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9114672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湘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湘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D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考试试卷D卷一、 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1. (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棒冰融化B . 湿衣服晒干C .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D . 电灯泡发光2. (2分)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 . 石油B . 一氧化碳C . 煤D . 天然气3. (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 . 天然气用作燃料B .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 . 金刚石用于划玻璃D . 铁用于制炊具4. (2分)在集气瓶中有气体,胶头滴管中有液体,如果把液体滴入瓶中,气球会逐渐胀大,则气体与液体分别可能是( ) A . O2、稀盐酸B . 二氧化碳气体、澄清石灰水C . CO,NaOH溶液D . 氢气、水5. (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取用固体药品B . 连接仪器C . 熄灭酒精灯D . 检查装置气密性6. (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 .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 . 分子、原子都能构成物质D .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7. (2分)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葡萄酿酒B . 食品变质C . 酒精挥发D . 木柴燃烧8. (2分)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 . 把液化气压缩进钢瓶分子体积变小B . 公园里闻到花的香味分子不断运动C . 电解水得到象气和氧气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D .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大碳原子结构不同9. (2分)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O2B . 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C .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D . 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10. (2分)河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步骤可除去难溶性杂质B . X试剂可以是活性炭C . 步骤可杀菌、消毒D . 过滤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11. (2分)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20152反应后质量/gm2908A . m的值是1B . 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 .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D . 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29:812. (2分)下列为“禁止烟火”标志的是( ) A . B . C . D . 13. (2分)日本福岛核事故引起世界关注,而“加碘食盐可防核辐射”的谬说则引起中国的抢盐风波。加碘食盐中所含KIO3中“I”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1B . +5C . +3D . +714. (2分)用墨汁写字绘画,日久仍不褪色,这是因为碳在常温下( )A . 易被氧化B . 化学性质不活泼C . 是黑色固体D . 容易获得二、 填空题 (共5题;共31分)15. (10分)化学基础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请按下列要求填空。(1)请用化学符号填空:在氧化铁中标出氧元素的化合价_;两个氢分子_;2个铜原子_; 铵根离子_。(2)图1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X=_。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_(填“得”或“失”)电子;写出一条从图2中获得的信息_。 (3)如图3所示是汽车尾气治理过程中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按要求回答问题。图3中体现了在化学变化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填序号)。A . 元素种类;B . 原子种类;C . 分子数目;D . 原子数目16. (10分)化学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发展“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1)化石燃料指的是_、_、_ (2)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的是_ 提倡使用一次性筷子 步行代替开私家车 日常生活耗用的能量尽量少(3)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2MnO2+2H2SO4(浓) 2MnSO4+2X+O2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_;b中物质X化学式是_,H2SO4的一个分子中有_个原子(4)拉瓦锡通过定量分析实验,获得化学的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填字母,下同),可能变的是_a原子种类 b原子数目 c分子种类d分子数目 e元素种类 f物质种类已知5gX恰好与10gY化合生成新物质Z,现有X、Y各15g,完全反应后生成Z的质量为_g17. (5分)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熟石灰可由生石灰溶于水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测量其溶液的pH时,应该用_,再用标准比色卡比较试纸显示的颜色,读取该溶液的pH (2)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变硬,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 (3)用熟石灰粉与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得高效环保农药“黑白粉”在有露水的早晨,把“黑白粉”撒在植物茎叶上,可杀灭某些害虫 “黑白粉”比熟石灰更高效,是由于生成了碱性更强的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黑白粉”还可提供植物必需的营养素是_(填元素符号)18. (3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主要工具。溴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一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 (2)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二哪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_(填序号)。 (3)溴元素与图二中A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 19. (3分)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1)氢气的可燃性:_(2)燃烧能产生白烟的反应符号表达式:_(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_ 三、 简答题 (共3题;共21分)20. (3分)(2015甘南州)甲、乙、丙是三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1)若甲是黑色固体单质,且甲和乙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则乙是_(填化学式)(2)若甲是液体化合物,丙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单质,乙在通电的条件可生成丙,则甲和乙的组成元素_(填“相同”或“不同”)乙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_21. (3分)已知氨气(NH3)经过一系列变化可合成三大工业用酸之一硝酸(HNO3):NH3NONO2HNO3 试回答下列问题: (1)HNO3分子中H、N、O元素的质量比为_ (2)NH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保留两位小数) (3)氮有多种氧化物,笑气是其中的一种,笑气分子N、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7:4,其化学式量不超过80,则通过计算可得知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 22. (15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用NaOH溶液吸收SO2 , 反应的方程式如下:2NaOH+SO2Na2SO4+H2O用NaOH溶液吸收100L已除去CO2的空气样品,溶液质量增加了0.64g已知此时空气的密度为1.3g/L,求:(1)被吸收的SO2的质量(2)发生反应的NaOH的质量(3)空气中SO2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01%)四、 实验探究题 (共3题;共22分)23. (9分)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再认识(1)【经典赏析】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实验装置如图1),该实验中选择使用汞的优点有 (选序号);A . 实验过程中没有污染B . 在汞槽中起到液封作用C . 生成的物质加热分解又能得到汞和氧气D . 能将密闭装置内空气中的氧气耗尽(2)【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2),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的含量常常远低于 (3)【进行猜想】:装置漏气; _装置内氧气有剩余; _(4)【实验与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对实验后瓶中的气体进行了观察,并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他看到的现象是_,由此可以推测瓶中剩余气体的物理性质_,化学性质_24. (6分)(2016济宁)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2)装置A的作用是_,装置E的作用是_;(3)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4)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撤除装置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_25. (7分)为验证碳酸钠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1)利用图A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或方程式 向三颈瓶内倒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并滴加酚酞;溶液变_色。 按图A所示连接装置,将注射器1的长针头伸入瓶内液面下,抽取少量碳酸钠溶液;注射器1中液体变浑浊,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将注射器2中的稀硫酸完全注入三颈瓶中。在整个过程中,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甲、乙两组同学在研究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时发现了新问题,实验操作及现象如图B所示。图B(2)【提出问题】甲组实验未见浑浊的原因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与澄清石灰水的浓度或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假设一: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石灰水,会迅速产生浑浊。假设二: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饱和石灰水的浓度已达最大值(室温),因此假设一_(填“成立”或“不成立”)(3)【进行实验】甲、乙两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验证假设二是否成立。分别向盛有2 mL、不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滴加_滴饱和石灰水,记录现象如下:实验序号123456碳酸钠溶液的浓度0.5%0.8%1%5%8%10%(饱和)实现现象浑浊浑浊浑浊不浑浊不浑浊不浑浊(4)【解释与结论】由上表信息可知,假设二是否成立?_(填“是”或“否”)。(5)【实验反思】甲组同学重复进行了图B中乙组同学的实验,观察到溶液迅速浑浊。甲组同学和乙组同学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是_。第 16 页 共 16 页参考答案一、 单选题 (共14题;共28分)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二、 填空题 (共5题;共31分)15-1、15-2、15-3、16-1、16-2、16-3、16-4、17-1、17-2、17-3、18-1、18-2、18-3、19-1、19-2、19-3、三、 简答题 (共3题;共21分)20-1、21-1、21-2、21-3、22-1、22-2、22-3、四、 实验探究题 (共3题;共22分)23-1、23-2、23-3、23-4、24-1、24-2、24-3、24-4、25-1、25-2、25-3、25-4、2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