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724071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家长学校培训(一) 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三种教育都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三种教育形态的结合,才构成教育的整体结构。从人类发展史看,教育的萌芽是出现在原始家庭之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但家庭教育从未因此而消失,仍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上发挥着独立的作用。每个教育对象都首先来自于家庭,首先接受的是家庭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如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特别是作为基础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形成深深地烙印,是很难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弥补或剔除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对社会上人们的交往活动不可能亲身体验,是爸爸妈妈把各种社会思潮及日常社会活动信息带入家中,孩子们通过父母的言谈举止认识周围的事物、了解社会。在近年来关于影响青少年犯罪因素的研究之中,其中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尽不到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责任等,是影响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家庭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和缺失对未成年人构成最直接的影响。一、父母素质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父母素质对子女的遗传和教育作用,决定着子女素质水平的高低。父母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两个方面。自然素质是指人的大脑、神经、体力等生理方面的素质;社会素质主要是人的心理、品德、科学文化、教育素质等,其中生理、心理、品德、文化素质是社会成员都具有的基本素质,而教育素质是作为父母特定角色的特殊素质。1.父母基本素质对子女的影响(1)父母生理素质,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其遗传素质是子女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比如,父母身体素质好,就会遗传给子女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健全的感官,相反,如果父母体质差,受到药物、烟酒的毒害,或者近亲结婚,就会通过遗传导致子女身体素质的缺陷,影响子女的成长乃至一生。(2)心理素质方面,母亲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子女成长的最经常地、广泛的、稳定的因素。母亲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直率、有活动能力,善于和大家共事;母亲过分严厉,子女的表现则往往是逃避或反抗,或胆怯或残暴;母亲处事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子女多表现为撒娇、放肆、神经质、自以为是、缺乏责任心、没有耐力等等。此外,母亲的志趣、生活情趣等也都影响着子女。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经过测试发现,家长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仅占学生总数的11.6%,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高达60%,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孩子的行为问题直接与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关系。(3)文化素质方面,从总体上说,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为子女提供的学习机会较多,在对子女的期望程度、教育方式等方面更具有科学性。文化素质和文化程度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文化程度是指受教育的年限、状况,而文化素质是指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它体现在运用智力的教育过程中,决定着父母的理想、情操、道德水平、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运用。 (4)品德素质方面,父母的品德在子女品德形成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一个人从降生到独立进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孩子对社会的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加上他们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心理上对父母的依恋,就使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容易在子女心灵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逐步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概念。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说: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除了上面说到的基本素质外,父母的教育素质则会更直接地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2.父母的特殊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素质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必须要具备的素质。犹如法官要精通法律,医生精通医术一样,父母要具备教育素质。父母的教育素质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等。这几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父母教育素质的统一体。(1)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父母的教育观念包括人才观(即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即对子女与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儿童观(即对儿童的本身及其发展的认识)、教子观(即对自身、对子女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等),教育观念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以人才观为例来了解教育观念对子女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的普遍心态。在孩子很小时,父母就为孩子精心设计未来,并且为了达到这个期望的目标,努力地 “助孩子一臂之力”。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水平给孩子的学业以很大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越高,则子女对自己的学习成就的愿望就越强烈,其学业成绩也普遍提高。然而当孩子的自身行为与父母的期望发生矛盾时,“就可能招致首先是心理上的相应制裁”。父母期望孩子达到较高的学历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社会现实:那就是就每个孩子自身的状况而言,各有其长处和特点,受高等教育、当硕士、当博士未必都是适合孩子的最佳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们过高的期望以及为了孩子升学所做的一切努力,势必加剧升学竞争,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颇,使一些孩子产生学习压力。根据对儿童的访问及相关资料分析,调查者们设计了9个有关学习压力指标,如:我感到压力很大;我讨厌考试;我不喜欢考试后排名次;我对我的学习很有信心;我对学习感到快乐;我总觉得学习太难;作业太多,我很难做完;我总没有时间玩;我没有时间做我感兴趣的事等等。经统计,分出压力较大的占34%,压力一般的占45%,压力较小或没有压力的占21%。从家庭因素与孩子学习压力的相关分析来看,孩子在家庭中的积极体验越少,学习压力越大。(积极体验包括父母之间关系很和睦;爸爸妈妈很爱我;爸妈很理解我;爸妈很相信我;爸妈总是鼓励我;爸妈为我感到自豪。我在家里总是很快乐等12个指标。)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父母。分析表明,学习压力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人格缺陷。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积极的人格特征有负面影响(持久、成就),而对消极的人格特征有正向影响。(攻击)孩子是否从事家务劳动以及家务劳动的时间,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调查表明,有33.1%的父母表示很少鼓励孩子做家务,现实生活中对孩子的劳动训练更是远远不够的。在谈到不鼓励孩子做家务的理由时,有45.3%的父母说:“孩子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做家务”。此外,有45.3%的父母说“为了学习,我要求孩子减少与别人的交往”;有39%的父母说“只要孩子学习好,孩子的一切我全包了”。在许多父母看来,抓好孩子的学习是硬任务,而能力培养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专家研究分析表明,儿童的家务劳动时间与独立性和勤劳勤俭品格显著相关,即家务劳动时间越长,独立性越强,越有利于形成勤劳勤俭的品德。而家务劳动的缺乏,正是他们独立性差,缺少勤劳勤俭品格的直接原因。(2)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在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中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在家庭中所受教育的效果。具体来说,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情绪传导作用。父母的情绪状况主导着家庭的情绪气氛,并且通过教育方式影响孩子的情绪。良好的情绪状态,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态度亲切和蔼、富有耐心,孩子便有一种愉快感、安全感,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诲。在这样的感情下,才有利于父母将价值观和社会化目标传递给孩子,使孩子顺利地完成学习日常规范和学习生活技能的任务。而父母自身情绪欠佳,心情烦躁,反映在教育方式上则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拒绝孩子的合理要求,或者置孩子于不顾。孩子则会因为内心恐惧,害怕受到惩罚,或不能满足对父母的亲和需求,而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二是性格形成的作用。在孩子性格形成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粗暴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愤怒的情感,也是固执、任性等性格产生的原因;以友好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孩子,往往使孩子富有同情心、与人为善、亲切、天真、善于交际;对孩子过分保护和照顾,孩子往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被动性格明显;对孩子冷漠,便会使孩子形成孤独的性格和行为。三是行为规范作用。对孩子来说,最初的生活经验来自于家庭,他们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最简单的动作,并直接接受父母对他们行为准则的灌输和控制。父母对孩子的教化,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表现出来的。拒绝什么、允许什么、奖励什么、惩罚什么,表明了父母的道德判断及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状况,规范了孩子的思想认识及言谈举止,使孩子懂得善与恶、美与丑;懂得哪些事情符合道德规范可以做,哪些事情与社会准则相违背不可以做。而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同,约束的严厉程度不同,孩子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专家们通过对调查资料进行因子分析,将父母教育方式归为6类,分别是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溺爱型,主要表现为在家庭中把孩子摆在高于父母的不恰当的位置上,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否定型,主要表现为父母经常批评、责怪、打骂孩子,对孩子否定多于肯定,管教过于严厉;民主型,表现为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过分保护型,主要表现经常为孩子安排学习内容,陪孩子做作业,帮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情;放任型,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的独立行为较少了解,不加干涉或过分迁就;干涉型,主要表现为对孩子的日常活动包括看电视、交朋友等限制过多等等。运用调查资料所做的相关分析表明,民主型是理想的教育方式,而其他类型都在不同方面存在问题。也就是说,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否定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最多,最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攻击性强,不利于培养持久性。其次是过分保护型和放任型、溺爱型、干涉型。研究表明,教育方式对子女道德发展也有较大影响。儿童的道德优点大致分为五类即:社会道德、学习努力、独立性、创造性、勤劳勤俭;道德缺点分为八类即:学习不努力、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集体意识较差、缺少独立性、进取精神较差、缺少创造性、勤劳勤俭精神较差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道德发展的相关分析说明:溺爱型不利于培养孩子勤劳勤俭的作风,却助长孩子学习不努力的不良习惯。否定型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的养成和学习努力精神的养成,使孩子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勤劳勤俭精神较差;民主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而且很少有孩子进取精神差、很少有孩子学习不努力的情况;过分保护型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勤劳勤俭道德的养成,同时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放任型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同时是孩子学习不努力、勤劳勤俭精神较差;干涉型教育方式培养的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不努力。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良教育方式是导致孩子道德及人格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3)教育能力对子女的影响教育能力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指导孩子的能力等等。父母教育能力通常是在自身学习和运用家教知识的实践中提高的。在一些父母看来,把劲使在孩子身上,关系到孩子今后的前途,因而竭尽全力为孩子付出。而对于用科学的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则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长期以来,多数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和帮助略显不足。在被调查的父母中,学过“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比例比较低,排在调查所列6类知识的第五位;调查显示,分别有82%和89%的孩子说“爸爸很爱我”、“妈妈很爱我”;而认为“爸爸很理解我”“妈妈很理解我”的分别只有36.6%和48.2%。在调查中当问到“你生活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时,有40%的孩子列举的内容与父母有关。经过对孩子在家庭中的消极体验进行分析(家长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总不让我做想做得事、家长经常不尊重我、我不愿意学家长为我安排的学习内容、家长经常侵犯我的秘密、家长限制我交朋友、家长总是斥责我、经常威胁我、家长经常打我、家长喜欢夸奖别人的孩子),70%的孩子都有消极体验,30%对家庭的消极体验较多。尤其是在被访父母中没学过儿童心理知识的,孩子消极体验达到74.5%。没学过教育知识的,消极体验的孩子达到53%。这说明由于父母教育知识的不足,而表现出教育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孩子对家庭的消极体验主要取决于父母是否尊重孩子的意愿、是否侵犯孩子的隐私、是否经常打骂和威胁孩子以及是否欣赏自己的孩子等因素,而这些正是父母教育能力的体现。综上所述,孩子身上表现出的许多人格、道德、能力方面的缺陷,都可以或多或少从他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所以说,要想当好父母这一角色,必须不断地进行角色学习,否则会直接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家庭教育的效果。今天的孩子和上一代孩子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够表达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看法。事实证明,他们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作为成年人应该意识到,在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中,原先的知识和生活方式的过时和被淘汰是历史的必然,而孩子们没有旧观念、旧模式的束缚,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获得的对成年人进行反向影响的能力亦在情理之中。对此,专家们提出了成年人转变观念,向孩子学习的5点建议:第一, 现代社会应该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在现代社会,社会变迁速度非常快,不仅儿童面临着发展问题,成年人也面临着完善自我,迎接社会选择的挑战。面对未来世界,成人已经不可能再去告诉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因为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已经明白了。所以,当成人和孩子共同面对未来世界时,他们应该是平等的探索者。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两代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第二, 教育应该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在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独有的一种权力,它是两代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一方面是子女可以教育和影响家长,这种教育和影响是自下而上的;另一方面,成年人应当允许孩子对所接受的教育影响作出选择。第三, 成年人应当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按照传统的观点,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他们丝毫无权利可言。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改变这种看法,把孩子当作发展中的独立的人,把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当孩子成为一个能动的权利主体的时候,他们在成年人的眼里才不会是无知无能,可以任人摆布的被动的生命体。他们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成年人才有可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去发现和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第四, 向孩子学习应当是成年人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在现代社会,成年人和孩子同步接触信息,而且孩子们对新事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对他们束缚较少。另外现在的孩子接受社会的压力大,要获得自我发展,对社会的反弹非常大,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其中有很多想法值得成年人学习。向孩子学习并非成年人无能,而是成年人成熟和睿智的标志。第五, 成年人应该看到信息时代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在信息时代,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他们在许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特别是在计算机领域,孩子的才能在儿童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权威,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同他们一起成长。二、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小升初阶段五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是小学阶段的第三个转型期:孩子们将进入生理、心理动荡期,将完成小升初的转型。一、具体表现:学生身心的发展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1.孩子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他们的独立能力增强,放学以后几个同学会自发组织团体活动,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行动方法,带有一些普通社会团体活动特点,而且这些小团体还不会轻易解散。2.孩子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趋向思考选择接受。已有的行为习惯日趋稳定,但对新提出的行为要求则容易知行脱节。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3.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4.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开始注重穿着打扮,自尊心进一步增强,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此外,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不轻信吹捧的话。比如:“你是一个好孩子,应该”这样的话,他会马上反驳:“我不是好孩子,所以”,并且会马上避开。所以,哄骗方法用在五年级学生身上已经无效了。5.孩子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打算和想法,要求自己安排时间和活动。家长最好不要干涉孩子的正当活动。这是家长和孩子在权利和义务方面互相尊重的体现。二、家长要主动做的事情有: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家长要主动保持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倾听孩子的诉说,及时给孩子讲一些生理变化的面对方法,快乐地面对成长,如果自己没有合适的方法,一定要及时向有关老师或教育专家请教。家长千万不能觉着自己是过来人,仍以过去的观念方法来看待现在的孩子,要明白,现在的孩子与家长当年所处的年代不同,所接受的信息广度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教育管理他们的方法,适应孩子的变化。同时也要改变自己的角色,从以前孩子的“主宰”,转换为孩子的朋友、导师。了解教学进度,与主要任课教师保持紧密联系。根据自己孩子的学习特点,学习经历,及时找出不足,和老师、孩子一起商量训练的方法,及时修正,不留后患。小学高年级孩子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也进一步提高,家长要引导孩子在学习上多做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到知识点或题型之间的联系,这样,面对考试难度的增加和知识点的综合,总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应对也一定会越自如。提前了解中小学学习上的差异,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从小学进入中学,在成年人看来,只不过是从一所学校跨进另一所学校而已,但对孩子来说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校园变了,老师、同学全是新面孔,发下的书又厚又多,再加上作息制度不同,活动方式不同,老师教学管理的方式不同,不再像小学教师那样,天天跟班,保姆式地扶着走,初中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些变化中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会给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到自己理想的初中学校参观,了解学校的特点,录取方式和政策,提前为孩子建立目标,帮孩子做好思想准备,可邀请高一级的孩子向孩子介绍中学教师上课的变化,提供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孩子转变学习方式,养成做笔记、及时预习、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暑假时,可帮助孩子对小学的知识查漏补缺,做好知识和学习方法上的衔接。进入初中后,要加强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与老师商讨解决方法,使孩子能及时赶上不掉队。 配合学校、鼓励孩子参加各项活动,增加实践体验感受,这同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有利于孩子迎接更复杂的挑战。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家长在保证孩子的营养外,还应积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使孩子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正常的学习。指导孩子正确交往。家长要通过实例向孩子讲清什么是同学之间真正的友谊,应该跟什么样的同学交朋友。鼓励孩子与同学交往,正确选择朋友。要特别关照孩子不要跟校外不明身份的少年交往。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主动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主动原谅他人的错误,要有大度胸怀。再者,开玩笑要适可而止。一年级学生不懂得开玩笑,遇到什么事都是一种很认真的模样。二三年级学生可以听明白玩笑和一般对话的区别,但是自己不会用,常常张冠李戴。五年级学生嘲弄人的“本事”增长很快,不仅会开别人的玩笑,而且对事情喜欢用“不伦不类”的语气描绘一番,自己创作笑话。有时一句俏皮话开头,后面就会层出不穷,很平常的一件事,到了他们那里则能渲染得天花乱坠。这些引导好了,会形成许多幽默体裁的“作品”。不过,由玩笑引出对他人的嘲弄就不值得提倡。要提醒孩子,不能因为开玩笑而伤害他人的感情。例如身体有缺陷,体胖或着装等。养成完整做事的习惯。五年级学生有能力完整地做一件事,家长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先易后难,彻底完成。如果不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会出现类似虎头蛇尾的做事习惯。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如果说中低年级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家长而做作业,那么,许多五年级学生则是为了不负于同学而积极学习。动力不一样,比照对象变成了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所以他们会非常关心学习成绩。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培养非常重要,让孩子正确对待成绩和缺点、先进与落后,避免把羡慕变成嫉妒,还要注意不能因为一时的落后就灰心丧气,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优秀就骄傲自满。另外,五年级孩子由于自我认识偏差、学习压力、周围评价以及以前问题的累积,最容易出现下面几种心理问题:(1)挫折与焦虑感五年级学生由于有了较强的分析能力,在进入高年级学习阶段时会自然而然地对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回忆、评价。如果有一些不顺利的经历,而且自己无法克服,就会产生过度的挫折感。再者,为了使孩子在上初中时能到更好的学校学习,不少家长从五年级开始便给孩子增加学习力度,使孩子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复习、做题中度过,这些额外增加的题目往往还是偏题、怪题,有些家长还希望通过这种题目设置的困难让学生理解学海无边,要不断进取的道理。殊不知这些题目不仅不能使学生达到家长的目的,反而先使学生体会到不应体会到的挫折感。过度的挫折感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动力,从而引发其它问题,例如,一个五年级女生自述有胸闷、大汗淋漓等症状,可常规检验却查不出任何问题,直至到了心理门诊,被诊断为情绪障碍:原来是班干部选举落选,挫折感扩大、泛化的表现。另外,过度焦虑感也是五年级学生的一个常见心理发展问题,从网上发布的各地学生的焦虑感检出率来看,不同的调查结果不一样,低的7.3%(焦虑感),高的居然到74%(学习烦恼)。焦虑感是一种影响较大的消极情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会引发其它心理疾病,破坏内分泌失调、降低免疫力,产生各种心身疾病。(2)逃避学生的逃避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的逃避,它有多种表现:第一,不愿提及。表现为学生不愿提及自己的学习情况,只要话题一涉及这些内容其行为活动马上改变,好象突然换了个人。第二,不愿行动,或勉强行动。比如上学时磨磨蹭蹭,学习用具准备不充分;参加有关活动时能不参加就不参加,非得参加时被动应付。第三,极端表现。孩子可能会以某种极端反应来表示自己的态度。例如,一位五年级的女孩因成绩不好,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公然在教室里解大手,这种逆反便是逃避心理的一种极端表现。第四,替代行动。替代行动是指孩子在另一种活动中能够体现到成就感,便以该活动替代学习活动。例如,有些孩子在其它活动中通常会异乎寻常地热情,给别人的感觉是“特别能讨好人”,这种异乎寻常行动的对象一般是针对老师和老师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孩子希望这些行动能在老师心中留下好印象,从而弥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足。此外,游戏厅、网吧已成为学生替代行动的另一个重要场所,而学生沉迷网吧也会由原来的替代反应演变为其它心理问题。(3)胆小、恐惧倾向在经常被责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胆小、恐惧倾向等心理问题,有一些学生可能在前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尚能应对,表现正常,只是显得有些胆小、怯懦,进入五年级后,由于过于关注将来的情况,可能会出现因为焦虑而演化出恐惧的特征。另外,由于五年级学生活动能力的发展,他们绝大部分日常活动都不需要大人的监护,因此,生活中的意外事件也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创伤,产生恐惧倾向。值得注意的是,一帆风顺的优秀生在经历挫折后也有可能由于自我认知偏差而产生恐惧倾向,例如,一名五年级学生因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得不好,担心开学后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害怕去学校,慢慢引发了情绪障碍,在第二学期将开学时开始莫名其妙地浑身不舒服。(4)自私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与权利,但如果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就是自私的表现。低年级学生自私的表现是直接的、显浅的,而到了五年级,这种自私的表现形式则是间接的、复杂的,对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个阶段学生给自私行为寻找社会性理由,而它们对这种理由的认同则发展为学生价值观稳定的基础。针对这个阶段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1)引导孩子正确应对学习与生活的挫折我们可通过与孩子谈心交流使他懂得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钉子、各种各样的坎坷。所以,挫折的发生是无法躲避的,我们应该勇于面对。引导孩子回想自己碰到的各种困难,找出它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回忆自己的应对方式和结果,分类比较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导致的结果差异,并总结经验,学会今后如何正确地应对相似的事件。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当遇到突发事件时,要及时疏导,降低孩子的挫折感。这些关注可以从具体行为事件开始(如当孩子考试、竞赛失利、竞选干部失利等),也可以从孩子异常的情绪表现与行为异常的征兆中开始。(2)让孩子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认知调控,就是以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形成新的情感。第二个方面是行为调控,是指通过一些特定的肢体动作来摆脱不良的情绪体验,达到良好的情绪状态。例如,在紧张、焦虑时可以通过深呼吸来实现情绪的稳定。当一个人很苦脑时,可以通过耸肩膀、甩动手臂、吹口哨、做鬼脸等肢体动作来改变苦脑情绪的外在表现,以轻松的情绪表现取而代之。此外,还可以通过想象引导方法来消除消极的情绪。 (3)鼓励指导孩子与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针对五年级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自私、好争功的缺点,结合他们具有较强的行事能力特点,要注意引导他们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通过互相帮助提高自己的技能。指导孩子学会在利益争夺过程中避免互相拆台,发现同学缺点时要真诚指出,而不是以正话反说等方式表现出来,以免出现狗咬吕洞宾的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关心同学碰到的各种挫折,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引导被帮助的孩子正确对待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不能以关心、帮助多少做为交往密切的标准,对同学的帮助要表现真心的感谢,不要对他人的帮助动机妄加推测等。(4)与孩子有效地沟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直扮演着教育并提供生活、学习条件的角色,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会与孩子产生各种矛盾。在一般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几乎都对父母只有索取,没有关心,只有在艰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才容易了解父母的辛苦。而实际上,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况,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都会倾注着大量的心血,只是表现的方式各不相同,期望、要求各异而已。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关爱,加深亲子之间的理解,将会对孩子的人格培养与完善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如何与孩子有效地沟通您是不是有这样的苦恼孩子有话不愿同您讲?而且并不是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在和别的孩子聊天的时候,看起来也挺能说的,可就是有事情不和父母说。而且,如果父母想和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也很难接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首先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信任。交流是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的。谁都不相信谁了,还怎么沟通呢?其次是缺少沟通的氛围。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形成平等沟通的氛围,等孩子长大了,再想形成这种氛围就已经晚了。第三是缺少沟通的方法。有些交谈的技巧不是每个人天生都会的,是需要学习和思考才能掌握和运用的。(一)掌握有效地聆听方式积极倾听实例1:小玉在学校没有选上三好生,回到家里就躲进房里,用力地把门关上。小玉的妈妈发现女儿不寻常的举动,便去敲了敲小玉的门,说“你怎么啦?”小玉没回答。(请问,如果是您的孩子,您下面会怎么办?)妈妈说“我觉得你好像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有点担心,等你愿意告诉我的时候再说,好不好?”吃晚饭时,妈妈问了小玉一声,“今天在学校是不是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小玉停了一会儿,才沮丧地说“我没有选上三好生。”小玉妈妈沟通的第一步做得很好,她没有紧追着小玉问个不停,也没有对小玉的行为感到不悦而破口大骂。相反,她留给小玉一个处理自己情绪的空间,并且清楚地表达了她的关怀。这种做法表现了父母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孩子建立一个安全、温暖的关系。它会让孩子愿意信任你,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如果孩子愿意马上表达他的意见,父母便可以运用倾听、反应的技巧与孩子做进一步的沟通,引导找出真正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如果孩子不愿意马上说,父母也可以缓一缓,视情况决定该如何与孩子谈。当孩子遇到问题、情绪上有困扰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外面所受到的困扰告诉父母,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父母在听到孩子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受伤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接纳不等同于认同,但一定要接纳)让孩子对自己倾诉真情,是每位父母的期望。父母要学会把自己对孩子的接纳表现出来,让孩子感受到它,所以倾听很关键。在和孩子交流当中,比较常见的基本的倾听技巧有4种。1. 消极倾听(沉默)。有时候,父母讲话太多,孩子也会觉得难以将自己的烦恼说出来。如果父母默默地听孩子讲述,可能让孩子的心情放松,感到父母对自己的信赖。但光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因为它很难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2. 酬答式反应。虽然沉默可以给孩子相对宽松的心灵空间,但并没有让孩子觉得父母确实在认真地听他讲话,因此父母不妨用一些暗示,我们称之为“酬答式反应”,让孩子知道事实上父母是在用心地听着。酬答式反应包括身体的动作和口头语言。点头、身体前倾、微笑、皱眉以及其他动作,只要使用得当,就会让孩子知道父母确实在听。口头的暗示,如“怎么样”“真的”“我懂”等,也能表示父母愿意孩子继续讲下去。3. 鼓励孩子说下去。有时,孩子需要鼓励,才会说出他的感受和问题,尤其是在沟通开始时。“我有兴趣听听你对这件事的想法”“能不能详细告诉我整个事情的经过?”这些语言都能使孩子感到鼓励,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把自己的感觉和意见和盘托出。需要注意的是,听者的反应都是开放式的,可以让孩子自由说出问题的任何一面。同时,父母对孩子先前所说的话也不含有评估和判断的意思。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意见得到尊重时,他自然愿意完全吐露心声。4. 积极倾听。这是一种更为有用的语言反应技巧,它要求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父母应采取以下三种行为:倾听孩子的诉说。立即根据孩子所说的情况整理出要点。把孩子所说的以父母的口吻再次向孩子表达出来。如果父母采用这种方式和孩子交谈,孩子会感到父母真正地了解自己,因为他亲耳听到父母这样说的。实例2:正在读五年级的梁静很害怕第二天的数学考试。晚上,她找妈妈谈这件事。妈妈以一般的方式处理时:梁静:妈,我们明天要考数学,我怕死了,真担心会不及格。妈妈:梁静,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过去的考试成绩都是挺好的,对不对?梁静:不错。妈妈:事实上,你的最低分数是80分。梁静:是的,不过妈妈:别难过了,我知道你是怎么回事。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会这样,隔一阵子情绪就会陷入低潮,老是往坏处想。对付的办法就是自信乐观,对自己说:我这次考试一定不会考坏,因为我从未不及格过。往好处想,同时好好用功,我相信你一定会考好。梁静:好吧,既然你这样说,我试试看就是了。显然,妈妈并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她只是提出了一些空泛的劝告和保证。妈妈认为这些对女儿有帮助,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反而成为沟通的绊脚石。女儿在内心也许会说:“这次考试和过去都不一样,妈妈根本就不了解。”现在让我们看看怎样用积极倾听来处理:梁静:妈,我们明天要考数学,我怕死了,真担心会不及格。妈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这次为什么这么担心?梁静:我知道我的数学成绩还不错。不过,这次不同,这学期我们换了新老师,他的讲课方式和原来的完全不同,我不能肯定自己都学会了。妈妈:这次考试你害怕,是因为老师用另一种方法讲课,你就担心学不好了,对吗?梁静:正是这样,我已经复习过3遍了,可我还是觉得有些题不会做。妈妈:难怪你这么担心会考不好。梁静:妈妈,要不你再帮我看看那些题,看看我想的对不对?妈妈:好吧,两个人共同研究,肯定能学会。梁静:妈妈,你太好了!注意,在这段对话中,妈妈并没有提出劝告和保证,而是倾听女儿的诉说,接受女儿的感受,由此知道了女儿的困难所在。这时再提供帮助就容易多了。在运用积极倾听的沟通方式时,父母可能会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孩子不肯说出他的困扰怎么办?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只希望自己处理伤害和痛苦。当孩子不愿意说时,父母就不要强迫孩子讲话。孩子也有隐私,也需要尊重。如果孩子能够独立处理一切,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倾听时,父母能不能提供意见?听孩子讲完自己的感受后,父母可以试探地问:“如果你觉得怎么样?”运用类似的语气说出意见,看孩子能否接受。(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同样重要) 给孩子提意见,但不要强迫孩子顺从父母的解决之道。表面上看,让孩子直接采用成人的建议可以使孩子很快摆脱困境,但有时也会掩盖问题的关键所在。父母要做孩子的顾问,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提醒:积极倾听不是简单的技术。如果父母没有对孩子由衷接纳、谅解并关怀的态度,这种方式就不会有任何意义。(二)允许孩子发脾气。专家认为,父母应当把情绪和行为划出明显的界限。孩子有权愤怒,并且表达出来。但是,孩子没有权利因为愤怒而作出伤害他人的行为,不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伤害。这样可以防止孩子把父母的接纳误解为允许他们不恰当地发泄愤怒。王瑞琪是个比较理性的妈妈。有一次,她儿子做功课时写着写着,越来越不想写,心里觉得很烦躁。于是,儿子边跺脚,边大声嚷嚷:“万恶的老师,留这么多作业。”这个时候王瑞琪就不断地提示自己:“我不能火上加油地要他赶快写完,我应该引导他找出自己的方法来化解这种烦恼的情绪。”于是,王瑞琪告诉儿子:“你很不想写,是不是?”儿子点点头,觉得妈妈真了解他,然后王瑞琪建议说:“如果我是你,我会先挑出简单的字来写。写完一行以后,心里就会觉得非常高兴,你要试试看吗?”儿子回答说:“我才不要那样,我要先把拼音写完,再写生字。”就这样,儿子用他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把功课做完了。事后,王瑞琪也曾向朋友讲述自己的愤怒心情,说当时真恨不得打孩子几下,但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怒气。她认为,孩子的不良情绪也需要被接纳,你不一定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你仍然可以接受他的感觉。实例3:孩子发火是很常见的,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不良情绪,就很容易导致冲突。孩子一回家,扔下书包就大声叫喊:我讨厌王老师!他是个大笨蛋!妈妈:用这种方式说老师,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孩子:他还不尊重我呢,对我大声斥责,毫无道理。妈妈:你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你呢?孩子:我只是找同学借了一张纸。妈妈:你连一张纸都没有吗?自己不准备好有什么办法?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上学之前先检查东西带齐了没有。如果你事先准备好,这些事情还会发生吗?孩子:你走开!妈妈:不许你这样说话。这位妈妈只是一味地批评、质问,孩子当然会更加没有理智。如果父母接纳并回应孩子的情绪和希望,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孩子一回家,扔下书包就大声叫喊:我讨厌王老师!他是个大笨蛋!妈妈:你好像很生气?孩子:他不尊重我,对我大声斥责,毫无道理。妈妈:你一定很生气。孩子:我只是找同学借了张纸,他就发火。妈妈:有这么严重吗?孩子:有时我会忘带东西。妈妈:你也不是故意的,对吗?孩子:下次,我在学校座位里多放几张纸,以后,就算偶尔忘带也会有的用了。妈妈:对,有备无患嘛。那你想想说王老师大笨蛋对吗?孩子:嗯,不对。(三)向孩子表达父母的内心感受。在父母和子女谈话时,如果我们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这些谈话大多是用“你”字开头的:“你不该做这件事。”“你怎么把房间弄得这么脏?”“你怎么总是忘带东西?”如果父母把以“你”开头的谈话改成以“我”开始,情况有时会大不相同。“我累的时候不想玩”“每次清洁好的厨房又给弄脏了,我感到很生气。”在以“你”开始的谈话中,表达的信息是你很讨厌,当然容易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反抗。在以“我”开始的谈话中,只是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你累了的事实是无法争辩的。所以,不容易引起抵抗。父母把事实告诉孩子,同时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放在了孩子身上。因此,父母需要学习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孩子所做的事做批评,这样才能敞开沟通的大门,减少亲子间的冲突。根据经验,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包含4个部分:第一,让对方明确知道什么事困扰着你;第二,困扰的原因;第三,陈述你的感觉;第四,请求协助以便改善情况。简言之,也就是“某事情(行为)我觉得(情感)因为(原因)所以拜托(帮忙)” 例如“你比答应的回家时间晚了许多,令我感到担忧。我直怕你发生意外。”不过,有时候父母自认为很直率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但因心中有气,又使用一些责备的字眼或讽刺字眼,孩子听起来也觉得不舒服。所以,诉说时,请针对不受欢迎的行为,避免使用批判性的字眼。例如“你不该把衣服丢满地”要比“你是这么的懒散又不爱整洁”更容易让人接受。除了以上谈到的具体表达感受的技巧,我们认为父母还要更多地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交流自己对工作和生活的各种感受。中国的父母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以教育者的姿态和孩子说话,但反过来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要求,当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们到了一定年龄便不愿意再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去和同龄人交流想法。同龄人的经历有限,思想也不成熟,他们往往都被同样的问题困扰,相对来说这样的交流并不能使自己得到提高。而父母却因不平等的待遇和孩子失去了交流引导的机会。因此,父母向孩子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会令孩子感到尊重与信任,有助于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这种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时尤为重要。而父母与孩子的这种密切关系是需要长期的有意识地培养的。当孩子们开始询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烦”的时候,做父母的就要认真考虑一下是否和孩子认真谈一谈。如果我们一语搪塞说“没有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吧!”我们就很随便地将孩子对父母的关心推开,孩子所得到的信息是父母如何不关我们的事。正是父母不让孩子有爱心和责任心,日后我们也就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孩子不关心父母。和孩子一起总结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向孩子表述自己的计划与展望,这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生动的人生教导,反过来也是对父母自身的激励。生活中有幸运和坎坷,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的经历,承认自己以往的失败,回顾自己的憾事,对做父母的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会看不起自己,事实上这样做有许多益处,它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自己最可信赖的朋友。(四)发生冲突时,避免说出有伤孩子自尊的话。“我越想越气”,这句话许多人都说过,或者体验过。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心理状态,因为它将事后的阴影无限扩大,使心理失去平衡,而且将日积月累的不快都累加起来,在心头隆起一座愤怒的山。在这样的情绪下,所做的决定和行为都容易偏激,很难保持明智,结果,父母和孩子之间将愤怒喷发到极限。(五)注重学习新知识。当孩子十一二岁时,多数父母会发现孩子渐渐远离了他们,“心事”重重,不再愿意和他们倾心交谈。“天下父母心”孩子不领情,“少年不知愁滋味”总让父母放心不下,这种情况在许许多多的家庭都存在。正在读初中的小文,就不愿意跟父母多说什么,他说许多事情父母都不懂,对他们说话常常是对“牛”弹琴,有闲工夫还不如玩游戏呢。而父母又迫切地期望了解儿女,以便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就可以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到底该怎么办呢?专家指出,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最大障碍时父母不太注重学习新东西,尤其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有的父母观念陈旧,缺乏向孩子学习的勇气。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把学习好、成绩好堪称孩子和自己的唯一追求。因此,父母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其实,孩子有许多比成人强的地方,父母如果抱着向孩子学习的态度,孩子会有一些自信感,觉得爸爸妈妈也欣赏自己,他就会更愿意和父母交流想法。特别提醒的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要有父母去填,不可能指望孩子去填平。在这方面父母不能老是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时刻要清楚自己的观念可能落后。因为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年龄相差几岁的人观念就会明显不同,更何况两代人之间的年龄差距那么大。(六)鼓励孩子要具体有效。近年来,称赞、表扬渐渐多了,可是,那些泛泛的称赞和不恰当的表扬同样让人担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积极鼓励孩子,而不是过多地赞扬。妈妈下班回家后,一进门发现10的女儿咪咪已经把所有房间的地毯吸了,并换了新的垃圾袋。她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她并没有要求女儿这样做,于是对女儿说“你简直太好了,做了这么多的事,都是你自己做的吗?”“都是我自己做的。”“那简直太棒了,我真喜欢你这样。为了表扬你今天的表现,我给你5块零花钱。”(评论)妈妈在这里犯了错误。咪咪主动做了额外的工作,完全是自愿。妈妈对于做的好事大加赞扬,孩子会对自己感觉良好,充满自得,并认为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应当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夸奖,否则她就对自己没有把握。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人时时刻刻站在那里表扬你的。即便你做了很好的事,可能不会有人来表扬你。孩子面对这样的“冷淡”的现实,又会怎样感受呢?他们也许会认为生活不公平。给孩子5元零花钱更加剧了不好的效果。这等于告诉孩子,如果他做了额外的努力,就会得到报酬。这样,孩子会很有意识地期望一些物质奖励。但事实上,我们不会为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件额外的好事受到奖励。即使在家里。如果妈妈因为太忙没有顾忌孩子的努力或忘记了奖励,孩子会怎样反应呢?他的积极性会不会受到打击呢?这就是奖励和赞扬有害处的原因。鼓励与赞扬有什么不同呢?赞扬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是把孩子的好坏及是否爱他与他做的好事联系起来。鼓励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需要做的事上,以及当孩子做这些事的时候,所能悟到的满足和成就感。我们可以这样说“亲爱的,你能够体会妈妈工作的辛苦,愿意帮妈妈分担家务,我很高兴,你真是大孩子了!”这样就把重点放在了女儿做的事情上,放在了她的努力所带来的好的效果上,并没有把事情做得好不好与母亲对女儿本身的价值和情感联系起来。鼓励孩子要避免一些空泛的语言,如“太好了”“了不起”等,要具体地说明父母的内心感受。以下是一些表达孤立的特殊意味的用语,供大家参考:显示接纳的语句:a你处理那件事的方法我很欣赏。b你好像蛮喜欢这个活动的。C你对这件事觉得怎么样?d看你那么喜欢,我也很高兴。E你既然不满意,那你想应该怎样做比较好?表示信息的语句:a你做得到的。B你有进不了。C我相信你处理得了。D我对你的判断有信心。E这件事很不容易,但我想你有办法解决。强调优点、长处、贡献、才能和欣赏的语句:a谢谢你帮我的忙,替我卸下一个重担。B你对真的很有天分!c可不可以帮我一个忙?d你在这方面很有一套,你愿意帮妈妈的忙吗?e今天我过得实在太开心了,真谢谢你!承认努力和改进的语句:a我看的出你真的是花了一番心血才做出来的。B看来你花了不少时间,终于把它搞懂了。C你对这件事挺有心得的。D你在方面真的改进很多了!e你也许不觉得你已经达到目标,但是看看你已经向前跨进了很多!使用鼓励的话时,末尾千万不要加上一个评论,“你做的这件事很好,但是”孩子对批评很敏感,会认为:“原来就是为了说后面那一段话呀。”这样把前面鼓励的效果都取消了。(五)运用建设性批评。批评是最常见的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办法。研究显示:批评是最令人感到困扰的行为之一,没有人喜欢听反对意见,更讨厌被骂。将心比心,一般人也不太愿意大肆批评别人而引起冲突。因此,专家们认为,“建设性批评”才是解决冲突的最佳途径,以下几点供参考1.批评的内容对事不对人。不论你在怎么想帮助孩子,要想借着指正之便,顺便指出他人格上的缺陷,都很难如意。父母不要说:“你真是不负责任,碗总是洗不干净。”而要说“你昨天洗的碗,有几只碗上还沾着油腻,这样不太卫生。”父母指责孩子“不负责任”可能会被他当做人身攻击,会挑起他的防卫心,而模糊了事件的焦点。毕竟,我们的目的是要他改正过来而不是卷进一场“他是否具有责任感”的大辩论。2.不要滥用一般化的语句。父母要一次针对一个问题来谈,避免使用“从不,总是”等一般化言词。因为这样的语言容易使孩子觉得你对他一向看不顺眼,而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下面是一个很好的批评模式:当你(描述具体事件)我觉得(描述自己对这件事的感觉)我希望(表达希望对方改变的具体行为)我相信(肯定彼此的关系)。例如,您孩子有个习惯,常常不跟您打招呼就用您的东西,因此您有时候会为了找东西而浪费不少时间,您可以跟他这么说:“如果你用我的东西而忘了通知我,就会让我为了找那个东西而中断其他工作,白白浪费不少时间,我希望下次你拿我的东西时,能告诉我一声,或留个便条。这样对我们两人都方便。”3.代替批评。一般批评都是指向孩子的问题行为,代替批评的方式是先肯定孩子已经完成的正确行为,然后再提出还需要做的部分。例如:不要指出还没有做完的,“怎么还有两道题没有做完?照这个速度,你永远也做不完了!”而是,先说出完成的部分,再说需要做的部分,“你已经做完一半以上的题目了,只剩下两道题目了。”父母可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客观地指出孩子如何做的更好,这就要先相信每个人都是优点多于缺点,这样才有能力改进缺失,这也是“建设性批评”的真正意义所在。家长朋友们,人们因为相互不了解,所以会有产生许多误解。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只有学习一些有效地沟通技巧,才能使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更加顺畅。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知道,仅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