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word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83140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组织形式》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组织形式》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组织形式》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 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增强学生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解与认识,为他们日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灵活地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打下基础。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对班级授课制的正确认识2、教学难点: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管理的有关策略及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历史演变及对班级授课制的特点2、能力目标: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运用与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3、意向目标:思考和研究教学问题、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组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意识和责任感四、教学内容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各要素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结构形式。(二)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规模的大小;影响着学生不同技能技巧的形成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和情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1.教学组织形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组织形式影响教学质量这一点,可以在国内外教育史中找到众多的例子加以证明。如,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和我国195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由于随便地否定了班级授课制(见后面 班级授课制 )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再如,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反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代之以活动教学、现场教学和分组教学(见 后面 )为主,否定了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从而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全面下降。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力抓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由此研究教学如何组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合理地确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员组合,科学地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系统的功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确定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 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中,师生通过互动关系获得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教学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形成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得到逐步发展。教学组织形式如果设计得好,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能得以正常维持,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如果设计得不恰当,没有充分考虑师生交往的地位,教学中无视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个性和情感就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 3.钻研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对教学论本身的探讨 教学论的各种研究对象,尤其是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是融为一体的,要落实、检验和发展一种教学模式,必须同时研究如何科学地确定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只有科学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才能确定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条件、时间以及它们的最佳组合方式。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沿革:(一)个别化教学组织为主的阶段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里,个别教学是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所谓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发展到后来也有一些变种,出现了一个教师教很多学生的现象。如在汉代就采用过大班上课和高徒相传的形式,但是这时的教学与班级授课有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同时学习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从本质上讲,它仅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施教的一种形式。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它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学效率不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只能适合当时人数不多且教学内容又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二)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 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生产规范不断扩大,对技术工人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大量增加受教育者的数量,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这些要求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增加自然学科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组织形式。这就催生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一一班级授课制。 早在16世纪,西欧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7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的学校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最早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 由于这种教学组织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因而逐渐为各国采用。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教学是在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用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学校最初只设英文馆,学生10人。后来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班级授课制在我国学校中开始被广泛采用。(三)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 虽然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班级授课制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和由其指导的实践,更将班级授课制推向极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和局限性日益积结。19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欧美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贝尔兰卡斯特制 也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在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并榨取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只给工人以最初级的教育,即由教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因由教师贝尔和教师兰卡斯特创制,故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 道尔顿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出现了许多否定班级上课、倡导学生独立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道尔顿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接受教师考查,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文纳卡特制 这是美国人华虚朋于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卡特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该形式的特点是:第一,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第二,每个单元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第三,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分组教学制 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具体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学习的课程相同,但不同组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学习年限相同,但不同组学习的课程不同。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外部分组则突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做法,而是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中编成不同的班级,是班级间分组、如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 特朗普制 它是本实际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之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开放课堂 它缘于20世纪30年代进步主义者的教育主张,二战期间在英国的幼儿园得到采用,60年代在小学推广,70年代传到美国并在小学得到采纳。其特点是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对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人们褒贬不一。三、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一)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把学生按照年龄阶段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班级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单位,每班的人数比较固定,通常是30-50人。这与个别教学大不相同。个别教学时,也可能面向一群学生,但不是固定的班级,学生彼此年龄和程度各不相同。 2.把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课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单元。首先将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进行划分,以确定各年级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实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分成更小的部分。各部分内容分量不大,彼此间相互承接,又具一定的完整性。这每一小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课”,教学通常就是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每门学科的总课时数、学年课时数、周课时数,一般根据固定的课程计划来确定。各班的课时表规定每日的课时安排。每节课的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在教室、实验室进行,场所是固定的。课堂中的座次也是相对固定的,但学生的座次安排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可采用秧田式、圆桌式、马蹄式、会议式。 (二)课的类型和结构 1.凯洛夫的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 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凯洛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 (1)课的概念 课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它有一定的内容、任务、结构和要求,还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2)课的类型 凯洛夫将教学过程划分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以此为基础,他将课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又称混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通常的分类及名称有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课、检查知识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单元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任务。这种划分主要依据教学单元过程教学阶段的任务,还可以根据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划分为观察课、讲授课、问答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实验课、参观见习课、实习课、欣赏课、自学辅导课和综合课(几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等。 (3)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它反映的是教学单元课的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必要的教学组织工作。不同类型的课的教学阶段任务和内容的特点不同,其结构也因之有相应的变化。综合课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的任务,它包含了课的全部基本成分,即组织上课,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检查、复习,为接受新知识做准备;讲授新教材,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新教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布置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单一课主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某一阶段的任务,这类课的结构因其任务不同而有所不同。 传授知识课的结构为:组织上课;检查复习;提出上课的目的、内容、要求;讲授新教材;明确内容要点,检查巩固所学的知识。巩固知识课的结构为:组织上课;提出上课目的;进行复习或巩固;教师总结,布置课外作业。 培养技能课的结构为:组织上课;提出上课的目的、要求;复习对培养技能有关的内容,教师示范;学生进行练习或操作;总结、布置作业。 检查知识课的结构为:组织上课;提出上课目的;说明测验内容、要求和注意事项。测验;当堂或专用一节课的作测验分析。 (三)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中,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三、四十个学生,这与个别教学相比,教学效率取得了惊人的提高。这样,在教师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扩大教学规模。在国家还不能承担太多教育经费,而又急需大量建设人才的条件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虽然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个人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要想在全体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其优势,必须有一种能全面展示教师主导作用的机会。班级授课制恰恰是能反映这种要求的一种教学组织的形式。它可以为教师高效地把系统的知识传授经所有班级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或几个学生。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但不是什么样的“班”都具有教育作用的。这一班必须能称得上是一个班集体。马卡连柯认为,作为一个集体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第一,集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在追求这个共同目标中才能把集体组织起来,形成集体的伟大力量。 第二,集体的建立与巩固必须以组织性和纪律性作为根本条件之一。在集体中,个人的目的和利益必须服从集体的目的和利益。 第三,具有一定的组织制度的管理机构,它有权代表集体,并行使各种职责。 第四,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只有处在能称得上是班集体的班级,才能受到集体的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个性,才能顺利完成必要的社会化进程。 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班级授课制是按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编制统一课本,实行以分科课程为主的教学。大部分科目都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排列的,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完善,使教学活动日益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水平的学生,编入一个班级,其心理水平、自觉程度和认识水平相近,因此便于教学管理。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相同教材,按照同一进度上课,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基本相同,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大体一致的,因此便于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只有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班级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教学就无法真正地进行下去。但班级授课制的这一特点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一个不可回避的缺点。教师的课堂的设计、组织和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什么时侯学习,学习什么,以什么样的速度学习,这些都由教师来安排。这样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班级授课制更适合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这种学习往往重接授、轻创造,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学生的探索机会和实践机会少得可怜,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更多地拘泥于成见而缺乏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书本而不发展自己的判断,更多地计较着记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忽视自己能力的培养,严重地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毋庸置疑,知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为高于生活的知识能更好地指导生活。而当知识被程序化、固定化和分化之后,知识就离生活越来越远了,开始出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某个具体时间进行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是为了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在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中都有明确而详实的规定。施教者想加入新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它涉及到的不仅是一个加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压缩己有教学内容的问题。更深层次地它可能动摇已有课程的某些假设。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为学生准备了统一的教学进程表,统一的教学评价标准,统一的课程内容。这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评价,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一)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又称个别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一般是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复习、预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深入学习,发现自己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老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以整个班级为对象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共性问题为出发点的,遵从学生整体认知特点,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兴奋点、疑难点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对教材的复习和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辅导,目的是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是对学科内容相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的辅导,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进行个别辅导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个别辅导,一般是个别进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有效地进行指导。个别辅导就是个别指导,而不是通常的课堂教学,而不要搞成课堂教学中的分组教学。 2.个别辅导,是以学生的自己的独立学习为基础的,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自己独立完成有困难的情况下,才求助于教师。 3.在个别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问题给予帮助,而且要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4.平等地对待学生。个别辅导可以有针对性,如针对学习能力差或有特长的同学。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尽量予以回答,不要有所偏向。目前,提倡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在此种情况下,个别辅导教学的作用日益加强,它的意义表现为: 1.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内容、时间、进程较为划一,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有其特殊性的,个别指导可以针对个别学生,使个体得到充分发展。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个别学生,学生在受教师重视、关心的情况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为增加。 现在中小学的班额较大,给教师进行个别教学带来了困难。教师工作量大,还难以照顾全体,在编班时应尽量控制班额,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现场教学 1.现场教学的含义 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2.现场教学的类型 现场教学,一般说来,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形式。 根据现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将现场教学分为两大类型。 一种是根据学习某学科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有些学科知识,只在理论上对学生进行解释,学生很难清晰透彻地理解,但到现场看一看,增强感性认识,则能更真实地理解知识,并且能通过现场的学习,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种是由于学生为了从事某种实践活动,需要到现场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这常见于一些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教学,如劳动技术教育、汽车修理等。 3.现场教学的作用 (1)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倾向就是容易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现场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授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直观化。 (2)使教学丰富多彩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一般都是间接经验,这种经验是经过加工了的,是以系统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这种系统化了的经验,如果没有一定的直接经验贮备往往是很难理解的。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活,丰富。 (3)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学生是有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而课堂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教学秩序井然有条,压缩了学生情感发展的空间。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还感受了自然、社会,丰富学生的情感空间。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一定的学科知识之后,可能会在理论上解释某些问题,但到实践中却不知所措。理论和实践毕竟是有差距的。通过现场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4.组织现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的要明确。现场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必须明确。这不仅教师要清楚,学生和参与教学的现场有关人员也要清楚。 (2)准备要充分。进行现场教学前,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学生,使他们了解现场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做好心理、物质上的准备。 (3)重视现场指导。现场教学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在现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充分感知感性材料,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及时总结。现场教学不是学生的放松和娱乐,不是只在乎“过程”,过了就完了,而是要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极时进行总结,这不仅可以为教师组织现场教学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现场感受到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且学生可以在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共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使他们学会现场学习。五、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一)复式教学的含义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保持了班级教学的一切本质特征。其差别在于:当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其它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进行预习、复习、练习或做其它作业。复式教学的特点是: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的要求。(二)复式教学具体形式 1. 同室双级异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2. 同室双级同科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里的“相同科目”是同属一个科目的意思,比如,分别讲小学数学第一册和第二册,数学第一册、第二册同属于数学。 3. 分室双级异科式,又称“复式分室”式,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不同的教室里,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讲授不同的科目。 4. 同室一级同科式,也称“单科复教”即一个教师在同一节课上,同一个教室里,对同一班级讲授相同的科目。这与普通教学的分层教学是相同的。 (三)组织复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有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而农村多数地广人稀,在即定的条件下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是学生住宿,进行寄宿学习,二是实行复式教学。而在农村多数学生因为许多原因不能住宿,因此只能选择复式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组织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 处理好“动”和“静”的关系 复式教学中,教师给一个年级上课,称为直接教学;其它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预习、复习、练习或做其它作业,称为自动作业。要正确处理“动”和“静”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一个年级的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搭配;处理好复式班里各个年级之间的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穿插。 2. 处理好“多”和“少”的关系 在复式教学中,教学的班级增多了,教材的内容增多了,而直接教学的时间减少了,这就出现“多”和“少”的矛盾。要处理“多”和“少”的关系,必须注意:要突出重点;内容和自动作业需要更加少而精。 3. 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在复式教学中,教师对某个年级进行直接教学,这个年级就称之为“点”;教师中的其它年级就称之为“面”。处理“点”和“面”的关系,要注意照顾全面;要尽量避免声浪冲突;要妥善处理偶发事件。 4. 处理好教师和助手之间的关系 复式教学中使用助手,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助手应是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遵守纪律;工作耐心;有能力;愿意帮助同学。六、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缩小班级规模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 针对班级规模过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以加强人际情感交流。如美国教育部1998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把每班人数控制为18人;法国改革班级授课形式的目标是,每班学生不得超过25人。(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例如,特朗普制就是大班、小组、个别教学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我国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一些中小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这是一种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三)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秧田型(画图)。目前,这样封闭的排列形式得到了改进,出现了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如,不超过2025个学生,可采用马蹄型、圆型;25名以上学生可采取双矩形、同心圆形和双马蹄形;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座位安排,可采取模块型。此外,还可以根据特殊的需要设计座位排列方式,如弧型、辩论型。(四)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欧美等国在继承早期个别教学的优点的基础上,试验并推行许多以个别化教学为标志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第一,在采用师生一对一的关系时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材,如程序教材、自学参考资料等;第二,由学生在自己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自定学习进程,安排学习活动;第三,采用了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如教学机器、音箱设备等。现代个别化教学虽然使教师和学生结成一对一的教学关系,但并不是纯粹的个别教学,学生的学习仍然有集体活动的成分(如小组讨论或汇报等),并间接地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七、课堂管理策略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纪律问题)。实际上,课堂管理和纪律的意义不能等同,前者比后者意义更广泛一些。课堂管理是指管理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而纪律则是指学生行为适当的标准,这些标准蕴涵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为指向性的任务。换言之,教师采取某些方法和措施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减少它的存在。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课堂管理的策略:(一)课堂时间管理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是在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1)学生学习时间的层次分析 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五种:名义时间、分配时间、教学时间、专注时间和学术时间。 学校活动的时间总量通常是由政府确定的,如一所学校每学期多少天,每天多少小时,这一时间量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义时间。 在名义时间中,有的时间用于学科的教学活动,有的时间是用于用餐、课间休息、集会等活动,用于这些活动中每种活动的时间,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分配时间。 教师将课堂活动的时间转换成建设性的学习活动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时间。 在教学时间中,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有的专注于学习,这样在教学时间里有学生专注于指定活动的实际时间,即专注时间。 实际上,学生有时专注于某一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真正地投入和理解学业学习。这就有一个学术学习时间的问题,即学生花费在学业任务上并取得成功的时间,它不包括学生听不懂或理解错误的时间,即学术时间。 英美等国研究认为,名义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名义上分配的教学时数往往由于教师或学生缺勤等原因而无法实现。许多研究的结果证明,专注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存在着正相关,学术学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相当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2)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 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分配时间的人为因素减少至最低限度,保障规定的有限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由于教师理解教材不透、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导致课堂效益不高。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并辅以精心设计的方法,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 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此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有效,以防止教师教学中因无用知识而导致的无效劳动。 4.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专注率,即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提高学生的专注比率意思是增加专注时间,使其尽量接近于分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二是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此外,还要在提高学生专注率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常被比作“组织人格”。正像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人格一样,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氛。 (1)课堂气氛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祥和的景象。 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调控;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对抗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兴奋过度,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注意指向无关对象,教师无法正常上课,时常被学生打断或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基本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 (2)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 1.教师必须具备较高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教师要学识渊博,能钻研教材,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能弄清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采取优化的形式和方法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一听就懂,这是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有效控制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 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投入,师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眼前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激励;要注意提供与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信息,以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应启人心智,教学过程中应伴有给予学生学习责任感、义务感、求知欲等方面的教育。 3.注重情感投资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绪色彩的活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始终保持与学生有情感投入。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基本条件。 4.及时挽救不良教学气氛 一是注重发现学生缺点,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窥视学生心态的重要渠道。然后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随机地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其心态恢复到优化状态。二是教师了解自身的弱点,从中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教学气氛的创设,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新的基础上找到和学生的相通点。 (3)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指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老师的评价采取抵抗的态度。但是,教师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则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老师的行为。相反,老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 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价值的问题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师。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三)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1、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奎伊(Quay.H.C.)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2、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教师的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学生丧失主动性,会对学习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严重者产生对抗性行为。有教师视学生为无情感、无个性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学生的情感,这会使学生产生被忽视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关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产生问题行为。 (2)管理失范 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失范表现为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弃学生,不能使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度敏感的反应,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很容易与教师发生摩擦,从而导致行为失范。 此外,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降低,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第二、学生的身心因素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大量是有学生的身心因素引起的,如性别上的差异,生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缺陷。相对女孩来说,男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产生外向性问题行为。女孩的外向性问题行为则要少一些。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方面的障碍,学生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主要反应在焦虑、挫折和性格等方面。如,焦虑会使学生灰心丧气、顾虑重重,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个性发面的问题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过于内向的学生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过于外向的学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第三、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第一,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极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第二,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但是大众媒体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第三,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四)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的则是初始时的不慎。因此,最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条件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它主要关注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第一,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第二,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尤其是将课堂活动规划在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的适度范围。 第三,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和优雅,增强课堂成员的秩序感、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次。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行为问题。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社会强化,也就是利用面部表情、身体解除、语言文字等来鼓励所期望的行为。活动强化,也就是当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允许参加俱乐部活动、提供设备的优先选择权和使用权、提供课堂活动或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角色等。榜样强化,只要给学生提供某种具体的行为范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并朝着这样的行为而努力。 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正面批评;劝离课堂;利用惩罚。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课堂问题行为矫正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确认识问题行为,它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第二,着手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改正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而且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第三,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第一,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第二,坚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协调有关人员保持矫正的一致性,避免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第三,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觉察问题行为深入诊断问题行为确立矫正措施和方法改正问题行为评定改正效果塑造、发展良好的行为。五、本章思考题1. 如何认识班级授课制?如何改革班级授课制?2. 概述国内外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3. 目前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特点?4. 结合实例谈谈课堂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六、实践与活动1. 查资料:找一个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实例,分析其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性2. 试教活动:产生一些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和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案例,并展开讨论。七、参考文献1. 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王德清/课程教材教法2005,(4)2. 论课堂的开放/叶黎明/课程教材教法2005,(6)3. 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巩子坤等/课程教材教法2005,(8)4. 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赵蒙成/课程教材教法2005,(11)5. 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范春林等/比较教育研究2005,(8)6. 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与效应/刘晓伟/中国教育学刊2005,(3)7. 学习环境设计兴起的背景探析/项国雄等/中国教育学刊2005,(7)八、相关链接 同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