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24697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试论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科干班 徐家良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已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是这几年政府、政协委员、热心市民普遍关心的对象,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今天水)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砖雕,以及保存有部分清代名人扁额。院内有200多年的石狮子一对。院落坐北朝南,占地12亩。主体建筑以中轴线排列:大门牌坊(为明代肃王妃墓前的“贞烈遗阡”牌坊改建而成)、钟楼、鼓楼、享殿(传为隍爷接待、享受人间烟火之地)、正殿(传为隍爷办公之地)、寝殿(传为隍爷寝室休息之地)、东西厢房、两侧垂花门、东西六角亭共22间(处),组成了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府城隍庙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隍庙自创立到清末,一直作为纪念隍爷的祭祀之地以及开展各种道教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年,政府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了国货陈列馆,组织一些艺术品、农产品、矿产、药材等进行展示,供市民参观。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1956年5月1日,由政府批准在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院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成为兰州市职工之家,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兰州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平台,成为兰州市干部职工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二、隍庙古建筑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隍庙历经九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能保存至今,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甘肃道教传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研究中国西北兰州地区道教及居民生活习俗,以及道教建筑的传承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府城隍庙建筑群的选址位于张掖路,地处兰州盆地东部一级阶地,靠近黄河,依山傍水,南有皋兰山,北有白塔山。南北两山均为黄土山丘,群峰叠嶂,形成了兰州市区的天然屏障。选址考究,在古代兰州就属文化和经济的集中点,是黄河上游的一座古老城市,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并创造了黄河上游辉煌的马家窑文化,将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推向了巅峰。而又处在人口最密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之地。其建筑轴线对称,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宗教法事活动所需,其等级高,规模大,整个建筑群体现了多方面的艺术要求,如整体的设计艺术、工程建筑艺术、书画艺术、雕刻艺术、防腐技术等其他多方面精巧工艺。这是中国古建筑建造技术的完美体现。府城隍庙建筑群中主要单体建筑、建筑形式各有特色。其建筑造型精巧,气势宏大,采用宫殿规制建造隍庙,在全国范围内来说具有独特性。对研究西北地区明清时期的历史及建筑风格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如其中享殿内檐采用移柱的做法,扩展了使用空间,并且梁架辅以精美的雕刻,屋脊的吻兽和大量的砖雕,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殿堂巍峨,雕梁画栋,展现出传统建筑的华美。其建筑的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技术和工匠的超高技艺,并且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了我们古人的聪明睿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三、隍庙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化进程使日本的街区、农村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由此导致很多古建筑消失,有的被大火烧毁,有的被人为破坏。1950年,日本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有形、无形文化遗产等,他们把古建筑当做宝贝,并对传统建造工艺、材料、保存手法等进行研究。时至今日,日本仍在进行古建筑的保护,再生、利用工作,继续对传统建筑技术、材料、以及如何让它们发挥景观作用,拉动地域经济。它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兰州”建设的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古建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利用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保护的前提是经济的支持。如果不开展经营活动,经费来源只能是政府支持,如果政府经费匮乏,将何谈维修保护。解放至今隍庙共投入了2000多万元对古建筑群进行了多次抢救性保护维修,才得以保存致现在这样的整体状况,如果没有主管单位的及本单位的经营创收,经费的支持,如何能完好保存到现在,都是个问题。只有合理利用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才有经费保障,利用的目的是反哺保护,我个人认为合情合理合法。甘肃省文物保护条例(2005年9月23日,省十届人大十八次会议通过)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利用文物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法规明确规定可以合理利用,关键是如何合理利用。有的不顾文物的整体现状及价值,在利用时对古建筑的重视不够,遭到人为的破坏,导致有些古建筑失去原有风貌,失去文物价值,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把古建筑只能“围”起来,不让市民近距离欣赏,放在“闺中”,这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不符合传统文化传播的精神实质。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需求,隍庙古建筑群院内现已逐步形成以钱币、邮币、古玩、字画、古旧家具、玉器、瓷器、文房四宝、黄河奇石等各类工艺品聚集的古玩市场,形成了甘肃最大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市场,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兰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为甘肃收藏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隍庙成为兰州市中心的旅游亮点,是兰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这就出现了一个“焦点”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两种观点的碰撞: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对于一个城市、地区来说,生态是容颜,经济是体魄,而文化则是性格,不仅要有美丽的容颜,强健的体魄,更要有鲜明的性格,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党的十七大就指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其中就包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四、如何在利用的基础上做好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工作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鉴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保护工作是管理者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两者缺一不可。特别是注意在利用当中,有效的保护,不可人为破坏,这是前提,科学管理是根本。以经济收入来进行科学保护、维修,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即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抓经济效益。近年来,各级政府、主管单位,使用单位都非常重视隍庙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政府也将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维修保护,并制定了可行性保护利用方案,进行彻底综合整治。社会环境,政策环境都非常好,从中央到地方都特别重视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那么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特别是具体的管理工作人员,要有前瞻性,要有超前的发展意识,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和文物保护的关系,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文物法和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以高度的责任感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有科学的实施方法,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另外,要具有强烈责任心的管理人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古建筑的保护她不象一般的楼房那样维护,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对其整体进行重新设计、定位,尽量恢复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根据有关规定,结合现实需要,隍庙今后的发展定位,要以兰州历史文化、丝绸之路重镇的发展历史相结合,充分展示其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发掘、保护、利用兰州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兰州”建设,促进兰州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让市民更直接、更深入体验兰州历史文化的积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