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902042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6.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最终定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宜居宜游城市是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进入更高阶段生态文明时对城市发展模式的理想定位,是实现高品位城市质量、高竞争力城市环境和高强度流量经济的理想空间。编制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宜居宜游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具体路径和建设重点,旨在对张掖宜居宜游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设计,为做大做靓宜居宜游、率先实现转型跨越绘制发展蓝图,明确工作着力点,以科学规划指导宜居宜游城市建设。 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节 规划背景和基础条件一、规划背景1.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世界各国对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反思,纷纷倡导和推行绿色新政,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面临重大转型。我国 “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实现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发展任务,启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其主体功能,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从全省来看,国家对甘肃的基本定位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通道。省委、省政府实施生态绿色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地位。国际、国内发展趋势表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2.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为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困扰城市发展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克服城市普遍存在的同质化、无差别状态,世界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建设特色城市,提升宜居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以“生态化”为特征的宜居宜游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体现着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是人类追求的最佳城市模式。3.消费拉动的发展趋势。自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形势不断波动,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和重要手段,特别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产业,逐渐占居主体地位。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综合消费业态,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空间十分广阔。4.张掖转型跨越的路径选择。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科学研判发展形势、不断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从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夯实基础,彰显特色。特别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市的批复命名,使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环境、条件和整体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地方发展目标上升和融入了国家战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宜居宜游城市成为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二、基础条件1.生态地位重要。张掖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南依祁连山脉,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原生态地貌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形成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带,构筑起中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一山一水”是张掖特有的自然禀赋,既孕育了张掖的历史和辉煌,也承载着张掖的未来和希望。(附图1)2.区位优势明显。张掖作为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汇的“金十字”城市,承东接西、贯通南北,与河西走廊和南北两大高原地缘相连、自然相近、交通相接,“居中四向”的特殊区位,为生态经济元素和生态产业要素的吸引、聚集、辐射和扩散创造了便利条件。(附图2)3.自然景观独特。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戈壁、七彩丹霞、绿洲湿地等极端地貌集于一域,自然奇观交相辉映,既具南国风韵,又有塞上风情,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多元化地质地貌富集区,堪称“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为发展高端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附图3)4.历史文化厚重。张掖曾为河西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交汇点上,南北民族交汇融合,东西文化交流荟萃,数千年历史文明进程中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丰富文化遗产、独特生态文化,赋予张掖无穷魅力。5.政策机遇叠加。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部署,省委针对甘肃省情实施“3341”项目工程,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确立了甘肃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通道和战略通道的目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生态文明建设、产业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牢牢把握率先实现转型跨越总基调和做大做靓宜居宜游战略基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壮大宜居宜游首位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具有张掖特色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二、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充分认识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科学处理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等关系,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以发展生态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2.远近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凸显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远近结合,既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又注重夯实长远发展基础。3.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互动,统筹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和谐共进,加快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发展,着力构建以宜居宜游为首位产业的发展新体系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第三节 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一、战略定位依托独特生态环境优势,彰显“一山一水一古城”自然人文禀赋,打造亲山亲水环境,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产业发展更加强劲、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居旅游更加舒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辐射南北两大高原的生态经济功能区、中国西部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和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把张掖建成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鲜明的宜居宜游城市。二、发展目标1.近期目标(20122015年)突出“一山一水一古城”生态与人文资源本底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落实全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市建设目标,争创国家生态市。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初步形成甘、临、高三县区一体化的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和以山、民、肃三县为辐射延伸的高原生态城市片,建成一批田园生态集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化、传统产业绿色化、生态产业规模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新能源基地和西北规模较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以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重点,健全完善旅游规划体系,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推动精品景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旅游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全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初步建成丝绸之路旅游线上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2.中长期目标(20162020年)完善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和沿山高原生态城市片的景观系统,融合市区“1+5”城市框架,加大城镇扩容提质力度,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住房面积和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35和15。以宜居宜游为主导,建立国家级生态经济功能区,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充分发挥,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生态经济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全面拓展,旅游经济效益凸显,旅游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建成生态经济全面发展、人居环境和谐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多样、接待服务规范一流的中国西部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附表)第二章 宜居宜游第一节 空间布局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要求,围绕“山-水-城”生态人文特色,构建 “心、带、片、群”空间布局。(附图4)心 以市区为主的中心城市,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滨河新区开发,着力完善生态城市框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设以老城区为中心,滨河新区、国家湿地公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五个功能区组团的“1+5”生态城市框架,构建辐射连接五县区及周边景区景点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带 建设黑河沿岸甘、临、高生态城市带,实现一体化发展,形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人流聚集、产业密集的城市运行和经济活动空间,增强城市竞争力。加快沿线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丰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张掖段景观,打造河西走廊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核心区。片 建设山、民、肃高原生态城市片,依托祁连山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峡谷等原生态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科学规划城市布局,确立产业导向,发展特色旅游,展示“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的独特内涵。群 培育一批富有西部乡村田园风光与人文特色生态集镇群,夯实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基础,支撑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和高原生态城市片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培育文化旅游名村、名镇、名街,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第二节 中心城市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认真实施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遵循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则,对张掖古城的空间形制、历史建筑、视觉通廊、传统文化、自然环境以及街巷、院落格局等进行有效保护,修缮和恢复古城传统风貌。抢救性保护未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址、濒临损毁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古民居、古树名木等,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建筑密度、高度、色彩、体量、形式、风格严格控制,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建筑特征。寻找地域文化亮点,赋予城市建筑新的内涵,实现历史文化底蕴、自然生态元素与现代城市文明协调共生。科学处理古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防止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有形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古城文化元素,加快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相适应的商业、文化、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效应。二、滨河新区建设按照“一心两轴四区六组团”的功能布局控制建设用地,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完善景观、道路、通信、给排水、供热、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体育文化场馆、会展中心、玉水苑、甘州府城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房地产开发,带动滨河新区快速发展。加强黑河河道和湖区管理,突出防护、绿化、造景功能,打造新区良好生态屏障。实施北三环金边带建设工程,促进滨河新区、湿地公园与老城区融为一体,形成集行政办公、休闲居住、生态旅游、科研教育、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新城功能和景观。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依据核心区、科普区、休闲区、外围控制区的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建设项目,保障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进一步完善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和旅游产业规划,加快植被恢复、水源涵养、绿化景观、人文景观及道路、栈道、湖区、观光航道等基础建设,配套科普、观景、娱乐、游客接待设施,推进生态休闲、运动健身、水疗养生、动植物观赏等经营性项目开发,建设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生态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湿地公园,力争2020年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其他城市功能区统筹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围绕优势产业发展、资源节约利用、产业链条延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农矿产品加工储运中心。发挥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的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展示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创意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接“二”(产)连“三”(产)。加快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康体健身等配套设施建设,拓展开发空间。五、城市水系绿化建设科学规划城市水系景观工程,渐进式引黑河水入城,连通新老城区水域、湖面、渠系,以市区环境容量设计最多的水面景观。实施古河道(渠道)恢复工程,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水系、湿地进行梳理,逐步恢复老城区环城河道和八大明渠的部分渠系,疏通水脉,沟通水道,连通湖面,开辟航道,引水入园区、小区,汇成流动水线;沿城市湖面、水脉,因地制宜建设亭台楼阁、水韵街区、园林景观、城市小品,形成滨水文化景观带和水上观光风情线。构建立体绿化系统,加快城郊外围防护林体系建设,形成环城绿色防护圈和特色鲜明的城市森林、园林绿化景观。城市水域面积达到建成区面积的15%以上,恢复“一城湖光,半城塔影”历史风韵,促进历史文化与生态特色有机融合,营造良好宜居宜游环境。(附图5) 第三节 黑河沿岸生态城市带一、生态城市带要素突出和强化城市色彩、自然格局、水陆节点、夜景照明、文化底蕴、用地控制等生态城市主题要素,通过城市带设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质形象。1.城市色彩。依据黑河沿岸城市“两山夹一川”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和长期形成的“清新明快”风格,确定以素、雅、淡、暖为主基调,并根据城市带各个区域的环境、功能特点进一步体现色彩的差异性,通过色彩展现城市区域的分工和特色,更好体现城市的宜居性和协调性。2.自然格局。注重山水格局营建,以最大限度显山、露水、见林、通透为原则,开发建设黑河沿岸百里生态景观走廊,维护天然形成的自然生态空间轮廓线,形成沙漠戈壁中水天一色景观。3.水陆节点。利用黑河沿岸三县区历史形成的桥头空间、水系岸线及游憩场所,适度开发休闲广场、观光步道、旅游景点等开放性空间。以道路体系、视觉通廊将人的活动与水系联接起来,形成连续性、规模性的滨水活力带,加强水体与陆岸联系。4.夜景照明。点、线、面相结合,灵活设计生态城市带夜景照明,勾勒丰富多彩、错落有序的空间轮廓与优美形态,展现独具特色的夜景特征。5.文化底蕴。突出“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地域文化背景,注重特色人文景观设计与自然生态融合,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张掖试验区,使生态城市带成为展示丝路重镇文化底蕴、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理想载体。6.用地控制。对黑河沿岸城市带进行区划控制,对局部建设用地、水体质量、水环境、湿地环境、植被保护等进行指标控制,保障生态城市带有足够开敞空间和良好用地关系。二、空间连接纽带1.水系。以黑河为脉,设计城市建设与河道治理的结合点,凸现城市带个性。统筹上下游协调发展,保持河道连通性和生态良性循环,营造生态城市带碧水蓝天、自然亲和的大背景。2.湿地。依据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有效连接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形成甘、临、高一体化湿地管理格局,发挥生态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旅游等功能。3.产业。以旅游业和现代农业为纽带,提升生态城市带产业发展关联度。生态城市带景区景点连点成线,集约开发,互通共兴,打破行政界限,推行一票通游制。沿黑河两岸布局建设跨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加工基地,促进城市带在空间和产业上融为一体。4.集镇群。以道路为纽带,沿黑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田园集镇,形成“城市田园集镇特色村庄”层级化格局,缩短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按照“乡村景点化”要求,充分利用田园乡村自然环境,将生产功能与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功能相结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5.景观线。依托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开辟黑河湿地风景线。沿滨河水岸线,设计水陆连接点,融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元素,在适当节点建设仿古、仿生态亭、台、楼、阁、塔、桥等景观建筑物和雕塑群,连成集生态保护、教育、科普、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黑河沿岸生态景观线,丰富生态城市带内涵。三、临泽高台城市建设临泽县 以国家园林县城建设为载体,以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沙河流域和黑河湿地为依托,实施大沙河开发区带动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大沙河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和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配套跟进住宅、办公、旅游及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构建以绿洲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支撑、生态旅游和现代商贸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上接丹霞、中穿城区、下连黑河湿地的水系特色产业带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生态旅游景观区、商贸休闲娱乐区,全力打造绿色秀美、和谐有序、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高台县 依托黑河湿地和城市滨水特色,着力抓好以黑河湿地公园、新城区和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为重点的“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推进高档休闲会所、高尔夫球训练场、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十景”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围绕“三纵四横”水系景观带,配套完善公共设施,提升旧城品位。在打造“红色”名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台地处古丝绸之路蜂腰地带的优势,建设“丝绸之路古城邦”,全面展现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内涵。第四节 沿山高原生态城市片一、凸显沿山城市资源特色1.强化自然格局的连续性。以祁连山山水资源为整体生态景观背景、自然骨架和天际线,通过防护林廊道、道路绿地廊道、水系廊道等结构,维护山地和水系之间的空间联系,构建人居活动与自然环境连接通道。从整体景观背景出发,精细设计城市景观生态连续带,将城市和山水资源融为一体,维护山水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和连续性。2.突出生态景观的协调性。利用山水资源和植物生态优势造景,丰富山体景观,增加绿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取个性化树种、花木、建筑材料等,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控制城区建筑高度,开敞视觉通廊,注重城市功能元素与山水元素的交融结合,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承接交汇。3.明确城市建设的方向性。发掘祁连山、黑河水造就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生产、生活之中,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共生,山、水、绿、城相互映衬,互为借景,形成一幅幅既有现代化设施又与大自然融合的立体山水画卷,彰显和谐、大气、独特的高原生态城特色。4.统筹资源开发的整体性。深化设计,确立祁连山生态资源利用目标,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以祁连山环线旅游带建设为重点,打破区划界限,整合资源,组团发展,带动景区周边劳动力就地转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形成多层次旅游产业体系。选择适宜地带建设生态山地公寓和原生态度假山庄,形成高档休闲度假基地。糅合文化,增加自然山水意蕴内涵,创造地方特色景观,使山水富有灵气。二、山丹民乐肃南城市建设山丹县 突出焉支山、大佛寺、汉明长城、山丹马场、艾黎文化、丝绸古道等地域和特色文化优势,东整西拓、南控北扩,改造提升老城区,因地置绿、因境建园,美化城市空间;加快城市新区建设,配套完善公共服务、旅游接待、行政办公、生态居住、商务会展等基础设施,促进新老城区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强化工业园区发展定位,积极发展循环工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努力建设工商兴盛、旅游兴旺、文化兴起的活力之城。民乐县 依托承接中国地势第一、二阶梯的高原生态特色,以县城为中心,生态工业园区为副中心,完善城市结构布局,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实施城西圣天佛教文化区、城北新区、老城区改造提升和生态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精心打造扁都口、海潮湖自然人文旅游景区,美化城市形态,完善配套公共设施,着力构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产业兴旺、旅游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高原生态城。肃南县 突出地处祁连山腹地优势,以保护祁连山和黑河源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展示裕固族独特文化为载体,立足 “山水肃南,裕固家园”主体定位,精心打造依山傍水、小巧玲珑,特色化、花园式山水小城。推进最具民族风情的旅游文化特色县建设,促进劳动力布局向旅游服务、玉石加工销售、文化演艺等第三产业转化,创建中国裕固族文化展示基地、高原生态旅游体验基地、民族团结和谐示范基地,凸显山水相依、裕固风韵、绿色生态的城市特色。第五节 田园生态集镇群一、培育田园生态集镇按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科学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生态集镇建设规划,以“田园化诗意栖居”为目标,控制生态集镇建设要素,体现生态、休闲和浓郁地方特色。坚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生态集镇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和环境资源承载力,以城市辐射型、产业集聚型、整村搬迁型、特色产业型等发展模式,推动全市已确定的“四化”示范乡村优先建成生态乡村。围绕312和227国道两条轴线,扶持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生态条件良好的中心村镇组团发展,促进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镇集中,实现资源集约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坚持开发利用与综合防治相结合,保护乡村自然生态,推广清洁能源,增加绿化覆盖,美化乡村环境,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合理使用农用化学品,预防、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和生态退化。二、创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等方式,加快开发生态观光型、民俗风情体验型、绿色产业庄园型、滨水休闲度假型、古文化村镇体验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主题多样的旅游特色乡村。到2020年,发展特色旅游乡镇20个以上、旅游专业村50个以上、农家乐1000家以上,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逐步建成设施完善、产品独特的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第六节 特色休闲度假名城一、建设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利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美誉度与知名度,推进以市区为主、各县为补充的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中心城市规划建立集咨询服务、信息发布、旅游超市、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展示、餐饮休闲、散客组团和票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区。开展交通、住宿、旅游线路推荐等一站式旅游服务。各县区有针对性地建设旅游咨询、线路推荐、住宿餐饮、投诉接待、多种经营的服务功能区,满足外地游客需求。发挥对河西走廊、南北两大高原的联合与辐射作用,实施“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组团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两条区域旅游联动线。(附图6)东西线( 312国道、G30高速、兰新铁路),西安兰州张掖敦煌。发挥张掖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构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集成与合作联盟,重点开发丝路文化旅游客源市场,保持游客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南北线( 227国道、甘祁公路、张阿公路),西宁祁连张掖阿右旗东风航天城额济纳旗。以张掖为中心,大力拓展两大高原旅游,建设西北地区进入南北两大高原的最佳集散地。与西宁、祁连、阿右旗、东风航天城、额济纳旗等地旅游市场连接,串连周边地区特色景区景点,推出区域旅游线路,实行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二、建立丝绸之路特色旅游目的地1.开发旅游产品。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趋势,对旅游产品进行系列化包装,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高端休闲度假游产品系列。面向高、中端游客,推出地质科考、山野探险、草原度假、登山滑雪、运动狩猎、马术表演、自驾露营、沙漠体育运动、草原高尔夫、户外垂钓、沙滩沐浴等旅游新产品,建立高端户外运动基地,集中打造以“一片牧场、一座木屋、一匹骏马、一畦菜园、一个酒窖、一幢别墅、一弯鱼钩、一副雪橇、一叶扁舟、一根球杆”等为单元的高端休闲旅游俱乐部,建立VIP会员制度,为游客定制个性化旅游产品。(附图7)生态科普观光游产品系列。利用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全国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市品牌,推出大众化生态科普教育、动植物认知、极端地貌揽胜、生态景区体验等产品系列。历史文化游产品系列。深入挖掘张掖农耕文化、佛教文化、长城文化、马场文化、边塞军旅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祁连玉文化等多元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形成宗教名寺朝圣、石窟绝品欣赏、丝路文化考察、祁连玉文化体验、爱国教育红色游等旅游产品系列。民族风情游产品系列。突出裕固族民族文化特色,建设夏日塔拉、赛汗塔拉、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等裕固风情休闲旅游景区,打造裕固族文化风情活态博物馆,形成裕固民族风情游系列产品。田园乡村游产品系列。依托田园生态集镇群,开发生态农业观光、乡村民俗体验、风味小吃品尝、田园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康体养生游产品系列。利用张掖海拔适度、气候宜人、生态良好、农产品丰富等优越条件,积极开发温泉疗养、水疗养生、日光浴、沙浴、有机食品保健等旅游产品。2.提升景区品位。以建设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张掖试验区为载体,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凸显景区景点文化品位,构建兼具文化与旅游产业功能的特色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重点做大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佛寺文化产业园、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马蹄寺风景名胜区、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东大山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丝绸之路古城邦”集锦区等精品旅游景区。创建一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推进张掖大佛寺等文化遗产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景区景点知名度,以大景区的影响力带动其他景区景点协同发展。到2020年,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家以上,其中,5A级景区2家以上,4A级景区15家以上;创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景区5家以上。3.完善食宿基础。在现有高、中档餐饮设施的基础上,提升地方特色小吃品位,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定点风味餐厅和重点景区特色饮食街,凸现餐饮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建立旅游餐饮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体系,优化餐饮环境,提高餐饮品位,全面提升餐饮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加快建设面向普通游客需求的经济型度假旅游饭店,适度建设高星级旅游饭店,满足高端游客需求。鼓励兴办帐篷旅馆、汽车旅馆、野营设施、季节性家庭旅馆,积极发展“农家乐”接待设施,形成高、中、低档结合,区域布局合理的旅游饭店网络。4.改善交通能力。建立市县区、车站、机场通往各大景区的公共交通体系,改扩建重要主干道路,规划建设市区通往重点景区的高速公路和旅游专线通道,连通主要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整体提升路网等级和通行能力,实现交通零距离换乘,构建1小时旅游经济圈。畅通景区内部交通,建设高效便捷的景区绿色换乘系统。5.研发旅游商品。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创意设计、制作生产具有张掖特色的旅游商品。引进专门人才和企业,开展旅游商品设计、研发,建立生产基地,提升生产能力。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支持各县区及景区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街,建立展销中心、购物中心、连锁销售店、定点购物点以及网络销售平台组成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体系。 6.强化娱乐服务。坚持现代和传统相结合、高档和低档相结合、表演性和参与性相结合,规划建设面向游客的多样化旅游娱乐场所。发挥全市文化资源优势,重点景区按照“一景一演”原则,打造游客参与体验的旅游演艺节目。鼓励兴办夜总会、歌舞厅、演艺厅、主题酒吧、娱乐会所、人文茶府、特色文化演出、体育赛事等社会娱乐业。三、扩大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影响力1.拓宽宣传渠道。在主流媒体投放系列专题片或旅游形象广告,加强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宣传,展示多彩张掖魅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开设网上咨询、网络预订、产品销售、网上论坛等服务。办好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中国汽车拉力赛、中国祁连玉文化博览会、绿洲论坛等有影响的重大节会赛事活动,扩大张掖宜居宜游品牌效应。 2.开展区域联合营销。建立政府、景区、旅行社之间“联合、联盟、联销”的宣传促销机制,实行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客源市场活力,实现旅游综 合效益最大化。3.强化旅游业界互动。加强区域间旅行社、景区的合作,形成组团社、代理社、游客、政府共同协作的营销模式,实 现游客、旅行社、景区互利多赢。加强与中央直属旅游企业和国际知名旅游集团的合作,支持骨干旅游企业把营销网络覆盖到重点客源市场,依托国家旅游局驻外机构在境外举办促销活动,拓展国际客源市场。 第三章 配套支撑第一节 生态保护一、祁连山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及人工增雨工程,全面保护雪线、冰川、森林、草原和 动植物资源,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维护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保持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平衡。推进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示范区建设,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施自然保护区农牧民就业转化,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加快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推进黑河流域二期综合治理工程。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健全湿地动态监测、生态补偿、科普教育、科学管理等依法保护长效机制。二、人工绿洲与荒漠过渡带生态保护科学确定人工绿洲的合理承载阈值,完善生态背景下节水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生相伴耦合体系,发展以节水、生态、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农业。稳步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补偿、“三北”防护林、重点公益林管护等生态工程,营造万亩大型防风骨干生态林,实施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加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建设绿洲生态系统,以绿洲安全维护生态屏障,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北部荒漠区坚持“防沙-固沙-护沙-用沙”相结合,创新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模式,科学开发沙产业,发挥沙漠经济效益。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附图8)三、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总结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经验,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健全科学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比例,大力调整三产结构,实现降低农业用水、增加工业用水、保证生态和生活用水目标,促进用水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普及常规节水技术,大力推广高新节水技术。努力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的长效机制和技术、资金等保障体系,形成增雨合力,努力增加区域内水资源总量。坚持开展全社会节水创建活动,在各行业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倡导节水文明的生活方式,巩固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平。第二节 产业体系一、现代农业以建设现代农业大市为目标,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高效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建成100万亩玉米制种、50万亩马铃薯、100万头牛、50万亩高原夏菜和10万亩设施农业的张掖现代农业产业带,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加快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体系,推进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形成与农产品加工相匹配的产业基地。把握现阶段崇尚自然、生态和绿色消费的趋势,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农林牧资源、农村生活资源及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农家生活体验项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服务业转移,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二、生态工业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矿产品精深加工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等生态工业,努力构建新能源、新材料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积极融入河西新能源产业开发,加快发展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光热发电及生物质能发电,到2020年,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加快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步伐,以钨钼、煤炭、祁连玉石等矿产资源规模开采、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西北地区新材料基地和集加工、展销、拍卖、鉴定等为一体的祁连玉博览城。依托优质农产品资源,引进品牌加工企业,扶持做大龙头企业,完善和延伸玉米制种、马铃薯、肉牛等产业链条,打造全国一流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以张掖工业园区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契机,以5个省级工业园区为依托,配套完善基础设施,落实“园中园”、“项目特区”优惠政策,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努力打造投资千亿元级的生态工业园区。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推进以滨河新区物流城为重点的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形成集农产品储运、外来资源加工、商贸服务为一体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整合运输、仓储、信息等物流资源,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物流企业和大型运输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农村连锁农家店、商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培育和发展网络教育、网络文化、数字动漫、数字游戏、互联网增值服务等文化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咨询、设计、创意、律师、知识产权、信用管理等商务服务业。培植引进专业市场策划公司、会展公司及经纪人,重点经营好张掖重大品牌节会赛事和会展论坛。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第三节 基础设施一、交通网络拓展航空通道,到2020年,张掖机场航空班线增至10条以上,年旅客发送量达到45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5000吨以上。支持兰州至张掖城际铁路建设,配合建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及张掖客运站。实施张掖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建设项目,改造提升G30高速、国道312、227线张掖段等主干公路,建设张掖至扁都口、肃南至元山子高速公路和张掖至内蒙阿拉善右旗高等级公路、张掖至青海祁连县省际通道等内外连接公路,实现张掖与周边省区市高等级公路连接,形成区域交通枢纽中心。以市区为核心,规划建设通往县、乡的快、慢行分类通行道路系统,实现市区与各县之间高速公路连接;改扩建通乡通村公路,改造提升县乡公路等级,实现农村油路全覆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科学设计公路客运线路和车辆投入,形成班车客运、包车客运和旅游客运互为补充的客运系统,增强中心城市通达县乡的交通能力。超前规划城市道路和公交线路网络,科学设置快、慢行系统和道路红线控制区域,加快公交场站和客运枢纽站建设,提高转换交通能力和路网密度,构筑内部成网、外部成环、节点相通、立体交错的现代城市交通网络。(附图9)二、公共服务适度超前推进城市集中供气、供电、供热、供排水、排污等工程及综合管网建设,形成功能完善的市政管网运行系统。健全完善政务服务、教育教学、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社会养老、休闲游乐、导游导览、停车场站、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的现代化服务功能。加快“数字张掖”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广电、电信、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制作城市控详规立体影像查询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全景图像。提升现有文化体育设施,规划建设一批主题博物馆、文化艺术馆、影剧院、会展中心、文化公园、体育场馆、民俗文化表演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影视基地等文体服务设施。完善县区、乡镇、村、社区公共文体服务体系,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环境建设大力开展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景观绿化改造、市政公园和城市照明改建等工程。全面实行绿化升级,增植地带性植物,营造色彩丰富、季相变化明显的乔、灌、草复层混交结构,突出各绿化带的主导树种和特色景观,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具有绿洲植物群落和塞上江南特色的绿地系统。积极推进城市环境卫生和爱国卫生一体化建设,配套和建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功能完善、环境协调的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建立管理高效、保障有力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推行数字城管,建立以城市基础设施、路桥设施、城市园林绿地为主线的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平台,实现网络化管理和调控,提高城市科学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从更高层次整合现有公共安全资源,建立集中统一、层次分明、序列协调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向全社会提供系统全面的公共安全服务职能。 第四节 人文环境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就业、社保、养老、住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4000元。创新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城市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城市先进水平,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 着力培育自强不息、宽容和谐、开放包容、明礼守法、追求文明等富有感召力的城市人文精神,注重市民理想信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格调、文化品格、精神境界的营建和塑造,形成主导地方发展的共同精神支柱。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生态文明与城市精神共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三、塑造城市文明形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全面提高市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法制观念等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生态、人文、政务、市场、人居、治安环境,为宜居宜游城市建设提供永恒动力。大力倡导诚信理念,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弘扬热情好客、真诚待人的社会风气,为投资者、旅游者创造放心创业、舒畅旅游的社会氛围。第四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加强规划指导坚持创新理念,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纲要的宏观引领作用,围绕中、长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科学编制相关规划,制定详细实施方案,引导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目标实现。完善组织机构,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分解落实规划任务,明确实施责任主体、监督主体和协调主体,努力形成推动规划落实的合力。建立评估机制,分阶段分析评价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调整和修订意见。加大规划纲要舆论宣传力度,凝聚各方共识,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节 强化项目建设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导向,主动对接省委“3341”项目工程,超前谋划宜居城市建设、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生态工业和现代物流服务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立宜居宜游项目储备库,拓宽项目生成渠道,提高项目履约率。建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提供全程服务,促进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全方位开放合作,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战略,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动员和组织多方力量招商引资。盘活优质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支持宜居宜游建设。积极吸纳发达地区和外资企业的资本和技术,形成上争下促、外引内培,国家投资、招商引资、项目融资、民间投资、企业注资的多元投资机制。第三节 提供人才保证 采取智力引进、技术入股、技术承包、邀请讲学、聘请顾问等多种方式,重点引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产业发展、旅游和物流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依托支柱产业、重点行业、重大项目和重点学科,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本地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保障激励机制,用事业、待遇、环境和感情引进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为宜居宜游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第四节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破传统发展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推进以建设宜居宜游城市为目标的服务转型。确立导向量化指标评价体系,细化目标责任,纳入县区、部门绩效考核,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条块合作,提高规划目标的落地转化力。创新融资机制,制定和完善投融资政策,整合优质资本,搭建融资平台,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宜居宜游城市建设。用足用活国家支持宜居宜游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探索项目特许经营权、收费权质押等市场化融资新方式,开辟宜居宜游产业与金融业相互渗透的新途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公共资源产权交易,加快推进各类产权、矿权、林权、旅游景区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社会公共资源开发权等进入产权交易市场。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使用许可证制度,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收费管理制度。 张掖市宜居宜游城市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表指标类型指标名称单位2011年统计值2015年目标值2020年目标值指标类型指标名称单位2011年统计值2015年目标值2020年目标值综合指标人均GDP元213373150061000主要指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1.879095人均财政收入元2079300070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2.13100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400191003500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879598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467900014000旅游接待人数万人(次)350800200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34.53641旅游综合收入亿元17.150140主要指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0612.415旅游综合收入占GDP的比重%6.71018城市绿化覆盖率%41.241.342.3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1.3335全市森林覆盖率%11.071520创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景区数家135城镇化率%364150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家18222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3135其中5A级家0124A级家51215人均预期寿命岁717375旅游星级饭店数家253050其中5星级家0134星级家41030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080.230.8城市星级旅游文化娱乐场所数家982002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