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9932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 高三语文组 2013.3.25【解题指导】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来源于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古人云:诗言志。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二、【答题示例】新晴野望 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步骤一),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步骤三)三、【常见感情】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北陂杏花 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注】此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作者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bi):池塘。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答案】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规律总结】写景咏物诗,指的是以自然的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或某种不便明说的志向的一类诗歌。此类诗体物细微,景中含情,物中寄志,情景志往往融为一体。鉴赏时需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方能体会作者所渗透,所寄托的情怀。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2、汴河曲 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赏析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答案】汴水春色、堤柳飞花,这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诗人吊古伤今,引发了许多感慨,因为眼前这汴河堤柳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隋鉴不远,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规律总结】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这类诗的内容包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伤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政事和事物的认识。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的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人个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再者是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于不同的主题决定的。3、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规律总结】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贩特点。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其次,诗人笔下的山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4、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赏析这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答案】首联“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颔联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随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尾联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规律总结】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壮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它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有所了解,反映在试题中就是诗歌作品后面的注释。其次,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5、始闻秋风 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简析作者在颔联寄寓的思想感情。【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规律总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这类诗主要抒写作者的离情别绪,表现作者对被送者或送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一些诗词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和祝愿之情。6、如梦令 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注】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这首词中作者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案】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驿馆荒凉简陋,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这些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作者的孤独冷寂和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规律总结】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7、山居即事 王 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规律总结】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于是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的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首先,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祥和的心情。其次,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第三、在艺术风格上,这些诗大多具有质朴清新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