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46586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黄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黄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讨论稿)二一一年三月目 录序 言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二)工作方针第二章 总体目标与战略主题(三)总体目标(四)战略主题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第三章 基础教育(五)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六)规范发展学前教育(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八)推动高中阶段优质特色发展。(九)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第四章 职业教育(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十二)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十三)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十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第五章 继续教育(十五)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十六)健全继续教育激励约束机制第六章 高等教育(十七)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十八)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十九)提高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第三部分 教育教学改革第七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二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二十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十二)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第八章 办学体制改革(二十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二十四)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二十五)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第九章 管理体制改革(二十六)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二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第十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二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二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三十)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第十一章 教学改革(三十一)创新教学理念(三十二)更新教学内容(三十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三十四)改革教学与学习的评价方式(三十五)加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第十二章 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六)完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三十七)加强考试场所的设施建设第十三章 深化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三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三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四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对社会的开放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第十四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十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四十二)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四十三)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四十四)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第十五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四十五)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四十六)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四十七)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库建设(四十八)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四十九)实施教育政务信息化第十六章 依法保障经费投入(五十)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五十一)依法增加政府教育投入(五十二)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五十三)完善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五十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第十七章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五十五)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五十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五十七)学前教育建设工程(五十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五十九)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工程(六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六十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六十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六十三)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建设工程 (六十四)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第十八章 加强领导与管理(六十五)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六十六)推动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六十七)强化教育督导,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第十九章 落实社会责任,优化育人环境(六十八)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的社会环境(六十九)健全依法治教的法律环境(七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七十一)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七十二)强化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组织组织实施黄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讨论稿)序 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入关键阶段,知识创新越来越成为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民生性作用更加突出。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成为实现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创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推进全市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筹办高等职业教育,保证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教育资源总量大幅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2005年到2010年,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由64.14%提高到89.96%,小学入学率由99.55%提高到99.9%,初中入学率由97.82%提高到99.3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53.33%提高到92.49%。职业教育不断壮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由18918人发展到24200人。黄山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正式设立,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获准筹建,黄山电大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整体素质有效提升;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教育公平取得重大进展。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口整体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我市教育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强;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待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仍较薄弱,高等教育质量和规模仍需提高;教育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保障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当前,我市正处于不可多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是我市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关键时期。“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物质基础,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经费不足问题,基础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优先发展的问题,以及推进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解决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强市必先强教,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黄山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充分认识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是政府的神圣职责;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动教育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二)工作方针。坚持把“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协调、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四字作为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把优先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前提。落实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求,切实保证城市与教育同步发展。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不断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解决教育培养能力不足、资源相对短缺、教育活力不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强教育服务社会功能。坚持把统筹协调作为教育工作的关键。统筹科技、教育、人才发展战略,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实现教育与城镇化建设和人口变化相协调。统筹城乡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保证教育公平政策有效落实。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强化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引导教育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二章 总体目标与战略主题(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进入教育强市、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新格局。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有效衔接的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开放度和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相适应。(四)战略主题。紧紧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黄山市教育事业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指标指标2010年2015年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9599适龄儿童入学率()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5959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91522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审美健体,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机制,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升学校美育工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生存教育,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第三章 基础教育(五)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到2020年,城镇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实现广覆盖、保基本;义务教育全面巩固提高,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六)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落实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公办幼儿园,使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数达到在园幼儿园总数一半以上。城镇小区根据规划和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优先发展农村托幼儿机构。到2020年,每个乡镇都建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发展“一村一园”。加大政府投入。明确“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县、乡镇、村学前教育三级网络。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按照分级负担原则,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公办园建设;对家庭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幼儿教师培训、科研、评估表彰等经费给予确保。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把公办幼儿园纳入政府编制管理,根据省制定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保教人员入口关,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均应取得岗位任职资格,持证上岗。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5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依法落实并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和管理,提高民办幼儿园办园水平。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实施合格评估和等级评估,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加强政策引领和业务指导,积极引导农村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坚决依法取缔无证幼儿园。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合理确定、严格执行幼儿园收费标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资源。均衡配置义务教育校舍、设备、教师等资源,缩小城乡差距。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为依托,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办学条件、队伍建设、学校管理标准化。在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任何形式的重点校、重点班,消除“择校”现象。巩固普及成果。关注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继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采取救助帮扶等措施,确保适龄儿童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而失学,消除辍学现象。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规定课程,配齐配足音、体、美、小学英语等各科教师。严格执行有关班额标准规定,逐年推行小班化教学。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管体系,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制度、学校考核办法、提高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等多种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强各级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市、区县、校三级教学科研网络,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八)推动高中阶段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稳定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推进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快普通高中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办学特色多样化。指导和督促普通高中学校从校情出发,发展特色课程,开展特色办学改革实验。探索发展新型综合高中,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充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省级示范性高中创建省优秀示范性高中。健全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制定、实施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总体评估方案,完善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视导。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九)促进特殊教育稳步发展。确保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保障智障、听障、视障和语言障碍的少年儿童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利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对智障少年儿童随班就读的指导。加快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适时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基本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比较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发动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纳残疾学生入学,学校在招生、入学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学生。完善残疾学生的救助制度,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保证接受中等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得到资助,完成学业。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从残疾人就业基金、福利彩票基金、教育发展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使市特校达到国家基本办学标准。第四章 职业教育(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按照“调整结构、保证规模、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巩固发展成果,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向品牌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稳定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建成与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职相互衔接、职前职后相互沟通的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使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职责,促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统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结合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评估办法,完善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综合评估方案,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示,促使各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扩大职业技能大赛的规模和影响,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水平。加大对口升学招生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口升学规模,为职校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多机会。(十一)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引导职业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爱好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实用技能教育。改革招生和就业模式。建立工学交替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加强毕业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拓宽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职业教育宣传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由目前的98%提高到99%。(十二)推动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积极探索集团办学模式,依托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打造非遗职教集团和旅游职教集团,积极吸引重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促进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推动我市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紧紧围绕我市经济产业发展目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建好特色专业,培养符合我市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到2020年,将现有的20所职业学校,调减至7-8所。通过布局调整,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淘汰一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催生一批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十三)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三农”能力。办好县级职教中心,试办和推广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健全县域职业培训网络,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覆盖面。支持各级各类学校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城乡、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新型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点支持茶叶、蜂业等富有本地特色的农业技术培训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十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城市教育附加50%以上用于职业教育,财政以不低于城市教育附加30%的比例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到2020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30m2以上,生均校舍建筑面积16 m2以上,生均仪器设备值300元以上,生均图书不少于30册。第五章 继续教育(十五)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发展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广泛开展各类继续教育,持续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实现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十六)健全继续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突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建立社区教育制度,发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全面结合。疏通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拨付渠道,使教师培养和培训有完善的经费保障。完善职业资格培训制度。建立规范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把继续教育作为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职务职称晋升、职业注册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带薪继续教育制度。建立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和资质认证制度,加强质量评估和市场准入监管。第六章 高等教育(十七)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支持黄山学院在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研究生、留学生教育,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本科院校。建成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支持徽州师范学校创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黄山电大有序扩大办学规模,到2015年,本科专业达到11个以上,专科专业达到15个以上,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6000人以上。充分发挥自学考试、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在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十八)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围绕改革和发展两个主题,落实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抓好学科、队伍、校园、制度四项建设,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十九)提高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我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专业,贴近市场,主动服务经济建设。黄山学院以旅游、生态、徽文化为特色,建设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和农学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职业技术学院以旅游服务与管理、园林、茶叶生产加工、护理、助产、民航、计算机应用等为骨干专业。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提供人才、科技支撑。第三部分 改革与发展第七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二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二十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学校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试验,按照培养复合型、专业型、研究型、技能型等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自身定位,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素质教育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确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途径,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二十二)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长。第八章 办学体制改革(二十三)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二十四)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各级政府要把民办教育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积极引导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社会资金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发展形式。鼓励捐资办学。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之间合并或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引导民办教育以发展非义务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和民办职业教育,制度性地引导公办、民办教育进行教育教学的互动与并举。健全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公共财政扶持政策。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的优惠政策,保证在征地、基建、税费、信贷和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职称)评聘、科研立项、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市和区县政府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发展和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学校和个人。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制度。(二十五)依法管理民办教育。明确民办教育的管理职能部门,推进民办学校的分类管理工作,统筹协调有关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问题。健全民办学校管理机制,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保障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逐步推进监事会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党团组织建设。建立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形成民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依法管理、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办教育管理格局。严把审批关,确实搞好民办学校的年审和评估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严格查处非法办学,加大对非法办学的处罚力度,引导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第九章 管理体制改革(二十六)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现代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管理的职能和责任,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经费等资源配置的统筹,建立和完善农村学区管理办法;理顺普通高中隶属管理关系,明确市、区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管理的职责,加强对普通高中发展的统筹;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管理体制。(二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第十章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二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深化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二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落实学校在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各类学校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三十)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委员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推进校长选拔聘用制度改革,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发挥企业参与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作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第十一章 教学改革(三十一)创新教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应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多样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倡导和支持教育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试验。(三十二)整合教学内容。开足各级各类教育的必修课程,丰富选修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和徽文化教育。支持优质课程和学习模块的研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三十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互助式、讨论式等课堂教学方法,强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逐步实现标准化、小班化教学。组建多种形式的教学、学习、研究班组。(三十四)改革教学与学习的评价方式。构建灵活开放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评估分成等级,形成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多元化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新机制。(三十五)加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先生的伟大人格精神,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陶研组织,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陶、师陶、研陶活动,坚持学陶师陶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与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与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实施新课改相结合、与加强学校科学管理相结合。在工作方式上,以陶研实验学校、陶研课题为载体,创新研究方法和形式,使学陶师陶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推进教育均衡、公平、提供质量服务。用陶行知的奉献精神影响教师,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武装教师,用陶行知的教育改革实践引领教师,用陶研课题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黄山教育特色。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科研人员准入、流动、退出机制,整合市内骨干教育教学指导力量,建立黄山市基础教育教学专家指导委员会,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有活力、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与教学指导团队。第十二章 招生制度改革(三十六)完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推进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普通高中招生和职业类招生均衡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初中毕业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择优录取的普通高中招生制度,建立更加灵活的职业学校招生制度。(三十七)加强考试场所的设施建设。推进考务平台和标准化考点建设,逐步实现考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逐步实现全省高中阶段招生计算机联网录取。认真执行国家、省级各类教育考试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考生合法权益。第十三章 深化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三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与境内外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双边或多边教育、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鼓励优秀人员回黄山创业或多种形式为黄山服务。充分利用黄山丰厚的徽文化资源,加强徽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三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合作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培养适应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通行职业资格标准的衔接。加大对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国际化培训力度,加强和改进外语教学,增强学生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四十)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对社会的开放。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下,由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加大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度。高等院校加大与所在地在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等方面的共建共用,对社会开放实验、检测设施设备,把学校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的教育、文化和科技中心。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第十四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四十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切实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使教师真正成为最崇高、最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懂教育、会管理的教育工作者队伍。(四十二)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强化师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做充满爱心、品格优秀、业务精良、道德高尚、行为世范的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事业追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以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自觉担负起培育人才的神圣职责。完善师德规范,健全激励机制,表彰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辛勤耕耘、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杰出教师。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等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将师德建设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坚持正确导向,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之风,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四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当教师。建立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制度。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及薄弱学校教育工作力度,提高教育队伍整体水平。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以“双师型”教师建设为重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共建一批“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优化结构,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拓宽渠道,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以中青年教师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重视和促进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勇于探索,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培养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学名师和学术带头人。(四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完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对长期在边远农村、贫困山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保障寄宿制学校教师、特岗教师、交流教师、志愿者等住宿需要。(四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办法,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落实并强化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加强教师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加强岗位设置管理,全面实行教师聘用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严格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教师。严格执行各级学校教师资格标准,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改革学校用人和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对教师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强教师考核。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特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鼓励和支持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创新,支持教育教学、办学模式改革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实验,营造有利于名师、名校长成长发展的环境。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把加强校长和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作为未来10年推进黄山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宣传和表彰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第十五章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四十六)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教育城域网覆盖范围的基础上,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存和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县、乡、校三级信息化管理机构,将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更多地架设在信息化平台上,推广和完善各种网络应用。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市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改造,探索建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新模式。实施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素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四十七)完善教育城域网建设。教育城域网建设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区县教育城域网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入黄山市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超前部署,分步实施,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和信息孤岛。以应用为导向,做好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的升级、拓展、扩容,统筹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教师计算机和学生计算机拥有比例。到2015年,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按照课堂上机练习1生1机的比例,开设信息技术课。推动全市所有学校全部接入黄山市教育城域网和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配合标准化学校建设,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到2018年,全部建成校园网,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市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以教育信息化有效带动教育现代化。(四十八)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库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引进和开发并举,建立名师、特色优势学科和公选课程教学资源库,使教师和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地区学生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网上教研、科研协作。建立开放互联机制,逐步实现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免费共享。(四十九)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统筹规划建设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和教育公共数据,建立以网络门户为基础的各类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和规范高效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加强教育电子政务基础条件和安全保障条件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和政务公开,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五十)实施教育政务信息化。逐步建成业务功能完善、满足教育现代化需求的教育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平台,完成教育电子政务网络和应用平台、公共电子政务与信息服务平台、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与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教育电子政务规范和标准规范,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技术支持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全市教育运行状况、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监控信息系统。第十六章 依法保障经费投入(五十一)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市、县(区)级政府积极落实研究省政府制定的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到2012年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到2020年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省、市、县(区)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机制,加大市、县(区)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高等教育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筹措经费的机制。 健全各类助学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和补助面,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规范中职国家助学金管理、逐步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完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五十二)依法加大政府投入。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明确市、县(区)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证全市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中央核定的比例,并保持稳步提高。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3%和2%分别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各级政府本级财政超收收入、均衡性转移支付收入,均要按预算确定的教育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安排用于教育。鼓励市、县(区)政府按规定征收地方教育基金,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各级政府应从土地出让收入和彩票公益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乡镇、街道要增加对学校、幼儿园的投入。逐年增加各级政府教育预算内基建投资,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建立并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公告、考核制度,将教育投入增长比例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五十三)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采取划拨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 落实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或减收经营服务性收费。各级各类学校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处置所得扣除应交国家的土地出让金后,余款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转让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五十四)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学校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完善学校重大经济决策、重大投融资以及大额资金使用的集体决策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经费使用效益和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评和问责机制,对教育支出项目进行追踪问效,定期公布经费使用情况,加强社会监督。加大审计力度,健全教育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制度,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大额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监督,提高经费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第十七章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五十五)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结合国家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试点,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加强检查评估,落实标准化建设规划。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符合综合防灾安全要求。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设、初中学校建设等工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软件、图书、体育场地基本达标。实行督查评估,进行量化考核。(五十六)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指标,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加强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补充一批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教师。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组织校、园长研修培训。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提高教育,使全市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五十七)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幼儿园。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五十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达标计划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升计划。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积极争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和合格县级职教中心。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五十九)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工程。完成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和黄山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把黄山学院建设成高水平大学,服务主导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推进徽州师范申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六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改扩建和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使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