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858482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现代学校与现代学校制度-兼议学校的现代化与现代性李继星作者简介:李继星(1958-),男,汉族,北京市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社区教育。 副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摘要:现代是工业社会基本形成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时代。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现代学校制度特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学校的现代化是指与学校的发展、变迁相伴的学校现代性不断增长的状态和过程。学校的现代性是学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性质,是现代学校基本特性的集群反映。关键词:现代 现代学校 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现代化 学校现代性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学界开始讨论现代学校、现代学校制度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想深入地讨论现代学校、现代学校制度,就难以回避现代、学校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性等概念。本文试图从由宽到窄、由大概念到小概念的逻辑关系,初步探讨现代、现代学校、学校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性、现代学校制度等概念,以此就教于学界。一、现代、现代化、现代性(一)现代我国史学界、社会学界一般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大阶段。西方史学界、社会学界则一般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古代(ancient)、中世纪(medieval,又汉译为“中世”、“中古”)、现代(modern)三大阶段。西方史学界、社会学界所称的中世纪(medieval),多用于描述欧洲历史,一般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这一段历史时期。在我国,一般没有“中世纪”这种描述,该种性质的社会阶段,在我国被列入了古代。但在西方,没有“近代”之说。中国的“近代”,在被西方学者翻译为英文时,往往都与“现代”一起被翻译为“modern”。西方的现代,一般认为开始于十七世纪。开始于十四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其它许多思想解放运动,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尔后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制度的基础;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则从经济结构等方面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面转轨,导致了现代社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形成。我们给“现代”下的定义是:现代指的是工业社会基本形成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时代。“现代”有下列一些最基本的特征:第一,“现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的一类阶段划分中的一段,只有“古代”、“中世纪”等时代才能与之并列;第二,“现代”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第三,“现代”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社会形态相对应,在知识社会之后,可能还会有其它新的社会形态与“现代”相对应。(二)现代化有些学者认为:“现代化”一词也是泊来品,源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modernization”一词。从词意来看,指的是“转变成为现代”(to make modern)。中文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在西方国家一般都被翻译为“modernization”。日文中的近代化,实际上也指的是现代化。1关于“现代化”一词,学术界有数不清的定义。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认为:“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2现代化是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化或者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其现代性不断增长的状态和过程。“状态”是相对静态的,“过程”是相对动态的。(三)现代性现代性是人类社会逐渐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性质,是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集群反映。我们暂不考虑原始社会的情况,把传统农业社会的特性暂时称为传统性,把工业社会及其以后的社会(包括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等)的特性称为现代性,把现代性再分为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其中第一现代性为工业社会特点的归纳,第二现代性为知识社会特点的归纳。34二、现代学校、学校的现代化与现代性 (一)学校 对于学校的定义,不同的时、空条件,会得出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学校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也有人把“场所”更换为“社会组织”。 (二)现代学校如何界定“现代学校”,教育界、学术界一直争议很大。一般认为,学校实现了现代化,该学校就是“现代学校”了。可是,又如何界定“学校的现代化”呢?有人认为:一所学校的校园、设施、设备实现了现代化,建立了校园局域网,每个老师一台电脑,公园移到了校园内,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都翻新了,该校就是“现代学校”了,实现了“学校的现代化”了。也有人提出:当一所学校实现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既在六或七个方面实现了现代化,该所学校就是“现代学校”了。这第二种认识确实比第一种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如果这六、七个方面都实现了现代化,则该校基本上是一所“现代学校”了。但这种描述实际上还是从外延的角度而不是从内涵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学校”和“学校的现代化”。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实际上,现代学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学校,指的是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第四时代及以后各发展时代培养人才的学校,能够适应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以后各次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的学校;狭义的现代学校,即“现代学校制度”词组中的“现代学校”,指的是为人类社会向第四时代过渡、为第四时代及以后各发展时代培养人才的学校(不包含为第三四时代培养人才的学校),能够适应第二次现代化和以后各次现代化对人才的需要的学校。 (三)学校的现代化学校的现代化是指在工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以后各时代,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现代性不断增长的状态和过程。学校的发展、变迁,包含了学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方面的不同层面的变化、演进过程。所谓“化”,具有“融化”、“融会贯通”的意思。学校的现代化,一般是以学校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早在2004年12月27-29日,李继星参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苏州主办的“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研讨会”时,提出了一部分学校建设重点转移的问题。李继星认为:在我国东部城镇建成区的大部分中小学和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建成区内的一部分中小学,硬件建设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学校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台期,今后学校建设工作的重点应当由提高“硬实力”转变为提高“软实力”,“硬实力”的提升应当由第一位退居第二位了。“软实力”的核心是学校文化。 (四)学校的现代性学校的现代性是学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性质,是现代学校基本特性的集群反映。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学校的现代性实际上很难有一个可测量的固定值,它是随着学校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而不断增长、变化的。就一个大的历史过程和多数学校而言,学校的现代性是一个逐渐累积、增加、提升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大众化(不是贵族化)、平等化、国家化(国家承担,不是把负担甩给公民个人)、福利化、民主化、法制化(形成好的秩序)、专业化(特别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效能化(学校讲效能并具有较高的效能)等方面。在上述几“化”中,大众化与平等化是密切相连的,国家化与福利化是密切相连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是密切相连的。当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侧重于强调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对于学校的现代性的认识,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我们认为,与“三权”有密切关系的几个基本特性,包括民主性、平衡性、法制性,以及人本性,应当是中小学校现代性的核心特性中的一部分。当然,在现代学校存续的不同历史阶段,在同一历史阶段中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现代学校,其现代性可能会有所变化。学校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民主性第一,民主性概述现代学校的民主性,虽然主要体现在民主决策环节上,但不是仅仅限于民主决策环节。在重大决策、日常管理、监督制衡几大环节,都应体现其民主性。学校民主,既是一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管理方式,也是校内和与学校有关的各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平等的信念或观念,是一种既能体现个人尊严与组织尊严、也能体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道德问题。提高学校的民主性,可以使更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可以使好的建议转化为决策,可以少犯错误,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校这种在我国多达数十万个的社会组织充满民主管理的良好气氛,使民主思想、民主意识深入到广大教职工、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的心中,从而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奠定牢固的社会组织基础和人员基础。这将会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产生良好的、深远的、难以逆转的影响。校长和校领导班子应不断地提高对于学校民主管理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有义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素质和技能技巧,在学校实施高效的民主管理。第二,学校决策、管理的民主性要通过学校民主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确保与学校有关的各人群的相应民主权利,包括知情权、参议权、表达权、弹劾权、决策权等基本权利。现代学校的民主性,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加以体现。德国一些中学,建立了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学生委员会等三个二级委员会,三个二级委员会的成员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学校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为学校的民主决策机构。该种内部治理结构值得我们研究。合议制、民主集中制等基本机制,少数服从多数(一种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另一种是少数股份服从多数股份)的基本原则,听证会、讨论会、征求意见会等会议形式,通过简单多数或绝对多数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的票议制,都值得我们实验研究。第三,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反对教师专制,保护学生个性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第四,学校法制体系的民主性建立起符合民主精神的学校法制体系,实现学校法制化,是学校民主性的基础和重要体现。第五,通过学校教育的普及化和“学校教育机会的均等”,从宏观上提高学校教育的民主性学校教育的普及化和“学校教育机会的均等”,是学校教育民主性的基础。第六,处理好民主性与民族性、国际性的关系对于中国这样的具有独特、完整的文化体系的国家来说,辩证地处理民主性与民族性、国际性的关系,才能提高现代学校的民主性的健康程度。只有以本民族优秀文化为基础来建设现代学校,防备某些强国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教育关系时不民主,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同时,又要防止狭隘民族主义。2平衡性现代学校应当能够确保各种组织和自然人依法、依规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自己的责任、尽自己的义务,使各种组织和自然人不敢、不能够独断专行。现代学校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学校的治理结构完善,三权平衡。在学校内部,要能够形成完善的民主决策、日常管理、监督制衡的机制。要防止决策权、日常管理权、监督制衡权集中于一个组织或自然人。事关学校整体发展的大事和教职工切身权益的事项,必须经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然后再决议实施。对于学校日常管理过程中的一般事项,应由校长办公会议或校长决定。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党支部、教代会和教代会闭会期间的教育工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或机构,都有相应的监督制衡权。在起草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时,在审议、批准、发布的具体程序上,在执行与监督方面,都要避免“越位”、“错位”、“缺位”情况的出现,既要避免制度内容上的矛盾与冲突,也要避免程序上出现问题,既要避免政出多门,又要避免都不作为。第二,权利、责任、义务要绑在一起。不能只强化或弱化其中之一,而不顾另两项。第三,权利、责任或义务在移动时,要坚持“三同”:同方向、同时间、同力度。3法制性现代学校的法制性,主要体现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这里所谓的“法”,既包括国家立法机构颁布的国家法律,也包括行政机构颁布的行政规章,还包括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广义的“法”。这里的“法”,必须是与学校发展基本适应、最好适度超前的“法”,是能够权衡多方权益、充分调动各人群的积极性、对学校的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法”,不能够是落后的、对学校的发展有桎梏作用的“法”。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不能超越于“法”之上。任何人或任何组织违“法”,都必须接受“法”的制裁,维护“法”的权威,让违“法”的人或组织付出相应的成本。不能用口头的说服教育、党纪处分等来代替“法”的制裁。违“法”后接受“法”的制裁,是最好的说服教育。在这里,要注意“法”的有效性问题。第一,下位“法”要服从于上位“法”,子体“法”要服从于母体“法”;第二,同层面上的“法”,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第三,程序法不能与实体法的相关原则相矛盾;第四,在同一部“法”中,特别约定的效力要高于一般规定;第五,在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实验校,可以给予必要的政策特许,允许在实验区、校的特定空间范围内,在实验研究的特定时间范围内,不执行某些明显落后了的或明显地不适合实验区、校的实际情况的“法”或“法”中的该类条文。4人本性这里的“人”,指与学校有某种利益关系的所有的人,包括学生、教职工、校长、学生家长、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人士、与学校有关的党政官员等,但最基本的是学生、教职工、校长这三类人。这里,既指人群,也指个体的自然人。“以人为本”,就是要高度地尊重他们的人格,高度地尊重他们的管理权、教学权、学习权、生活权、发展权,高度地尊重他们的政治权、经济权、文化权、健康权,高度地尊重他们在教学、学习、科研中的创新权、创造权,高度地尊重他们的工作权、休息权。校长要以教职工为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学校要以教职工和学生为本,课程和教学要以育人为本。我们所制定的各种学校制度,都要基于“人本”、“以人为本”。人是“本”,制度是“标”。制定制度,是为了人更加平等地、有尊严地、有质量地生活、工作、学习和更加快速地发展。5服务性现代学校应能体现出服务性。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社会组织之一;校长既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又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服务者;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导师,更是直接向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服务者;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育者,更是教育服务的享受者、接受者。早在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就已经接受了教育界、学术界的最先进的观点,把整个教育事业列入了服务业。要改变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改变对于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地位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观,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来调整教育局局长与校长、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和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服务意识。时代的发展,教学、学习方式和手段的飞速进步,导致了整个社会在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校长、教师原有的知识在迅速陈旧,在新知识的获得方面,学生往往与校长、与教师几乎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在许多方面校长、教师不如学生。例如:某些学段的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外语等学科知识的速度方面,会快于一部分教师。在社会发育程度较高的局部地区,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必须先有一筒水”的时代,快要过去了。因为老师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在掌握某些新知识、新技术的过程中,要想在学生没有“一瓢水”的情况下,自己先有“一筒水”,已经相当困难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是“引水员”,学校是“水渠”,学生是“田地”,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学校这一“水渠”,科学地控制水的流向、大小、清浊,对学生之“田”进行必要的“修整”,把知识之水引到学生之“田”。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快速进步,是导致“教育革命”、导致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的服务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学校应能把学校的服务性制度化。6创新性知识社会的曙光初现以后,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愈来愈快。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生产力质的飞跃,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并解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现代学校的创新性,至少应体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包括内容体系的自我更新机制的形成,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与超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第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第三,学校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有利于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创新性,应当是现代学校的文化特性之一。7开放性现代学校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大方面:第一,体现在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方面从总量上看,可用于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还比较紧缺。任何一种可用于教育活动的资源,都是社会资源,其中大部分是社会大众共有的资源。要想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可用于教育的各种资源。学校资源应对社区开放,社区中的可用于教育的资源应对学校开放。在我国,该方面的开放,起步较早。在古代社会,就有某些方式的开放。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天津、北京、沈阳等城市,开始进行社区教育资源比较系统地向学校开放的实验。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开始进行学校教育资源比较系统地向社区开放的实验。我们认为:这种开放,是开放性的起始状态,是教育开放的初级阶段。我国的东、中、西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第二,体现在学校内部各组织之间、组织与自然人之间的内容广泛的相互开放比如,各年级组、学科教研组之间相互开放,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同一学校的总校与分校、分校与分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学校管理组织、管理工作向教职工、学生开放,引导、激励教职工和学生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各项事业中去。第三,体现在学校与校外各社会组织、自然人之间的内容广泛的相互开放学校所在社区中的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党政部门、群众自治组织、学生家庭,都有某一或某些精神的或物质的资源可用于学校教育。学校中也会有某一或某些精神的或物质的资源可用于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应充分地相互开放,以此推动包括学校事业在内的社区各项事业以最低的成本快速、协调、和谐发展。在此,应特别提倡、鼓励社区中的人士、学生家长积极地、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贡献精神财富,使学校、社区之间的开放,由教育资源的开放上升到管理层面的开放,使开放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实际上,学校管理层面的开放也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教学管理层面等未触及学校重大人事决策方面的开放。如开放课堂,允许家长和社区人士在某一天或任何一天进入学校、进入教室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目前,在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开放性教育评估的实验,引入社会中介组织或家长力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估实验。天津市河西区在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二个层面是在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层面的开放。有的学校在对社区开放时,当要触及到校长的实质性权利,特别是校长的人事、财务大权时,便“刹车”了。如果将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校长的任免权,则会想出各种理由予以拒绝。我们认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应向第二个层面发展,应允许社区力量、家长、教职工、高年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开展的“教育议事会”实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进行的“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实验,在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阶段性成果,值得肯定。第四,体现在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相互开放方面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第二大阶段以后,在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初露端倪的时代,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教育再也不是以国别为单位的封闭的教育了。发展需要智慧,而智慧源于文化、知识的多样化与整合化。知识具有普遍性,即知识无国界,各种文化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本土化的资源与素材,不同的文化都在不断地进行着采借、吸收、适应、整合。今后,学校在师资交流、生源流动、教学科研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将日益呈现国际化、跨国化趋势。除了义务教育、军事教育、警察教育之外的教育,都要逐步地全方位对外开放。即使是义务教育、军事教育和警察教育,也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借鉴、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甚至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方面也要研究、参考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8数网性一所现代学校,应当是全体教职工可以随时上网阅览、处理来自全球的教育、文化信息并把自己的一部分信息“上传”让全人类分享的学校。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场所比较方便地上网阅览、处理来自全球的教育、文化信息并把自己的一部分信息“上传”让全人类分享。其实质是教育、文化信息的数字化(数码化)、网络化,我们临时简称为数网性。有人将之称为“全息(holography)性”。至少要从下列三大方面着手做好该项工作:第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使学校具备上述条件,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提高学校在提供上述服务方面的能力。第二,对教职工和学生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培训。第三,要利用网络主动地宣传本校、本社区、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彻底扭转目前以接受为主、向外传播为附的被动局面。第四,要加强网络管理、网络制度建设。通过授权上传、授权阅览等手段和不断升级的屏蔽技术,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网络造成的某些负面影响,使儿童健康成长。9学习性 知识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种,应当是学习型组织。学校再也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场所了,同时也是教职工学习、发展的场所。 尽管学校是知识密集的社会组织,但却不一定都是学习型组织。狭义的现代学校即知识时代的现代学校,应当是学习型学校。对于正在向现代学校迈进的学校来说,要不断地努力,使学校愈来愈接近于成为学习型学校。10发展性发展,有正向发展和负向发展。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正向发展。发展,一般指的是全社会、社会某一区域(社区)、社会中的某一组织、人群或自然人等主体的积极的、向前的、向上的持续性变化。从外延的角度看,学校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总体办学水平的持续性提高,以及校长、教职工的可持续的专业化工作能力的持续性提高等。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也包括学校规模的扩大和在校生数量的增加等。现代学校的发展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就人群或自然人而言:现代学校的制度体系应有利于学生、校长、教职工、社区人士、党政官员、学生家长在各自的相应领域的学习力、工作力的持续提升,特别是其中的学生的学习力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成长奠定牢固的基础。要让制度成为他们终身可持续成长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第二,就社会组织而言:现代学校的制度体系应能有力地拉动学校、学校所在社区中的各种组织、学生家庭、与学校有关的党政机关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这些组织建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增多的过程,就是学校所在的社区逐渐发展为学习型社区的过程。5 三、现代学校制度 (一)待验证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定义”人们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刚刚十年,对于该概念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可以下定义的程度。因此,我们在这里只是提出待验证的理论假设,还不是定义:现代学校制度特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理论上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类型指的是按照事物的性质、特点等要素把事物划归的不同的类别、型式。现代学校制度的类型,是按照现代学校制度的性质、特点、结构、作用、所适应的客观条件等的细微不同,或者按照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中的主导者的不同等,把现代学校制度所划归的不同的类别和型式。我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垂直领导的政治体制。中央政府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对于全国范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的生成,有重大的、根本性的影响。因此,无论是哪一地区、哪一类型、哪一学段的学校,在其学校制度的根本点上,会有相当多的方面是基本雷同的。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较大,由于各类型学校在体制方面差异较大,由于中央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政策,由于教育的对外开放,由于社会力量介入教育领域,由于各地、各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水平的不同,由于校长的管理水平、学术水平的不同,会导致现代学校制度各具特色。根据这些特色,我们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预测性地、初步地划分为下列几种:1按照“公共教育政策取向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一个国家的公共教育政策取向,会对该国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的形成,产生重大的、根本性的影响。我国最近二十多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体制的转型,实际上伴随着公共教育政策的转型。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经济体制改革、大文化体制改革、新的教育思潮(思想)、现代企业制度、现代财税制度、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民间“藏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仍处在不太稳定的、比较剧烈的转型期。因此,很难非常准确地总结出其特点。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透过其现象,分析、提炼其特质,则可以把这种公共教育政策取向大体上分为三种。与此公共教育政策取向相对应,可能会形成三种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1)公平优先、效率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大部分人认为:国民教育特别是国民义务教育,应当由政府从公共财政中开支,由政府承担国民教育特别是国民义务教育的成本。在公民合法纳税后,公民本人和其孩子在接受义务教育时,如果再缴纳赞助费、学费、择校费等附加费用,则相当于“二次纳税”,是不合理的。持此观点的人,不仅包括大批中小学学生家长,也包括一大批在教育行政机构工作的国家公务员等人士。某一级政府按此取向建构该地区的基本的公共教育政策,则在该地区会形成以“公平优先、效率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占主流的现代学校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优势:比较注重区域性公共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会较大程度地照顾不同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的平等;-弱势:公共财政负担过重,广义的社会福利加重,在公共财政能力较弱的地区实施时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基本上不支持教育选择,家长和学生选择教育服务的权力难以保障;在同一地区同一学段的学校之间,难以形成公平的竞争,会造成许多学校效能的相对低下,出现一系列的惰性现象。 分布的地区或学校:主要分布在公共财政能力较强、民间资金支付能力相对于公共财政支付能力来说较弱的地区。比如北京、上海等地区。(2)效率优先、公平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应当更多地引入市场因素,让市场力量更多地介入教育。他们认为:公共财政支撑的公共教育体系虽然在教育机会的供给方面相对比较公平,但这是在应试教育、平庸、甚至是在较低水准上的公平,是一种效率较低、甚至是效率失灵、没有效率、不讲效率的基础上的公平。他们认为:在政府已无力把全部或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承担下来的情况下,还要强调政府的公共教育方面的经济责任和义务,是没有意义的,必须面向市场,向市场开放教育领域,让现金资本和私人管理资本充分进入教育领域。应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择校权,当选择优质教育时,应当按照当地市场价格缴纳赞助费(或者叫择校费、学费,即“二次纳税”)。他们主张:能够民营化的公共教育事业,应尽量民营化,以提高学校的竞争活力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他们中的少量人士甚至主张:政府只管办学(建学校并承担一部分日常运转经费),让自然人或教育中介组织、社会性的教育管理公司来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持此观点的人,大部分为学者。某一级政府按此取向建构该地区的基本的公共教育政策,则在该地区会形成以“效率优先、公平第二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占主流的现代学校制度。其主要特点是:-优势:强调公开、透明、公平的竞争,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学校的竞争活力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包括现金资本和管理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增加教育供给的总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家长和学生的择校权;可以较快地增加教育包括优质教育的供给总量。-弱势:如果在吸引民间教育资源的时候,放松了对于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教育责任的强调,相关的法制建设未能跟上,有的地方会出现政府匆忙推卸或借机逃避公共教育责任的情况,政府会把更多的应当用于教育的经费挪向其它领域,而把更重的教育责任甩给社会和家长;在教育机会的平等方面、弱势人群的教育方面,出现更多的问题。 分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公共财政能力相对较弱、民间资本相对较雄厚的地区。比如浙江、广东两省的部分地区。(3)同等对待公平与效率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一部分学者吸收了上述两大类人士的比较符合实际的正确主张,塀弃了他们某些不符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的一些主张,提出了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公共教育政策的各种建议与主张。这部分学者认为:-政府必须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在法制建设方面要能形成对政府的教育投入进行有效的监督、对政府的不作为或不充分作为予以问责和追究的机制;-政府的财政投入应优先用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的义务教育;-关注处境不利的人群,对弱势群体予以照顾;-强化教育督导和社会对于教育的监督、评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入口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铁饭碗”;-由政府确保公办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相应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在该级政府管理的行政区域内,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政府财政收入较高的地区还是较低的地区,都应当实施校长、教职工工资、福利基本相等的政策;-在校内,实施工资(或效益工资)与教师的业绩、成就挂钩的激励政策;-鼓励自然人、民间组织和境外力量参与公共教育事业,并创造公开、公正、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建立教育基金、“教育券”等制度,改革公共教育经费拨款体制,形成有利于学校之间公平竞争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制度;-允许学生、学生家长逐步地、有序地、在一定范围内择校,把对于教育服务的选择权逐步地、有序地还给学生和学生家长。6持上述观点的人,不仅包括大批学者,也包括一批教育行政机构的公务员、学生家长、基层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某一级政府按此取向建构该地区的基本的公共教育政策,则在该地区会形成以“同等对待公平与效率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占主流的现代学校制度。 该种类型分布的地区会比较广泛。2按照“建设过程中主导者身份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主导者的不同,可以导致现代学校制度的特点的明显不同。(1)政府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主要特点是: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党政领导机关处于非常主动的位置上。权力是下放、平移还是上收,权力移动的范围、深度、时间(时机),几乎都由党政领导机构说了算。在确立新型政、校关系,建立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校融入社区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学校往往处于比较被动、不得不服从的位置上。 分布的学校:该种类型主要分布在公办中小学,特别是公办中小学中的管理水平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2)市场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主要特点是: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党政机构、学校的上级主管单位(教育集团、企业集团等)或学校自身,必须充分考虑教育市场特别是学校所在社区的“小教育市场”的各种因素,根据市场因素,根据同一地区同一学段的学校之间的竞争需要,来确定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确定学校内部的治理结构,形成学校的制度文化。 分布的学校:该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民办学校、国有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校(国有转制学校)、混合所有制学校,以及允许家长择校、按照在校学生人数获得公共教育经费的公有学校。(3)专家和学术力量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主要特点是:在学校日常管理、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以及与上述各方面相对应的制度的设计方面,专家的力量、学术的力量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专家的力量、学术的力量始终处于比较主动的位置上。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建立什么样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什么样的学校制度文化,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自身的决定,取决于专家的力量、学术的力量。该类学校主要是在一部分经费和一部分优惠政策方面需要政府的支持,而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教职工专业发展等方面,对政府的依附性非常小,“独立性”非常强。分布的学校:一般分布于政府比较开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的社区中的管理水平很高的学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其中一大批学校都是精英学校。在这些学校,由“专家和学术力量主导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目前已露出了端倪。按照“建设过程中主导者身份的不同”来划分将来要形成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类型,会不会形成“教师主导型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和“社区主导型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现在还看得不是很清晰。我们估计,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框架下,要形成该两种类型,会比较困难。3按照“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同”来划分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大体上划分为下列几种:(1)以“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校务会议)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校管理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校务会议)为学校的最高决策、领导机构,校长只不过是在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任免;或者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选举通过后推荐给教育行政机构,由教育行政机构按照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的决议聘任。在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为学校的最高决策、领导机构的框架下,不应该使用“校长负责制”的表述方式而应该使用“校长主持制”的表述方式。因为,应当坚持谁领导、谁负责的原则。最高领导权属于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则领导责任也应当由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承担。校长负责组织教职工去执行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对于学校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策,对于学校的日常一般事项作出决策并组织力量去执行,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校长的责任主要是在执行层面,在日常工作层面,而不是在重大事项的决策方面。校长的“主持”特色要浓于“领导”、“负责”特色,故这里用“主持”二字。该种架构经进一步完善后,就可以形成以“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2)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目前,大量的公办中小学校长与教育行政机构签署了协议书,由教育行政机构授予校长相应的责、权、利,由校长在授权范围内全面负责学校工作。该类协议书实际上确认了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该类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的主框架。该种架构经进一步改革、完善后,就可以形成以“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分布的学校:主要分布在教育行政机构授权的一部分公办中小学。(3)以“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主要特点:董事会为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校长为董事会聘任的学校高层管理人员,是高级雇员之一,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学校日常工作的主持人。此框架进一步完善后,就会形成以“董事会(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分布的学校:主要分布在设有学校董事会且董事会为决策机构的民办学校、国有转制学校、混合所有制学校等学校。但不包括董事会(理事会)实质上为参议机构、咨询机构的那些学校,也不包括设有教育议事会的那些学校。(4)以“教育集团、企业集团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主要特点:部分教育集团、企业集团所属的学校,在学校层面并未设立董事会。有的只是在教育集团、企业集团层面设有董事会。教育集团、企业集团聘任校长,为学校高层雇员之一,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学校的领导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属于教育集团、企业集团。此框架进一步完善后,就会形成以“教育集团、企业集团领导下的校长主持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分布的学校:主要分布在教育集团、企业集团所属的民办学校,以“委托管理”的方式委托给教育集团、企业集团管理的公有学校。(5)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基本类型 主要特点: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中的领导组织(党委、党总支部、党支部)为学校的领导核心,全面领导学校的政治工作,对学校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党组织实际上是学校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校长只负责组织教职工去执行学校党组织对于学校重大事项所作出的决策,对于学校的日常性、一般性事项作出决策并组织力量去执行,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此框架进一步发展后,可能会形成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轴的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基本类型。 该种类型的最大问题是:“领导”权属于学校党组织,出了问题则由校长“负责”。领导者不负责,负责者没有对于重大事项的领导权、决策权。权、责不统一,未能集中到一个行为主体身上。倘若党组织在决策方面出了问题,党组织不承担责任,而让校长承担责任,这合理吗?该种类型所分布的中小学会非常少。在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或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中小学,在部队或国防企业附属的中小学,可能有一部分学校会形成该种类型。该种类型是不是现代学校制度的一种类型,目前争议较大。注释:1楮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2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R.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4.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8-17.4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陈如平.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J.科研与决策,2004,(25):1-4.6张力.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关联政策的再度思考J.人民教育,2005,(1):7-9.主要参考文献:一、何传启.第二次现代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二、中国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现代化理论、进程与展望R.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三、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社会现代化研究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四、楮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五、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六、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七、张延明. 建设卓越学校-领导层管理层教师的职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八、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九、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参与式方法培训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十、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十一、加拿大迈克富兰著,中央教科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十二、叶澜.教育概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Modern age, Modern school and Modern school system-discuss the School modernization and School modernity simultaneouslylijixing(China 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Bei-San-Huan-Zhong-Lu No.46,Beijing,PC:100088,China.)Abstract: Modern age refers to 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ing times after industrial society formed. Modern school is the place where people educate students with purposes and plans on the basis of developing needs required by industrial society, knowledge society and post-knowledge society. Modern school system refers to a synthetic system facilitating the harmonious and continual development for students, teachers,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t is established on society needs of stepping into the knowledge era,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chool, the moder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and the legal, democratic and independent school management. School modernization is a state and process of which school modernity adapted to school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increases. School modernity refers to the all new school characters and qualities emerging from realizing schoo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Modern age, Modern school, Modern school system, School modernization, School modernit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