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8752596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987.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理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剔夫之谜 国际贸易纯理论ThePureTheoryofInternationalTrade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国际贸易的基础 原因 国际贸易的模式 流向 国际贸易的规模 数量 国际贸易的条件 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 国内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只要两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出现差异 就存在国际贸易的基础 根据RaveendraNBatra教授的见解 国际间商品相对价格的相同 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一 国际间的生产函数相同 二 国际间的要素禀赋 FactorsEndowments 相同 三 国际间的消费型态 ConsumptionPatterns 相同 四 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 不存在规模经济 五 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 如果五个条件同时存在 则国际间的需求与供给相等 因而造成各国自给自足的价格 SimiliarAutarkyPrice 相同 如此各国便没有贸易发生 早期的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重商主义的理论根基源于修昔底德 公元前4世纪 马基雅弗利 1469 1527 T 霍布斯 1588 1679 的著作 在19世纪这个思想流派在经济学家特别是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 1789 1846 的著作中得到了发挥 1500 1750年世纪末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萌发 封建庄园瓦解 商品经济发展 各国国内的统一市场形成 新大陆和西半球贵金属的发现 世界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 西欧各国采取措施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早期的资本主要是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出现 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贵金属 扩大财富的途径 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 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 因此 强大的军队 庞大的海军力量和商船海运 以及具有较高生产率的经济是维持一个国家实力的关键 世界的贵金属是有限的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盈利就是另一国的损失 零和博弈 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 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 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 案例 伊丽莎白即位后 表面上曾项布一些禁止海盗活动的法令 如1565年11月8日 枢密院通过法令 指定官员来镇压海盗 并制定具体措施 1566年又制定了一个追捕海盗的计划 并对其进行严密监视 事实上 当她看到海盗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并可资利用时 就转而采取招抚政策 使其为王国服务 女王暗中给予海盗集团经济 政治等各方面的资助和支持 唆使他们去大西洋一带抢劫来往的西班牙船只 后来又干脆指使他们直接侵略西班牙沿岸及其在美洲的殖民地 此时 海盗已成为英国在殖民掠夺和国际角逐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德雷克 霍金斯 弗罗比歇等这些著名的海盗头目为英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海盗式的军事远征活动 沉重地打击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和贸易独占 为英国掠夺了大量财富 据统计 英国至少获利一千二百万英磅 正是这笔巨额财富转化为资本 才促使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英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 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 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 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 货币差额论 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Thomas Mun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 以增加货币的流进 因此被称为 贸易差额论 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外人身上的 也会立即在他们的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于我们身上 托马斯 孟 我们倘使只看到农夫在下种时候的行为 只看到他将许多很好的谷粒抛在地上 我们就会说他是一个疯子而不是一个农夫了 但是当我们按照他的收获 也就是他的努力的最终结果 来估计他的劳动时候 我们就会知道他的行动的价值及其丰富的收获了 托马斯 孟 英国得之对外贸易的财富 商务印书馆1978 P19 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 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禁止金银出口 禁止出口商接收外国非金银货币 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 实行固定汇率制 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 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手段 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 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 限制原料出口 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 早期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 外国商人离境时只能带走商品 不能带走本国货币 鼓励中转贸易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 实行奖励出口政策 重商主义的国内经济政策 国家通过控制工业生产和劳动力的方式管理一国的经济活动 免税 赋予特权 补贴 以及通过手工业行会对工人的管理 实行低工资政策 增加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生育 增加人口 重商主义的两大缺陷 十八世纪中后期 古典经济学家大卫 休穆 在 一书中提出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原理 即古典经济学中的物价 铸币流动机制 他指出在金本位制度下 贵金属的流入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量 抬高国内的物价水平 使得该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 出口减少 相反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低廉 进口增加 贵金属流向国外 另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指出一国的实际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 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劳务的种类和数量 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自由贸易主义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 欧美先进的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产业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的范围 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 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代表产业资本的自由贸易主义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 当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努力使他们的英国同行相信自由贸易的优点时 首先斯密 紧接着由李嘉图简洁地阐述了这种方法 试图运用这种方法对国际贸易作出一种福利判断的努力很快导致对贸易起因的探讨 在他们努力为自由贸易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时 他们提出了贸易双方怎样从国际贸易中可能获益的简明的经典陈述 他们的经典理论在整个一个世纪影响着政策制定者 即使今天 我们仍把他们的理论视为一种更基本和更有说服力的贸易理论的唯一特例 彼得 林德特 亚当 斯密 AdamSmith 1723 1790 18世纪到19世纪初 重商主义的保护主义从根本上阻碍了新兴资产阶级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廉价原料和在海外寻找产品市场的努力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和萌发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哲学和政治思想上的天赋人权和自然秩序 在经济思想上产生了亚当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交换产生分工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分工的依据是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 亚当 斯密还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 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Absoluteadvantage 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会遵循以下的准则 从不在家生产那些比购买的还贵的产品 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 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 在每个私人家庭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 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会是荒唐的 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给我们 那么 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向他们购买 亚当 斯密 亚当 斯密认为 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生产能力上 而不是拥有的贵金属 一个能让人们在其中自由地追逐自身利益的环境是最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所以 他宣传 自由放任 的政府政策 认为允许个人在法律 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 在尊重私人产权的前提下从事各自的经济活动 才能更好地增加社会的财富 政府的责任是消除那些妨碍市场 看不见的手 有效运行的障碍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成本学最早是由托伦斯于1815年在 论对外谷物贸易 中提出 李嘉图于1817年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加以完善和发展 大卫 李嘉图 1772 1823 出身于伦敦商人家庭 青年时代从事股票投资 25岁已有财产200万英镑 后被选为英国下议员 未受过高等教育 但是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开展的时代 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业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方面 这一矛盾集中在 谷物法 的存废上 谷物法规定 必须在国内谷物价格上升到一定限额以上 才允许进口 而谷物法又不断提高这个限额 李嘉图认为 因为人口增加 对谷物需求上升 谷物价格上升 农产品价格上升 地主地租收入上升 农业工人收入上升 同时生活费用上升 工厂工人工资上升 资本家的利润下降 导致资本积累减少 所以作为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的代表 李嘉图认为必须废除 谷物法 实行自由贸易 出口工业制成品 进口国外价格低廉的生活必需品 提高国内生活必需品的供给 使工资水平下降 利润水平提高 积累增加 社会财富增加 1846年 英国议会通过废除 谷物法 的法令 大卫 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 1 2 2模式 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 两种商品固定的要素禀赋水平 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 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商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 而且生产成本是不变的 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 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技术的差异 技术水平是不变的 进行贸易的国家国际收支处于完全平衡状态 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 自由贸易 不存在贸易限制 完美市场 商品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 不考虑运输成本 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 李嘉图模式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 比价 国内交换比例的比较 1W 1 2C 1W 0 99C英国在布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相对优势 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 瑞典经济学家 1879 19521919年出版了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萨缪尔森 美国经济学家 1915 X代表作 经济学 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 瑞典经济学家 1899 1979代表作 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与要素禀赋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H O要素禀赋论 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 由俄林系统创立 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 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又称要素比例说 基本假设 3 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俄林逻辑分析 1 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2 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3 国家间的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 俄林结论 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价格就低 因而有比较优势 相反 生产那些需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价格便贵 出口就不利 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 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 生产廉价产品输出 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在满足要素禀赋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 自由的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 将使同种要素的绝对报酬 要素价格 趋于均等 国家1是劳动丰富的国家 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 相对较低 生产X产品具有优势 专门生产X 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 上升 国家2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资本价格 利率 相对较低 专门生产Y 减少生产X 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 下降 里昂惕夫之迷美国经济学家 1973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953年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 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 约高出30 里昂惕夫的惊人发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 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theLeontiefParadox 里昂惕夫1956年又利用投人产出法对美国1951年的贸易结构进行第二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是一致的 对要素禀赋论的检验 里昂惕夫之谜 日本两位经济学家建元正弘 M Tatemoto 和市村真一 S Ichimura 1959年使用了与里昂惕夫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对日本的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发现 就日本的全部对外贸易而言 建元和市村的结论支持里昂惕夫之谜 但在双边贸易上 他们的结论则支持了要素禀赋论 原民主德国两位经济学家斯托尔珀 W Stolper 和劳斯坎普 K Roskamp 对原东德的贸易的研究表明结论与要素禀赋论是一致的 1961年 加拿大经济学家沃尔 D F Wahl 分析了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发现 加拿大出口品为相对资本密集型 因为加拿大的大部分贸易与美国进行 而美国是个相对于加拿大而言资本丰富的国家 所得结论与里昂惕夫之谜一致 1962年 印度经济学家巴哈德瓦奇 R Bharadwai 对印度的贸易结构分析结论与要素禀赋论一致 谜 并不存在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劳动效率的差异 里昂惕夫认为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 按生产效率计算的美国工人数与美国拥有的资本量之比 较之于其他国家 美国就成了劳动力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 所以它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与要素禀赋论揭示的内容是一致的 这种解释是行不通的 人力资本的差异 克拉维斯 J B Kravis 基辛 D B Keesing 凯能 P B Kenen 和鲍德温 R E Baldwin 等经济学家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 谜 的产生 这些经济学家认为 若将人力资本部分加到有形资本当中 将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为美国劳动比国外劳动包含更多的人力资本 贸易壁垒的存在 由于市场竞争不完全 国际间商品流通因受贸易壁垒的限制而使要素禀赋论揭示的规律不能实现 如果实行自由贸易或美国政府不实行这种限制的话 美国进口品的劳动密集程度必定比实际高 鲍德温的研究表明 如果美国的进口商品不受限制的话 其进口品中资本和劳动之比率将比实际高5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 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里昂惕夫是用双要素模型来进行分析的 未考虑其他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 而实际上 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也不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后来在对美国的贸易结构进行检验时 在投入 产出表中减去19种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结果就成功地解开了 谜 这个原因也可用来解释加拿大 日本 印度等国的贸易结构中 谜 的存在 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跨国公司 所以 研究对外投资的理论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跨国公司投资的理论 跨国公司的市场理论兴起于60年代初 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 围绕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 FDI 的动因和结果展开了讨论 有人认为 跨国公司市场理论是从三个层面发展并自成体系 一是从微观角度 秉承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决定论范式 分析跨国公司垄断优势 寡占反应的海默 金德尔伯格和尼克博克理论 二是以研究跨国公司通过外部市场替代 实现其生产 交易行为的内部化理论 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芝加哥学派有关制度和企业行为学说的某些结论 其开创者为巴克利和卡森 三是从宏观层面探讨一国如何参与对外投资和市场交易的小岛清模式 这些模式为跨国公司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从事各种投资和交易奠定了理论基础 1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 美国学者斯蒂芬 海默 Stephen Herbert Hymer 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 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ofnationalFirms AStudyofforeigninvestment 中 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 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 C P Kindleberger 的发展 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 又称 海默 金德尔伯格 理论 在一般贸易理论中 假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 各国生产价格是由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决定 资本从供给丰裕 利率低的国家流向供给稀缺 利率高的国家 海默则认为 这一理论说明的是证券投资的国际流动 它无法解释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 海默对美国跨国公司进行了大量实证分析后发现 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一般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 这些行业对利率的差异不敏感 在美国跨国公司的海外资产构成中 相当一部分资产是通过举债方式在当地筹集的 这些情况证明了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动 故不能正确地解释国际直接投资 海默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一是企业必须拥有垄断优势 以抵销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使得企业拥有和保持这种优势 跨国公司是市场不完全的产物 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跨国公司并不具有市场势力 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 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中才能拥有和维持各种垄断优势 取得高于当地企业的垄断利润 金德尔伯格指出市场的不完全性可以分为四类 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包括产品差异 商标 市场技能 广告 促销 服务等 或价格联盟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包括专利 专有技术 管理经验上的优势和进入资本市场的差异等 企业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上的不完全竞争 具有规模经济的企业可以降低成本 提高竞争力 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场扭曲 如政府的有关税收 关税 利率和汇率政策可能造成市场得到不完全性 前三种市场不完全性使得企业拥有垄断优势 从而抵销跨国竞争和外国经济所引起的额外成本 第四种市场的不完全性则导致企业对外投资以利用其优势 海默认为跨国企业的垄断优势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 技术优势 包括生产秘密 知识 信息 决窍 无形资产 市场技能等 这是垄断优势的核心内容 其中新产品 新生产工艺和产品特异化能力是最具有实质性的构成部分 以哈佛大学的凯夫斯 R E Caves 1974 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技术优势体现在产品差异性 这是是诸多垄断优势的核心 即跨国公司创造差异性产品的能力 以约翰和梅杰为代表的另一派强调信息资产 技术 知识 的专有性 即跨国公司对信息资产的独占能力 由于知识资产可以重复使用而不减少其使用价值 同时在企业内部转移的成本很低或者等于零 在海外的子公司由此可以获得高于当地企业的竞争优势 核心资产论者都强调 跨国公司只有独占核心资产 才能形成垄断优势 据此在海外投资设厂 跨国公司才能在国外环境中战胜当地企业 求得生存和发展 2 规模经济低成本优势和传统理论强调的规模经济不同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自于非生产活动的规模经济 如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 建立大型销售网络 进行集中的资金筹措和全球性的统一管理等造成的规模经济 3 生产要素垄断优势优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 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有效运行机制等 可以通过对外投资 驱动更多要素 释放更多能量对外投资的跨国公司往往是资金雄厚 或者有比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和来源广泛的渠道 他们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这些资金获得更高的回报 跨国公司拥有的货币比较坚挺 可以通过跨国投资获得坚挺货币通货溢价的收益 例如美元的高估是刺激美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 4 东道国对产出或进入的限制带来的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还试图解释美国企业选择直接投资 而不是出口技术许可证交易方式来利用其垄断优势的原因 海默认为 美国企业从事直接投资的原因 一 东道国关税壁垒阻碍企业通过出口扩大市场 因此企业必须以直接投资方式绕过关税壁垒 维持并扩大市场 二 技术等资产不能如其它商品那样通过销售获得全部收益 而直接投资可以保证企业对国外经营及技术运用的控制 因此可以获得技术资产的全部收益 海默认为美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以独资经营为主要形式 在中国1997年以后 独资比重上升 二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 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 R Vernon 教授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 对国际直接投资作出了另一种理论解释 拥有知识资产优势 具有新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 总是力图维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地位 以便享有新产品创新利益 但是 新技术不可能被长期垄断 有些产品制造技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会被仿制 新产品从上市开始 经历诞生 发展 衰退 消亡的过程 弗农把这一经验事实概括为四个连续的阶段 导入期 增长期 成熟期和衰退期 第一阶段 产品导入期 新产品刚进入市场 在创新企业所在国家及其他工业发达国家里产生逐渐增加的需求 这时期 创新企业占据着技术垄断地位 第二阶段 产品增长期 产品销售量上升 利润迅速增加 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这种新产品 出现垄断竞争局面 但成功的仿制者不多 尚未构成对创新企业的威胁 第三阶段 产品成熟期 新技术开始定型 其他厂商可通过各种技术传播途径较容易地获得产品技术知识 并能生产出异质商品 这使原来的创新企业失去垄断优势地位 第四阶段 产品衰退期 新产品成为标准化产品 更多的厂商进入新产品市场 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降低 成本在竞争中占主要地位 厂商之间展开激烈竞争 最初的创新企业的优势完全丧失 净出口 净进口 美国 世界其他 西欧 产品周期理论和国际贸易模式 1 在产品创新的阶段 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进行 因为这时产品尚未标准化 产品需要不断改进设计从而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 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投入和加工工艺及规格的变化也很大 企业需要同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保持联系 以便迅速了解市场动态 距离市场越近 信息搜寻成本也就越低 这些原因导致生产集中在国内进行 而且此时企业的产品差别程度较高 需求弹性低 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 对于国外的需求 美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出口以满足 2 产品增长和逐步成熟阶段 国内外需求增加 产品趋于标准化 消费者能从不同商标型号的同类产品中进行价格和质量上的选择 产品的需求弹性增加 对企业来说 成本和价格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企业主要是进行长期投资 扩大生产规模 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取得规模效益 由于替代品 仿制品增多 企业的垄断地位被削弱 在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时 企业将日益重视国际市场 由于出口贸易中的运输能力以及关税壁垒的限制 想以继续维护简单的贸易出口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的路子恐怕已行不通了 因此 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即到国外建立于公司就地生产 就地销售 就成为维持原有出口量 甚至扩大出口 保证经济利益的最佳途径 3 产品标准化和衰退阶段 产品的生产技术 规模与式样等都已完全标准化 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已不复存在 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 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 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 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 维农认为 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 对外部条件依赖较小 产品需求弹性高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 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这些产品或是运往国内供应国内市场或是销往其他国家 内部化理论 背景 英国学者卡森 Casson 巴克莱 Buckley 于1976年在 跨国公司的未来 一书中提出 内容 1 市场内部化的原因 市场的不完全性垄断优势论的出发点 最终产品内部化理论的出发点 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的概念 时间长 费用高 谁拥有 垄断优势 争夺的焦点 外部市场交易唯一 定价高保密 效用在使用后获知 难以定价 跨国公司内部交易 2 决定市场内部化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1 产业因素 行业因素 与产品特点 外部市场结构及规模经济有关2 国家因素 国家的政治 金融制度等3 地区因素 地理上距离 文化 差异 社会特点等4 企业因素 组织结构 管理控制 知识和能力等2 3 投资的地理分布1 4 投资的前提条件 第三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这一理论是在70年代末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 Dunning 提出的 系统地反映在他的论文集 国际生产与多国企业 中 该理论认为 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是由企业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这三组变量决定 这三组变量的不同组合决定着跨国公司在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和许可证安排之间的选择 并决定各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类型 行业及地理分布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对跨国公司的整个国际经济活动 诸如出口贸易 直接投资及技术转让等 做出统一的解释 而不仅限于对跨国公司所从事国际生产这一问题的讨论 因此该理论属于跨国公司理论中的综合理论或一般理论 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 企业 所有权 Ownership 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是核心概念 企业优势是跨国企业或公司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或公司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资产 规模和市场等一切有形 无形的综合优势 它包括两类 其一是通过转让或直接投资都能给企业公司带来收入的所有权优势 如商标权 技术专利权等 其二是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实现的所有权优势 例如工艺技能和管理能力等 后一种优势越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就越强 内部化 internalization 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带来的负面影响 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 从而实现企业或公司的全球战略 市场不完全不仅包括中间产品市场 也包括最终产品市场 市场不完全可分为结构性的与知识性的 结构性市场不完全是指竞争壁垒 高交易成本等 知识性市场不完全是指获得生产与销售信息很困难 或交易费用很高等 邓宁指出 在技术等无形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领域 以及在某些自然资源生产加工的产品生产与销售领域 企业对其优势实行内部化 避开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全性可获得最大收益 因此 若内部化优势能使企业获得最佳效益 则就导致对外投资设厂 从事国际化生产 区位优势 Location 是指企业在国外的投资环境较母国有利 区位优势取决于 要素投入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状况 各国的生产要素成本的质量 运输成本与通讯成本 基础设施 政府干预与调节措施的范围和程度 各国的金融状况和金融制度 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类型的差异程度 以及由于经济条件不同形成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物质和经济距离或由于历史 文化 语言 偏好 商业惯例等形成的心理距离等 只有当国外区位优势大时 企业才可能从事国际生产 因此 区位优势不仅决定了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倾向 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的类型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等等 第四节边际产业扩张论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 K Kojima 于70年代中期提出 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特点1 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投资为主2 中小企业为主3 非独资 采取合资非股权安排 I I线 本国 日本 的商品成本线 线 是对方国家商品成本由低到高的顺序线左边的abc产业是本国的边际产业 应该从这些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的结果是对方国家的成本可望降低至a b c 双方的贸易利益扩大 贸易规模扩大 对外直接投资扩大贸易 若与上述顺序相反 从zyx等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 逆着比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就是逆贸易的美国式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结果 其成本虽然会低于z y x 但高于本国的zyx 用国外生产替代本国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 投资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投资周期论 背景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80年代初提出 又被称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动态分析 研究了67个国家1967 1978年间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 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规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内容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倾向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人均GNP0 400 的国家 最贫穷的国家 对外投资净值 人均GNP400 2500 的国家对外投资净值 人均GNP2500 4000 的国家对外投资净值 人均GNP4000 以上的国家对外投资净值 邓宁从动态角度提出了 投资周期论 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人均GNP越高 对外投资净值就越大 为此 它将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资本净输入 资本净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