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80004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代代相传的生命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的起点。 精子与卵子结合生成的受精卵。 2受精。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场所:输卵管。 3精子和卵子(卵细胞)的来源。 都是由人类的生殖系统产生,其中男性的睾丸产生精子(睾丸也产生雄性激素),女性的卵巢产生卵子(卵巢也产生雌性激素)。 4排卵。 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中释放出来,进入一侧的输卵管的过程。 5妊娠期。 从卵细胞受精到胎儿出生之间的一段时间。人类妊娠期约为280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受精卵沿输卵管下行阶段:约47天;所需营养来自于卵黄。 (2)胚胎阶段:着床后开始的前8个星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3)胎儿阶段:从第九个星期到出生;通过脐带和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 6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分临产阵缩、生产和胞衣(将胎盘和其他囊膜推出子宫)三个阶段。 走向成熟 1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共分四个时期: 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 幼儿期:包括幼儿前期(13岁)和学前期(36或7岁)。 儿童期:又叫小学年龄期,约6或711或12岁。 青春期:约1020岁。 2青春期。 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1)主要特征: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2)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男遗精,女月经。 3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1)第一性征: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 (2)第二性征:男女除生殖器官外表现出的性别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后出现,由性激素调节控制)。 男性:长胡须,喉结突出,嗓音变粗,肩宽骨盆窄,长出腋毛和阴毛。 女性:乳房隆起,皮下脂肪较多,嗓音变尖,肩窄骨盆宽,长出腋毛和阴毛。 4人的衰老。 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1)衰老表现:视力衰退,心跳减慢,听力减退,反应变慢,体力下降,呼吸增重,肌肉萎缩干瘪,骨骼退化等。 (2)延缓衰老的方法:心情愉快,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与营养等。 5人的死亡。 (1)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 (2)标志:大脑停止活动(脑死亡)。 动物的生命周期 1动物的生命周期。 动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生殖、死亡等生长时期,这些生长时期组成动物的生命周期。 2动物的寿命。 动物经历生命周期的时间长度。 3动物延续种族的方法。 包括人类、青蛙、蝗虫等动物,其延续种族的方法是生殖。生殖使动物的种族不随个体的死亡而灭绝。 4人类、青蛙、蝗虫等的生长发育过程。 (1)人类: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胚胎期一胎儿期一婴儿期一幼儿期一儿童期一青春期一中年期一老年期。 (2)青蛙: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蝌蚪一幼蛙一成蛙。 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上有很大变化的发育类型。 (3)蝗虫: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若虫一成虫。(不完全变态发育) 若虫:除形体大小和生殖器官未成熟外,其余与成虫相似的幼虫。 (4)蝴蝶:精子+卵子一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完全变态发育) 动物的生殖方式 1动物的两种主要生殖方式:有性生殖;无性生殖。 (1)有性生殖: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产生新个体。 (2)无性生殖:不需两性生殖细胞,母体能够直接产生新个体。 2动物有性生殖的受精类型和胚胎发育方式。 (1)受精类型:体外受精;体内受精。 (2)胚胎发育方式:卵生、胎生、卵胎生。 3动物无性生殖的类型。 分裂生殖;出芽生殖。植物的一生 1种子。(1)种子结构:种皮、胚(含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胚乳(某些种子在形成过程中消失)。(2)种子分类:依据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或无胚乳种子;依据子叶数目可分单子叶或双子叶植物种子。(3)种子萌发: 条件: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和氧气、适宜的温度。 内在条件:饱满的活种子,完整胚,去休眠。 种子萌发时各部分的变化: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芽。 未发育的茎叶或花称为芽。 (1)芽的分类:依据将来发育成的结构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依据着生部位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腋芽)。 (2)叶芽的结构:生长点、叶原基(幼叶的雏形)、幼芽(幼叶)、芽轴、芽原基(芽的雏形)。 (3)顶芽发育和侧芽发育的关系: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顶芽的存在抑制侧芽的生长(顶端优势)。顶端优势从顶芽开始,沿茎下行而逐渐减小,终至全部消失,两侧枝也随着顶端优势的逐渐消失而次第发展起来。侧枝上的顶芽也存在着对侧枝上侧芽的优势。切去顶芽,侧芽不受抑制,于是侧芽就发展起来了。 3花、果实、种子的关系。 (1)花的结构: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 花的主要结构:雌蕊和雄蕊,它们分别产生卵细胞和精子。 (2)传粉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4植物的生命周期。 种子萌发一幼苗生长发育一成株开花结果一死亡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植物的有性生殖。 (1)开花:萼片花瓣张开,雄蕊伸长花药裂开,雌蕊伸长柱头分泌黏液的过程。 (2)传粉。 定义: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类型:自花传粉(接受同一朵花的花粉),异花传粉。 异花传粉:按媒介(风、昆虫、水等)的不同可将花分类: 虫媒花:花冠芳香鲜艳(香气比颜色对昆虫有更大吸引力)、甘甜花蜜。 风媒花:花被小或退化,无香味和蜜腺;花粉多轻而干燥,柱头呈羽毛状或具分叉。 2植物的无性生殖。 (1)类型:孢子繁殖、营养繁殖、组织培养。 (2)营养繁殖:定义: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 举例:马铃薯块茎、番薯块根、秋海棠的叶等。 优点:可保持优良性状且繁殖快。 常用方法:分根、压条、扦插、嫁接。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2皮肤的感觉功能。(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声音在固态物质中传播得最快,液态其次,气态最慢。在空气中(150C),传播速度为340m/s。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功 能外耳廓 收集声波耳外耳道 声波进入外耳道后撞击鼓膜结构功 能 鼓膜产生振动中 鼓室与咽鼓管连通耳 听小骨 骨性传导、放大振动内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耳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半规管 内有位觉感受器2听觉的基本知识。 (1)听觉的形成:声波通过耳廓一外耳道一鼓膜一听小骨一耳蜗一听神经一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听觉的减弱与丧失:人的听觉与人的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听觉能力越弱,直到丧失。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 (3)人的听觉:人类的听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以听到频率在20赫到20 000赫之间的声音。据此,人们将低于20赫的声音称为次声,超过20 000赫的声音称为超声。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其单位为赫兹。 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 3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我们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叫响度。距离声源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用分贝来表示,分贝是声音大小的单位。 音色:曾叫音品,是人们对声音质的感觉。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以及发声的方法等有关。 4噪声。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光和颜色 1光传播的特点。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固体、液体、气体)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最快,空气中次之,水中最慢;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千米秒。 3光的色散。 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组成。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其他色光被吸收) 白色物体可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4光线。 在科学上,人们往往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路线与方向,称为光线,其中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的物质时,光会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传播方向的改变,从而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的现象。 (2)特点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根据反射面的情况不同,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物体。光在反射时光路可逆。 (4)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等大,像和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生活中的应用:一是成像,二是改变光路。 2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特点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人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眼和视觉1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汇聚作用老花镜放大镜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镜2焦点和焦距。 (1)主光轴: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连线。 (2)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光通过它时传播方向不变。 (3)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汇聚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F)。凸透镜有2个焦点。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5)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距V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实像或虚象放大或缩小)应用(P24)U2f fv2f倒立实像缩小照相机 U=2fV=2f倒立实像等大/fu2f倒立实像放大幻灯机、投影机 U=f无无无无/ Uf正立虚象放大放大镜4眼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功能眼睑随时闭合,保护眼睛附睫毛遮挡雨水、灰尘属泪腺、鼻泪管分泌泪液,润滑,除尘杀菌;与鼻子相通结构眼肌使眼球灵活转动眼 眼球壁角膜和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一起形成折光系统 巩膜坚韧外壳,保护眼球虹膜 中央是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瞳孔的大小 视网膜 上有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兴奋球 睫状体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改变眼球的焦距5视觉的形成。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6人类的视觉限制。 (1)近视: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前,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2)远视:远处物体的光线经折光系统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需佩戴凸透镜矫正。 (3)色盲:人类不能辨别颜色的现象,它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 根据不能辨别的颜色种类,色盲可以分为红色盲、红绿色盲、黄蓝色盲和全色盲。 (4)保护眼睛:近视大多数是因为长期用眼不科学造成的。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应该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 第三章运动和力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二、机械运动1.定义:科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路程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 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v=s/t变形t=s/v,s=vt。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F)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2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是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分类: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8力的表示法:A力的示意图(精确表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示意图。具体做法:确定受力物体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9.弹力(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L2-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重力1.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2.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3.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4.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5.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惯性: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摩擦力1.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2.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更粗糙b.增大压力c.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b.减小压力c.滚动代替滑动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变形s=F/p,F=ps。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米,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r液gh第四章 地球与宇宙第一节 太阳和月球、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大气层分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太阳黑子与降雨量变化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影响短波通讯、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第二节 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北逆南顺)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东升西落(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1)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2)晨线:顺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第三节 地球的饶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1)一天中,太阳高度中午最大,杆影最短。(地球自转)(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夏季最大,杆影最短。(地球公转)(3)同一时间,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两侧减小。3、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0)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1)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2)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3)回归线上直射一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4)其他地区无直射4、昼夜长短的变化:(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2)其他地区:夏至日白天最长,冬至日白天最短,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北半球夏半年:昼渐长,夜渐短;冬半年: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夏至日时,南半球冬至日。(3)夏季,南极圈,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冬季出现极夜。第四节 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天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 农历初一 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 十五十六 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 地球太阳 (上弦月 初七初八) (下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 地球太阳 月球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第五节 日食和月食1、 日食的概念: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日食一定发生在朔(新月 农历初一)2、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3、日食形成的原理:在地球被月球的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日全食 在地球被月球的伪本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日环食在地球被月球的半影区笼罩的区域能观察到日偏食4、日食的过程:太阳被月球遮掩从西缘(右边)开始,东缘(左边)结束。教材P145日全食过程图: 5、月食的概念: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月球部分或全部月面变暗的现象。(遮掩现象)月食一定发生在望(满月 十五十六)6、月食的类型:月全食、月偏食。7、月食形成原理:月球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月偏食; 月球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形成月全食。8、月食的过程:月球被地球遮掩从东缘(左边)开始,西缘(右边)结束。如P110页月全食过程图:从 正“D”形到全暗到反“D”形。9、注意:日食和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原因是:月地轨道面与地日轨道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10、不能用肉眼直接观测日食、可用肉眼直接观测月食。第六节 太阳系1、太阳系的组成: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是恒星)2、九大行星: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远日行星)3、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包括小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彗星:()彗星的结构:彗核、彗发、彗尾(朝向:背向太阳)。()彗星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组成,运行的轨道是不对称的椭圆形。()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年。流星:()流星体:由太空中一种岩石或尘埃的聚积物。()流星现象: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陨星:那些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陨星。()陨石: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注意:流星和小行星有可能撞击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的主要原因:日地距离适中,使水能以液态存在; 有大气层的保护和保温作用.第七节 探索宇宙、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个。、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星等越小星越亮。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6、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星空的四季变化。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恒星和星座。7、银河系:由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直径约万光年。地月系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8、宇宙其他恒星系(多亿个)河外星系(亿多个)9、光年表示恒星之间的距离,光年亿千米。10、宇:空间(亿光年)宙:(时间多亿年)1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程: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器(旧地球上)(新走出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