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卷)练习.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89665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卷)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卷)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卷)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阅读理解试题(一)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没有她的儿子;又一群说说笑笑的孩子,踏上了马路,也没有她的儿子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吱呀呀的大铁门,锁住了沉寂的校园。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干什么?”传达室的老头面带愠色走了出来。 “亮!我的小亮!”像喘息,又似哭泣。“都放学了。”“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从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大伯,麻烦给孩子。”“叫什么?”“王小亮。”“几年级几班?”“今天,刚过,八个生日。”“我是问几年级几班!”老头显然有点不耐烦了。“哦大概”她又惶然地摇摇头。老头奇怪地打量着这神经质的女人:“你到底是什么人?”回答他的是夺眶而出的泪水和踉跄而去的背影。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4联系全文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这位妈妈为什么要在一个很冷的日子里给自己的孩子送一包糖?这位妈妈给儿子送一包糖,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学校去?“老头在疑惑中叹了口气,似乎明白了什么”这句中,老头“疑惑”的是什么?他又“明白”了什么?思路解析: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理清文中所出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对他的爱。答案:她要送一包糖给儿子作生日礼物 这是个离异的家庭,儿子跟父亲过日子“疑惑”的是,这个女人是王小亮的亲人,为什么她要跑到学校来送糖。“明白”是说老头感到她可能有难言之隐,她与王小亮可能有特殊关系5.老头问这位妈妈所找的人在几年级几班,可她却回答:“今天,刚过,八个生日。”她为什么会答非所问?答案提示:因为这位母亲一心想给儿子送生日礼物,爱子之情十分热切,只管想自己的心事,而不顾老头的问话6.作者通过对这位妈妈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她的爱子之情。请摘出有关句子,并在你认为值得揣摩的词语下画圈,再从中选择一两个词语谈谈你的理解。思路解析:文中对王小亮过去妈妈的语言描写并不多,仅有的儿句也写出了她的答非所问。为表现她的爱子之情,文章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答案: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词语分析:“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写这位母亲为了见儿子,给他送生日礼物,长久地站在雪地里,耐心地等待放学,表现了她对儿子的至爱深情。7.文中写的那个“老头”是个怎样的人?他对表现“妈妈”的爱子之心有什么作用?思路解析:老头在文章中只是一个陪衬性人物,是为表现主题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老头通情达理的描写展现了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这一主题。答案:老头是个能理解人、有爱心的人。他被这位妈妈感动了,从不耐烦到决定替她送糖,对她起烘托作用(二)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森儿”。在“森儿、森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森儿、森儿”的叫。特别是妈妈叫得犹为响亮频繁。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森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致的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妈妈一边递过来把瓜刀,一边叮咛:“森儿,小心点!”“咦?你原来叫森儿呀,挺好玩的名字!”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地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刷地红到了耳根。晚上,临睡觉前,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了。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来我的名字在她的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拗口。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不知怎的,妈妈竞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伤感。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着手,脱口喊了出来“写信回来,森儿!”我稍微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8. 作者曾两次抗议妈妈喊他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摘引原文回答)第一次抗议的语气,妈妈的表情。第二次抗议的语气,妈妈的表情。答案:第一次:郑重;惊;愕 第二次:震惊;意外9.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人家喊自己的小名,作者会有一种不舒服甚至不被尊重的感觉?答案:作者认为叫他小名就意味着还把他当作不懂事的小孩看待,幼稚,不成熟,而且他觉得长大了应该有一个体面的名字。10.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说说分别体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第句第句思路解析: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妈妈对儿子的感情。一开始时,妈妈理所当然地认为叫儿子小名亲切、顺口;在遭到儿子的反对后,妈妈已经察觉儿子已经长大,应理解儿子的态度。答案:没想到叫儿子小名会让他如此反感;理解儿子的态度,觉得应该顺应儿子的要求。11.为什么妈妈在送别“我”的时候又脱口而出“我”的小名?思路解析:“我”的小名中,包含着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疼爱,妈妈十年如一日地关心“我”、照顾“我”,叫“我”的小名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只是后来遭到反对后,才改口。但无论是小名还是学名,在妈妈的心目中,孩子永远是孩子,孩子在母亲眼中是长不大的。答案:因为在妈妈心目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不管他有多大,可怜天下慈母心啊。12.文章结尾“心理似乎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句中,“撞”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思路解析:做此题,应结合文章中心考虑。本文所揭示赞扬的是天下的慈母,而在文中,母亲的这种关爱,“我”并没有立即体会到,所以有时还对妈妈产生的误解。在即将分别的刹那,妈妈脱口而出的小名,终于使“我”体会到她那崇高的母爱,由此受到了深深的感动。答案:受到了震撼,被母亲那份爱子之心所感动,也为自己以前的任性而愧疚。三深层探究13小说开头说“虽已立春了,天还是很冷”,但结尾部分却说“不想,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天有不测风云”,春天是气候“一日三变脸”的季节,即使“夜之间地沮回升”,难道真的能“回升”到使包着糖纸的奶糖融化吗,小说前面写王小亮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注意人的体温是37)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那么,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呢?答案提示:这个故事照理是一个悲剧,但作者却别出心裁,在结尾安排了一个喜剧性的结局。因为“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渗入大地”。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这是一个诗化的结尾,意蕴丰富的结尾,给人无穷的联想的结尾。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王小亮的至爱至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那甜丝丝的泥土,也包含着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这些人的爱,让这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获得了应有的爱和幸福,从而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中华民族历来认为“坤为地,为母”“万物生于地,人生于母亲”,厚德载物,地生万物,没有偏袒。母亲的胸怀应该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这就是这篇小小说的主旨和蕴含所在吧!四中考回顾14(2005年中考河南卷)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思路解析:对联的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同时应注意说话时讲礼貌和注意委婉。答案:王阿姨,您好!您家的这副对联真好!不过,这副对联贴反了。因为“岁”字是第四声,这句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春”字是第一声,这句是下联,应该贴在左边。我帮您换过来好吗?思路解析:引导学生掌握字词。1.答案:wn xun 愠 shn 蓦 ku shun jng2.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形似字的辨析。答案:头晕目眩炫耀泫然泪下磨蹭憎恨僧人蓦地帷幕瞅见揪心3.思路解析:做此类问题时,学生应从整体上感知,找出所给句子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本句中,“是未必是更不是”是一种句式。答案:B4.思路解析:A主语和宾语不搭配,应为“西游记的作者是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的吴承恩”;B概念混乱,应为“在酷热的夏季,娃哈哈、农夫山泉等矿泉水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品之一”;D缺少谓语,应改为“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发扬了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答案:B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答案:黄飞 甜甜的泥土 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6.思路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词义的撑握。答案:热烈肯切。形容控制不住自己,眼泪从眼眶里飞快地流下来。气势汹汹:形容盛怒时很凶的样子7.思路解析:该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对比的妙处。对比可以丰富人物性格,强调人物感情等作用。答案: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门口前后的不同;传达室老头前后态度的变化;新旧妈妈的不同;小亮挖糖前后的不同等。这样写的好处是:可围绕表现母爱的珍贵、伟大及其巨大的感染力来认识。8.思路解析:通过此题引导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感情。答案:用省略号就给人以无限的想像空间,使人能联想到“她”当时低声喃喃的神态。再从上下文来看,“她”应该知道放学了,她的儿子小亮也走了。从小亮好久没吃过这种奶糖,和下文说小亮藏糖和做梦的情节来看,王小亮应该能意识到是自己的生母买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奶糖,所以他特别惊喜,不仅因为糖喜欢吃,更因为这糖令他感受到了母爱。9.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答案:C三10.思路解析:此题引导学生创设情境,具体体会母亲的心情。11.思路解析:写其他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王小亮的妈妈等待儿子的焦急的心情。答案:C12.答案提示:出于内心的无奈,出于对孩子自尊的维护,出于不愿让别人知道的难言之隐等。(言之有理即可)13.思路解析: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一座雪雕”表明时间长。答案:生动地写出了她专心致志等候着放学儿子的出现。14.答案提示:如:“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一句中“黯淡”、“热切”两个形容词形成对比,突出表明了她即将见到儿子的焦急而又欣喜的心情。再如:“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慢慢松开手”,呆滞的神态、无力的动作极其传神地写出了她内心的失望您好,欢迎您阅读我的文章,本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打印。阅读过后,希望您提出保贵的意见或建议。阅读和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坚持下去,让我们共同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