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5单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21533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2-5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七年级下册2-5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七年级下册2-5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教案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情感、和主题。2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重点难点:景物描写、对主题的理解和一些疑难词句的理解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1作家作品简介。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2导语。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二听课文录音。三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讨论并归纳:(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3提问: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讨论并归纳:(老师提示引导并归纳)(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让学生分别找出相关内容)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声:长吟、弹琴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味:又酸又甜。春景:桑葚、菜花。夏景:鸣蝉。秋景:蟋蟀的叫(3)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5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写景的妙处四、布置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12,二、1.2完成第一课时补充作业。第二课时一、继续学习第一部分。1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的是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可让学生简要复述和评论这个故事。2问: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3.下面一段写的是什么?写的是冬天的百草园。4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5捕鸟。6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四、小结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五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1学生齐读过渡段。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讨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5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9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讨论“研讨与练习”:一题的3小题)四、小结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表现了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生活。五、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2做第二课时补充作业。第三课时一、让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问题。二、订正作业。三、作相关的补充练习。(如课后的练习和练习册上的练习)七、月迹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亮在中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影响。2、体会孩子心中的月亮和孩童特点的语言。3、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教学重难点:把握寻月的过程,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月光皎洁的夜晚吗?每当你看见大如银盘的月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让生自由回答)那么当你看到月亮时,你会想起哪些咏月的诗句或歌曲呢?小结:由这些古诗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月亮多被人们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随着贾平凹一块去寻找一下月亮的踪迹,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二、整体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把你收集到的词语展示出来。款款倏忽袅袅酥酥掬水面面相觑找出本文中寻找月亮的地点,其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明确:镜中院中杯中河中眼瞳中;寻月三、研读课文。1、本文按照“盼月寻月议月”的顺序来写月亮运行之迹。我们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作者详写的是寻月。作者们是在哪里寻月的呢?月亮每时每刻都有什么变化呢?其中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情绪有什么变化?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内容说一说。板书:地点 踪迹 心情镜中 白道圆亏无踪迹 失望院内 玉玉、银银有桂树、嫦娥 羡慕、嫉妒、争执杯中 一人一月,月亮入心 人人拥有河中 哪一处水里都有 处处都有 高兴眼中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竟是这多2、让学生利用学过的标注方法在文中标出。3、对于不同地点的雨量的景象个不相同,这样不同的景致,你最爱哪一处,找出来读一读,并简要说明你喜爱的原因。(1)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道白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3)到了头发梢儿,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4、课堂小结:作者抓住孩童的视觉和触觉来写,想象奇特而又惟妙惟肖,如此高超的创造力,又非得有一颗童心不可,文章有一股浓厚的孩童生活气息,写月亮运行之迹,也是孩童心理变化之迹。5、齐读最后一部分,说说月亮在“我”眼里究竟是什么?“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思考:这三种说法各有特色,你是怎样理解的?弟弟、妹妹的回答含着喜爱,赞美,热烈渴望之情。稚气的语言,显得拙朴而有诚挚。“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很有诗意的回答,运用比喻的修辞,长天为纸月为印,形象贴切,表明天空是我们的作品,天空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是天空的主人,我们拥有天空,我们拥有宇宙。6、学了文章之后,可见童心的创造力极为高超,童心的稚气可吞长虹。此刻的我们还争执吗?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7、是呀,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寄寓了美好的意愿,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人们把月亮比作什么?寄托了什么样的意愿?8、孩子的心是一块净土,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整篇文章让我们觉得未经成人污染的童稚的可爱。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如何引导孩子发展自己。作者就在文中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奶奶。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你的看法。三、总结归纳:全文围绕孩子寻月一事描绘了中堂赏月、院中望月、树下争月、河边得月几幅美景,写得极富情趣,又极有层次抓住孩子的感情变化,来表现人们追寻美好事物的愿望。四、作业设计:从几幅图中任选一幅,发挥想象,运用生动的语言,写200字左右的片断。八、三颗枸杞豆教学目标:一、诵读欣赏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细致的描写。二、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三、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一、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生动的语言。二、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课时安排:两课时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1、上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2、师讲述:一首动听的歌曲将我们带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童年,它就像一幅画卷,记载了我们成长中许多美丽的回忆。同学们,你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呢?3、指名介绍自己的童年。4、师总结,导入课题:刚才几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同年,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快乐的,老师也和大家一样,童年时,也是一个可爱的“大坏蛋”。大家想不想知道作家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呢?(生: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小说三颗枸杞豆。(板书课题)二、引导学生初读感悟,自主发现问题。1、过渡到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次表现的机会,大家想不想表现!(生:想)2、教师投影出示:以跳读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最多,最有价值。3、师读题,强调跳读的方式。4、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5、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小树林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圆?2我被送进学校后,为什么觉得脸汉字都是黑乎乎的?3爸爸的拳头,使我乖乖的上了几天学,但为什么我经过小树林时,有旧病复发了?4阳光为什么是一绺一绺地,像金色的丝绸?5为什么“我”在小树林里看到黑乎乎的人影,首先想到的是爸爸、老师,而不是三叔?6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7“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8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三、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三叔语言的含义。1、师讲述:好,非常对不起,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找到的问题展示出来。不过我可以看到大家的眼光还是非常敏锐的,都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但需要大家注意,我们光会发现问题还不行,还必须学会解决问题。打架在遇到问题之后,你是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的呢?2、指名说。3、师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多的,关键是靠我们去发掘。老师乡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合作、探究学习。(板书:合作探究)什么是合作、探究学习呢?也就是多人互助、合作,多向交流的学习方法。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就是说独自一个人学习,是很难学到更多知识的。下面,大家前后位四个人为一组,选出组长,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另外,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个忙,一同解决了,可以吗?4、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回忆课文,结合问题,合作探究:1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2我把西沉的太阳看作“一个红色的车轮”,三叔“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他似的”?“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3小时候,我是个淘气鬼,爸爸的拳头没有征服我,但三叔的一席话却使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5、指名读题。6、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予以鼓励、表扬。7、指名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指导。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于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回答优秀的地方教师及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扬。8、师总结: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现在,抓住时间,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刚才,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许多问题都被我们解决了,让我们用掌声为我们的成功庆祝一下。9、质疑:大家还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一同解决。(指名说)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抓住时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过渡导入:同学们,三叔在小树林里画了三幅画,画后又画了三个“0”,这三个“0”给了我许多启示,当你看到这三个“0”,你想到了什么?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五、总结全文:同学们,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还拥有着许多岁月,我们应该抓住今天,充满激情地迎接明天,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同学们,下课的钟声已经(快要)敲响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我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大家,不过,老师一生清贫,没有什么贵重的礼物相送,只有对联一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与大家共勉!板书:少把握今天老壮大不抓住时间徒努伤力三颗枸杞豆悲(合作探究)九、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目标1、阅读本文,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概括出文中小男孩的性格特征。2、体会、感悟本文生动、细致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生动、细致的语言。课时安排 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同学们说说下面图片中所显示的分别是谁?(罗纳尔多、姚明、成龙、孔令辉、贝克汉姆)。这些图片中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在大家眼中几乎就是男子汉形象的象征。下面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篇文章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看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是不是具备你们所说的特征?二、整体感知:(1)解题:题目中的“我”是指谁?“男子汉”又是指谁?跟她是什么关系?(简单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对象)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2)“男子汉”是指姐姐家的孩子,即小姨侄,“我”是他的阿姨。(3)作者写了小姨侄哪一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从出生到四岁。三、议一议文中作者这样评价自己的侄子:“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迅速地浏览全文,说说他作为男孩子和男人(即男子汉)各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并说出依据。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作批注,注意抓住细节描写,紧扣文本。请学生用一些词语把刚才所分析的内容进行总结。男孩子:天真、幼稚、可爱、率真男子汉:沉着、勇敢、刚强、同情弱小、独立教师总结:总之一句话,我们的小男孩终究要长大成为一个男子汉,那就让他四、拓展延伸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赖宁为了公共财产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掏粪工人时传祥曾接受过刘少奇的接见。清洁工人每天起早摸黑维护我们这个城市的卫生。总结: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在勇敢地乐观的拼搏、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或女强人。五、写一写下面是一位姓徐的老师收到的一封信,大家读完后来写一段话送给写信的这位学生。解决他心中的困惑。徐老师:您好!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惑,能请你给我一点指点吗?我将非常感谢。来到这所新的学校,彼此都很陌生,朋友很少,我也并没有在意。可渐渐我发现同学们开始远我,说我是胆小鬼,不是男子汉。难道男子汉就是他们说的那种一起打架讲哥们义气,敢站起来和老师顶嘴的人吗?。我感到十分的困惑和不解,请您告诉我,什么样的人才能是一个男子汉呢?此致敬礼你的学生王鹏2008年2月16日六、作业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他的生活中肯定不会有什么豪言壮语或有什么惊天壮举,为什么会让人这么感动?这全靠作者的一支妙笔,请回去后再读课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致地观察,细腻地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十柳叶儿教学目标: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2熟读课文,特别是描写生动的语段。教学重点和难点:1辨别掌握形近字、多音字。2学习本文生动描写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八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三、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设计方法: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四、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吃到一个豆儿 ,满心里香得不行”。“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五、放声朗读 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六、再讨论 练笔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七、练笔交流口语交际:劝告教案(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 相传明朝初年,有一天,告老还乡的李尚书接到一圣旨:皇帝要他进贡公鸡蛋。李尚书在朝时得罪过的几个小人,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说李家的公鸡会下蛋。李尚书非常着急,他的一个学生解(xi)缙说:“老师不要为难,我替你去进贡公鸡蛋。”李尚书无法,只好让他前往。(此处省略解缙和皇帝的对话,接着出示材料)皇帝听了解缙的一番劝说,进贡公鸡蛋的想法只好取消了。同学们想想看,解缙到底向皇帝说了一番什么话呢?(学生讨论思考,然后纷纷举手发言)同学们的视眼开阔,见多识广,平时一定看了不少的课外书。解缙正是说到:“李尚书在家生孩子呢!”,他运用“归谬法”进行劝说,救了李尚书一家的性命,可见正确独特的劝告在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口语交际活动劝告,来领略“劝告”这种说话艺术的魅力。二、知识传授1.什么是劝告?劝告是一种常见的口语交际形式。它是一种由心理置换到心理相容的说服过程。劝告的关键在于双方要处于平等地位,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以达到告之以理、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以势压人、以理压人;要心理相容,让对方心服口服。2.劝告常见的技巧有哪些?劝告常见的技巧有:(1)正面劝告,有理有节。这种方法要求对被劝告者直陈道理,注意因势利导,层层深入。(2)直话曲说,借例言理。这种方法通过曲折含蓄的语言旁敲侧击,以达到劝告目的。(3)运用“归谬法”,迂回包抄。这种方法针对对方认识上的缺陷,分析出其自相矛盾的判断,让对方认识到其中的谬误。(4)运用“激将法”,因势利导。这种方法主要是用言语激将,“请君入瓮”。(5)巧用譬喻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注意:每一种技巧,都要设计或举出一定的简单例子)三、互动教学想想看,下列情况下,他们各会怎样劝告?1、有一次,唐太宗回到后宫,满脸怒容,咬牙切齿地说:“早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长孙氏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太宗说:“魏征经常在朝廷上当众羞辱我。”长孙皇后听完,马上退回内室换了一身朝服出来表示祝贺。太宗很惊奇,长孙皇后对他说:“”太宗于是转怒为喜,对魏征更加尊重。(提示:从正面劝告。)(小资料:唐太宗认识到,只有虚心纳谏,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参考答案:我听说主明臣直,魏征敢于直言,是因为陛下是明君,我怎能不祝贺呢?)2、战国时,公输般替楚国监造云梯,准备用它来攻打宋国。墨子赶到楚国的郢(yng)都见公输般,劝说他不要为楚国造云梯攻打宋国。见面后,公输般问:“先生有何见教?”墨子故意说:“现在北方有人想侮辱我,我想借你的力量杀了他,事成之后,我送你一千两黄金。”公输般很不高兴,断然拒绝道:“我是讲仁义的不能随便杀人。”墨子见公输般口称“仁义”,正中下怀,他立即借题发挥,慷慨激昂地说:“请允许我向您进言。”。公输般被墨子说得无言以对。(提示:直话曲说,借例言理)3、赤壁之战的前夕,诸葛亮对孙权说:“将军,如果您认为吴、越之众能与曹操相抗衡,就应该和他断绝一切联系,下定决心抗击曹军;如果您认为无力和曹军对抗,那就不如放下武器,解甲投降,向他称臣。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装服从他,向他投降,而内心又迟疑不定,事情已经如此紧迫,但您还不做出决定,这样祸患马上就要来临了!”孙权反问:“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兵微将寡的刘备为何不向曹操北面称臣呢?”诸葛亮说:“从前有个田横,他只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不肯对汉高祖称臣;何况刘皇叔是”(参考答案:何况刘皇叔是汉室后裔,英才盖世,天下仰慕,怎么会向曹操称臣呢?)4、1942年,中央警卫团划归军委,由叶剑英分管。警卫团成员大多是从部队抽调来的经过长征的同志。他们普遍不安心在警卫团工作,希望到前线去。叶剑英同志便到警卫团团部召开会议。他说:“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大家被说懵了。叶剑英解释说:“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全党的脑袋党中央,所以应该钢盔团。你们都是英雄好汉,到前方去可以杀千百个鬼子,但是没有党中央的领导,怎能把鬼子打出去?”从此,再没有人要求离开警卫团。思考:叶剑英劝告为什么能取得好效果?(参考答案:叶剑英劝告警卫团同志安心工作,没有以势压人,而是巧用譬喻,以平等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实弹演练1、小红的父亲吸烟成瘾,如果你是小红,该怎样劝告父亲?以下的答案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一: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再抽烟了,吸烟有害健康的!答案二:爸,自从你吸烟以来,家里就像“天宫”一样,“烟雾弥漫”,我和妈妈的身体都受到了“熏陶”。答案三:吸烟是很浪费钱的。答案四:既然我劝了你,你却不听,那我也抽,让我们共同来享受一下抽烟的乐趣。答案五:你抽我也抽,你不抽我也不抽。2、某班两个同学课间喜欢追逐打闹,如果你是班长,该如何劝告他们?3、某校一名学生迷恋上网打游戏,延误了学业,如果你是班干部,该如何劝告他?诵读欣赏黄沙巾学习目标:1、体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2、学习特写镜头组接构成故事情节的写法。教学重难点:体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自读文本2、提出初读要求: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它将两颗美好的心灵进行了无声的展现。阅读时要通过语调、语速的控制,让人感受到两个爱美的人的心灵,并产生共鸣。二、理解文本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1、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姑娘,你会怎么做? 2、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中年人的美好心灵?如果你文中的中年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4、你觉得从这篇文章中还懂得了哪些人生哲理?如: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既然得不到,不妨离开它;接受施舍比不能得到更令人痛苦(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内涵,对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理解。)三、诠释文本: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予以适当的奖励:如当场颁发最佳创意奖、天才表演奖(指名或学生自愿上讲台表演课前准备好的课本剧,可以采用录音、化妆等辅助手段,特别提倡合作表演。)四、拓展文本这篇短小的微型小说,表现了两个人物对一条黄纱巾的态度和情感,写出了两个爱美的人,两颗爱美的心。以这样的主题创作的文学作品还有吗?能不能跟同学们作一些介绍?五、仿写文本1、你认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明确:这篇短小的速写式微型作品,充分运用了电影中的“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的组接,构成了它的情节。2、你能仿照这种手法来写臆断你与同学、老师或者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吗?学生进行片断仿写练习。作文训练之三:记事写人线索清楚教学目的:学习围绕线索写记叙文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地找准线索,围绕线索选材课时安排:两课时一、知识准备1、导言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线索犹如缝制衣服的线。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线把一块块布料缝制起来。没有线,缝不成衣服;记叙性文章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为好文章。2、知识点学习之一常见的记叙线索一是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以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三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四是以特殊的时间为线索 五是以标点为线索,如有一介绍自我的习作,用“,”来写豆芽菜的身体,用“!”来写怒目金刚的性格,用“?”来写遇事刨根问底的习惯,用“”来写“我”嗜书如命的爱好,用“”来写“我”的爱好很多,五个标点多角度地勾画了“我”的形象,生动而幽默,令人过目难忘。六是以字词为线索,如有篇介绍人物的中考作文以一字贯穿,作者用一个“马”字将同桌的姓名(马涛)、长相(马脸)、外号(小马秧子)、粗心大意的毛病(马大哈)、磨磨蹭蹭的习惯(破马车)连缀成一篇完整的文章,线索分明、妙趣横生。七是以歌词为线索,如一中考满分作文初中生活剪影中,作者用“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儿个真高兴”、“难忘今宵”、“轻轻的,我将离开你”这四句歌词作为小标题串起四个片段,并于文中巧妙穿插相关的歌词,深情地追忆了“我们”“相互认识”“分享成功”“元旦联欢”“依依惜别”的画面,展现了初中生活的多种风情。3、知识点学习之二安排线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线索必须和所写的内容紧密相关,必须有利于记叙情节的展开,必须有助于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第二,线索一经确定,就要用它组织好所要表达的内容。第三,线索的安排还要做到首尾呼应,使全文上下一贯,结构严谨。二、实战训练1、启发谈话,引出话题。“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我们来写一篇作文童年趣事。2、明确范围,简要指导。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3、范文引路,讨论写法。(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2)、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A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B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C“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4、快速习作,教师巡视。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5、学生自改,二次作文。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第三单元教案十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教学目标一、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二、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当我们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时,首先看到了什么?这彩照给了你什么感觉?学生发言后归纳:打开本册课本的扉页,首先看到了彩照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兴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收入散文、特写集北京在前进一书。该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正音正字。(挂出小黑板,要求学生注音)2.补充解释下列词语。矗立:高大而笔直地挺立。3.结合“理解分析”一提示,划分课文段落。第一段(1节):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印象。第二段(2-10节):具体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并介绍10幅浮雕。第三段(11节):瞻仰后的感受。三、学习新课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提示: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提示: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3.结合文后“理解分析”二,划分课文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2-3节):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经过和重大意义。第二层(4-6节):介绍纪念碑的题词和碑文、结构和造型,以及概述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节):具体介绍10幅浮雕。4.自读第一层(2-3节)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碑身的规模(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5.指名读第二层(4-6节),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四、布置作业1.背诵碑文。2.完成“揣摩运用”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抽背碑文二、研习新课1.讲读第二段的第三层(7-11节)。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讨论后明确: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指导学生分析第三幅浮雕。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揣摩运用”四(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填好表格后学生交流。(答案略)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2.讲读课文第三段(11节)。集体朗读最后一段。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三、体会文中记叙的作用,并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我们本单元学习的驿路梨花一文,以记叙为主,同时兼用了抒情。本文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例如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板书)1.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2.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3.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东(2)南(3)西(1839年-1851年)(1911年-1925年)(1927年-(2)北(3)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五、布置作业1.完成揣摩运用”三、四。2.背诵碑文。十二、巍巍中山陵教学目的: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教学重难点:1、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2、说明顺序的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学生纷纷回答。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教师总结略)2、给下列字注音: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三、合作探究:1、阅读511段,根据说明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比一比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2、讲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者才讲导游员。比比谁讲得好?(可以出示准备好的图片)3、请你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教师明确:空间顺序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四、难点探讨: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六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教师明确:本段关于陵园的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五、板书设计: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总体特点: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总体介绍: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北:陵门、墓室依次介绍: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石阶、碑亭平台、石阶、祭殿北祭堂墓室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回忆中山陵各建筑的分布情况。陵坐北朝南依山而筑,由南往北依次为石坊、墓道、驻所、陵门,最后墓室。气势宏伟,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探讨陵园的建筑布局与先生的人格有何关系?本课说明方法和语言又有何特点?(学生回忆、学生讨论)二、合作探究:1、中山陵前冠以“巍巍”二字有何意?教师明确: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阅读文章,找出与“巍巍”相应的描写。学生活动:阅读并用波浪划出来、朗读。集中于2、9段。3、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通过竞争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特点:见文中第4段。4、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先生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5、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特点是:准确、简明、生动、形象。举例略。三、板书设计:陵园“巍巍”:人格方法:列数据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十三、凡尔赛宫教学目标: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3、体会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4、使学生掌握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并学写说明文。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抓住凡尔赛宫艺术价值高的特征,进行重点说明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分析说明文的方法步骤。课时安排:1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几幅建筑图片。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北京天坛、埃及的金字塔、印度泰姬陵、内乡县衙)可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