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建议.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68427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的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文综地理高考新大纲解读及二轮复习建议2006年高考文综地理新大纲解读(一)、06年地理学科新考纲的变化2006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做了局部调整和文字上的修订。地理科的考试内容从内容的覆盖面和能力要求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动。1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改动:删减了超出现行教材的非地理性的内容:对大纲中表述不统一的部分进行了改写,使各部分的内容表述更加一致,更加明确;对个别次级标题进行了改写,使之能够概括其下的具体考试内容。2具体说明如下: 将自然地理部分“2大气(2)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的运动”中的“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中的“水平”二字删除。改动后为“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使得大纲中关于气温的两个部分的表述比较平衡,前面是“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后面要求的则是掌握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比较没有改动的文字表述,现在的表述更为简洁、准确、全面了,避免了原来的表述似乎有不要求掌握气温垂直分布状况之嫌的问题。 纠正了自然地理部分“2大气(4)天气、气候与人类”中的一个印制错误。即在气象灾害的表述中,“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大气”是“大风”之误。更正后为“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 对自然地理部分“3海洋(1)海水的性质和运动”中表述不全面的地方给予了补正。即原来的“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给人一种似乎不要求其分布的错觉。改为“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自然地理“4陆地(1)陆地的组成要素”不能涵盖下面的全部内容,存在纲目与细目不尽一致的毛病。在其后增添5个字,成为“(1)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比原来的表述有所改进。 自然地理“4陆地(3)陆地资源和地质灾害”的第一个细目的最后4个字“资源问题”,过于笼统,将其更改为“人类对陆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使得大纲的该部分要求明确具体,便于掌握。 人文地理“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的第一个细目“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与工业采用术语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存在不统一的问题。故采用术语表示,改为“农业区位因素”。 此外,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中,将“非选择题”改为“综合题”。因为“综合题”能更贴切地表示试题类型。3考纲和考试内容的变化代表着命题人的思想,要引起高度注意: 如:2005年考纲地理内容变化的10项内容中高考显示了5项 增加了地球运动速度(角、线):北京文综地理第4题显示。 增加了锋面气旋:北京文综地理1题出现。 增加了气温和降水的日变化、年变化:全国文综卷2显示。 增加了等深线、水下地形,全国文综1卷显示。增加了人口再生产四类型、两分布:北京文综显示。(二)、地理考试大纲及试题的再认识 1获取和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1)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包括: 文字信息提供信息的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出现的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图、表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所以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的基础资料,还包含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包括地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类型,如地图提供的信息有: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和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表格信息指以表格形式呈现的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单位等信息。 (2)近年来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呈现的特点: 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为了引导跳出教材进行复习和教学,避免对教材死记硬背,地理试题中提供的地理信息逐渐脱离了教材;即使出现教材中已有的信息,也不直接给出来;如果信息中涉及考生未学过的概念或原理,试题中也会给出解释,使提供的信息不会对解题产生障碍(如可燃冰问题、长江口水中叶绿素含量问题、气象经济问题)。教材之外的信息或是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基于合理的假设、推理,都是以一定的能力考核为目的而提供的。多以地图、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相对于文字表述来说,以地图、图表形式提供的信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地理试题多以这种形式提供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够考查考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信息的情境化情境化的信息既能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查的目的,也增添了试题的趣味性,使考生在紧张的解题思维活动中可适当舒缓情绪。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试题中提供的信息往往很简单,而且可能隐含了一些信息,使得信息不完整。这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考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需要考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一般来说,无论是文字或图表,对解题无用或无关的信息必须删去,因为任何多余的信息都可能对考生解题形成障碍或干扰。提供组合信息同一试题中(多为非选择题)可能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组合信息,一般考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或考查跨学科知识的综合。逐步给出信息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考生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完成探究,有时前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后一问题需要的信息。 (3)通过审题,对试题信息进行概括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各种特征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时间特征如某一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或某一时间段等。其他如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结构、联系,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等地理特征信息。(4)在准确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审题时一方 面要能获取所有信息,避免因忽略某方面信息而影响解题;另一方面要对每项信息有准确的把握,避免因理解偏差而误解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使解题出现偏差。例题(略)。2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1)试卷中,试题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是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阅读材料、各种数据、表格、地理景观图片、地理示意图、框图等形式来表达。无论何种形式,都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所谓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即在认识和接受试题形的基础上,能迅速地理解试题设置的情境和设问中提出的问题,与头脑中已储备的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2)针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知识点的考查,表现形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折线图、理想大陆示意图等类型。解题要领是:把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的特征,就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并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建立正确的联系。(3)针对区域产业活动与产业联系知识点的考查,如产业结构的演变,表现形式有: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三角形图等类型,。只要掌握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质,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值和就业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t,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不管试题中出现哪种形式,都能正确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4)针对能源结构的考查,试题表现形式有:表格、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流向图等类型。实际上,只要掌握能源利用经历了木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的多样化时代等几个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特点;能源的流向;能源安全等基本知识点,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能将试题设问与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题(略)3描述和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解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和阐释,意义完整。(1)本项要求在地理学科中可以具体为:能够使用地理基础语言地理学科的术语来正确表述地理事物和现象,准确地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包括: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必须掌握足够数量的地理基础语汇,即地理学科术语,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能恰当地选取和运用这些语汇说明问题。主要指地理基础名词和短语、地理基本数据、基本地理图形语言等。它们具有常见性、多用性、稳定性和独特意义。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主要指:从试卷上提供的信息中解读出定量的信息并加以应用;要熟记一些终生有用的地理数据,包括:绝对数据、相对数据、比例数据、顺序数据等。 (2)描述和阐述事物的基本类型举例有关地形图的读图题,是最基本的也是经常出现的试题。如考查对地形部位的认读,识别、区分(鞍部、山谷、山峰、断崖)各种地形,首先要能从等高线的形态中正确表述,同时还要运用地理术语来加以描述。在比例尺换算、方位的表述等问题中,则要求能够根据图形语言,进行必要的转换或计算,定量地进行相关的表述。有关经纬网和晨昏线的题目。解题关键在于正确表述晨昏线和经纬网相交的现象,能够把地理现象的形象图形语言和地理术语相结合,是解决这类试题的关键。如试题给的是5月,就应该能判断地球上北半球将要进入夏季,昼长夜短,越向北的地方,白昼越长,这时如果看到的是晨线,它就相对于经线向左偏(晨线的右侧是昼半球,向左偏说明白昼长),如果看到的是向右偏,那么一定是昏线(昏线的右侧是夜半球,向右偏说明黑夜短)。这就是解决日期、时间、昼夜、季节等有关问题的重要基础。 (3)理解是描述和概括的前提,描述和概括则是理解的表现和证明。要能够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图示等方式,描述和说明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 (4)描述和说明的案例如: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垂直结构、地壳的演变、地球上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水的循环和各种天气现象、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城市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 4、论证和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综合性思维。(1)论证问题的基本要求要用确切、已知、较低层次的事物或者规律来说明尚不明确、未知、较高层次的问题。地理的主干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论证地理问题的坚实基础。(2)有了宽广的地理知识和理论,还要能对地理概念进行准确、快速的区分,这是运用判断、归纳方法的前提。如:时区与区时、震级和烈度、含沙量和输沙量、天气和气候、恒星日和太阳日、水位和水深等。(3)要在头脑中建立“思维地图”,并且有足够的控制性地理事物,即最基本的点、线、面状事物的组合。例如:在地球这个宏观的思维地图中,两极、赤道和其他特殊的经纬线是最基本的点、线状地理事物;叠加于其上的大洲、大洋则是线状边界圈定的面状地理事物。(4)表达观点的用词清晰准确,要熟记和深刻理解地理术语,层次和逻辑关系紧凑。语气简洁,这需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语文基本能力和地理能力的体现。二、2006年地理专题复习建议 (一)今年高考考什么?高考的重点在哪?(温故知新) 1文综四年地理选择试题分析归类: (1)第1 4题均为时区计算、地球运动知识运用等知识 (2)大气、气候知识每年均有、时常有综合题 (3)洋流、盐度、河流、地质经常出现 (4)工业、农业、城市区位一选择、综合重点 (5)环境、热点问题选择、综合的重点内容 2突破36题文综四年36、40试题分析归类: (1)地图、地质、地形类知识每年均有 (2)大气、气候知识每年均有、分量最重 (3)海洋知识经常出现 (4)工业、农业区位一重点,多为跨学科综合(5)区域热点一综合重点(二)如何提高地理专题复习的效率(1)空间定位区域综合(2)纲举目张构建体系世界十二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征、成因、鉴别特征、典型分布区。世界各大洲缺少的气候类型及原因。各大洲典型气候类型分析:亚洲一季风气候、欧洲温带海洋气候、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南美热带雨林气候、北美温带大陆气候。不具分布规律的气候类型分析(3)注重对比重组迁移(4)关注热点分类透析 文科综合的最大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而这些中心问题多是近期社会热点。但如何处理热点,把热点问题与相关知识有机联系,知道它要考什么?它能考什么?是我们下段复习应高度关注的。主要热点问题分类:A中国(松花江水污染,三农问题,青藏高原开发,中部崛起,台湾问题,资源跨地区调配,红色旅游,国土整治)B世界(大西洋飓风,中美,中日,中印关系,巴勒斯坦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朝鲜问题)C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三)、对地理基础知识的重新组合 1季节更替与事项变化 2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 3区位因素与布局评价 4资源分布与地区调配 5区域特征与开发整治 6环境问题与持续发展 7焦点地区与热点问题 8图像判读与图表分析(四)、进行科学备考,提高复习效率1在活动中明确高考要求2在参与中整理基础知识3在探究中理解命题意图4在思考中熟悉解题思路5在联系中构建思维线索6在应用中提升学科能力7在交流中加深基本观点8在体验中稳定迎试心态三、相关材料:一、第二轮、第三轮复习方略1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融会贯通在第一轮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第二轮复习时应以专题为主,面向高考,抓重点,对教材大胆取舍。应重点复习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o2总结规律,掌握基本原理,找出特点,训练解题思路,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解题能力重视知识体系的构建,又不能忽略形成能力的知识体系,地理学科在考试大纲中有10项能力要求,历年试题均有体现,且层次逐年提高。如地图能力、地理计算能力、地理概念与原理的运用能力、地理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对热点问题与地区区域的分析能力、地理变式图像的判读能力、典型环境问题的说明分析评价能力、学科知识的联系综合能力、审题与解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知识迁移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象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的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要在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山洪、泥石流、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3根据地理学科特色的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和表的归类,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概念,提高读图分析能力进人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提取有效信息,处理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等值线的判读等值线是用来反映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示意图,是反映某地理事象在一定地域内存在和发展的规模、范围、等级或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地图。主要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等降水量图、等pH值线图、等太阳辐射线图等等。作图能力的培养地形剖面图,冷锋、暖锋与天气图,大气的运动(尤其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全球性大气环流,气温、降水图、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地球公转轨道图等等。运用“地理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图表题是地理学科特色,也最能考查考生的能力,一定要加强读图的训练,建立图表意识,首先将课本上的基础图表读懂,摸清规律,同时要敢于训练一些新颖的图表题,如判读地图,变化地图等能力。历届高考,地理表述的标准答题基本源于教材,加大表述能力的训练,是考生备考的重要环节,表述训练并不是死记硬背课本中的文字,而是理解记忆,将课本的语言,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在答题时准确、透彻、到位。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对学生空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整体思维观的形成。对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洋、大洲、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究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对这十条重要经纬线的分析,在脑海中会形成完整的经纬网和掌握地球运转时线与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只有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多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强化对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地理的本质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只有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才可在自己的大脑里储存大量的图像信息。4灵活运用原理,学会知识重组,知识迁移根据考试大纲的变化,考生在复习阶段的策略应有所侧重,主要学习方向不是机械再现知识,而是侧重于学会筛选和运用地理知识、原理、规律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线索,形成有条理的解答思路。不同知识的重组,相同知识的归纳,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 5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又回到课本源于课本是指第一轮复习,按初中、高中一章一节地复习,立足书本,训练到位,不留死角,持续的时间长,讲练结合。具体的时间安排因人而异。高于课本是指第一轮复习后,用专题的形式,初中、高中的知识融为一体,将内容相关的章节,放在一起复习。设计为14个专题:(1)地球和地图。此专题重点讲解等值线图,等高线原理,识图和绘图,地理区域定位,如经纬网绝对定位,利用区域特征,主要的地理事物相对定位。(2)宇宙环境和时区、日界线。此专题重点讲解自转、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的特征,日界线(0时所在经线,180经线),区时的计算。(3)大气环境与水旱灾害。(4)海洋环境,陆地水,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水污染及治理,跨流域调水和节约用水。(5)陆地环境。重讲地质灾害及关联性。(6)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国区域地理、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7)能源及利用,石油价格的波动与中东局势、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开发。(8)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9)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10)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1)人口与环境。(12)文化与文化景观,旅游活动。(13)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重点讲解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方面的内容(历史2005年高考考纲也提到),中国的周边环境。(14)初中课本中“世界地理”部分内容。回到课本是指第二轮复习之后,也可以认为是第三轮复习吧,做几套高质量的地理单科试卷和文科综合试卷。有选择地做练习题,大题量的题海战术和高难度的生题型训练往往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应该在归纳整理每个知识单元后,选取典型题目来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通过理解命题意图,弄清楚答案的来龙去脉,做到思路清晰。提高答题技巧和应考能力。考生须认真审题,注意图文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确定空间位置,落实区域范围,审读每个设问,明确问者意图,第二步要精心组织答案。方向要明确,原理要用准,条理要清晰,逻辑要分明,语言要规范,书写要清晰工整。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如审题,答题的规范性,组织语言等方面,要求知识点又回到课本中去。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优化课堂教学,同时做文综试卷也是为了训练考生合理利用2个半小时的时间,和注意思维的转换。 6地理教材的处理 重点放在高中二本必修教材,其次是高二(第二册)的选择教材和初中的地理课本(初中的地理课本,重点讲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对于高中第一册的选修教材,选其重点(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和成因,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师要研究新大纲,尤其是要研究新考纲。 7答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 高考评分细则的制定是便于阅卷老师操作。文综的每道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踩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另外,高考阅读采取流水作业,老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 8在复习时要研究高考试题,做、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培养思维能力必须做题,但做题要选择一些科学、规范,又有相当思维力度的试题来练,尤其要做近几年的文综(含地理单科)高考试题,做题时,要认真审题,试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都是解答问题的必要条件,细心审题,不放过任何细节,充分利用图象或文字中的每一信息,要想到所学知识的掌握方法,要深入思考,不断变换设问的形式、角度,开拓思维,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2006高考展望 (一)紧扣考纲 紧扣考试大纲所包括的范围内,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重视基础,重点放在阅读资料,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比较区域差异,对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过程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绘制和设计地理图表,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解释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经济、人口、环境等与地理有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城市交通运输和城市环境问题,交通运输网中的线、点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区域因素;区域定位。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明确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认清区域中主要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及其形成原因,从地理特征中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加深对我国区域地理特征的理解。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二)突出重点 高考地理学科重点如下: (1)宇宙、天体、天体系统、晨昏线、太阳高度等概念、特征,昼夜更替的原因和意义,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周日视运动。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太阳辐射的特征及对地球的影响,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根据锋面的移动判断天气变化,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征,根据气候图表分析气候类型,降水的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 (3)洋流的成因及世界洋流模式,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海洋的环保问题。 (4)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过程,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 (5)对地图的考查力度在逐步加强,本部分内容中提到的图表都要认真复习。 (6)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布局和主导区位因素,农业的主要分类。 (7)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发展变化,企业发展的特点。 (8)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原因等。 (9)地形、河流、气候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资源、交通、军事等因素与城市区位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及异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等。 (10)环境问题的防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1)世界海陆分布,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12)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主要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3)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注意本部分内容为历年高考的重难点,每年的变化都不会很大。复习时,大家可以根据内容比例、题型比例、难易程度比例,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采具体分配复习时间。如:假设你是一个优等生,自己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目标是上重点大学,那么你在难题的复习用时上就应该比一个目标是上一般大学的长。 (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重视热点,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地理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隐性和显性介入,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反映通过题目的内涵实现。中国近海,中国的贸易,中国的重大成就,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新技术的应用对地理学的影响,遥感、互联网的发展,GIS的应用,物种入侵和物种减少,食品安全,安全生产,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和谐社会,生态旅游,城市化问题与建设新城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绿色小区建设,气象灾害与泥石流、山洪爆发,南水北调,工业反哺农业,热点地区有:中东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巴尔干半岛、土耳其海峡、朝鲜半岛、台湾省、欧盟东扩,生态环境脆弱区(北非很典型),重要的交通要道,青藏高原阿里地区,汉水谷地,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青藏铁路,东盟(泛湄公河的开发,泛亚铁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三、高考复习五步曲 有的同学总结自己的复习经验,把自己的复习过程归纳为“复习五步曲”。 (一)、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 (二)、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三)、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捡“渣子”。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五)、“翻饼烙饼”。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题不二错”。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复习中也要培养对材料兴趣。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高考不是单纯考知识,更是全方位考素质高考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是全方位的素质考验,时代需要开拓型、竞争型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求知识博、能力强,还要求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心理素质高。(一)、影响解题的心理因素应试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测验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在情绪、动机、定向及思维方式。情绪是人们对某种事物(外部的,内部的刺激)的态度的反映,如满意、高兴、喜悦、爱慕等,反之如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好的情绪表现心情愉快,思维活动积极,思想活跃;反之心情沉闷,精神抑制等。因此,我们说好的情绪对心理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思维活动起促进作用。不同的动机对应试者的行为有着直接影响,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考试动机是“尝试”,在应试中表现出没有韧性和毅力。(二)、应试过程的心理障碍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着应试前的学习、复习和备考,而且过分焦虑会在应试中难以消除所带来的紧张、焦急、恐惧等;持久的焦虑又会损害应试者的正常心理活动,甚至导致心理疾病(攻口焦虑症),常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这对应试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严重者还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心理过分紧张怯场。所谓怯场,是指应试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现出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心理学家研究,主要是应试者有着强烈的动机,但由于准备不足也包括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有些研究表明,动机过强会使反应效果变坏。2情绪低落丧失信心。在应试中由于应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成绩不好,都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缺乏韧性,现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这里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在高校招生考试中,如第一节课考试试题难度较大,会对第二节考试中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3,外来“刺激”对心理带来的干扰。在解答试题过程中,应试者要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回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是在试题词语的作用下,暂时神经联系又恢复的过程。突然外来“刺激”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其结果影响测验进行。人们对突然刺激常说“吓死我了”、“吓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就是这个道理。在考试中如有人突然大声喧哗,考试秩序混乱,附近传来噪声等,都是“刺激”的因素。 4偶发事项对心理带来的惊慌。在应试者缺乏思维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事项、事件,会使应试者惊慌失措,Jb理紧张,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由于高考强大的作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考生在考前出现一定程度的考前焦虑是正常的。目前,我们的重点在于讨论如何消除考试焦虑,但不应过头。考生在考前一点也不紧张,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上考场也是绝对不能发挥出较高水平的,所以考生应保持适度的紧张心态上考场。 高考前应做哪些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会倾诉当你为考试而坐卧不安,担心焦虑时,不妨将你的感受说出来,让他人与你共同分担,一个忠实的听众能帮助你减轻因紧张带来的压抑感。此外,你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出一定的“忧虑”时间,随后再去解决。千万不可郁积在心,使压抑情绪潜滋暗长,最终忧虑成疾。(2)调整认识要调整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高考与以往大大小小的考试并没什么两样,反倒较为科学、客观和公正。一般来说,只要准备充分,考出好成绩是没有问题的,完全没有必要将其神圣化而为此担心忧虑,整日忧心忡忡。另外,还应转变成才观念,转换对落榜的认识,上大学深造并非是唯一的路,成才的道路千万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需要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不仅仅大学生是人才,落榜者只要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照样可以成才。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自然会坦然面对考试,消除紧张与不安,做到“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由我定”、“我已尽了力,考不上也问心无愧”、“考上最好、考不上仍有路”,而不会再为考不上便无路可走而焦躁不安、心烦意乱。(3)保持适当的动机一般人也许认为,学习动机愈强烈,学习的积极性愈高,学习的效率也愈佳。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时学习动机过于强烈,学习效率反而会有所下降。这与人的情绪紧张、焦虑有关。学习活动中低限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过度紧张,往往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上大学的动机过于强烈,那么进入考场,便会因情绪紧张而产生“怯场”现象,降低了记忆和思维效率,以致连平时较为熟悉的题目都回答不出来。当然,如果对考试抱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获胜的动机,也是考不好的。正确的作法是,保持适当的学习和考试动机。只有当学习动机的强度处于最佳水平时,才会使学习活动产生最佳效果。(4)努力学习之余,学会休闲紧张、繁重的复习难免有时会使人神经紧张、精神压抑,此时,最好能暂时丢下书本漫步于户外,看春华秋实,听蝉鸣鸟啼,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从而达到调适紧张心态的目的。 (5)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心境英国教育家斯宾认为“健康的人格寓于健康的身体”,只有保持身体健康才会保证心理健康。有许多精神紧张、压抑者通过体育锻炼,出一身汗,精神就轻松多了。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呼吸性的锻炼,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为这些活动让人肌体彻底放松,从而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因此,繁忙的学习之外一定要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 (6)学会自我调适心理考前应做到心态平和。要平衡心理,就应学会调适心理的办法。学点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是大有益处的。下面介绍两种最简单的心理调适法。一是学会自我深度松弛。如经常在考前进行这样的练习:在全身深度放松的情况下,想象考场的紧张情境。首先出现最弱的情境,重复进行,慢慢便会在想象出的任何紧张情境或整个考试过程中都不再体验到紧张焦虑。二是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暗示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通过自我暗示,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考前面临紧张的考场,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消除焦虑,放松身心。下面介绍最简单的一种方法:首先,取坐姿,把背部轻轻靠在椅子上,头部挺直,稍稍前倾,两脚摆放与肩同宽,脚心贴地;然后两手平放在大腿上,闭目静静地深呼吸3次,排除杂念,把注意力引向两手和大腿的边缘部位,把意念集中在手心;最后,你会感到注意力最先指向的部位慢慢地产生温觉,然后逐渐地扩散到手心全部。这时,你心里可以反复默念:“越是静下心来,两手就会越暖和。”这样,睁开眼睛,你会感到头脑轻松、清爽。 进行自我暗示时,必须牢记“五大原则”,即口中默念的句子要简单有力;要正面积极(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说“我不要失败”,虽未言失败,但这种消极的语言会将“失败”的观念印在你的潜意识中。因此,你必须正面说:“我要成功。”);要有“可行性”,避免与心理产生矛盾与抗拒;默诵或朗诵自己定下的语句时,要在脑海里清晰地注视意象;要把感情贯注进去。 (7)不断进行自我激励激励即激发、鼓励,使人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 下面介绍六个自我激励步骤:1在心里确定你希望考出的分数。2、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花多少代价去换取你想得到的分数。3规定一个固定的日期,一定要在这日期之前把你要做的做完。4拟定一个实现你理想的可行性计划,并马上进行。5将以上四点清楚地写下来,一定要白纸黑字。6不妨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