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文字规范能力(下).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38077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努力提高文字规范能力(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努力提高文字规范能力(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努力提高文字规范能力(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努力提高文字规范能力(下)(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郝铭鉴下篇 实践篇后面这一部分是50道题。我有这样一个奢望啊,今天在座的可能50道里面49道都是很清楚的,只要有一题不清楚的你就听一听,这50道都是很典型的错误,希望今天听了以后,你永远不犯这类错误了。有一次我们在上海针对中学生搞过一次活动,我强调“一个字一辈子”,我们搞清楚这一个字,这一辈子再也不要重复这样的差错了,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这次选的50个例子都是比较典型的,如果能真正在编校方面不犯这样的差错,我想编校的正确率至少可以提高几个百分点。 1改正下列句子中的别字。 有10道小题,我都是在最核心的部分提炼出来的,没有把全句都写,这样看得清楚一点。(1) 小树就象醉汉一样在风中颤抖。句中的“象”错,应该是“像”。我想强调一下,什么情况加单人旁,什么情况不加单人旁,我们曾经请专家开过一个研讨会,就讨论这两个字的区别,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四种情况下加单人旁,其他一律不加。作名词使用,是根据一个对象创造出来的形象,要加单人旁,因为它是根据一个对象创造出来的形象,不是物体本身,经常用到的词有“画像”、“绣像”、“塑像”、“雕像”、“刻像”作动词使用,表示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点,比如“这本书的装帧非常像那本书”;作介词使用的,用在举例的场合,比如“江苏的报纸很多,像扬子晚报新华日报”;作副词使用,表示猜测、大概、想一想就是那种情况、估计,比如“天暗下来,像要下雨了”。这四种情况要加单人旁,其他一律不加。有人问“想象”的“象”加不加单人旁,“想象”、“想象力”,这些都是多余的干扰,一律不加。 (2)门口贴着一幅大红对联。 句中用的“幅”错,应该用“副”。 这两个字是出错率最高的一对量词,连人民日报在这个词上都会错。怎么区分“幅”、“副”,大家一定要记住,“副”最初是动词,是把一样东西破开,好像一个毛竹,从当中一破,毛竹就分成两半了,是动词。动词做量词使用的时候,必须具备成双成组的特征,因为是破开的,变成两样东西了,他就成双的,所以凡是用“副”的都有这样的特点。一副对联因为它有上联下联,这是成双的,所以要用“副”。一副手套,分左手右手。一副象棋,有32个子,成组的。“幅”本来的意思是指纺织品的宽度,就是门幅。因为它是纺织品的宽度,所以他有单张的平面的特点。“一幅画”要用“幅”,而不能用“副”。 (3)元代是山西商业的发韧时期。 句中用的“韧”错,应该用“轫”。 大家知道,“韧”的偏旁“韦”是指牛皮,牛皮是紧密度很高很坚硬很坚韧的,“韧”是指牢度。“轫”是指什么呢?就是一辆车子停下来的时候,要让它静止、稳住不动,就要在车子的轮盘下面加一块木头,这块木头叫“轫”,“轫”就是阻挡、固定车轮的东西。一般车子要开了,他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就是发轫,就是把这个东西拿走、撤掉,“发轫”就是表示车子要动了。所以大家记住,“发轫”和车子的发动有关,你记住这一点,就知道他一定用车字旁,不会用错了。 (4)貂婵的形象塑造尤为成功。 句中用的“婵”错,应该用“蝉”。 貂蝉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名字在媒体中错的实在太多了,大部分的人把“貂蝉”的“蝉”字写成“婵”,错了,不要因为她是荚女就写成女字旁的“婵”,而不写“蝉”。怎么记住这个名字呢?“貂蝉”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含义的,这个名字不是随便取的。在古人的心目中,“貂”和“蝉”代表两种品格,貂是什么,大家知道,貂皮很珍贵,貂的肌肉特点是非常紧实,一点肥肉都没有,不虚的,是非常坚实的那种构型,这是貂的特点。而蝉的特点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它是不吃东西的,它是喝露水的,所以“蝉”代表着高洁,是代表着一种品格。“貂”和“蝉”,一个动物一个昆虫, 实际上是代表的两种品格。你想到这一点,以后就不会把它写成“貂婵”了。 (5)一阙大江东去令后世英雄汗颜。 句中用的“阙”错,应该用“阕”。“阙”和“阕”读音一样,意思完全不同。“阙”是指城阙。大家看过城门,城门的两边是高的,与整个城墙连在一起的,当中一个门,就是城墙到了这里缺掉一块,因为要打开城门,这个地方就叫城阙,后来是代表整个城。“阕”又是指什么呢?“阕”二是“门”字里一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癸”,“癸”是天干的最后一个。“阕”就是说一曲唱完了,表示结束,乐章完成了,这两个字你记住它的意思就完全可以分开。 (6)这是一家好书迭出的出版社。 句中用的“迭”错,应该用“叠”。 “迭”“叠”怎么区分呢?这是一个知识点。“迭”是指时间上的前后相连。“叠”是指空间上的上下相加。“喜报di传”中的“di”用哪个字呢?来了一张喜报,又来了一张喜报,这是时间上一个接一个,前后相连。应用“迭”。“die罗汉”应该用哪个“die”呢?当然用“叠”,他是空间上的上下相加。 (7)市里又开了一家渡假村。 句中用的“渡”错,应该用“度”。“渡”“度”怎么区分呢?历史上这两个字一直是混用的,历史文献中,同种情况下,“渡”“度”都能用。现代汉语当中这两个字的区分主要是看对象。凡是以时间作为对象的用“度”;凡是以空间作为对象的用“渡”。“度假村”中“度假”是时间的概念,所以用“度”;“渡过难关”中的“难关”是空间定义,所以用“渡”。如果在特殊情况下呢,你觉得分辨有困难,有一个辅助的方法,就是凡是不需要主观努力的,不想过也得过的用“度”,如“度假”“度周末”;凡是需要主观努力的,不努力过不去的,一定要用“渡”,如“渡过难关”就必须大家一起想办法,否则过不去。(8)吃饭早已不是为了裹腹的时代。句中用的“裹”错,应该用“果”。 “食不果腹”是经常用到的,用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要有一个形象,就是水果的形象,水果都是圆滚滚的很饱满的,一个人的肚子如果像水果一样的,说明他吃得很饱,而不是把肚子包扎紧了。 (9)张驰有度才能持续发展。 句中用的“驰”错,应该用“弛”。 要区分“驰”“弛”,就要了解这两个字的偏旁结构,它们是形符,有特定含义,“驰”在古时解释是拼命地奔跑、奔驰;“弛”是指弓不用的时候把它挂在墙上,必须把弓弦松开,所以松弛是弓弦的特征。张弛就是绷得很紧和放松的意思,想到放松就要想到弓,想到这一点,就不会写成“张驰”了。 (10)一席话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 句中用的“震”错,应该用“振”。 “震聋发聩”看上去好像也通,实际上不对,“震”和“振”怎么区分?这两个字有三大区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用“振”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是积极的,而用“震”呢,它的结果往往都是灾难性的破坏性的,如“振臂高呼” “振翅高飞”“振笔疾书”基本上让人感到精神焕发斗志昂扬,都是这么一种感觉,所谓振聋发聩就是让聋子也能够听到声音,这是一种积极的结果,不是要去吓唬聋子,让他震响、震慑,而是让他振奋起来。 2改正下列句子中用得不妥的词语。 这类差错也是比较多的。 (1)国际友人的鼎立支持使会议如期举行。 句中“鼎立”的“立”用错了,应该是“鼎力”。大家都知道,“鼎”是古代的一个重器,重器有一个特征,有三个脚,我们讲三国鼎立,凡是有三方汇至就可以用鼎立这个词,他是立正的立,指三方对峙。如果是指力量很大,因为这个鼎很重,它也指强大的力量,那是力量的力。这个地方鼎力支持,很大的力量,全力支持,把自己的全部力量贡献出来,那是用力量的力,不是指几方处于对峙状态。(2)局里启用了一批年轻干部。 句中“启用”的“启”用错了,应该是“起用”。 过去有些词典对“启”字的解释是错误的,所以我特别给大家提醒一下。“启用”“起用”区别在哪里呢?过去有一种说法,看干部是新干部还是老干部,如果是新干部就用“启用”,老干部就用“起用”。错的,这个解释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新版的词典都改过来了。“启用”的对象是物,“起用”的对象是人。如果是用一颗印章、一座大楼、一个网站,这些都是指物,都用“启用”,就是你没有用过,现在把它开启,打开。如果指人,不管新老干部,都用“起用”,表示原来是坐在这里的,现在我要用你了,你站起来,你要干事了。大家想到这一点,我想可以把它们分开了。 (3)名流雅士爱喝的咖啡也成了下里巴人的日常饮品。 最近几年经常有人会误用“下里巴人”一词,因为词中有个“人”字,以为就是指草根、弱势群体,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是乐曲的名称,应该说一个是高雅的一个是通俗的,他和“人”是没有关系的。这主要是个理解的问题。 (4)截止4月20日已收到300多份报名材料。 句中“截止”的“止”用错了,应该是“至”。 “截止”“截至”怎么区分呢?“截至”是指过程当中的一点。“截止”是过程的最后一点。所以我们称它一个是终点,一个是中点,含义是不一样的,凡是一件事情没有结束,仅仅在中间某点统计一下,都是用“截至”,而不能用“截止”。(5)判了3年徒刑的赵强一再表示认罪伏法。句中“认罪伏法”的“伏”用错了,应该是“服”。很多法制报告里经常有这种用法。“服法”“伏法”怎么区分呢?关键是对“伏”的理解。一个人倒下来了,这个人已经完了,在法律面前倒下来了,这是枪毙的一种委婉的说法,所以“伏法”就是在法律面前倒伏,是死刑的说法。所以判徒刑的都不能用“伏法”,而应该用“服法”,服从法律的判决。(6)选拔人才不论出生贵贱。句中“出生”的“生”用错了,应该是“出身”。“出生”“出身”怎样区分?凡是用“出身”的,都是和特定的背景相联系,如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家族背景等,“出身名门”“出身贫贱”都是一定的背景;凡是用“出生”的,都是和时间、地点相联系,如“出生在南京”是和地点有联系,“出生在2005年”是和时间有联系。(7)期间我曾两次回到母校。句中“期间”的“期”用错了,应该是“其间”。这个错误,现在已经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流行差错。在任何情况下,“期间”不能放在句首单独作状语,前面一定要有修饰语,这是一条语法规则,比如进修期间、放假期间、元旦期间。“期间”和“时候”具有同样的性质,单独放一个时候谁都会说不通,那怎么“期间”好像是通的呢,因为我们误以为是“其间”了,所以用“期间”的地方实际上应该用“其间”,“其”是一个指示代词,前面出现的时间用其间指代。(8)作为裁判自有吹哨的权利。句中“权利”的“利”用错了,应该是“权力”。“权利”“权力”“怎么区分?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出发点,就是在动用这个“权”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权益,还是去指挥操纵控制别人的行为。“权利”是从自身利益出发,维护的是自身的权益;而“权力”是一种强制力量一种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作为前提的,所以要用力量的力。句中的裁判,他要维护吹哨的权力,裁判吹哨,绝对不是因为自己有这个爱好,他愿意吹,不是这个意思,他吹哨就是要别人服从,一吹哨,别人就要听他的,要按照他的判决执行,所以要用“权力”。“权利”是错的。(9)城乡结合地带成了管理的盲区。句中“结合”的“结”用错了,应该是“接合”。“结合”“接合”是很容易弄错的。大家知道,“接合”是指地理上的邻接。这里是城区,这里是农村,在这条线上,城乡连接在一起,靠拢、碰在一起是“接合”,不是组织上的融合。“结合”是指组织上、思想上、机构上合在一起了。句中仅是指地理上的邻接,碰在一起,所以城乡“接合地”不能写成“结合地”。(10)在救灾中非盈利机构十分活跃。句中“非盈利机构”的“盈”用错了,应该是“非营利机构”。现在,“营利”、“赢利”、“盈利”三个词都有,这里应该用哪一个呢?“赢利”、“盈利”是等同的,“营利”跟它们意思不一样。“营利”是目的上要赚钱,“盈利”是结果赚了钱。经营的目的就是为赚钱,但可能经营不善,到年底一算账没有赚钱,成了非盈利的。句中的“非营利机构”的出发点就是不想赚钱,所以要用经营的营,不能写成“赢利”或“盈利”。这两个字一定要搞清楚,因为在媒体上用得太混乱了。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1)我从一名莘莘学子变成了一个绿化工作者。 “一名莘莘学子”是数量结构和中心词搭配不当。“莘莘学子”指一个群体,所以不能用“一名”来修饰,一名学子可以,一名莘莘学子是说不通的,搭配不当。(2)乱搭建的现象将在2009年底画上了休止符。本句时态前后矛盾。句中前面的“将”表示将来时,说明事情还没有发生;后面又有“画上了”,“了”是完成时,表示事情已经完成。“将”和“了”时态矛盾,一个句子中同时出现是错的。顺便说一下“休止符”这个词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搞音乐的人都知道,所谓“休止符”是乐曲当中短暂的停顿,8分音符休止、16分音符休止都是很短暂的停顿,停了之后又继续演奏,所以“休止符”不表示结束,在音乐中表示结束的是“终止符”,这是不懂音乐的人说的外行话,要让行家笑话的。(3)不论雅俗与否都读得津津有味。本句“不论雅俗与否”属于语义重叠。应该改为“不论高雅与否都读得津津有味”或“不论通俗与否都读得津津有味”。凡是用“否”都是指对前一层意思的否定。“肯否”就是“肯不肯”,“能否”就是“能不能”,“可否”就是“可不可以”,加一个“否”就否定前面的意思。如果前面是两个字呢?如“可以否”当然这个意思有的,但是比较别扭,所以我们常常加一个连词“与”,如“与否”,到后来就成了一个固定结构,凡是用“与否”,前面只能讲一层意思,如“不管高雅与否”、“不管通俗与否”,都是可以的,因为“与否”前面只讲了一层意思。如果前面正反都讲,后面就不能用“与否”。“不论雅俗”可以,但是“不论雅俗与否”就搞乱了。(4)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在当下,不仅在高考,而在终身的文学修养。这句是关联词语混用。大家注意关键词语“不仅不仅而”,“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但句中后面又接了一个“而”,“而”是转折关系,“不仅”和“而”是不能搭配的。(5)仿佛人间蒸发似的不知所踪。大家要有一个概念,汉语中凡是用“所”这个字,它后面结合的部分一定是动词,不能跟名词。“所知”“所想”“所见”“所闻”,“所”加动词构成名词结构,“所见”表示看到的东西,“所闻”表示听到的东西,后面一定是动词,如果“所”字后面出现了名词肯定是错的。现在“不知所踪”用得很普遍,都是错的,因为“踪”是名词,应该是“不知所终”。(6)传来了“一座座山川”的宏亮的歌声。“一座座山川”是韩红的歌里唱的词,歌很好听,就是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歌词是不通的。“一座座”后面的中心语是“山川”,“山”和“川”是两个概念,凡是中心词出现了两个概念,数量词组必须完全修饰,不能局部修饰,就是这个“一座座”既要和“山”搭配,也要和“川”搭配,“一座座山”可以,但“一座座川”是不行的,因为“川”只有两个解释,一是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另一个意思是指平原、平地、一马平川。凡是用“座”必须具有高出平面的特征,如“一座山”“一座塔”“一座高楼”,所以“一座座山川”没有完全搭配,这个结构是错误的。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7)拒绝课堂学习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有失偏颇”和“失之偏颇”好像差不多,其实完全不一样。凡是在“有失”后面的都是不应该失掉的,都是好东西,所以只能讲“有失公允”“有失公正”,不能讲“有失偏颇”,只能讲“失之偏颇”,这个事情为什么做错了呢,因为你的看法有问题,“偏颇”是失的原因。“有失”和“失之”要把它们严格区分开。 (8)电子贸易能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造就一批专业人才。这也是大家很容易造成失误的。电子贸易“能”否迅速发展,大家注意,“能否”的意思是“能不能”,两方面都讲了,后面“关键在于造就一批专业人才”,只讲了一个方面,这在语法中叫“双提单程”,就是提及两方面,但是承接的只是一方面,前后不平衡。如果前面用“能否”,后面也要用“能否”,前后要一致。 (9)在摄影方面别人只能望其项背。“望其项背”中的“项”就是颈项,“背”就是背脊,“望其项背”就是看得到他的头颈和背脊,说明两人的距离不远,只要一发力,就可以超过他,后来居上。如果表示距离很大,是不能用“望其项背”的,一定要用否定式来表达。所以我们看到“望其项背”正常的用法都是否定式。本句对“望其项背”的理解有问题。(10)去年他获得了“金牌编辑”。句子缺了一个宾语,应该是“金牌编辑的称号”或“金牌编辑的奖状”。4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标点错误。标点符号总共就16种,但现在标点符号的出错率很高,如果按照绝对差错的话,标点符号在编校差错中名列第一。因为一种标点符号不会用,他会反复出现,我这里强调的10种都是出错率很高的。现在标点符号真正分类,经常错的不过30多种,所有的加在一起,也不过100多类。现在我们把最容易错的10种集中起来。(1)杂文犀利、散文轻灵、书信朴实,不同的文体展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句前面的两个“、”用错了。大家知道,“、”的功能是句子内部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既然是内部,它就不能用在分句之间,因为顿号是标点符号当中停顿时间最短的符号。现在这句话看上去很整齐,“杂文犀利、散文轻灵、书信朴实”,好像可以用顿号,实际上不是,这三个都是主谓句,它是三个独立的分句,所以在它们之间,不能用顿号。(2)杀头“止谤”的周厉王、“偶语弃市”的秦始皇、大兴文字狱的清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都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型。这题也是“、”用错了。 周厉王、秦始皇、康熙、雍正、乾隆,总共出现了5个皇帝,不过这5个皇帝1个是周代、1个秦朝、3个清朝,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们是分成了两个层次,“康熙、雍正、乾隆”这是一个层次,如果这个层次的用了“、”,比它高一个层次的就不能用“、”,所以“周厉王、秦始皇”之间就要用“,”。大家要记住一点,不同的层次不能都用“、”,这是一条规则,凡是最低一层用了“、”的,比他高一层的就要用“,”。(3)他利用金钱和美色,拉拢、腐蚀市级、省级、乃至京城的一些高官,建立起供他们操纵的关系网这句里有三个“、”,“乃至”前面用的“、”用错了。大家记住一点,在连词前面不能用“、”,“乃至”是连词,所以前面不能用“、”。”“甚至”“和”“以至于”这些都是连词,前面都不能出现“、”。(4)雅量是一篇杂文,矛头直指“一言堂”;苹果树下是一首诗,很有当年郭小川的特点;女儿,女儿则是小说,写得清丽动人,这几篇都获得了全票。这句是讲一次作品评选中,三个作品雅量苹果树下女儿,女儿之间用的是“;”,但最后用的是“,”,就是“这几篇都获得了全票”前面用的是“,”,这个“,”用错了。“,”没有承担总结上文的功能,只有“:”才能。“:”的主要功能一个是提起下文,一个是总结上文。这个地方看一下,“雅量苹果树下女儿,女儿”然后要用一个“:”,“这几篇都获得了全票”是总结上文的。这个地方必须用“:”,不能用“,”,“,”不能总结上文。 (5)18岁的女儿患上白血病后,一贫如洗的母亲发出:“谁救我女儿,我一辈子为谁打工”的承诺。错在“一贫如洗的母亲发出”后面用了一个“:”,这个“:”不能用。“发出承诺”是一个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之间如果有其他成分是不能把它隔断的,否则整个句子就支离破碎了。发出承诺结构必须紧密联系,现在用一个“:”就将句子隔断了,是错的。(6)“冒充具有公职权力身份的人暗访,”局长一脸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这是知法犯法!”“冒充具有公职权力身份的人暗访,”“你这是知法犯法!”都是公安局长说的话,现在把它分成两部分,当中插进了“一句一字一顿地说”,这个“说”后面用什么标点符号呢? 必须要用“,”,不能用“:”,引文分诉的时候插入语不能用“:”。我们刚刚讲了,“:”的功能是提示下文,或者是总结上文。这个地方是提示下文,但问题是前面的话也是局长说的,就是同一句话分成两个地方讲,如果“:”只提示了下文,而把前面那一部分给遗忘了,就不符合表达的意思。这个地方一定要用“,”,表示前后都是同一个人说的话。(7)一是职业的原因。社会分工不同,也会选择不同的报纸;二是个性的原因。读者的性格、年龄、生活经验、文化水准不同,同样会造成阅读差异;三是民族的原因。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 导致不同的阅读需求。在并列句中,如果分句子中已经用了“。”,那么在并列成分的他句之间就不能再用“;”,用了“。”以后,“;”是压不住的。这句中“社会分工不同,也会选择不同的报纸”后用的这用“;”不对,这个地方只能用“。”,除非你把前面“一是职业的原因”后的“。”改成“,”,“,”比“;”小,否则就压不住。(8)在燕子第三次回来,停在老堂屋的梁上做窝的时候;在屋后的一树槐花,开得如云霞一般的时候;在老拐叔又换了一根拐杖的时候,终于传出了二壮的消息,他已随部队到了陕北了。这句看上去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前面用了两个“;”都错了。这句看上去很长,但它是一个单句,“在的时候”是整个单句的状语成分,一个句子的状语里面是不能用“;”的,分号的功能是在复句内划分层次,在单句里面是不能用“;”的。(9)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全场听得鸦雀无声。她面带微笑地说:“请告诉我这是谁的作品?”“请告诉我这是谁的作品”后的一个“?”用错了。“这是谁的作品”是一个问句,但在这句里,它只是句子的一部分,整个句子是个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非疑问句不能用“?”。现在这类差错的出错率很高。(10)“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站在屈子祠前,我脑子里浮现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中最后的“。”放在了引号的外面,这是错的。很多人不知道这种情况下“。”放在引号里面还是外面,我建议大家做简单化的处理。凡是完整的引用,前面如果是用的“,”,最后的“。”放到引号外面;前面有“:”,“。”放到引号里面。如果是不完整引用的,就是原文到这里不是句号,后面还有话,是在一个“,”的地方停掉了,怎么办?处理的原则还是看前面的标点符号,前面是“,”肯定放到外面,没有问题;如果前面是“:”呢,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把“,”改成“”,告诉读者,这里是引用未完,如果你觉得意思到此已经完整了,你就把“,”改成“。”,这在语言学界是认可的,因为这个地方引用的意思已经完整了。5改正下列句子中的数字用法错误。(1)这是一个看上去17、8岁的姑娘。“17、8岁”的写法是错的。我们前面说过要熟悉语文法规,在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里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即用相邻的数字表示概数的时候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不能用阿拉伯数字,必须用汉字,这个句子中用阿拉伯数字就是错的;第二,在相邻数字之间不能加“、”,用“、”也是错的。(2)来稿不能超过15凹字左右。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差错。“1500字左右”是一个约束,“不能超过”又规定了一个上限,数字表达矛盾。(3)他是02年从北京调过来的。按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在年份这个表达中是不能用简写的,“2002年”不能简化成“02年”。除非是文学作品当中,在人物的表达当中,为了适应当时的语境,这种情况下面是允许的,一般情况是不能把年份省略写的。这类差错很多。(4)演出在晚上19:00正式开始。这也是人们经常犯的错误。通知单、票据上经常会有。19:00用的是24时的表达方式,而晚上又是用的12时的表达方式,12时表达和24时表达不能同时使用。要么是晚上7时,要么是19时。(5)他一口气买了20几本书。“20几本”是错误的,因为后面有一个“几”,这个“几”是汉字系统当中的不定量数词,既然用了汉字的数词“几”,就不能再用阿拉伯数字系统,两个中只能取一个。(6)买了二张明天下午的机票。“二”“两”不分。读上去不协调的,肯定是错的。(7)直到星期6还陆续有人来报名。“星期六”的“六”不能用阿拉伯数字。因为“星期六”不是一个数量概念,它必须用汉字。(8)留下了8国联军侵略的罪证。八国联军是一个固定词语,凡是已经在汉语中形成固定格式的词语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的,更不用说一些古诗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用阿拉伯数字那绝对不可以。(9)8月15的月亮分外圆,8月15是指中秋。凡是农历的时间一律用汉字,不能用阿拉伯数字,这个地方违反了规定,如果大家熟悉这个规定的话一看就知道。(10)有声电影兴起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初期。这句“世纪”用汉字,年代用阿拉伯数字,这也是两种数字系统混淆,规定里面明确时间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如果用汉字,一律用汉字,如果用阿拉伯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并非一律不准用汉字,请注意,有人提过,为什么规定我们用阿拉伯数字,江泽民文选中用的是汉字,党中央的文件用的是汉字。其实没有强迫要用阿拉伯数字系统。因为数字规定是分成3个层次的,必须用的、提倡用的和应该用的,不一样的,这个时间表述是提倡用的,你不用是可以,在某些特殊的、庄重的场合,是可以不用阿拉伯数字而用汉字系统的,文件当中是有这样的规定的。 (郝铭鉴,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