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次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8664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次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次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次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开课教案课题:秦汉的文化艺术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体会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知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2、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教学方法1、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2、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材料、历史照片、历史影视等的搜集、自制和回放,再现历史场景,进行历史回顾。并培养学生怎样通过图文资料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导入:我相信同学们应该都看过西游记吧!那大家应该还记得在他们师徒一路西行的路上有很多的寺庙也有很多的道观,遇到了很多和尚和道士,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开始有和尚和道士的呢?他们师徒四个为什么一路向西行呢?学完本课你将会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秦汉文化在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 首先,我们学习第一板块的内容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经过这一板块的学习呢,我们就能回答上面提到的问题了。因为和尚代表的是佛教,道士代表的是道教。1、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 佛教师:请同学们看一下92页上的第一段,告诉我佛教起源于哪里?又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生:古印度 西汉末年师:公元前6世纪,印度释迦部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然后再西汉末年的时候传入了中国,很快就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于是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佛寺。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第一所寺院叫什么名字吗?生:白马寺师:关于白马寺的故事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课后把书本导入框中的内容仔细看看。白马寺仅仅是我国很多寺庙中的一所,那我们想想为什么我国会有那没多的佛寺?也就是说为什么佛教可以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提示一下这和佛教的教义有关。佛教的说法是什么呢?生: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师:佛教的主张具有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的作用,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过渡: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了解了佛教对我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但它毕竟是外来宗教,那我们国家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呢?2. 道教师:那道教是在什么时候产生,创始人又是谁呢?生:东汉 张陵师:可是道教他称谁为教主啊?生:老子师: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道教的教主虽然是老子,人们称他为“太上老君”,但是他仅仅是道家的创始人,并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家和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教他的创始人是张陵,道教的主张也和道家的主张不同,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到成仙。这样的一个主张呢也迎合了封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使道教在中国得以发展,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过渡:统治者扶植佛教和道教,是因为佛教和道教的主张符合统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些主张中,关于“来世转生”、“长生不老”等说法,宣传的是迷信思想,造成的危害性不小。于是,出现了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那时谁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3、王充和论衡东汉的王充就是当时反对迷信思想的坚强战士,写下了论衡一书。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他那宣传无神论的积极战斗精神,为后来所有务实求真的学者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杰出思想家。过渡:其实啊当时除了王充这一位思想家之外,在西汉是还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说过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2、 司马迁和史记1、 司马迁师: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大约公元前145年大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司马迁(大约公元前145年大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学问渊博。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为了完成父亲遗愿(让司马迁写一部像春秋一样伟大的书,这是司马迁写作的主要动力),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又称宫刑。公元前96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也就成为他最大的贡献。2、 史记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信史”。关于史记最著名的一个评价就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他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什么呢?“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过渡:在君主专制的年代里,“伴君如伴虎”。司马迁却敢于指出汉武帝的过失,体现了忠于史事的崇高品德。他做到了求真务实、不畏权势、视死如归,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除了史学上的成就外,秦汉时期的艺术领域也有巨大的成就,这项成就在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被发现,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太神奇了,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说的这项成就是什么呢? 3、 秦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秦始皇兵马俑总结学完第十七课,整个第三单元的内容我们就学完了,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无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再一次向后人证实了人类本身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人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希望同学们:能勇攀科学的高峰,再创我们灿烂辉煌的文明。 佛教的传入【西汉】 宗教 道教的兴起【东汉】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史学:司马迁和史记 【西汉】 艺术:秦兵马俑【秦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