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758548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泰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泰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泰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第一章 规划背景一 概况1泰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东邻南通市、西连扬州市、北接盐城市、南濒长江与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相望,是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航道交汇处,也是我国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全市土地总面积5790km2,总人口501.26万人(1999年末统计数,以下如无特别说明,皆如此),人口密度866人/km2,高于全省721人/km2的平均水平。在全市面积中,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分别占82.74%和17.26%。2泰州市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境内地势低平,地面高度一般为2-5m,南部较高,北部为里下河地区的最低处。以328国道为界,大致可分为北部的河网圩田平原、南部的通南高沙土平原和沿江圩田三大地貌区,北部四面环水的“垛田”,形成水乡特殊地貌。3泰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市区年平均气温15.5,年降水量988.7mm,全年无霜期平均225天。雨涝、干旱、低温、台风、冰雹等气象灾害间有出现。4泰州地处淮河尾闾,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网密布,沿江岸线长98km,新通扬运河贯穿东西,泰州引江河横贯南北。5泰州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分布在兴化、姜堰,年产原油40万吨左右)、二氧化碳(主要分布在泰兴黄桥地区,气田面积约52.2km2,属全国首位的大型氧化碳气田)及其伴生的氦气、地热、煤炭、矿泉水以及丰富的粘土矿。境内广阔的水域盛产鱼、虾、蟹、珍珠、莲藕、芦苇、 席草等。6泰州市于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从扬州市分出设立省辖地级市,现辖海陵、高港二市区和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1999年末共有76个镇、76个乡、9个街道办事处,有3630个村民委员会和353个居民委员会。市区面积428km2,人口59.5万人。7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泰州市经济发展较快。1999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6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3:46.0:36.7,正在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80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10669元)的69.2%,在13个地级市中仍属后进水平。泰州的制造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以春兰、扬子江药业、林海、新星动力等规模企业为代表的泰州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泰州市所属的兴化、泰兴、姜堰是全省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产区。二、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有利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1泰州市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苏锡常地区仅一江之隔。按照直线距离,东距上海主城区200km之内,西距南京主城区120km之内。泰州的经济发展与上海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与苏锡常地区和南京市也有一定的联系。上海大都市圈的形成发展将使泰州成为上海产业扩散的有利区位,为城镇体系的成长带来良好的条件。2泰州是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航道交汇处,以国家一类开放港口泰州港为主体,包括靖江、泰兴在内的港口群体已初具规模;328国道东西横贯市域中部,宁通高速公路横贯市域南部;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以及广靖高速公路、泰州引江河工程先后竣工;境内还有姜(堰)八(圩)线、泰(州)高(港)线、兴(化)(宜)陵线、江(都)平(潮)线,如(皋)过(船港)线等5条省道。此外,新长铁路、宁靖盐高速公路泰州段也都正在建设。显然,泰州主城区及其市域沿江地区正在成为苏中乃至整个大苏北的重要交道枢纽,对城镇体系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二)资源优势与不足并存3泰州市除靖江有一处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形成的冲积平原,农耕历史悠久,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较高,现有耕地31.86万公顷,水域15.07万公顷,土地利用率高达97.4%,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素有“苏北粮仓”、“鱼米之乡”之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主是要:(1)人均耕地少,仅为0.95亩,略高于世界粮农组织认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2)中低产面积大,有160万亩之多,占耕地总面积的1/3;(3)土地后备资源匮缺,可开发利用的荒地只有2.5万亩,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难度大;(4)乡镇企业、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过于分散;(5)农业土地利用的短期行为较普遍,耕地质量有下降趋势;(6)工业及化肥农药污染对土地和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治理难度大。加快城镇化进程,对宝贵的土地资源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全面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有重大作用。4泰州市本地径流和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0.18亿m3/年,人均占有量只有404.8 m3,但泰州濒临长江,过境水量丰沛,长江岸线较长,引江口门较多。特别是泰州引江河竣工后引江水量可达15亿m3/年,成为泰州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因此,丰沛的水资源成为泰州经济发展特别是沿江地区发展的重要优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由于内部河道不配套,工程标准较低,通南高沙土地区水土易流失,大量蓄引江水后泥沙沉淀、淤浅严重,导致局部地区引水不畅水源不足;(2)乡镇工业的普遍发展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3)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提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水矛盾在部分地区将长期存在。5泰州市拥有长江岸线98km,占全省长江岸线总长度的10.9%,其中10m以上较为稳定的深水岸线有54.4km。境内有大小港口60个,总吞吐能力1900万吨,其中年吞吐量超过10万吨的港口40个。长江沿岸以天然良港泰州港为中心,已形成包括新港、天生港、八圩港、利港、四墩子港、七圩港等在内的港口群,拥有2.5万吨级和1.5万吨级码头泊位各1个,3000-5000吨级码头泊位11个,1000-2000吨级码头泊位51个。全市还有靖江、泰兴、姜堰、海陵、兴化5个规模较大的内河港口。长江岸线和内河港口码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对推动泰州经济和港口城市(镇)发展有重要作用。6泰州是江苏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100多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境内有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新有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古文化遗址,西汉初开凿的古运盐河遗址,战国时期的昭阳墓,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墓,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墓等。泰州风景名胜颇具特色,有水乡垛田风光、孤山风景区、梅兰芳公园、泰山公园、东河风景区等。泰州又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史的地区:新四军黄桥战役旧址、七战七捷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白马庙,杨根思烈士陵园等都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江阴长江大桥、泰州引江河、春兰工业园区等现代工程也都具有较好的旅游价值。泰州市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6个,多数都有一定的旅游价值。泰州的旅游业尚处于零星发展阶段,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对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有重要意义。(三)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处于全省的中下位置7泰州建立地级市以来总的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998年比上年增长11.5%,1999年增长10.5%,均大大超过全国同期7.8%、7.1%的增长速度,也超过江苏全省同期11.0%、10.1%的平均增长速度,体现了泰州的后发优势,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仅次于无锡市。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适度增长,比重则显著降低;第二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比重稳定在46%左右;第三产业增长迅速,比重急剧提高到36.7%。全亩总体上已由达标的小康水平向宽裕的小康水平迈进。8泰州市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中心城市规模较小,有大量尚处于温饱型的农村人口,与全省相比,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比较后进位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60元,只有全省平均值的69%,在苏南和苏中是最低的,但高于苏北的徐淮盐连宿5市。(四)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素质偏低,人才不足,就业人口的非农化趋势明显9泰州市是全省人口密度最高的地级市之一,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已经进入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时期,1990-1999年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3.2,低于同期全省7.14的平均水平。全市劳动力资源丰富,从业人员258万,占总人口的51.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为42.4:30.2:27.4,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已超过第一产业。乡村总劳动力有211.44万人,劳动力系数为52.9%的较高水平,众多的农业人口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城镇化的主力军。10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6万人,万人指标为241人,低于全省万人指标275人的平均水平。乡村人口素质偏低,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8年。人才不足制约了泰州经济发展。11泰州市就业人口的非农化趋势显著。从全市范围看,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已达57.6%;从乡村劳动力看,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已占总劳动力的48.7%;根据农普资料,在全市309.2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非农户、非农兼业户、农业兼业户、纯农户所占比重分别为18.2%、39.5%、23.4%、18.9%,向非农过渡的兼业已成为农村住户的主要就业方式。显而易见,泰州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非农化,非农化的趋势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五)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迈向现代化需要有多方面的重大突破12泰州农村经济早已突破单一农业的格局,非农产业已占经济主体,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占20.1%、51.1%、11.2%、6.2%、11.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811元增长到1999年的3402元,年均递增17.3%。农林牧渔业虽已不占农村经济主体,但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1990-1999年年均递增5.5%。泰州市已成为粮棉油菜种植为主,林牧果茶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农业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13总体而言,泰州农村经济仍呈现小、散、弱的状况。农户分散经营,耕地规模达10亩以上的仅占农业户数的3.1%;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建立,农村生产服务体系、农民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缺乏,等等,这些重大问题如不解决,所谓农村、农业、农民向现代化迈进就不可能实现,进而也会影响城镇的现代化。(六)工业及建筑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进一步发展前景广阔。14泰州工业总产值1999年为636.43亿元(现行价),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5%。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1990-1998年平均递增14.1%,工业化进程对泰州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决定性的。泰州市已拥有春兰、林海动力、扬子江药业等知名度较高的企业集团,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位居全省前列,1999年限额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资产利税率为9.1%,显著高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目前,泰州工业已形成国有、集体、三资、股份、个私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骨干企业迅速壮大,限额以上大中型企业有183家,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产值352.4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4%,占了半壁江山;5个省级开发区稳步推进,实现业务总收入65.23亿元。15素有“建筑之乡”之称的泰州建筑业拥有一支素质好、装备精良的20多万人的建筑队伍,1999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51.85亿元,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1.50亿元,近几年产值年均递增率都在20%以上,为泰州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6泰州工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规模经济企业偏少,在全省100家重点企业中只有3家;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尚未建立,科技投入不足,运行机制仍缺理顺,引进外资偏少,投资环境仍需加强;小而散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在用地、环保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影响其进一步发展。(七)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城镇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7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999年为135.33亿元,1990-1999年年均递增率达2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9.6%上升到1999年的36.7%。市域第三产业发展以交通运输和市场建设为龙头,1990-199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6.6%,从30.82亿元增长到123.22亿元。现全市已拥有各类市场343个,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中型市场23个。在三次产业增加值中,交通运输业和仓储业、批发零售和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占重要地位,其比重分别为17.7%、21.0%、13.2%、12.2%、9.8%,对城市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8泰州的科教文卫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泰州的基础教育质量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大中型企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成倍增长,全市有各类科研机构100多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06万人。高等教育取得新的进展,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院、春兰学院、泰州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相继建立,为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受制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泰州的第三产业层次还不高,规模还不大,对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还很有限,需要通过加快城镇化来进一步促进三产的发展。(八)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由滞后型向适应型、适当超前型转变20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90年代以来特别是新的泰州地级市建立以来建设的重头戏。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可以认为,泰州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已基本适应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21但要适应泰州经济和城镇今后的需要,还要作持久的努力,需要建一批高等级公路、完善城乡道路网系统、通讯系统、供电和供水系统、防洪水利系统等。而关系到现代化水平重要指标的排污和污水处理系统,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填补空白阶段。(九)城镇体系格局基本定型,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偏弱22泰州城镇体系在明清时期基本成形,经过近现代的波动变化至今,其格局已经基本定型,形成了目前“地级市(1个)县级市(4个)建制镇(78)乡集镇(68,包括新近撤并的乡镇政府驻地)”的城镇体系结构。建制镇一级会演变为中心镇和一般镇;乡集镇一级会演变为一般镇和中心村。23泰州因从96年才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故其主城区尚是一部弱中心城市。主城区常住人口只有24.8万(包括口岸镇区和刁铺镇区常住人口为30.7万人),仅占全市城(集)镇常住人口的13.3%。市区户籍总人口59.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1.9%,但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27.5%,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表明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强的,人口规模偏小明确了其弱中心的地位。244个县级市人口规模在14-17万之间,与其县级市域中心地位基本相称,按其县级市域人口规模或经济实力,其发展潜力很大。25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经济体制,县以下呈现小城镇多、散、小的格局,常住人口超过2万人口的城镇只有9个,可称为片区中心镇的小城镇多名不符实,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影响其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的发挥,不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十)生态环境无大的失调,但污染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仍需加强26泰州的生态环境总体上,没有出现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威胁的环境失调状况。近些年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重视,措施力度加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对众多规模小、污染重的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对淮河流域49家工业污染源进行了限期治理;对长江流域45家重点水污染源和国、省道两侧的37家大气污染源进行了有效治理;在部分地区建立了生态农业示范区和试验点,生态农业开始起步,等等。27泰州的生态环境状况仍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水环境质量虽已不再恶化,但并未根本好转,工业污水治理达标率不高,生活污水危害则不断加剧,多数水体仍在类水体以下;近几年市区的酸雨污染仍在加重,1990年酸雨发生频率为36.2%;城镇环境噪声普遍超标;固体废弃物处理存在一些问题;乡镇工业环保整治和生态农业建设有大量工作要做。(十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明显,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推动城镇化28按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分布差异,泰州市可分为3个差别显著的经济区域,即:(1)宁通公路以南地区和328国道两侧地区的经济较发达和城镇密集地区,包括泰州市区、靖江市的全部和泰兴、姜堰市的部分地区;(2)宁通公路以北的泰兴东北部和姜堰南部的高沙土地区;(3)新通扬运河以北的姜堰北部地区和兴化市,为里下河地区。按各市(区)划分,市区、泰兴、靖江为高密度人口区,人口密度高于998人/km2;姜堰居中878人/ km2,兴化只有646人/km2,属相对人少地多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市区17140元,遥遥领先;靖江市9477元,高于兴化市4445元的一倍以上;泰兴、姜堰居中,为6424元和5899元。兴化市农业大县特征明显,三次产业结构为38.6:26.6:34.8;而市区和靖江的工业化特征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4.4:64.6:31.0,10.6:45.5:43.9;泰兴和姜堰居中。这些差异对城镇发展的空间布局有重大影响。三、城镇体系的现状分析(一)城镇化水平的概念与现状1本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水平是城(集)镇建成区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城镇总体规划采用的统计口径相同。城镇常住人口包括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其它常住人口。其它常住人口采用人口普查口径,即包括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以及中学以上学校的寄宿学生。由于泰州市新近实施乡镇合并的行政区划调整,考虑到现状与过去的城镇化水平相衔接,本表的城(集)镇一般包括已被撤并的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常住人口。2按我们的调查统计,1999年末泰州5个城市区和95个城(集)镇镇区的常住人口为185.9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7.1%(表1-1)。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在1996年编制的泰州城市总体规划时调查的市域城镇化水平为32.1%(1995年末),按此推算,平均每年城镇化水平递增1.25个百分点。表1-1 泰州市分市(区)城镇人口规模及其结构(1999)3上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同期34.0%的平均水平,因全省采用的是四普二口径推算,故两者有一定的不可比性。另据统计年鉴数据,泰州全市户籍非农业人口为101.25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0.2%,显著低于全省28.9%的平均水平。(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4主次结构的多中心城镇体系,中心城市为规模偏小的弱中心(表1-2)表1-2 泰州市域城(集)镇人口等级规模现状表5城镇的空间分布受水陆交通条件影响明显泰州市域城镇的形成发展以临水为特色,几乎所有城镇都临河西建,具有独特的水乡城镇景观。随着公路交通发展,呈现水陆交通相互交错的分布特征。据统计,通航河道和公路兼有的城镇占整个市域城镇的近2/3。6按非农业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质量较低。泰州市的城(集)镇常住人口中,外来务工经商人口比重较低,表明泰州城镇化吸引的主要是本地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占城镇常住人口的比重高达38.8%。如不包括5个主次中心城市,户籍农业人口占城镇常住人口的57%。市区以下小城镇除为数不多的若干城镇外,多数城市气息不足,乡村景观明显,许多集镇在很大程度上更象农村聚落。7城镇化进程滞后于非农化进程。据统计年鉴,泰州市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已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7.6%;在乡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占48.7%。又据农业普查资料,在全部农户从业人员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和非农为主的兼业人员占18.2%、39.5%。显然,广泛分布在乡村的非农产业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8工业化是推动泰州城镇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城镇的职能普遍缺少专业化特点。9城镇化进程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在各市(区)中,市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为59.5%,其次是靖江市,为39.3%,兴化市最低,为31.9%。各镇(乡)的城镇化水平差异更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只有12个镇,城镇化水平低于20%的则有33个镇(乡),按户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统计的镇乡之间差异更大。10小城镇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大管治力度。四、宏观环境分析(一)国际环境1尽管国际区域性冲突仍将不断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是国际形势的主流,世界经济将进一步朝着全球化、多元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可以使我们能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有更多机会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地方经济,但也面临着发达国家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巨大压力,地方经济直接受到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占优势的严峻挑战。2泰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在经济全球化的位置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在国际竞争和分工中处于较低层次的地位。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加强,出口有望增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可以加快,但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减少,将使泰州市的一些产品价格优势逐渐消失,国内市场受到挤压,部分缺乏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将面临强大的生存竞争。3知识经济的大潮带来的世界科技革命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发达国家率先跨入新经济时代,在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新世纪的较长时期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继续增长,国际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国际资本流动仍将趋于活跃,这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4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又一次机遇,泰州市应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在产权、股权等方面做出灵活的安排,利用本地人才资源丰富、地价不高的优势,引入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领某些产品的高附加值、高技术生产的加工环节,与一些跨国公司加强联合,建立联盟,成为全球生产和销售系统的一部分,全面提高泰州的工业化水平和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能力。(二)国内政治经济环境5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科技进步、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世纪之初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政策体制环境趋好,市场竞争更将激烈的国内环境。6国家宏观政策趋向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并将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结构调整,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中西部开发和加快城镇化步伐作为今后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重点,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造公平、公开、公正和富有活力的体制环境,体制转轨进程将大大加快,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买方市场的形成,将使国内市场竞争、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不断加大。8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在竞争中的淘汰也将使城镇失业人员保持在相当的数量;而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种全国性的低素质劳动力剩余和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人才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9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开放地区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充满活力,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人民的生活将由小康型、宽裕的小康型向富裕型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消费者对商品的档次、品种、质量和售后服务更加注意,产品的市场竞争在高层次展开,地域分工和专业化分工、企业的联合协作以及集团化趋势也将进一步深化。10总体而言,国内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对泰州的发展是很有利的,动力和压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二章 规划总则一、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1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建设部、江苏省有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开展城镇体系规划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泰州市与全省一起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编制高起点、高标准、具有时代特征,又符合泰州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具有战略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泰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注重认真细微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工作,在比较全面地摸清泰州市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城乡居民点体系分布现状等“家底”的基础上,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乡村城镇化、城市现代化的思路编制城镇体系规划。3规划期泰州市要逐步建立起以大城市乃至特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副中心,小城市和中心城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发展县级市城区建设,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合理发展一般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以此为基点,提出泰州市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变更行政区划和改革的建议。4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加强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规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共建共享,规划三个集中(即耕地向种植业大户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统筹安排城乡居民点的人口和建设用地。5本次城镇体系规划要指导新一轮的城市发展高潮,要指导各县级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指导各城市和城镇的总体规划。二、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1 本次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期为1999年。2 基本规划期限为远期2020年,近期规划为201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3 规划范围为泰州市域行政区范围。三、规划目标1 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使泰州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和城市迈向现代化的要求。2 规划近期2010年城镇化水平目标为51%,2020年目标为63%,远景2050年城镇化水平预计可达到75%。3 规划近期泰州中心城市将达到45万人口规模,远期达到60万人口规模,如包括姜堰城区及相邻小城镇的大泰州中心城市,城市总人口可达100万左右;4个县级市城区作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26-33万人口。建成12个重点发展中心镇和一批条件较好的促进发展镇以及一大批一般镇。重点发展的中心镇规划期人口规模都要达到3万人以上,一部分中心镇达到5万人以上的小城市规模,一般镇人口规模都在1万人以上。4 规划期所有城镇都要建成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息、比较齐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环境优美的园林式城镇,建成对人们安居乐业有较强吸引力的多功能的大大小小区域中心,形成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5 按照江苏省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泰州市的中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要在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远期2020年所有城镇基本实现现代化。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3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4 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通知1998年;5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6 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年;7 泰州市人民政府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年)1998年。第三章 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展望与城镇发展战略一、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展望(一)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1规划期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总揽全局,立足泰州实际,围绕“两个提高”(即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增强(即增强经济发展的体制动力、科技推动力和外向带动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在2020年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2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逐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格局全面形成,外向带动效应显著;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环境和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与全省平均差距缩小或持平;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富裕的小康型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3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近远期年均可比增长皆为11%,近远期国内生产总值为1163亿元和3300亿元,即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三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近远期为22000元和61000元(均按2000年价格计),即2010年达到接近目前苏州市的水平,2020年达到目前的马来西亚水平。如果江苏全省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7%,则泰州市与之持平。与经济总量增长相适应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外贸出口额、利用外资额等都有大幅度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近远期调整为10:48:42,6:44:50;近远期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32:32:36,20:30:50。4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口继续保持低自然增长率(3以下);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逐年提高(近期50%以上,远期60%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近期提高到90%,远期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近期达到25%,远期35%以上;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及基本思路5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的产业竞争力。加快农业品种结构优化和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工业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加快三产新兴行业发展,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6.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地区发展的环境吸引力。加强以交通、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和县城镇建设,建立和健全市场化经济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经济运行机制。7重构经济微观基础,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8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9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外向带动作用。努力扩大出口规模,千方百计扩大引进市外资本规模。10加速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拓展中心城市和县城镇规模,加快农村集镇建设和发展。11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2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二、城镇发展战略1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在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纲要中,泰州与南通、镇江、扬州、淮阴、盐城一起被列为二级一类城市,泰州又是江苏省构建“三圈五轴”中的宁通聚合轴中心城市之一,要按照“做强、做大、做优、做美”的要求加快建设。“做强”就是要增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功能,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支撑,抓住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机遇,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服务业发展,强化以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城市功能,不断壮大城市的综合实力,增强城市在国际国内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做大”就是要根据全省城镇体系的总体布局,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在更大范围内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辐射、扩散其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期泰州中心城市将达到6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如包括姜堰市区在内形成一城三片的大泰州中心城市格局,在今后20多年时间内可形成一个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做优”就是要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优化先进生产要素的配置机制,优化集聚高素质人才的使用机制,优化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优化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优化城市的发展环境。“做美”就是要培育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城市形象,创造更多的经得起历史检验和后人评说的建筑艺术精品,精心保护泰州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风尚、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城市建设的形象美和城市居民的心灵美融合起来。2积极发展副中心城市。规划期泰州市域的多中心城市格局继续存在,副中心城市即4个县级市城区,规划期都要发展成为25万人口以上的中等规模城市。这些县级市区都要分担部分中心城市的职能,如交通枢纽、工业、商贸、教育等。县级市区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力军,在县级市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是其它层次的城镇不可替代的。副中心城市根据各自的市情,同样要做强、做大(相对现在的小城市而言)、做优、做美。3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就是发挥中心镇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坚骨干作用,防止面广量大的小城镇各自为阵,全面发展,重复建设。泰州市域人口众多,小城镇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小、分布散、规划起点低、综合功能弱,缺少城市气息,城镇景观不佳,真正可称为中心镇的小城镇寥寥无几。规划泰州市域建设12个重点中心镇,都要积极做大、做强,规划期人口规模都达到3万以上,具有比较完善的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较强的城市气息和凝聚力。其中黄桥、戴南、安丰3个中心镇,有条件发展成为5-1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建成重点中心城镇将带动一般镇的健康发展,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有重大作用。4合理发展一般镇。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结合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极、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发展小城镇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大战略”。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降低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风险和成本。从泰州经济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发展大中城市、中心城镇和一般镇必须兼顾,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但小城镇发展不能够遍地开花、全面推进,这已有多方面的经验教训。泰州市今年大规模调整行政区划为小城镇的合理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按已调整的乡镇数量,规划小城镇除个别外规划期都能达到1万人口以上规模,其中不足1/3的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2万以上。我们认为从有利于小城镇合理发展的角度考虑,乡镇还要进一步合并,一般乡镇域人口规模不足3万的要并掉,据此,还要合并15个乡镇,这样规划期所有小城镇人口规模都能超过1万人,其中有一半以上人口规模可超过2万人。乡全部改镇,每一个小城镇都成为有一定凝聚力的小区域多功能中心,小城镇的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发挥。5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就是要重视城镇的内涵发展,加强城镇在一定区域内的交通、流通、工业、信息、科技咨询、教育、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社会保障等多功能中心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建设城镇,坚持走集约式发展的路子,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有效利用城镇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城镇规划管理,依据城镇性质,对城镇功能准确定位,充分挖掘和发挥城镇具有的区位、产业、人文、科技等优势,塑造城镇的个性特色。三、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1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强化企业在城镇工业区集聚是城镇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市场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基本动力。3交通、通讯、供电、供水、排水等区域和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城镇发展的支撑力量。4注重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进城镇化有重要促进作用。5政府的廉洁、高效,民主作风与依法行政对城镇发展壮大起重大作用。6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是推动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7农村“推力”和城镇“拉力”组成的合力是城镇发展的源动力。四、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一)市域总人口预测1据统计年鉴资料,1990-1999年全市户籍总人口从487.82万人增长到501.26万人,年均递增3.02,其中年均自然增长率为3.37,年均机械增长率为-0.35。姜堰市9年来总人口减少2800人。近3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2,这种状况在规划期仍将继续。2据统计年鉴资料,泰州市目前常住在外的合同工、临时工约8万人;另据公安局资料,全市有暂住1年以上人口约4.6万人,居住一个月以上人口4.9万人,故实际常住人口流入流出相差不大,可以忽略不计。3考虑到泰州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较快发展,将吸引一些外来人口到此从业,但本地有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所以,规划期泰州不可能有大量外来劳动力进入。规划预测近期总人口年均递增3.9(其中2为自然增长率,1.9为机械增长率);远期总人口年均递增3.2(其中1.2为自然增长率,2为机械增长率)。据此,近远期全市总人口分别为523万人和540万人。外来人口和外出人口基本平衡,仍可忽略不计。4进一步展望2050年,总人口年均递增按1.2计,为560万人。表3-1 总人口预测表(二)市域非农业人口预测5户籍制度改革,将放开小城镇户籍,规划期将实施按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按从事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因此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户籍非农业人口也将大幅度增长。6全市户籍非农业人口101.25万人,占总人口的20.0%,远低于全省非农人口占总人口28.9%的比重。1990-1999年户籍非农业人口年均递增53.3,增长率很高,表明几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较快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农转非政策放宽,非农业人口同步增长和补偿增长的情况。预测近期非农业人口年均递增57.3%(达到户籍非农业人口占城镇常住人口的70%),远期非农业人口增长率为44.5%(达到户籍非农业人口占城镇常住人口的85%),据此推算2010年非农业人口为187万人,占总人口的35.8%,2020年非农业人口为289万人,占总人口的53.5%。(三)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7目标法预测。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确定全省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泰州市规划期的经济发展定位在争取达到届时的全省平均水平,那么城镇化水平也以全省的平均水平目标为宜,即近期达到50%以上,远期达到60%以上。8综合分析法预测(表3-2)。对表3-2的数据的分析预测思路如下:表3-2 泰州市城镇化水平预测(综合分析法)(1)总人口、非农业人口按照上述预测数据已知。(2)乡村劳动力系数为乡村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比重,现状为53%,规划期因教育年限增加,系数会有所降低。由于非农业人口大量增加,农业人口不断减少,相应的乡村劳动力也不断减少。(3)乡村劳动力结构近几年变化不大,预计随着户籍制度变化,三次产业从业人口都会逐步减少,故从业结构变化不大。(4)根据严格保护耕地的国策,规划期耕地只略有减少。(5)种植业劳均承担耕地现为4.95亩,预计随着乡村富余劳力减少和耕作水平提高,近远期劳均承担耕地预测为6.5亩和10亩,耕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将会成为许多农村的现实,成为农业、农村和农民迈向现代化的标志。(6)根据泰州市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和我们发放的乡镇调查表,推算出乡村劳动力在各级城镇的数量及其带眷系数,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适应,大批作为城镇常住人口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非农业人口,但也会保持许多居住在城镇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家庭从业多样化将使带眷系数会有所降低。(7)综合上述分析预测,近远期泰州市域的城镇化水平为51%和63%,城镇总人口为267万和340万。9规划期泰州市的城镇总人口自上而下的分配到各个区、市,并与自下而上各城镇测算汇总的数字相结合(参见后文),经多次平衡得到表3-3的数据。表3-3泰州市分市(区)城镇化水平预测10进一步预测2050年远景泰州市域的城镇化水平,远景30年泰州的城镇化进程将逐步放慢,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预计全市城镇化水平可达到80%左右的终极水平,此时的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大体上也可以认为是终级规模(表3-3)。11如果认为上述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指标偏低,认为泰州市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应当更快,作为沿江地区应当在规划期各方面都达到高水平,则可采用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997年在编制“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镇化预测方案,这个方案可称之为“赶超苏南方案”(表3-4)。我们认为,这个方案不符合泰州的实际情况,缺乏可行性。表3-4 泰州市域高速发展的赶超方案第四章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1城镇发展受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城镇现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对城镇的影响程度不同,它们的影响作用叠加共同决定了不同城镇的发展条件优劣差异。明确区域内各城镇的发展条件,是规划各个城镇发展速度、等级规模、职能类型及其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2本次规划选取了10项指标来评价城镇的发展条件,这些指标是:(1)国内生产总值;(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农村非农劳力占总劳力比重;(4)财政总收入;(5)农民人均纯收入;(6)通自来水户数占乡镇总户数比重;(7)镇区常住总人口;(8)镇区常住非农业人口;(9)镇区区位交通条件;(10)镇区实有道路总面积。3进一步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确定上述指标的权重值和标准值,采用标准化加权模型计算,得到各城(集)镇的综合评价分值,将其分为6个等级,见表4-1。表4-1 泰州市域城(集)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分级表二、城镇发展的空间格局1规划期内,以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干线及产业布局为导向,泰州市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将在现有基础上,形成包括绝大多数城镇和所有重要城镇在内的1个“C”型城镇密集带,2条纵向的一级城镇发展轴线和3条横向的二级城镇发展轴线。2“C”型的城镇密集带,依托现有的宁通高速公路、328国道、泰高一级公路、江平公路、新通扬运河、泰州引江河以及长江岸线,规划期还可依托宁启铁路、泰高高速公路、沿江公路、新长铁路及其支线等,其地域范围包括泰州市区、宁通高速公路沿线以南至长江岸线以及328国道沿线两侧。(P4-P5)3两条纵向的一级城镇发展轴线是盐靖轴和兴泰轴。(P5)4三条横向的二级城镇发展轴线(P5-P13)第五章 主要城市的发展规划一、泰州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划1城市性质:苏中新兴的工业和港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2城市规模:规划近期(2010年)城市建成区常住人口发展到45万人,其中主城区36万人,港区9万人;远期(2020年)发展到60万人,其中主城区45万人,港区15万人。近远期港区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主城区,体现了中心城市“以城促港、以港促城”的长远发展战略。远景(2050年左右)城市建成区人口规模可发展到85万人,其中主城区60万人,港区25万人。3“一城三区”的泰州特大城市发展构想。泰州主城区中心与高港区、姜堰市区中心距离大体相当,在1612km左右。通过拓宽的328国道一级公路、泰高公路,主城区到两地只需要15分钟左右。今后宁启铁路、泰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及泰州主城区和姜堰市区之间的宁靖盐高速公路通车,姜寺公路和姜高公路拓宽改造,三个片区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历史上泰州和姜堰曾同属泰县,交往历来很多,规划期如再次相合,成为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也是十分现实的。现泰州市区偏于西南角,如果姜堰同市区一起形成组团城市,正好位于泰州市域的中腰地带,对推动市域南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一城三区”即泰州中心城市由海陵主城区、高港港区和姜堰城区组成,这与泰州主城区南进东延的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主城区与姜堰城区之间还有苏城镇和泰东镇小组团,主城区与高港城区(即口岸镇和刁铺镇)之间有寺巷镇小组团。规划近期“一城三区”可发展到70万以上人口,远期可以发展到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远景可进一步发展到130万人左右。4主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主要向南发展,其次是向东扩展,适当向西扩展。向北以宁启铁路为控制线。近期向南控制在328国道新线,向东控制在兴泰高公路,向西控制在引江河;远期向南控制在周山河,向东可往泰东、苏陈方向推进,向西可适当在九龙镇发展;远景可继续向南发展到巷巷镇以及塘湾、白马镇,向东在苏陈镇以西继续发展。总体上在各发展阶段,主城区都以比较规整的块状形态发展,在328国道新线两侧和周山河两侧以及在寺巷镇南侧都应布局60100m宽的绿色走廊。5港区用地发展方向。港区由口岸镇和刁铺镇组成,两镇之间尚有大约2000m左右的农田。港区要以港兴城,故口岸镇工业区用地主要在南官河以西城镇西南的港口方向发展,生活区可在南官河以东的3个方向适当发展,形成块状格局。刁铺镇用地主要向南发展,适当向东和向西发展,控制向宁通公路以北发展,也要形成块状格局。近期两个镇区不刻意追求相连,远期和远景两个镇区必然相连,但在两镇区之间的江平线、港口铁路支线及其应布置的高压线两侧,要布局100m宽的绿色走廊。6城市空间布局形态,总体上为带状组团式。带状是“一城两区”或“一城三区”的宏观形态,而不是城市用地沿着交通线呈长条状分布。带状城市总体格局中的每一个组团都应当是块状用地形态,这样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和节约用地、集约发展。主城区单中心的块状结构形态;港区为口岸、刁铺两个职能各异的块状组团;姜堰城区也是一个单中心的块状结构形态;主城区与姜堰城区之间有苏陈镇区组团,主城区与高港城区之间有寺巷镇区组团,这两个组团都应当扶持发展。泰东和九龙两个镇区紧邻主城区,今后主要作为主城区的组成部分进行发展。7中心城市各城区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系。主城区和高港城区之间现主要由泰高一级公路联系以及南官河和引江河进行水路运输。城市东侧在建的泰高高速公路近年就要建成,主城及外来车辆就可直达港区;西侧引江河河东干道可作为港城之间的货运交通干线,现泰高线可专职作为港城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干道。远期港城规模扩大,交往增加,可在现泰高公路东侧开辟一条新的生活性快速干道;远景在现泰高公路西侧还要新建一条港城间联系的快速干道。主城区与姜堰城区联系现在主要是拓宽后6车道的328国道以及新老通扬运河的水路运输。规划期宁启铁路建成,两城区之间可多征一些地,铺设一条专用客运交通线;远期姜寺公路应改造为一级公路。高港城区与姜堰城区之间现主要由姜寺公路联系,或经由海陵主城区。规划期姜高之间除可以经328国道至泰高高速公路沟通外,还可以由姜寺公路沟通,并且姜高公路(主要是张甸镇区至刁铺镇区段)应改造成二级公路或一级公路。通过这样的道路交通建设,一城三区就能形成便捷、快畅的交通体系。8中心城市作为苏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对外也有发达的交通联系。公路方面,现已有东西向穿越城市的宁通高速公路、328国道、江平公路(省道)、南北向穿起姜堰市区的盐姜姜八公路(省道)作为交通骨架,目前在建南北向的兴(化)泰一级公路和泰高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铁路方面,东西向穿越市区的宁启铁路已经立项,新长铁路泰州港支线及宁启铁路泰州港支线规划期也要建设;水运方面,泰州港已建有2.5万吨级和万吨级码头泊位,以及诸多老港口的千吨级码头,根据需要还可继续扩展,引江河三级航道及南官河航道、新老通扬运河、泰东河等联系了苏中、苏北水运地区。规划远期,还要考虑建设泰(州)扬(中)大桥,使泰州中心城市方便地联系镇江、常州市。二、姜堰市城市发展规划1姜堰城市位于泰州市域中部的东侧,与处在市域中部西侧的海陵主城区相对,两者仅相隔20km。姜堰市的经济水平在4个县级市中高于兴化市而低于泰兴、靖江市。1999年末,姜堰城市人口14万人,现状用地以中干河为界呈一城一区格局,城市中心在坝口一带,工业用地沿328国道和姜八公路分布明显。城市对外交通主要通过328国道和宁靖盐(姜八)公路。2城市性质:工贸型城市,远期泰州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3城市规模:近期20万人,远期26万人,远景可发展到35万人。姜堰城市人口受泰州主城区吸引比较强烈,故其城市规模不能够发展得很大。4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向西、向南发展为主。向东因盐靖公路阻隔且与泰州主城区联系相背而受到限制;向北要跨越新通扬运河且有规划的宁启铁路阻隔,故不宜向这两个方向扩展。开发区已在西部展开,城市建成区到在建的宁靖盐高速公路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向南地质条件较好,且与现有城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