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重点知识总结.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124215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重点知识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生活重点知识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生活重点知识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重点知识总结一、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先进的文化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宏观上阐述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决定文化(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文化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经济可以换成政治)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意思是说: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并不是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会好起来。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文化与经济互相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教育事业、高素质人才、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此外涉及到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等都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时捆在一块说,如果要区分的话就看关键词,斜体为关键词,理解时可以考虑影响(是相互作用)与交融(是彼此渗透)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文化与政治互相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推行强权政治。文化与中和国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提高文化传播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人的丰富精神世界.(2)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文化的集中展示,也使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传播和途径和手段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时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所以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时,赋予。新内涵)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剔除和改造。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四、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原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2)重要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4)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文化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内容、形式、机制体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五、中华文化1、基本特征:(1)源远流长:见证: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独特性: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2)区域性 3)民族性: 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2)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六、中华民族精神1、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爱国主义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四个方面,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2)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3)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1)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主心骨的指导作用。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我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图谋。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5)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强本固基的文化使命,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九、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1、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含义:大众文化是面向广大人民(方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性质),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形式)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要求: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进步。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据主导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2)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含义: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社会主义化。 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 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灵魂)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1)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2)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2)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3)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是一致的。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4、永不褪色的旗帜 (1)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永不退色的旗帜。 (2)在新世纪新阶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5、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6、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用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3)、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1)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2)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1)法制与德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3)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个人: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点滴做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十一、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3、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4、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补充: (一)文化遗产1请列举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天坛、秦兵马俑、颐和园、泰山、布达拉宫、昆曲等。2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是什么? 保护文化遗产,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保护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维护世界多样化和创造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青少年应该如何做?(1)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2)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 (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意义?(1)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2)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三)教育:1、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是什么?(1)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2)发展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需要,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3)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如何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事业中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教育事业, 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