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学设计比赛的说明及案例.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90139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教学设计比赛的说明及案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省教学设计比赛的说明及案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省教学设计比赛的说明及案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一: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求1教学内容解析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明确教学重点;(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2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3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4教学策略分析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1)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2)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3)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5)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说清设计意图。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1)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和学习兴趣,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理解、探索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再现和纠正,使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观察、提问和练习等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准确判断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6)恰当运用学习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7)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附件二、 走进数学建模世界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课时安排】第4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授课教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黄泽君【教材分析】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标准中没有对数学建模的课时和内容作具体安排,只是建议将数学建模穿插在相关模块的教学中。而“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一节只是通过六个例子介绍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幂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为以后的数学建摸实践打基础,还未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建模的真实全过程。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以弥补教材的这一不足。【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需要熟悉前面已学过的二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相关性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数学模型、数学建模两个概念;(2)掌握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函数模型的思想与方法;(2)提高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2)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3)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教学重点】框图2数学建模的过程。【教学难点、关键】 方案二中答案的探究;关键是运用合情推理。【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教学手段】计算机、PPT、几何画板。【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设计意图:与大学数学建模相比,过去的中学数学建模缺少理想化(模型假设)这一重要的环节。本环节意在恢复数学建模的真实面目。实际问题化为理想化问题设计意图:展示将理想化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理想化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展示“解模”过程。求解数学模型解释数学结果数学建模过程的概括设计意图:结合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概括出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以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牛刀小试画龙点睛设计意图:1.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中的优化过程;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最优解的探究设计意图:1.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数学建模理论:数学建模与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建模的具体过程;2.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什么是数学建模设计意图:1.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与斯金纳的强化原理设计该练习,以强化刚刚获得的数学建模理论;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牛刀小试设计意图:1.小结意在强化数学建模理论,形成知识组块;2.设计四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创新意识。小结与思考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 计 意 图(一)实际问题化为理想化问题预计 时间2分钟现有宽为的长方形板材,请将它设计制成一直的开口的长条形水槽,使水槽能通过的流水量最大。 1. 初步理想化在单位时间内,该水槽能通过的流水量取决于水流速度和它的横截面积。我们将问题理想化,假定水流速度是一定的。那么,要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流水量,就应该将水槽设计成横截面积最大。于是,问题化归为:现有宽为的长方形板材,请将它设计制成一开口的长条形水槽,使水槽的横截面积最大。”2.进一步理想化如果将水槽的横截面设计成矩形,那么这一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理想化问题:如下图所示,要建造一个横截面为矩形ABCD 的水槽,并且AB ,BC ,CD 的长度之和等于.问应当怎样设计水槽的深度和宽度,使水槽的横截面积最大?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问题,并将其理想化学生听讲思考与大学数学建模相比,过去的中学数学建模缺少理想化这一重要的环节。本环节意在恢复数学建模的真实面目。(二)将理想化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预计时间3分钟.1.寻找变量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问题中,水槽的深度是一个变量,宽度是另一个变量,横截面积也是一个变量。设,.矩形的面积为.那么,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 变量由两个变量和确定.如果我们能使面积表达式只由一个变量确定,那么我们研究的问题就可以简化,这就需要寻找两个变量和之间的关系。显然,.2.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纯数学问题:当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教师引导讲解学生听讲思考展示将理想化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三)求解数学模型解释数学结果预计时间2分钟(四)数学建模过程预计时间2分钟.因为,所以,当时,有最大值.此时,. 当水槽的横截面设计成矩形时,只要将深度、宽度分别设计为和时,可得到最大的横截面积,从而可获得最大的流水量。 可将上述数学建模的过程概括为下面的框图1:实际问题理想化问题求解数学模型解释数学结果纯数学问题寻找变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师引导分析讲解教师引导讲解学生听讲思考求解模型学生听讲思考展示解模过程结合这一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概括出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以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五)最优解的探究预计时间7分钟我们前面的设计是将横截面设计成矩形,将深度、宽度分别设计为和时,可得到最大的横截面积,如果将水槽的横截面分别按照下图中的五种方案进行设计,结果又如何呢? 教师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并巡视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由于缺少导数工具,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试算、估算、来探究方案二的答案.学生动手探究各自的设计方案1.让学生经历数学建模中的优化过程;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最优解的探究总结预计时间7分钟下面,我们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分别探究五个方案的设计。最后派代表报告本小组的探究结果.方案一:当,且时,方案二:( 演示数学实验)时, 方案三(四个底角为67.5的等腰三角形):方案四(五个底角为的等腰三角形):方案五:通过比较以上五种方案和横截面设计为矩形时的情况可以得出,方案五是这个实际问题的最优解,即:将水槽的横截面设计为半径为的半圆形时,从而可获得最大的流水量。教师总结点评最后教师演示数学实验发现答案,并指出运用导数工具可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学生代表讲解各自方案的答案通过观察、试算、估算与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发现能力.(六)什么是数学建模预计时间6分钟以上我们进行了六种设计方案的探究后,才找到了该问题的最优解。这就表明,数学建模需要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检验评价,以确认结果是否合理,是否是较好的结果。如果结果不满意,就需要重新回到“理想化问题”这一环节。于是,我们就可以概括出一个较为完善的数学建模过程的框图。框图2:实际问题理想化问题求解数学模型问题获得解决结果是否合理是重新理想化结果不理想纯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寻找变量及关系教师讲解概括学生听讲思考1.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数学建模理论:数学建模与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建模的具体过程;2.体会数学以不变应万变的魅力;3.弥补标准中数学的建模理论的不足。根据这个框图,我们就可以来回答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ling):就是运用数学化的手段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检验模型的合理性,从而使这一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数学模型就是用数学语言符号来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例如,各种函数、方程、不等式、不等式组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数学模型。世界上最简单的数学模型是表示数的字母.数学模型“”有两方面的含义:1.作为结果,她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可以参与运算;2.作为过程,她表示的是一个变量:可大可小;可正可负;可以是有理数也可以使无理数。由于数学模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结构的确定性,所以数学模型能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一个字所能表达的意义十分有限,但我们的数学模型“”却可以表示无穷无尽的对象流动的世界。又比如说勾股定理,这一模型可以用来处理数以亿计的实际问题。从小到斜边长为一微米的直角三角形到大至斜边长为十万八千里的直角三角形,只要是直角三角形,它们居然都满足同样的结构模型: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之和.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学科象数学这样如此简洁,如此概括,如此统一。 我只知道:“数学的魅力在于,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七)牛刀小试预计时间14分钟如下图,某房地产公司拥有一块“缺角矩形”荒地ABCDE,边长和方向如图所示,欲在这块地上建一座地基为长方形东西走向的公寓,请划出这块地基,并求地基的最大面积. 数学实验教师解释说明问题.最后演示数学实验.学生动手解决问题1.根据练习律和强化原理,强化刚刚获得的数学建模理论;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八)小结与课后思考预计时间2分钟1.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带大家走进了数学建模世界。数学建模就是;数学模型就是;数学建模的具体过程.我们还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在于,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2.课后思考(1)将各方案中的图形沿虚线向上翻折,并观察思考:周长为2的凸多边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2)家庭物理小实验先将一条长度固定的柔软丝线的两头连接起来,再将此封闭的曲线轻轻放在一个蒙有肥皂膜的正方形(边长约5cm)铁丝框上的肥皂膜上(注意,别弄破肥皂膜!),最后用小钉将曲线内的肥皂膜刺破。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3)请你帮助吉东皇后解决问题吉东是泰雅皇帝的女儿,历经周折,逃到非洲,且成为迦太基的创始人和第一位神奇的皇后。刚到非洲时,吉东要在靠海岸线的地方购买“一张兽皮”的土地:她把兽皮剪成细条,结成长绳,剩下的问题是:怎么围,才会得到最多的土地呢?(4)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音乐家关注声响,文学家关注人性,而数学家则本能关注对象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结构。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就是从数学的角度观察,感受,认识,描述客观对象,进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儿童玩耍时吹出的肥皂泡,总是一个个在空中起舞的彩球;水银落在桌面上,总是呈球形滚动;清晨荷萍树叶上的露水,总是聚成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水珠;冬日里为避寒而盘成一团的看家狗。面对这些现象,物理学家想到了表面张力的作用。以数学家的眼光,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大胆的猜想?教师讲解点化教师呈现问题问题1:是让学生探究发现周长一定的凸多边形中,正多边形的面积最大.学生内化数学建模理论学生思考准备解决问题问题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周长一定的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1.小结意在强化数学建模理论,形成知识组块;2.设计四个课后思考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创新意识。问题3:是等周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问题4:是将平面内的等周问题拓展到了空间.【板书设计】(此略)附: 本教学设计的创新之处1. 数学建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新增内容,但却没有教材,没有具体内容。标准中建议由教师灵活掌握,但教师们感到不好把握。本节课通过一个较为真实的数学建模案例,弥补了教材与标准的这一不足,并充实完善了标准中的数学建模理论。2. 与大学数学建模相比,过去的中学数学建模缺少理想化(模型假设)这一重要的环节。本设计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恢复了数学建模的真实面目。3. 本节课将数学探究、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并提供了四个拓展性的课后思考问题。4. 向学生展示了普通人难以领会的数学结构之美,即:数学的魅力在于,她能以稳定的模式驾驭流动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