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3978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练习题(带答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受”写作“授”不得分)2、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3、间接引申义:由直接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申义。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5、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6、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代表的人或事物。7、通假字:本有其字,若古人临文时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那么这个用来暂代本字的字就叫做通假字。如:赵王少,不能蚤起。蚤,通早,早早地。8、古今字: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莫暮 其箕要腰昏婚9、破读字:一个字因词性改变或意义转变而引起读音改变的字。如:好学、王天下、衣褐等。10、联绵字:联绵字,又叫联绵词、连语,就是指双音节的单纯词,两个音节表示一个语素,这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1、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1、指事(要求举三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如:亦、本、末13、会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成一个新字,它们的意义组合表示该新字意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例如,“信”字由“人”、“言”组合,表示人言真诚无欺,有“诚实”之意;“休”字由“人”、“木”组合,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有“休息”之意。1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二、选择题1、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晋侯饮赵盾酒。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2、下列加线词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范增数目项王。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失期法皆斩。彼秦者虏使其民。3、下列句中,“且”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若属皆且为所虏。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4、下列句中,介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利泽施乎万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未至,道渴而死。、下列词语属于“古义轻今义重”的是()。诛感激怨病、下列句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下列句中,“曾”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先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下列副词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窃惠忝猥、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闻沛公慢而易人。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11、下列句中,“微”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禹,吾其鱼乎?是日,微樊哙奔入诮讓项羽,沛公事几殆!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1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13、下列句中,“仅”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初守水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14、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 A经传释词 B词诠 C助字辨略 D古汉语虚词通释1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 A错 措 B睹 覩 C置 寘 D沽 酤16、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7、“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 A段玉裁 B桂馥 C王筠 D朱骏声1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 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 C良庖岁更刀,割也。 D子路拱而立。19、下列加线词中,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国君)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乎?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20、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水浅而舟大也。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1、“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22、荀子富国:“然后荤菜百蔬以泽量。”其中“荤菜”的意义为( )。A肉蛋类 B蔬菜类 C鱼虾类 D葱蒜类23、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 响:回声-声音 B色:脸色-颜色 C狱:案件-监狱 D坟:土堆-坟墓24、下列工具书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是()。A辞源 B辞海 C词诠 D经传释词2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今词义的演变中属于词义扩大的是() 。A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B 夸父与日逐走。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D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26、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式的是()。A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27、下列句中“莫”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C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D君有疾病见于面,莫多饮酒。28、对“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分析正确的是() 。A正常语序 B是作宾语前置 C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D代词复指前置29、“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中的词类活用类型是 ()。A名词用如动词 B使动用法 C意动用法 D名词作状语30、下列判断句不属于活用的是()。A 君者,舟也。 B良庖岁更刀,割也。 C 仲弓父,贱人也。 D曹公,豺虎也。三、简答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1)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之前 。 (2)数词置于整个句子之后,在其他部分后加上代词“者”2、普通名词作状语表示的意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1)表比喻(2)表示对人的态度(3)表示处所或工具;3、区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1)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看法或意念。(2)使动用法涉及到动词、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涉及到名词、形容词,动词没有意动用法4、写出下列汉字的本义。策表纲获集策:马鞭。表:裘的有毛的一面。纲:提纲的总绳。获:猎获。集:鸟停在树上。5、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6、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先通过字形分析;再在文献中找到证据。如“習”,说文:“数飞也。”礼记月令:“鹰乃学习。”7、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表示比喻;表示处所;表示工具或依据;表示对人的态度;8、句尾语气词“也”、“矣”有什么区别?“也”表示判断肯定语气;“矣”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也”是静态的;“矣”是动态的。 9、举例说明词类活用的条件(每一条件至少举一例)。答:(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陈胜王:陈胜当君王。(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可妻:可以娶妻。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不能穷:不能走到头。(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史记西门豹治邺) 皆衣:都穿着。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衣之:穿它们(织的布)。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后妃率九嫔蚕于郊。(吕氏春秋上农)蚕于郊:在郊外养蚕。(7)、名词用“而”连接 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见他。10、简述“则”的几种用法。答:连词“则”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相承,可理解为“就”、“便”等。如: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梦溪笔谈活版)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可理解为“那么”、“那么就”等。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3)表示假设,可理解为“如果”、“假如”等。如: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4)表示发现,可理解为“原来已经”。如: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表示逆接关系,可理解为“可是”、“却”等。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1、根据“六书”的造字方法(实际上只有四种),给下列汉字归类。信鱼采一莫英首末河鹿象形:鱼首鹿指事:一末会意:信采莫形声:英河1、写出下列汉字的本义。城朝兵戒引城:城墙朝:早上兵:兵器戒:警戒引:开弓3、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每种至少举两例)。答: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睡古:坐着打瞌睡。今:泛指睡觉。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臭古:气味。今:臭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暂古:突然。今:时间短。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领古:脖子。今:领子。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14、举例说明有标志式被动句的类型(每类至少举一例)。1、“于”字句 这是先秦时常用的被动句式。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动者“于”的作用:“于”是介词,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动,它的作用是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动者,全句的被动含义更加明显了。特点:“于”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后。不能没有主动者。 如:郤克伤于矢。(左传鞍之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为”,有时在“为”后再加主动者,后又可在动词之前再加“所”。“为”的作用:“为”本身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特点:“为”和主动者出现在动词之前。可以没有主动者。可以加“所”字帮忙,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3、“见”字句 古代汉语中另一种常见的被动句式是“见”字句。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直接加“见”。“见”的作用:“见”是副词,本身表达“被”的意思,即直接表示被动。特 点:“见”出现在动词之前。“见”不能引入主动者。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4、“被”字句 “被”字被动句式在战国末期已经出现,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最主要被动句式。构成: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加“被”,后来在“被”之后可以出现主动者。“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特点:“被”出现在动词之前。能引入主动者。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此时被动句式中的“被”还不能引入行为的主动者,主动者要出现,还必须借助“于”字句的帮助。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战国策齐策) 汉朝末期,就出现了由“被”引入主动者的用例。如: 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15、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16.指出下列词的本义表 端 管 集 临 裘的有毛的一面2站得直3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4鸟停在树上5俯视17、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18、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19、句尾语气词“也”、“矣”有什么区别?“也”表示判断肯定语气;“矣”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也”是静态的;“矣”是动态的。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时:1、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2、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4、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5、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子心度)6、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季节本义时间引申义当时引申义时常引申义时代引申义按时引申义五、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其活用情况和意义1、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2、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5、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1、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1、两个名词连用,构成动宾关系2、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3、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4、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4、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5、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5、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作动词。6、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7、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8、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9、余折以御,左轮朱殷。10、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11、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12、益烈山泽而焚之。1、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 章甫:名词用作动词;戴上礼帽2、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药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4、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5、剑:名词作状语;表示工具,用剑6、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乱7、烈,形容词用作动词;燃起大火烧13、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4、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15、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16、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17、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18、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19、城陷,贼以刃胁降巡。1、隧,名词用为动词,挖隧道;2、书法,名词作状语,根据记事的原则;3、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上位虚;4、见,动词使动用法,使之拜见;5、少、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之为少、以之为轻;6、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乌云、回声、影子)一样。7、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六、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2、戎狄是膺,荆舒是惩。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5、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6、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7、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判断句,“此“作主语;”“谁”作谓语宾语前置句,“戎狄”、“荆舒”分别作“膺”、“惩”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被动句,“见”表被动,“于”引出主动者宾语前置句,“之”作“欺”的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用“实”复指否定句中双宾语句,“夺”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宾语前置句,“虞虢”作“谓”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七、指出下列句中前置的宾语并说明前置的条件1、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甞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2、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3、王见之曰:“牛何之?”4、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6、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7、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1、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我,用之复指前置;3、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4、江汉、秋阳,作以的宾语前置;5、陈言,用之复指前置;6、之,否定句宾语前置;7、利,用代词“是”复指前置;八、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均错):1、下列专门讨论虚词的工具书有( )。A说文解字B尔雅C词诠D助字辨略E经传释词2、“六书”中属于用字法的是( )。A假借 B象形 C会意 D转注 E指事 F形声3、下列句中使用指事造字法的是( )。A炙 B本 C上 D三 E莫 4、下列句中“且”字解释为“将要”的有( )。A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B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D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E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伍子胥列传)5、下列句中加线“以”表示原因的有( )。A夫韩魏灭亡,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四)B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C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D扶舒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E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九、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1、古白话是指唐宋以来在 基础上形成的。2、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3、 基本上奠定了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4、清代以后,人们对于“六书”的名称一般采用 的,而次序则采用 的。5、许慎为假借下的定义是 , 。6、辟避、诒贻、憑凭、孰熟、错措、谕喻、赴讣、县悬、游遊、修脩中属于古今字关系的是 ;属于异体字关系的是 。7、“孟尝君顾谓冯谖”中“顾”使用的是它的 义。1、北方话;2、左传;3、辞源;4、许慎;班固;5、本无其字;依声托事;6、辟避、孰熟、错措、赴讣、县悬; 诒贻、憑凭、谕喻; 7、本义8_是我国第一部辞典,共分19篇,其中前三篇分别是_、_、_。9_是叶圣陶编的关于索引类的工具书。10我国大规模的目录学著作是清乾隆年间永瑢、纪昀等人奉诏编撰的_二百卷,其编排顺序是按 _、_、_、_四部目次。 11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成就主要有_、_、_和王筠的_、_。 12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代表作有王引之的_、刘淇的_、杨树达的词诠和今人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1尔雅 释诂 释言 释训2十三经索引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经、史、子、集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说文句读、说文释例。5经传释词 助字辨略13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其中第一个“如”的意思是 ,第二个“如”的意思是 ;“俟”的意思是 。14“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其中“好”的读音是 ,意思是 ;“亟”的读音是 ,意思是 ;“知”的读音是 ,意思是 ;“岁不我与”的意思是 。1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中“诚其意”的意思是 ;“毋”的读音是 ,意思是 ;第一个“恶”的读音是 ,意思是 ;“谦”的读音是 ,意思是 。16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其中“语”的读音是 ,意思是 ;“为长者折枝”的意思是 。17“读、乐”的繁体字是 、 。1. 选择连词,或者/提起连词,至于/等待2. ho,喜爱/q,屡次/zh,明智,后作“智”/岁月是不等待我们的3. 使自己的意念真诚/w,不要/w,厌恶/qi,通“慊”,满足4. y,告诉/替老年人按摩肢体5. 讀、樂十、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象形:羊矢壶鼎鱼网手指事:亦刃上十下寸甘会意:伐盥步至牧舂朝莫形声:诚都指视帛载防徒十一、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8驴不胜怒,蹄之。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1、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2、目: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3、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4、犬:名词作状语,象犬一样;5、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6、走: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7、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8、蹄: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蹄子踢;9、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漂亮;10、奴虏:名词作状语,象对待奴虏一样;十二、请穷尽式地分析下列文段中的语言要点(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破读字、词类活用现象、词序)昔者仲尼與於蜡賔,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盗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城郭溝池以爲固;禮義以爲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爲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是謂小康。” 按要求找出本段文字中的下列语言现象:(一)通假字:(二)古今字:(三)异体字:(四)破读字:(五)词类活用现象:(六)词序:(一)通假字:选贤与能举矜寡孤独鳏脩(xi)睦修(二)古今字:勇知智在埶(sh)者势(三)异体字:賔宾 出遊(yu)游(四)破读字:与于蜡宾出遊(游)於观之上幼有所长男有分货恶力恶为己 其选(五)词类活用:亲其亲子其子正君臣笃父子睦兄弟和夫妇贤勇知功为己著其义著有过刑仁(六)词序:未之逮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十三、给下面一段文字加标点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十四、翻译: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暴涨,有五六个人共同乘坐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心时,船突然破了,船上的人都跳到江中往岸上游。其中有一个人,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却没有平常游得快。和他一同渡江的同伴说:“你是我们中间最善于游泳的,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呢?”那人说:“我腰里缠着一千(大)钱,非常重,所以落后了。”同伴劝他说:“为什么不扔掉呢?”那人没有说话,(只是)摇了摇头。过了一会儿,那人游得更没有力气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大声呼喊:“你这人真是太愚蠢了!太糊涂了!你的命快没了,还要钱干什么呢?”那人又摇了摇头,便沉下水淹死了。十五、古文翻译题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丘右。齐侯曰:(1)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屨,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2)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3)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4)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5)左并轡,右援枹而鼓。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1、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2、如果有地势不平(或难行)的路,我一定要下来推车,你难道知道这些情况吗?3、怎么能由于伤重而坏了国君的大事呢?4、 (张侯)把右手所持的缰绳并握在左手中,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击鼓。十六、古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古文,解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秦穆公使贾人载盐,微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使将车之秦。秦穆公观盐,见百里奚牛肥,曰:(1)任重道远以险,牛何以肥也?对曰:(2)臣饮食以时,使之不以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秦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具沐浴,为衣冠,与坐。公大悦。异日,与公孙支论政,公孙支大不宁,曰:君耳目聪明,思虑审察,君其得圣人乎?公曰:然。(3)吾悦夫奚之言,彼类圣人也。公孙支遂归,取雁以贺,曰:君得社稷之圣臣,敢贺社稷之福。公不辞,再拜而受。明日,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曰:秦国处僻,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臣自知不足以处其上,请以让之。公不许。公孙支曰:君不用宾相而得社稷之圣臣,君之禄也;臣见贤而让之,臣之禄也。今君既得其禄矣,而使臣失禄,可乎?请终致之。公不許。公孙支曰:臣不肖而处上位,是君失伦也。不肖失伦,臣之过;(4)进贤退不肖,君之明也。今臣处位,废君之德而逆臣之行也。臣将逃。公乃受之。故百里奚为上卿以制之,公孙支为次卿以佐之也。(一)从文中找出两句宾语前置句,并说明它们前置的类型(二)从文中找出两句判断句,写在下面(如多写,评分时只取前两句)(三)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文(四)说明文中加着重点号词的词性和意义(若无实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6分)(1)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羖羊之皮。以:(2)使将车之秦。之:(3)有险,先后之以身。之:(4)敢贺社稷之福。敢:(5)公孙支乃致上卿以让百里奚。致:(6)民陋以愚无知,危亡之本也。以:(一)牛何以肥也?(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 是以肥也。(是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二)本文中的判断句有:危亡之本也;君之禄也;臣之禄也;臣之過;君之明也。(三) 1(车子)负载很重,路途遥远又不好走。2我按时给它(牛)喂食喂水,并且不用粗暴的手段役使它。3我喜欢那百里奚说的话,他像是个圣人(贤明、明智的人)。4.举用有贤能的人,黜退不贤的人,是您圣明的体现。(四)1以:介词,用。2之:动词,到去。3之:代词,作宾语(指牛)。4敢:副词,表谦敬。5致:动词,交出。6以:连词,连接两个形容词(相当于而)。十七、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过:超过,引申义;2、节:节拍、节奏,引申义;3、城:城墙,本义;4、归:女子出嫁,本义;5、解:分解牛、杀牛,本义;6、粪:扫除、打扫,本义;7、本:树根,本义;8、间:门缝,本义;9、任:任务、责任,引申义;10、发:启发,引申义;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