 嗥鸣( ) 镐头( ) 田垄( ) 亘古( )辗着( ) 谰( )语 丰饶( ) 跳跃( )3根据拼音写全词语并释词义。(1)斑ln( ):_ (2)ln( )语:_(3)怪dn( ):_ (4)默qi( )_(5)污hu( )_ (6)阻y( )_课堂同步4文中,作者的“誓言”是什么?请摘出有关句子。5请概括课文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第一段:_第二段:_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6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_7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8“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9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10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11仿写句子当_的时候,当_的时候,或者当_的时候,我会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力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课后提高资料链接一九一八事变简介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攻击东北。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从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30万人,军备优良,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负隅顽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此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到顶峰,使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二警惕日本!z 主战装备亚洲第一。z 指挥系统世界一流。z 军事技术全面领先,据预测,未来日本将在三军主战兵器、导弹防御、航空航天甚至核武器等军事技术领域保持或取得领先地位,其军事技术的尖端化趋势不可逆转。z 军费开支已居世界第二 日本执意迈向军事大国z 受美日印韩太空眼威胁,我国太空安全亟待正视。三土地的誓言读后感二则(一)读了土地的誓言这一篇文章之后,我感到热血沸腾,胸中升起了一股炽热的爱国豪情,一种冲动的为国报效的热血。中国,在日本的铁蹄下苦苦抗争了8年多。而东北,那一块首先遭到侵略的华夏领土,在日本统治下,呻吟了年多。而那广大的东北领土,那华北的人民,那炎黄子孙,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而端木蕻良以自己那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写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表现了他对沦陷故乡的思念,对收复国土的信心,对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也正是全中国人民共同的心声。(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土地的誓言让我首先联想到这首歌。我觉得文中关内的东北人就像歌中所唱的一般,远离了亲爱的家乡,四处流浪飘荡,无家可归。而对故土的依恋是无法遏制的炽痛。她在呼唤我,呼唤我回家,呼唤我拯救故乡,她的彭湃热情是我心中奔腾的血液。忆及儿时美好的一切,我和她拥有同样的心跳,同样的热血,同样的默契,我和她会融为一体,无法分离。故乡的土地,你是我伟大的母亲,我的皮肤是你留下的爱抚,我爱你,所有的一切都属于你!思念让我疯狂地回忆,那声声欢笑,让我无法忘记你。我爱你,我要保卫你,我对着故乡的土地发誓,我要让你自由幸福,或许洒下泪水,或许献出生命!参考答案1九一八事变 端木蕻良 曹汉文 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2ch ho go lng gn nin ln ro yu3(1)斓 灿烂多彩 (2)谰 没有根据的话 (3)诞 荒诞离奇 (4)契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5)秽 肮脏的东西(6)抑 阻止、抑制4“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和耻辱”5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6炽痛 泛滥 斑斓 怪诞7结构上总领第一自然段,内容上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炽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8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萦魂牵的感情。“无时无刻”说明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故乡一直念念不忘。9有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地域之广阔与物产之丰富。这些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10“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突出自己的思乡之情。11略初一下册第10课木兰诗学案学习目标 1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2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课前明确一、资料链接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二、初读文章1自读课文,掌握加横线字的字形和读音。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鸣溅溅 ( ) 鸣啾啾( )胡骑( )戎机() 金柝( )著( ) 傍地走()2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课堂同步三、疏通文意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四、深入探究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 “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5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6本文还运用了如下几种修辞,请列举例句,揣摩表达效果。对偶:互文:复沓:顶针:比喻:夸张:反问:7.学习完课文木兰给你怎样的印象?以“我从课文_读到木兰是一个_的人”句式来说。课后提高五、积累迁移1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中表现军情紧急、将士奔赴战场行军急促的句子_ (2)描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 (3)表现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_ (4)一家人喜迎木兰归乡的句子_ (5)用比喻的修辞赞颂“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的语句是_-2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3.你最欣赏木兰的是哪一点?说说理由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二、1zh khn jin pi yn jin ji rng j tu zhu bng 2(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三、1思念;买;集市;战马;战争;过;北方;记功;有余;穿;怎么。 2 (1)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泠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铁甲战袍。 (3)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4) 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5)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四、1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能使文章简洁。2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 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3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4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5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6.略7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五、1(1)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4)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5)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学生围绕着学习和生活中的小事谈起,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让学生有一颗感恩心和爱国心3. 孝顺 不慕功名 勇敢 不畏艰难 具有爱国精神 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