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122678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一、救捞系统的主要职责4二、救捞系统面临的形势4三、救捞系统开展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6四、专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10(一)指导思想10(二)建设原则10(三)建设目标11五、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发展状况12(一)人才状况12(二)装备状况13(三)技术状况14六、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14(一)人才问题14(二)装备问题15(三)技术问题16七、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专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16(一)人才建设主要任务161.人才引进工程172.人才留住工程173.人才培养工程174.人才使用工程185.人才培训工程186.人才经费保障工程18(二)装备建设主要任务18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82.救助装备建设工程203.打捞和环境救助装备建设工程214.信息装备建设工程215.其它装备建设工程21(三)技术建设主要任务211.恶劣海况下人命救助技术建设工程212.海上搜寻技术建设工程223.特种救助技术及特殊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工程224.救捞训练技术建设工程235.信息技术建设工程236.打捞技术建设工程247.环境救助技术建设工程258.大型远程拖航技术建设工程259.深潜水技术建设工程2510.其他工程技术建设工程26八、有关要求26依据国家赋予救捞系统的公益性职责,为快速高效处置我国水上重特大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和交通部党组为救捞系统提出的“三精两关键”的工作目标,交通部救捞局决定自2008年至2010年在救捞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具有中国救捞特色的人才、装备、技术专业化建设工作,为进一步统一思想,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扎实有效地推进专业化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一、救捞系统的主要职责根据国务院六部委文件(交人劳发2003 60号),交通部救捞系统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和交通部有关海上救捞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二)负责在我国沿海及相关水域的国内外船舶、水上设施和在我国沿海水域遇险的国内外航空器及其它方面的水上人命救助;以人命救助为目的的海上消防;以人命救助为直接目的的船舶和水上设施及其它财产的救助。(三)负责水上非人命救助的船舶、设施和财产的救助;沉船沉物打捞、公共水域和航道、港口清障;沉船存油和难船溢油的应急清除;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海上应急拖航驳运和海上特殊交通运输;提供水上、水下工程作业服务。(四)承担国家指定的特殊的政治、军事、救灾等抢险、救助、打捞任务;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国际义务。二、救捞系统面临的形势近年来,因气候异常变化,强台风、强冷空气等自然灾害频繁袭击我国沿海,加之涉海活动增多,水上作业安全风险几乎与涉海活动量同步增长,导致海上突发事件频发,水上遇险人员、遇险船舶的数量及污染事件不断增加,水上大和重大突发事件长期在高位徘徊,沿海危险货物和原油的运输量急剧增加,海上发生重大溢油污染的风险越来越大,群体性遇险突发事件常有发生,严重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加强救捞队伍专业化建设,切实提高处置海上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航运业高速发展,船舶流量快速增长,水上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的压力重大。随着我国水路运输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全国港口吞吐量将达到72亿吨,水路货运量达到31亿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49%和41%;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海产捕捞、海洋工程、海水养殖等用海活动将会是海上活动的主要增长点,因而港口、海峡、水道和内河干线的船舶交通流量和交通密度将进一步增加,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风险增大,水上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的压力越来越大。(二)危险货物运输量不断增加,水上环境救助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危险货物特别是原油的运输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每天航行在我国水域的各类危险品运输船舶1000多艘次,进口原油90%通过海运,预计2010年原油进口量和液体化工品运量都将有较大幅度增长,通航环境更加复杂,水上交通事故引发的重大溢油污染的风险将呈上升趋势,水上环境救助形势不容乐观。(三)船龄长、船舶技术状况差,季节性客运强度大, 对救助值班待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远洋、沿海和内河超老龄船舶的比重分别达到41%、68%、43%,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船舶种类繁多,特别是内河船舶种类多达1600多种,船龄长、船型复杂及船舶技术状况差是引发船舶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春节、黄金周和集市、庙会期间是水上运输特别是客运最繁忙的时间。这期间由于运量集中,船舶运力有限,老旧船舶和非运输船舶参与运输及超员、超载现象十分普遍,是水上交通安全事故的多发时段,这些对救捞船舶和飞机的值班待命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四)通航环境日益复杂,水上救捞工作面临新的考验。我国水上运输量大,交通密度高,长江下游和珠江口水域的日均船舶自然流量均在3000艘次左右,超过世界上任何一条水道的船舶流量,沿海港口进港航道普遍狭窄,水深不足,大型船舶操纵受限;内河水域多为天然航道,狭窄弯多,礁石密布,水流变化大,船舶航行风险高;北方海区和东海海区8级大风日年均60天以上,南海海区台风多,平均每年有11次台风以上;北方海区冬季表层水温较低,经常在0以下。在这些条件下,一旦发生海难,如果搜寻救助不及时,极易造成重大人命财产损失,水上救捞工作面临新的考验。三、救捞系统开展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海上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事故频发,救助打捞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海上安全生产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全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专业化建设工作是为提高救捞综合能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巩固发展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救捞系统来之不易的成果,是针对当前救助打捞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而开展的专项工作,非常及时、非常必要、非常迫切,这也是关系到救助打捞能否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一)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十七大”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十七大”报告强调: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注重“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救捞系统作为国家专业海上救捞队伍,是国家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工作职责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完成的每一项人命救助和抢险打捞任务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全面履行好社会公益性职责,完成救捞任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海洋环境安全,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救捞的神圣职责。新的形势也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救捞专业化建设,提高救捞综合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救捞系统开展救捞专业技术建设,就是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就是要加大对救捞专业技术的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研发救捞关键技术来提升救捞的整体能力,为履行好救捞职责提供技术保障。“十七大”报告指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救捞系统在2007年全面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聘和竞争上岗机制,逐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从2008年开始开展为期3年的救捞专业人才建设,就是要着力提高救捞系统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素质。通过采取对人才的引进、留住、培训、使用、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切实抓好救捞关键人才、重要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开创培养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二)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开展专业化建设,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迫切需要。救捞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机遇和挑战,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专业”是我们救捞系统的立身之本,专业化建设是救捞系统的治本之策,提出“专业化建设”这一战略思路,实际上就是用救捞专业化建设加强救助、发展打捞,这对救捞系统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开展专业化建设,我们的专项活动就有了正确的方向。而救捞系统作为国家海上唯一的专业救助打捞力量,只有通过专业化建设,才能率先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目标要求。(三)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交通做好“发展现代交通业”的“三个服务”崭新理念。部党组指出:“在新形势下,救捞工作要立足三个服务,通过四个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三个服务”是救捞发展的立足点;“四个创新”是实现救捞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必然途径; “实现新的突破”,是在新形势下对救捞工作的更高的新要求,为救捞系统实现“三精两关键”的总体工作目标指明了方向。部党组的重要指示,对于加强救捞专业化建设,加快救捞新突破步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救捞从最大限度地保障海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利益出发,通过执着的奋斗,艰苦的努力,特别是通过扎扎实实的专业化建设,一定能在践行交通“三个服务”发展现代交通业崭新理念和贯彻落实部领导重要讲话精神中大有可为。因此,开展救捞专业化建设,在当今“以人为本”的大形势下,必将使救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而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救捞行动,也将更能顺应民心,合乎民情,服务民生。(四)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交通部确立的“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交通部干部人事工作会议强调,围绕“三个服务”,加强队伍建设,为推进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通过对救捞体制改革后崭新实践的反复思考,部局认为,伴随着体制改革而提出的“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至今已有四年的实践,也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对“三精两关键”进行细化、量化和具体化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三年时间的周密部署和具体运作,积极开展救捞专业化建设工作,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实践,不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五)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救捞的内在需要。救捞体制改革后,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救捞系统。“三位一体”在救捞队伍方面是由救助队伍、打捞队伍、飞行队伍组成的综合救捞队伍。“三位一体”在救捞职责方面是由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组成的综合救捞职责。“三位一体”在救捞功能方面是由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组成的综合救捞功能。这三支队伍按照救捞系统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核算、统一考核和一个口子对上对下的要求,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履行好国家赋予的综合救捞职责。救捞系统水下打捞有重型的打捞装备,水面救助有强大的救助船队,空中救助有先进的救助飞机,基本形成沿海空中立体救助网络,基本可以应对和处置海上重大突发事件。这三种“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救捞系统,因此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是建设中国特色救捞的内在需要。(六)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中国救捞发展的实际。救捞所辖的海域点多线长面广。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还拥有200海里经济专属区;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从海上安全事故来看,无论是上个世纪末发生的“大舜”轮特大海难事件,还是福建沙埕港四百余艘渔船沉没的救援打捞、“永安4号”触礁搁坐的救捞、黄浦江最大沉船“银锄”轮的抢险打捞、世界最大挖泥船“奋威”号沉没的应急救捞等,警钟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这支国家唯一的海上专业救捞队伍敲响。从港口迅速发展上看,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第一,长江口和珠江口每天进出港船舶都达到3000多艘,我国已拥有14个亿吨大港,每天南下北上的商船也有几千艘,且各种类型的商船不断在向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油船和化学品船也在与日俱增。加之这几年气候变化异常,恶劣气象频繁发生,这些不利因素都对海上船舶航行安全和水上人员作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一船沉没,全港瘫痪”的重特大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救捞系统面临着巨大的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压力。为此,加强中国救捞特色的专业人才、专业装备、专业技术建设已刻不容缓,坚持走专业化建设之路,符合中国救捞发展的实际。四、专业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精干实用的国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求,立足“三个服务”,通过“四个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围绕“加强救助,发展打捞”中心工作,坚持救捞“五个统一,一个口子”工作原则,坚持救捞“五个并重”工作思路,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着力加强救捞专业人才、专业装备和专业技术建设,着力提高水上人命、环境、财产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能力,着力增强发展打捞经济能力,努力实现“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奋斗。(二)建设原则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救捞系统的发展战略相结合,要以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着眼长远,强化措施,开拓创新,加快推进,务求实效为原则。1.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部局要制定总体性建设规划和“专业化建设指导意见”,对救捞系统的专业化建设工作做出部署,按照“五个并重”的工作思路统筹抓好救捞系统各项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救捞系统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专业化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家赋予的职责,结合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重点抓好关键人才、关键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建设。 2. 整合资源,着眼长远。救捞系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系统各单位信息、人才、装备和技术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救助和应急抢险打捞综合能力,避免重复建设。同时要根据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结合救捞系统和各单位“十一五”规划,科学部署、合理安排并努力完成专业化建设年度任务和三年发展计划,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努力实现“三精两关键”总体工作目标。3. 强化措施,开拓创新。救捞系统各单位在开展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要强化落实专业化建设任务的具体措施,要充分考虑到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等方面因素,做到措施有力,落实到位。同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思路,创新机制和体制,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救捞特色的救捞事业。4. 加快推进,务求实效。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各单位虽然在人才、装备和技术建设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按照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加快推进救捞系统专业人才、装备和技术建设,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通过三年专业化建设,加快提高救捞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救捞综合能力,千方百计加快建设和发展,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真正做到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捞得起来。(三)建设目标救捞系统从2008至2010年,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交通部救捞系统“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建设一支讲政治、懂管理、顾大局的管理干部队伍和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作风优良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及一支纪律严明、吃苦耐劳、技能高超的工勤技能职工队伍。装备技术建设要按照国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系统布局规划,达到重点水域的救助能力明显提高,现代化水上救助系统初步形成,大功率救助船舶配置到位,救助飞机建设得到加强,应急反应速度明显提高;打捞能力在溢油综合清除控制、沉船整体打捞吨位和水下救援打捞深度都有较大的提高。1.救捞人才能力。具有政治合格、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政令畅通,反应快速、救助有效,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捞得起来的专业救捞人才队伍。2.救助覆盖能力。主要是渤海湾、长江口、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等重点水域救助力量得到加强。3.救助运行能力。在重点水域9级海况下(风力12级、浪高14米)全天24小时都能实现救捞力量的出动,并可在6级海况下(风力9级、浪高6米)实现有效救助;救助飞机可在夜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执行搜寻任务。4.救助快速反应能力。沿海重点水域离岸50海里救助船舶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离岸100海里救助飞机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5.救捞综合能力。人命救助有效率达到90以上;应急救助队水下应急抢险深度达到60米以浅,应急救助小分队达到30米以浅;重要水域一次溢油综合清除控制能力达到500吨,局部水域达到1000吨,具备150米以浅700立方米/小时的水下应急抽油能力,救助现场污油储备能力达到1500立方米,其中船舶1000立方米,油囊500立方米;60个有效工作日内实施水深60米以浅、5万吨级沉船整体或分段、解体打捞;水下救援打捞深度达到300米。五、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发展状况(一)人才状况随着救捞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救捞体制改革后,救捞人才队伍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在救助、打捞和飞行等各方面已经具有一批救捞专业人才,人才队伍结构有所改善,人才队伍素质得到提高,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立体救助力量不断发展。系统现有职工7468人,其中船员、工程等岗位专业技术人员3380人, 飞行、航务、机务和潜水员等岗位专业技术人员458人,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约占救捞职工总数的50%,比救捞体制改革以前增加了18%。(二)装备状况1.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在国家和交通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救助装备得到了更新和补充,救助船舶的结构和性能得到了改善,引进了性能优越的救助直升机,救助装备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三个救助局现有各类救助船艇58艘,其中救捞体制改革后新建造了6000KW以上装备现代化的大型远洋救助船舶10艘、高速双体穿浪型救生船3艘及新购置了一批快速救生艇,许多船舶配备了较先进的船载救助器材。新建造的救助船舶快速性、操纵性、抗风浪能力和人命救助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提高,是目前恶劣气象和海况下执行救助任务的主力军,新型救助船舶的投入,使各救助局海上救助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救助基地配置了应急救助队和救援装备,救助基地的应急抢险能力得到了加强。救捞体制改革后先后组建了4个救助飞行队,自有S-76C+型和EC225型海上救助直升机分别为4架和2架,租用救助直升机4架,固定翼飞机1架,自有机场1个及有关配套的地面后勤保障装备。救助飞行队组建后,海空立体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在海上人命救助中充分发挥了应急反应、快速出动的优势,救助有效率和成功率有明显提高,飞机救助在未来海上人命救助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2.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打捞单位在保证履行公益性应急抢险打捞职责的同时,大力发展打捞经济,谋求自我发展,在国家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加快打捞装备的改造和建设,打捞综合实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为保证履行公益性应急抢险打捞任务的完成和生产经营方面的需要,通过自我发展,自筹资金建造和购置了4000吨和1700吨起重船,3000吨起重船正在加快建设,还建造和购置了一批性能优越的远洋拖轮、三用船、消防船等船舶,改造了200米深潜水装备等。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打捞装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加强,在保证完成公益性应急抢险打捞任务的前提下,不断拓展海洋石油工程、海洋石油三用船服务、海上拖航运输等业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技术状况1.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救助单位坚持“训练与实战并重”,认真开展各项救助训练工作,采取多种训练方式和手段,加强船员在恶劣气象、复杂海况条件下和夜间的搜寻以及飞行员、救生员和绞车手海上救助训练,救助队伍在救助技术方面得到了普遍提高。通过各种救助实践证明,在对客、货船和液化气船、危险化学品船等大型和特殊性船舶的成功救助过程中,尤其是在台风等恶劣海况条件下对群体性遇险渔船的成功救助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锻炼、培养和成长了一批救助指挥、技术人才。2. 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打捞单位坚持“加强救助、发展打捞”, 走技术创新之路,紧紧抓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强自身的技术建设,在液化气船等特殊船舶救助、5000吨沉箱整体预制和拉移、大型沉船打捞和考古类沉船整体打捞、隧道工程、饱和潜水、大型桥梁安装、单点系泊安装、水下应急抽油等技术方面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打捞单位已经具备了实施60米以浅,23万吨沉船的整体打捞技术。六、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人才问题救捞体制改革后,在人才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滞后于救助、打捞、飞行事业发展的需要,与救捞系统“十一五”人才工作规划有较大差距。救助、打捞、飞行的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高级船员相对缺乏,年富力强技术全面的潜水员在整个潜水员队伍中所占比例偏低,飞行员、航务、机务等专业人才缺乏。同时,近年来存在高级船员流失和救助局船员航海技能下降趋势。人才引进、留住、培养和使用的工作有待加强,培训工作有待规范,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救助局和飞行队有关特殊岗位待遇偏低的问题有待解决,救捞队伍的人员结构依然不尽合理,用人机制需要创新和突破。(二)装备问题1.救捞体制改革以来,在国家和交通部的重视和支持下,救助装备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但是在先进救助装备和基础设施方面数量很不足,大部分救助船舶船龄长,航速低,抗风浪能力差。“十一五”期间,56%的救助船舶将到报废年限,沿海离岸50海里救助力量应急到达时间远远达不到国家对专业救助的要求。救助船舶还急需科学配置和配备先进的船载救助设备。救助基地和站点设置还需科学布局,配套设施亟待完善,三大功能急需强化。飞行队在直升机等主要装备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直升机数量、机场建设和地面保障设备跟不上立体救助发展的需要,海上人命飞行救助力量相当薄弱。2. 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打捞单位尽管通过自我发展,自筹资金加快打捞装备的建设和改造,打捞装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加强。但是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对打捞的投入严重不足,打捞和海洋环境救助装备、应急抢险打捞基地、码头数量极其匮乏,大部分装备已严重老化,更是缺乏现代化的打捞装备。打捞单位现有各类船舶124艘,船龄超过20年的有72艘。其中60艘拖轮中,船龄超过20年的就有40艘;500吨以上起重船中,除“华天龙”、“德瀛”、“起重2”保持良好性能外,其他的技术性能已每况愈下;系统唯一一艘配置较好的打捞工程母船“沪救捞3”已报废。另外,33只500吨打捞浮筒是60至70年代建造的,平均服役近35年,大部分浮筒的损坏已非常严重,即将面临报废;12只800吨浮筒也是80年代前后建造的,至今也已25年左右,大部分使用状况相对较差。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国家投入,打捞单位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装备的能力十分有限,打捞综合能力与国家赋予的职责很不相称。(三)技术问题1. 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救助单位虽然加强了船员在恶劣海况下和夜间的搜寻以及飞行员、救生员和绞车手海上救助训练,救助队伍在救助技术方面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在恶劣海况下、夜间及能见度不良条件下、特种船舶及特殊情况下的人命救助技术,救捞模拟训练技术,救助信息技术等都比较落后,各种救助工作主要依靠简单的传统工具和人工完成,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救助效率和安全性都比较低。救助指挥基本停留在经验指挥上,缺乏必要的海上紧急救援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技术,以上各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救助直升机的救助技术能力不够全面,只能执行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110海里飞行半径以内海域人命救助和岸上应急抢险救灾。目前各飞行队的救助技术仍不适应在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救助任务,专业技术能力有待全面提升。2. 救捞体制改革以来,打捞单位加强自身的技术建设,走技术创新之路,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大吨位和大沉深打捞、海洋环境救助、深潜水技术等方面还比较落后,打捞手段比较单一;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满足打捞和海洋工程等技术发展要求;海洋工程作业的核心技术并没有完全掌握,制约着海洋工程进一步发展;缺乏技术交流与合作,造成打捞和海洋工程技术信息闭塞,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七、救捞系统人才、装备、技术专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人才建设主要任务通过人才引进、留住、培养、使用、培训和经费保障等建设工程,加强救捞系统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强化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完善用工机制、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培养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树立起干部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国内一流、世界有名”的高素质救捞人才队伍。1.人才引进工程人才引进工程是指采取灵活、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结合各单位一定时期人才需求的情况,将关键和重要岗位的紧缺人才吸引到救捞队伍中来。人才引进工程制定吸引人才的具体政策和办法,要有采取各种灵活政策的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和建立定向培养、委托代培等各种机制,缓解人才供需矛盾。2.人才留住工程人才留住工程是指针对人才流失的原因,通过思想教育,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薪酬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将救捞关键和重要人才留住。人才留住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事业责任感、使命感,倡导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营造尊重、培养、关心、爱护人才的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和人文环境,解决好人才待遇问题,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3.人才培养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是指根据各单位专业人才的特点,通过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具体的培养措施,培养出一支具有中国救捞特色的专业救捞人才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岗位锻炼和实践,定期跟踪考核,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建立选拔和竞争机制,使出类拔萃的人才选拔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人才使用工程人才使用工程是指通过公平、公开、公正和民主的用人机制,将最合适的人用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人才使用工程搭建发挥人才能力和体现人才价值的平台,做到识才善任,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人事相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5.人才培训工程人才培训工程是指建设救捞系统综合培训基地,使救捞系统管理人员、救助指挥人员、飞行队空地勤技术人员、打捞工程技术人员、船员、潜水员,通过专业培训来提高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才干。人才培训工程建立集中统一规范的培训机制,培训基地要有专职教师,培训大纲,专业培训教材,并在制度上保证各种培训计划的落实,不断提升救捞职工队伍素质。6.人才经费保障工程经费保障工程是指在人才引进、留住、培养、使用、培训等方面都要有相应的经费保障机制,使各项人才建设工程顺利实施。经费保障工程要有经费作保障,要舍得在人才建设方面加大和加快投入,使救捞队伍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二)装备建设主要任务按照国家、交通部和救捞系统“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完成基础设施、救助装备、打捞装备、信息装备和其它装备的建设任务,进一步优化救捞装备的配置,不断提高救捞装备的性能和科技含量,增强救捞的后勤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救捞装备的效能,提高救捞装备的使用效率。1.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指救助、打捞、飞行单位的基地、机场、机库、办公楼、码头、仓库、救捞综合训练基地、研发基地、溢油设备及应急打捞设备库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项目:(1)北海救助局天津救助基地码头(迁建);青岛救助基地(新建);秦皇岛救助基地(改建);大连救助基地二期(新建);天津基地业务用房(改造)。(2)东海救助局长江口救助基地(新建);温州洞头救助码头(新建);平潭救助基地(新建);厦门救助基地陆域工程(新建);黄埔江救助码头(改建);东海救助局救助指挥业务用房(新建)。(3)南海救助局交通部海上救助训练基地(新建);海口救助基地陆域工程(扩建);汕尾救助基地(新建);深圳救助基地改造工程(改建);北海救助基地二期(改建);汕头救助基地(新建);南海救助局船员接待站改造装修工程(改造)。(4)烟台打捞局西区工作船码头工程(新建);西突堤码头(新建);烟台打捞局业务用房改造装修工程(改造)。(5)上海打捞局浮筒基地迁建工程(新建);横沙基地改造(新建);救捞装备研发基地工程二期(扩建);上海打捞局大院改迁建(改迁建)。(6)广州打捞局小洲基地改造二期(改造);新会抢险打捞基地一期工程。(7)飞行基地烟台蓬莱救助机场(改扩建);三亚救助机场(新建);上海高东救助机场改扩建;大连、厦门、湛江、珠江口起降点建设工程。2.救助装备建设工程救助装备建设工程是指救助、飞行单位的救助船舶、救生船艇、救助飞机、应急抢险装备、搜寻救助装备和器材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救助船舶主要是9艘8000kw救助船舶和2艘14000kw救助船舶(新建)。救助飞机包括4架中型直升机和2架大型直升机(新建)以及配套航材和地面支持保障装备。应急抢险装备包括应急抢险专用车、移动式减压舱、冲锋舟、抢险工作灯组、越野吉普车、水下金属探测器和生命探测仪等。搜寻救助装备和器材包括红外线夜视仪、感温式探测仪、转换救生滑道、大型救生浮筏、高空转换装置、重伤病员海上转换浮筏、柔性救助装置和救生捞网等。3.打捞和环境救助装备建设工程打捞和环境救助装备建设工程是指打捞单位的打捞和深潜水工程母船、起重船、半潜驳、饱和潜水设备、浮筒、自动定向水下攻泥器、多功能清污船、溢油回收及配套设备、水下开孔抽油设备等建设项目。重点建设项目:1艘3万吨大沉深半潜船(新建);3艘污油应急回收船(改造);1艘300米深潜水工作母船(新建);1艘起重能力为5000吨的抢险打捞船。4.信息装备建设工程信息装备建设工程是指救助、打捞、飞行单位的救助打捞决策通信指挥装备以及信息通信网络装备等建设项目。5.其它装备建设工程其它装备建设工程是指打捞单位为完成公益性抢险打捞任务和发展打捞经济而拟自筹资金建造或购置的自航打捞工程船、多功能打捞支持船、三用拖轮、海洋拖轮、供应船、客滚船、集装箱船等装备。(三)技术建设主要任务通过加强恶劣海况下人命救助技术、海上搜寻技术、特种救助技术、特殊安全保障技术、救捞训练技术、信息技术、打捞技术、环境救助技术、大型远程拖航技术、深潜水技术和其他工程技术等救捞关键技术的建设,不断提高海上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应急抢险打捞和特殊安全保障能力。1.恶劣海况下人命救助技术建设工程恶劣气象海况下人命救助技术建设工程是指在恶劣气象海况条件下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实施各种有效人命救助的技术建设项目。(1) 海难搜救机械视觉技术系统研究。(2)救援目标快速精确定位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计算技术。(3)海面目标快速接近技术气象、海况分析和航线设计技术。(4)拖带难船技术撇缆、接拖、防止被拖船偏荡、防止拖缆缠绕螺旋桨、防止主拖缆断缆等技术。(5)靠泊难船接人技术防碰撞以及难船遇险人员撤离技术。(6)直升机救生技术从水中、船上或其它平台设施上的救生技术。(7)船机配合救助技术船机通讯、人员转运、协同搜寻等技术。(8)水面救助机器人通过救助机器人实现投放和回收救生器具、遇险人员的转移、引缆的传递等。(9)无人救助飞机通过无人救助飞机实现空中搜寻海上遇险目标、空中投放救生器具、协助带缆等。2.海上搜寻技术建设工程海上搜寻技术建设工程是指在夜间及能见度不良条件下救助船舶和救助直升机对海上各种遇险船舶、航空器和人员等各种情况实施有效搜寻以及搜寻遇险航空器黑匣子等技术建设项目。红外线搜寻技术引进红外线搜寻设备,研发救助船舶和救助直升机的红外线搜寻技术。感温式搜寻技术引进感温式搜寻设备,研发救助船舶和救助直升机的感温式搜寻技术。黑匣子搜寻技术建设工程各种遇险航空器黑匣子的搜寻技术。3.特种救助技术及特殊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工程特种救助技术及特殊安全保障技术建设工程是指救助船舶和救助直升机对特种船舶或在特种情况下实施有效救助以及神舟系列飞船海上安全保障技术建设项目。特种船舶救助技术遇险人数众多的客滚船、客渡船、客船、旅游船等船舶的救助技术。特种情况下的救助技术发生火灾、爆炸、翻扣、严重横倾等特种情况的救助技术。神舟系列飞船海上安全保障技术基于救助船舶现有装备,研究简化船载保障装备的数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船载保障装备的效能,节约资源,提高安全保障技术水平;研发救助飞机参加神舟系列飞船海上安全保障技术。4.救捞训练技术建设工程救捞训练技术建设工程是指对救助船员、潜水员、飞行员、救生员和绞车手等进行训练的技术建设项目。救助船员模拟训练技术模拟训练风浪池、驾驶台、机舱、电台及训练软件技术。潜水员模拟训练技术模拟潜水池、减压舱及各种水底作业场景技术。飞行训练技术平台飞行、长途转场飞行、着船飞行、外挂吊运飞行等训练技术。5.信息技术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建设工程是指海上紧急救援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AIS救助应用接入系统、船岸救助指挥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船舶信息管理系统、飞行队机务管理软件和飞行管理软件等技术建设项目。海上紧急救援计算机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遇险信息收集处理、救援方案模拟计算软件等。AIS救助应用接入系统利用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信息平台,在AIS基站覆盖范围实现船舶监控管理的信息化,及时发现、锁定、跟踪遇难船舶,并及时就近安排值班待命船舶实施救助。船岸救助指挥通信网络系统部局、基层局、飞行队,基地以及救捞船舶、飞机之间视频、语音、数字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网络一体化办公、无纸化办公系统。船舶信息管理系统船舶物料、备件、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飞行队机务管理软件1期完成飞行队机务管理软件局域网版的推广应用。(包括航材管理、质量控制管理、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等系统)飞行队机务管理软件2期开发完成部局机务管理软件和机务管理联网软件,并将飞行队机务管理软件改造成互联网版。飞行管理软件1期开发包括飞行队值班待命、飞行训练管理、航务管理和飞行动态显示等系统。6.打捞技术建设工程打捞技术建设工程是指对沉船、沉物实施有效打捞或清除的各种技术建设项目。沉船打捞计算机辅助设计引进、研发并推广应用先进的打捞计算软件,使沉船打捞计算的准确性、适用范围和效率方面有较大突破。抬浮力应用技术起重船、浮筒、半潜驳等外部施加的抬浮力及内浮力的应用。抬浮力使用和起浮过程控制技术同时采用几种形式抬浮力打捞沉船,对抬浮力进行科学配置、使用和控制。非常规被拖物拖航技术非水密或存在破舱、非正常浮态、非正常方式下的难船拖航。封舱堵漏技术水下焊接、射钉枪及弯钩螺丝封堵、快干水泥及金属胶粘剂封堵技术等。自动化打捞装备应用技术水下自动定向攻泥器应用技术等。危险品船打捞技术重点是货物过驳和打捞过程中防止危险品泄漏、爆炸及罐体脱离等安全防范技术。分段打捞技术水下电氧、液压、高压水、等离子和链锯切割等水下切割技术。解体打捞技术水下爆破、大型抓斗解体等技术。海底目标高清晰度观测技术海底目标定位、扫测仪器应用技术。应急打捞设备库管理技术应急物资储运程序化管理技术。7.环境救助技术建设工程环境救助技术建设工程是指对海上船舶溢油、沉船存油及其它污染物质实施有效清除、回收和处置的各种技术建设项目。海上溢油清除、回收技术撇油器等设备应用技术。水下开孔技术应用液压、气动机械对沉船舱室开孔技术。水下抽油技术利用防爆抽油泵对沉船油舱抽油技术。8.大型远程拖航技术建设工程大型远程拖航技术建设工程是指对平台、驳船、航空母舰等大型被拖物实施远程拖航的技术建设项目。防止大型被拖物偏荡技术对大型远程拖航中拖缆长度、拖带方式、被拖物浮态等设计及控制技术。30000吨半潜船运输技术研究和开发半潜船强度、下潜稳性、航行稳性、航行速度软件。9.深潜水技术建设工程深潜水技术建设工程是指300米饱和潜水和海底可操作载人潜器应用技术建设项目。300米饱和潜水技术300米饱和潜水设备应用技术。海底可操作载人潜器应用技术ROV设备等应用技术。10.其他工程技术建设工程其它工程技术建设工程是指除公益性应急抢险打捞技术以外,发展打捞经济的各种工程技术建设项目。海洋工程服务技术海上石油平台安装、单点安装及维修、三用船服务、打桩等技术。重大件吊装技术大型桥梁梁体、导管架等重量和体积超大构件的吊装技术。沉管隧道技术隧道沉管安装、中间接头处理等施工技术。管道、电缆铺设技术排污管、自来水管和海底电缆等铺设施工技术。船舶制造技术港作拖轮、三用船等船舶设计、建造施工技术。八、有关要求(一)各单位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部局和各单位“十一五”各项规划及实际工作的需要,制定相应的专业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三年和年度的建设目标和计划,包括建设项目的数量、规模、标准、建设方案、建设项目负责人、经费预算、工作进度、质量跟踪和相关保障措施以及考核办法,保证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二)各打捞单位要立足于自身的力量筹措经费开展专业化建设工作,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建设、自筹装备建设和关键技术项目建设,并在年初做好年度预算;各救助、飞行单位开展专业化建设工作要在年度财政经费预算中调剂一部分费用保证专业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部救捞局要根据各单位专业化建设任务,在每年的预算中争取专业化建设经费,为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三)专业化建设要调动和发挥部局与各单位的积极性,专业化建设办公室与职能处室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务和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四)部局要加强对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的组织领导、管理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工作。(五)部局将根据本指导意见制定救捞系统专业化建设年度考核办法,签订责任书,对救捞系统各单位专业化建设工作进行跟踪检查和年度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