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870336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一数教学目标:1. 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 通过数正方形等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3. 能够熟练正确地数数。教学重、难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谈话引入:我们已经学过了100以内的数,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数给大家说句话?你还能说出在哪里见过比这些数大的数吗?学生任意说出一句带有100以内数的话。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1.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四幅图,小组交流,先说说图上的内容,然后试着读一读。2. 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大数。3. 数一数(1)小组合作数一数,一个一个地数,数10次是几个?每十个是一排,一排一排地数,数10排是几个?每100个是一层,一层一层地数,数10层是几个?(2)看图数一数。小组交流后,在班上汇报。同桌互说,然后在班上汇报。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两条小正方体(每条有10个),四人一组。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计数单位是“千”。得出10个一千是一万,计数单位是“万”。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1. 书上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2.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得这么快?3. 看到大家学得这么快,笑笑给大家带了一个问题,一本书有一百页,10本书有多少页?4. 淘气也带了一个问题,我校大约有1000名学生,像这样的10所学校,大约有多少学生呢?人口普查(三个课时)分课时一读多位数一 教学内容人口普查教材第57页。二 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 重点难点1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四 教具准备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谈话: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教师: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3215 509 5009 7010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二)探究新知1展示学生收集的数据。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 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 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2把数据进行分类。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请把以上数据进行分类。小组学习后,可能会有几种分类情况:a按照位数分类,相同位数的数分成一类。b按照数据所表示的意思分类,如表示地理常识的分一类,表示人口的分成一类。c按照0的个数或位置分类,中间有0的数分成一类,末尾有0的数为一类。学生怎么分都可以,只要能说出道理。老师可以抓住学生按0的位置分类这一标准,进行以下教学。3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1)介绍数位。 老师说明: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 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8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2)介绍数位顺序表。老师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老师提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1) 认识数位分级。老师说明: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2) 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老师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11 22 9611 55301 38808 3321041 0000701 0000100 0000973 0000964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 13820000。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同桌之间交流。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小组交流。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4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三)课堂作业设计1教材第7页第1题。2教材第6页第1题中的第(1)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数位,数位顺序表,读亿以内的数)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分课时二、写多位数)一、 教学内容人口普查,教材第57页。二、 教学目标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三、 重点难点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四、 教具准备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就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56900 40080500 370600 1459032700提问:你读得又准又快,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学生回答。提问:请你说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表。(二)探究新知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1整万数的写法。同学们会写四十四、一千三百八十二、六百七十八,怎样写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呢?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在刚才总结出的数位顺序表上写出上面三个数。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数,检查一下写得是否正确。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板书: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学生尝试写数。指名板演:103245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3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度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学生探究下面三个数的写法: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三)课堂作业设计1、教材第6页第2题2、教材第7页第2题3、口答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四)课堂小结提问: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写数与读数有什么区别?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分课时三、比较数的大小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分类、概括能力以及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二、探索新课1、出示例题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北京 13820000人天津 10010000 人香港 6780000人澳门 440000人大陆 1265830000人提问:扑克到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2、分类。观察例题,请学生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3、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板书:13820000、10010000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学生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4、分析引导分析:上海的人口最密集,因为上海地方不但人口却很多,重庆虽然人口多,但地方大,所以重庆人口没有上海密集。(三)课堂作业设计1、教材第6页第1题中的第(2)题2、教材第7页第3题3、教材第7页第4题(四)课堂小结启发提问:(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国土面积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教学具准备:学生学具和计数器。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收集到的大数。教学时可以从媒体中收集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2.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1)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2)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教师都应充分地肯定。(3)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活动二:实践练习。第9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选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局面。练习本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具体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源”时,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在此基础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较方便。国土面积一课是北师大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多位数的比较大小。以下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几点体会:一、用旧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学生对与数的比较大小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所 以上课开始,我举了具体的例子比较45000 、 4000和45600的大小,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正确答案,我又进一步问学生,那你能总结一下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吗?令我惊讶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能说出答案,可是却没有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我想这是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够。北师大教材淡化概念,在课本上没有概念、方法性文字出现,所以教学中,我有时也疏忽这面的锻炼,在今后备课中,我会参考人教版教材,使新老教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知识点。二、教学技巧的运用在这堂课,在讲多位数比较大小时,我告诉他们先分级,位数多的数,那个数就大。位数相同时,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三、四个数在一起比较时,学生就错。我以为是学生马虎,我还不停的在课上强调要注意比较的方法。下课后我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不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先把要比较的数分级,然后再标上序号。根据题要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再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连接起来。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后,真的很少出错。线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七册第14、15页。教学目标:1 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 在活动中使学生会用字母正确的读出直线、线段和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和射线。2 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教学准备:直尺等。教学过程: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活动一:认识线段。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起立!他们站得直吗?老师想请一名同学到后面做裁判,看是否站得很直。生:站得很直!师:再请第四小组的同学,起立!裁判观察,看是否站得很直?生:站得很直!师:同学们,哪个小组的队伍排得长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比较的?(老师特意选择不同人数的两小组站起来,第三小组四人,第四小组六人)生1:把两个小组的人前排对齐,第四小组多两人,所以第四小组排的距离长。生2:因为第三小组有四人,第四小组有六人,第四小组人数多,所以第四小组排的距离长。生3:我是用目测的。师:刚才三位同学想的方法很好,还有其它什么方法吗?生4:我可以用长尺量出两小组站的长度,再进行比较,第四小组要长。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全班生:同意。师:那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量的?生4:我用一把长尺从每组的第一个同学量到最后一个同学。师:这两组同学请坐下,裁判回位,谢谢配合!生4,你能在黑板上画个示意图吗?并标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同学的位置。(生4板演,其他同学用尺在练习本上画)师:像刚才这位同学画的线,我们认识吗?(教师板书:线段)师:这条线上站了多少个同学呢?第一个是谁?第二个是谁?最后一个呢?(第一个是陈智豪,最后一个是梁小欣)师:我们给这条线段取个名好不好?生1:线段陈智豪梁小欣。(全班同学大笑)师:这位同学取的名字挺逗的,这个名字取得很有价值。大家给他来点掌声。这个名字叫起来麻烦吗?大部分学生:麻烦。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小组讨论,然后学生汇报。生2:陈智豪简称陈,梁小欣简称梁,叫做线段陈梁。师:是简单多了,还有更加合理更加数学化的取名吗?生3:我用字母来表示这些同学的名字。(该生把自己的方法在展示台上汇报)叫做线段AB。生4:也可以叫做线段BA生5:也可以叫做线段AC、线段AD、线段EF师:好像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大家同意吗?平移与平行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平移与平行(第17-19页)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重、难点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教学过程一、平移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二、平行1、移一移: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2、折一折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3、说一说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三、画平行线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四、实践活动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本教材第七册相交与垂直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2、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3、 通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建立抽象的互相垂直的概念,让学生掌握作垂线的技能。一、导入老师拍摄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大家想看吗?这些直线都有一个特点,它们都(相交)。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二、新授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摆好后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在中画出来。然后汇报2观察一下这些直线,相交后线与线之间形成了(角)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3. 揭示概念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4.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我们以图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叫做垂足。两条直线相互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4、进一步认识概念(1)让学生举出见过的物品中哪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2)判断并指出下列图形哪几个图的哪两条直线是相互垂直的?为什么?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3)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相互垂直。学生试折,再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折。)3、变换形式,强化概念(1)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相互垂直的。(2)我说你摆:课本21面练一练第1题。(3)看一看:课本21面练一练第2题。三、应用-画垂线。1、 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先画一条直线,再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对齐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另一条直线。)2、 过直线上一点作垂线。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平移三角尺使已知点A与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也重合,沿三角尺的另一条边(过A点)画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与已知直线垂直。3、 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方法同2,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4、 实践感知: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四、 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上课引入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旋转与角一、教学内容旋转与角 P2425二、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三、重点、难点1、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知道五种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四、教具准备:活动角、一副三角尺、钟面、折扇、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生活中有一个我们常用的图形,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同学们猜猜看它是谁?师板书引出课题旋转与角。(二)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旋转另一条边,摆出一个锐角。生操作,师展示学生成果并板书:锐角用同样的方法摆出一个直角。追问:直角、锐角谁大?师:你能摆出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吗?总结并板书:钝角(三)教授新课1、认识平角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固定其中一条边,转动另一边,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这种形状是不是角?(同位学生讨论)师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板书:平角请学生上台用教具展示平角形成的过程。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问:平角像什么?总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先画一点,再从点分别引出两条射线。)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两臂侧平举、折扇、钟面等)师:打开书,翻到P24。请同学们找出平角并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吗?2、认识周角师:请同学们将角的一边绕着它的顶点旋转一周,大家发现角的两边会怎样?生操作、师总结: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这时形成的角叫周角。找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周角。互相说一说周角的特征。(问:周角像什么?角的两边重合在一起。)知道学生画周角。找一找生活中的周角。(四)练一练师:请同学们说一说P25练一练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组成的角分别是什么角?指名说。想一想:时针和分针能组成周角吗?(五)探索平角、周角、直角之间的关系。1、师:请同位同学合作,一人摆出平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平角=( )直角2、用同样的方法,一人摆出周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周角=( )平角3、用同样的方法,一人摆出周角,一人摆出直角,讨论:1周角=( )直角(六)课堂活动1、跟我做。运用身体部位来表示角。2、把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3、小结。板书设计:旋转与角1平角=( )直角1周角=( )平角1周角=( )直角角的度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在用单位角度量的过程中产生对量角器的需要,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初步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2.在逐步精确的测量过程中,体会思考数学问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3.在活动中感受到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到学习数学快乐。【教学准备】1.量角器、三角板、信封(内装60、50、20角的纸片及由60个1度角组成的大角)2.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在比较角大小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单位产生与形成过程1. 明确比较方法,产生度量需要(1)比较角的大小教师黑板上出示4个角50、60、35、110,请学生比较大小。(2)交流比较方法直观比较角的大小,得出不能直接看出1和2的大小。学生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A、重叠法比大小B、临摹法比大小C、借助活动角比大小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顶点对齐、边边重合”的比较策略。设计意图“顶点对齐,边边重合”是进行角的大小比较,也是一个量角的过程,这也是为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进行渗透!(3)准确描述角的大小思考:要想知道2有多大?1有多大?2比1大多少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办法来量。2、量角的大小,产生对1角的需要(1)讨论如何量角的大小电脑演示测量长度和面积时所用的单位。请学生思考: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做标准呢?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就是“建立联系”,由于测长度用的是特定的长度作标准来测、测面积用特定的正方形的面积作标准来测、测角的大小就用特定的小角作标准来测,这样在此复习测长度和面积的方法,期待顺利过渡到测角用小一点的角作标准。小组讨论后达成共识:用小一点的角去量这个大角。(2)小组合作量角的大小、并汇报办法老师为学生提供用透明的硫酸纸做20的小角和2、1,供学生操作用。第一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2有多大,得出正好是3个小角 。师:用小角去测2正好,那用它去测1呢?动手试一试。第二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1有多大,得出2个多的小角师:用小角去测1时是有2个小角还多,但3个又不够?这样又不精确了,该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把测量的小角变得更小。师:怎样把这个小角变得更小呢?第三次:再用对折后的小角去量1,得出正好5个新的小角那么大!师:用对折后的这个小角去测1正好,那去测2呢?(正好6个)是不是说用这个小角去测3、4也一定正好呢?不正好又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思考把这个小角变得再小!师:那要小到什么程度呢?设计意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测角的大小,用作标准的角应该尽量的小。3、介绍角的度量单位师:过去人们认为我们生活的地面是平的,他们发现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而太阳与地球中心连成一条线,再与地面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角,太阳走到不同的位置就形成不同的角,这样人们把太阳升起再落下这个过程与地面形成的角平均分成180份,就有180个小角,每个小角就是1度。设计意图介绍了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规定1度的,这也是追根溯源的最好体现,我们在设计时争取还知识以本来面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神奇、有趣与博大,同时也能了解一些数学文化。(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的过程)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给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的1角,拿在手里仔细看一看;打开书看看书上的1角;再把眼睛眯到快闭上了,眼角大约就是1;让学生感受1角的小!设计意图相比1厘米、1平方厘米、1分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1度的表象更难建立,这样的设计也不能让学生建立起1度的表象,只是想让学生知道1度角是很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可以自己去感受。活动二、在量角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器产生与形成过程1、用1角去量角的大小,产生“用量角器量”的需要引导思考有了1角是不是就可以量所有角的大小了,并试着用1角去量2。学生在试着量的过程中感受到测量的麻烦和不准确,并思考对策。设计意图学生真的去测过后,会发现这样的测量在理论上能实现,可现实中真的太难办到了,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改进测量方法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学生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2、制作量角器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达成共识,把60个1角合在一起形成一个60的扇形,用它去量角的大小。并试着去量1、2,谈谈量后的感受?方便吗?请学生思考怎样改进这个“量角器”?老师这时可以提供给学生直尺作为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直尺在测量长度时那么方便呢?引导学生在这个简易的“量角器”上标上刻度。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来量黑板上的4,感受这个简易量角器的小。师:既然还是麻烦,测量时需要移动,还不准确?该怎么办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没有标刻度的60度的简易量角器太小,不能满足测量所有角的大小的需要;还有没标刻度太不方便,容易数错。从而为感受量角器的伟大发明。3、认识量角器并用量角器测量请学生拿出书桌堂内准备好的量角器,对照屏幕和老师一起来认识量角器。认识后,请同学们接受挑战,根据刚才的学习和以前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同桌两人分别来试着量一量1、2的度数,也验证一下大家用简易的“量角器”测量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到多媒体展台下示范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汇报后引导学生交流内圈和外圈度数的读法,明确测量方法。引导学生与自制的“量角器”比,感受量角器的方便。设计意图在感受量角器的方便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学习数学的快乐。活动三、建立常用角的直观表象,提高估计意识1、量一量有趣的角度,形成30、60的表象(1)60立正时两脚之间的角度。(2)30室内楼梯的最适宜坡度。2、先估计再测角的大小出示人们电脑打字最佳姿势图片。先估计再测量:眼睛与电脑屏幕上下边所形成的 角、肘部所形成的角。设计意图在练习阶段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建立30度、60度等特殊角的表象,也以此来培养估测意识,虽然这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但只有这样不断地渗透才能使“学生有估测意识”变成一种可能。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2、会用量角器量角。3、感受量角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度量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出示滑梯。“玩过吗?”“喜欢玩哪个?”“为什么笑啊?”“那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 试量1。“怎样量角的大小呢?”请一学生展示。2认识量角器。“我好奇的是量角器上有角吗?”3 画角。在纸量角器上面分别画90度、60度、1度、157度的角。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再量1。小组内交流一下1是多少度,我们应该怎么量角。2先猜再量。先不量,猜一猜,2和1,哪个角大?这又一次说明: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无关。当边画得不够长,不好量时,可以把边延长后再量。3量3、4、5,量完后,说说量角要注意些什么?5大于6,如果不量,你能知道吗?画足球门。四、体会量角的用处。1.风筝。风筝比赛是用同样长的线,比谁的风筝放得高。怎么比高度呢?2.椅子。椅子的靠背总是往后倾。用于学习的椅子,一般后倾8度;吃饭的椅子,一般后倾9度;沙发靠背则后倾11度左右。3.滑梯。滑梯的角度一般在4056。4.飞机泊位。机场停飞机的位置。五、全课总结出示长方形。看来,要表达一个数量,总是先要找到一个度量单位,再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也就是大数学家华罗庚说的“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六、课后作业如果你是量角器,你将和同学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板书设计:量角的大小角 量角器顶点 中心点一条边 0度刻度线另一条边 ? 40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