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和教心(知识点).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933444 上传时间:2020-04-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和教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学和教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学和教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 育 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保证;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非制度化教育思潮;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獐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序的学校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六艺:礼;射;御;乐;书;数。隋唐就有了科举制度及九品宗正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欧洲教育: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罗马教育:教会学校教育;骑士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发展四阶段: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教育阶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论语;乐正克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三步:称为苏格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如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催育新的生命。(3)百科全书式:亚里斯多德(4)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5)卢梭受弥尔它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影响很大。(6)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7)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8)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中心地位;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凯洛夫教育学柏拉图理想国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是一利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2、人力资本理论(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要素;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首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你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其核心概念“人力资本”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3、信息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变革?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区别是什么?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第四节:教育与文化关系?(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观象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二)学校文化特征: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校园文-学校文化的缩影;(三)学生文化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脉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当前水平与社会产生的矛盾,是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力。13、1416、17岁,只有三四年的时间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心理学家把它称为(危险期)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的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2、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惟和概括能力的培养;3、在情感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4、在自我教育能力上,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三节: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都和接班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1、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论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质特征?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第五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地位?(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1、学生是处于人生的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3、学生是完整的人:生理与心理德智体美劳发展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4、个性的发展。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2、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3、学生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第二节:教师教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涉及到的一个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人们理解的角度却差异甚大。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二、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三、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的条件?(或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教育机智和人际关系。3、人格的素养;四、教师的人格特征?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概念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具体表现为: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3、教材二、课程的分类(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根据需要建立的课程;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关系?1、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学目标;第三节:课程设计一、什么是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3、教科书设计;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教学计划基本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四、教学大纲的构成:(1、说明部分;2、本文部分)第四节: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安排课程表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课程评价: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在课程评价中的几个步骤?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第七章:教学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法是社会性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什么是教学过程?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一、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二、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直观性、系统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育性)一、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如何理解和贯彻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的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的逻辑思惟能力;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基本要求: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二、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如何进行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3、讨论法4、演示法5、练习法6、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站与评定。(如何理解教学工作基本五一节的变正关系?)一、备课: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内容包括: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二、上课:1、课的类型与结构: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课的类型: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新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另一种是主要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等。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捷克的大教学论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班级授课制推行。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5、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6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第三节:教学策略简述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思想政治方面的、道德行为方面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四、内容:1988年、199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道德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五、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的结构: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3、德育过程的规律?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基本原则:导向性疏导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如何理解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的辨证关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基本要求是: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二、途径: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最基本的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三、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治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 皮亚杰提出的认识模式;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的体谅模式;班杜拉提出的社会模仿模式;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京师同文馆;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主任如何了解和研究学生?1、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2、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3、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4、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5、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谈话、问卷、座谈等;6、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也不是一般教育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教与学系统包括:学生(1、群体差异;2、个体差异)、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3、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弗洛伊德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考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关键期: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什么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四个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识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3、具体运算阶段(7-11);4、形式运算阶段(11-15)人格的发展阶段分为五个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3、主动感对内疚感(4-5)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部分:1、生理自我;2、社会自我;3、心理自我;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认知方式差异分为三个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有主见与无主见人);2、沉思型与冲动型(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辐合型与发散型智力差异:斯坦福大学推孟提出:1、IQ=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特征差异: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2、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以自我为中心);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问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杨、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低层次,缺失性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生长性需要)。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阿特金森。学习动机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机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型)。第五章:学习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正迁移:起积极影响;负迁移:起消极影响;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自下而上的上位迁移; 自上而下的下位迁移)又称纵向迁移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顺向迁移:前面的学习影响后面的(前摄抑制);逆向迁移:后面的影响前面的学习(倒摄抑制)。近迁移:把所学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校内之间学习经验迁移);远迁移:迁移到不相似的情境中(校内迁移到校外)。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经验类化说(贾德)、关系转换说(格式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桑代克等人通过 对知觉、注意、记忆和运动支作等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格式塔认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的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迁移与教学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识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在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六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的类型分为四种:1、感性知识;2、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3、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辩别事物。)4、程序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3、命题学习(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4、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识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5、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6、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教学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1、实物直观;2、模象直观3、言语直观;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动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4、结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的概括分为两种:1、感性概括;2、理性概括;概括: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2、正确运用变式;(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方式。第三节:知识的保持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看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科不再遗忘。也可以说,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遗忘的理论解释:1、痕迹衰退说(最古老);2、干扰说(最重要);3、同化说(独特的)4、动机说(最早由弗洛伊德得出)。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保持知识?1、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课组块是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如何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1技能就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1)操作技能:肌肉细微和粗放;动作连贯连续和断续;环境闭合性和开放性;对象徒手机械2)心智技能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内潜行,结构具有简缩性操作技能形成4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操作技能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填空题1、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2、 不同学习证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性: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后期进步较慢;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3、 加里培林心智动作5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4、 安德森心智形成3阶段论认知;联结和自动化阶段5、 我国心智技能的3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简答题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的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复述策略包括: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画线;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1、列提纲;2、利用图形;3、利用表格;元认知策略:1、计划策略;2、监视策略;3、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指导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2、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3、特定性原则(指学生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4、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5、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6、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分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2、要达到的目标;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分类:1、有结构问题;2、无结构的问题;问题解决有3个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几种: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有哪些?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创造性: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创造性的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创造性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具有幽默感受;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1、认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曩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理解这定义应把握下面几点: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的过程。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地偶然表现,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德形成。3、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种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第四节: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怎样培养?用1、有效的方法来说服2、榜样示范3、价值辨析4、给予恰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健康要达到哪几种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学生常见有哪几种心理障碍:1、焦虑症;2、抑郁症;3、强迫症;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6、性偏差;7进食障碍;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第一章:教师职业需要高尚的道德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劳动任务的二重性;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科学文化成果的世代相传有三个途径: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教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社会实践的磨砺与深化。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岗们位和环境里应自觉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涉及理想、感情和行动多个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关系:相对的独立性;本质的阶级性;历史的继承性;现象的一致性(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活动现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双重性全面性多样性典型性广泛性和深远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教育功能示范功能引导功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什么忠诚职守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指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按照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进行全面的修养,并以师德、师能、师为的综合形象展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献身教育(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1、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核心。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根红线条、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含义:是哲学用语,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反映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最基本的概念。教师的良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性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第三章: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团结协作尊重家长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锐意创新。依法执教: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廉洁从教: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牟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其基本要求: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牟取私利。爱岗敬业:指教师要忠诚和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其基本要求是: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为人师表: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从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其基本要求是: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已,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及其修养教师职业道德评价: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依据;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凡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教师行为,就被认为是善的;凡是偏离或违背了统治阶级利益的教师行为,就被认为是恶的。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促进个人进步与发展的必由路。2、只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理想、知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六个方面的修养。情感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职业正义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义务感职业良心感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教师的职业实践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慎独用我们现代语言来表达,就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不道德的事情。这既是一种职业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境界。教育法规基础第一章: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依法执教: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意义?1、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从1980年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实施至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