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8663564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4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文化与性别差异》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文化与性别差异 陈瑞chenrui108 女权主义运动促进了性别差异的研究 性别差异一方面是由生理差异造成 另一方面 文化对男女差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文化与性别角色 一 性 性别 性别角色的概念性 sex 通常指男女之间在生物特性和生理上的差异 最主要是生殖系统的差异 包括生理的 荷尔蒙的 生化方面的差异等 性别 gender 指社会文化对适合男性或女性特定行为模式的一种划分 也指个体所知觉到并承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的心理状态 这一概念主要从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的角度区分男性和女性 性别角色 genderrole 是由一定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 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特征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社会生活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一套模式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当个体的行为符合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社会就会予以赞扬 否则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二 文化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1 家庭环境婴儿出生后与家庭成员 主要是母亲和父亲 的接触是社会化的第一步 儿童可能以父母的行为作为观察学习以及模仿的榜样 也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有关性别的知识 态度和信念 父母的抚养方式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的影响 孩子还未出世 父母就按照社会流行的性别角色价值观 对孩子的性别怀有期望 孩子一降生 就因性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父母对男孩的教育是期望型的 着重于教授他们如何获取成功以及控制自身情绪的方法 而对女孩子的教育是保护型的 总是向她们给予较多的保护 兄弟姐妹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也有一定作用 Mchale等人 1999 的研究发现 与只有女孩或只有男孩的家庭相比 同时拥有男孩和女孩家庭中的儿童 他们的性别角色分化更显著 Mchale认为 在只有女孩或只有男孩的家庭中 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性别角色的劳动 如男孩洗碗 作饭 女孩修理电器等 而在既有男孩又有女孩的家庭中 父母会更 严格 的按照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对待儿童 2 同伴从3岁起 儿童便能够给人们的性别贴上标签 开始更愿意与同性别的儿童玩耍 这种偏好在接下来的几年不断增加 到了小学 儿童在校50 60 的时间是与同性别的儿童在一起 男孩之间由于竞争性更强 群体内易形成层次关系 女孩与男孩的玩耍方式截然不同 因此不易与男孩形成同伴关系 女孩如果被男孩群体接受 她同时被女孩群体接受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 当儿童表现出跨性别角色的行为时 男孩会受到同伴更严厉的批评和取笑 而女孩群体内则没有这样苛刻的规则 有研究还发现 在大学四年 同伴的影响能够改变女性和男性的性别角色观念 由苛刻的 传统的观念变得更中性 更具变通性 3 大众传媒Gerbner等人提出的大众传媒的培育理论 CultivationTheory 认为 媒体为社会塑造了一个规范 人们认为真实世界也应像这个规范描述的一样 从而通过模仿等方式与这个规范达到一致 有研究表明学前儿童一周花费大约30个小时看电视 一年观看大约20 000条广告 同时 成人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在儿童电视节目中表现出来 男孩通常被描绘为有权力的 机敏的 有志向的 富有竞争力的 而女孩通常被描绘为羞怯的 胆小的 热情的 感情丰富的 安静的以及有吸引力的 幼儿在看电视的过程中 会以其中的人物为模仿对象 将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系统中 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一个较宏观的因素 它能够通过作用于以上三种中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 美国人类学家马格丽特 米德指出 在两性之间没有普遍的或近乎普遍的人格 相反 是社会文化导致了两性间各种各样的气质差异 米德对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 即山地居民 阿拉佩什人 河边居民 蒙都哥莫人及湖边居民 昌布里人进行研究发现 适合男女的角色形态因其文化形态不同而迥然不同 三个部落中 昌布里部落社会有明显的性别分化现象 表现出阴刚阳柔 即 女人掌权 重实际 冷酷 是主要的经济支柱 男子纤柔 多愁善感 在修饰仪表及艺术追求上消磨时光 蒙都哥莫部落社会中无论男女 一律表现出强暴和具有竞争性 表现出刚毅 凶悍的性格 这个部落也是凶残的食人肉部落 而阿拉佩什部落中 男女具有相似的温和 合作与母性 一律表现出温柔 平和的性格特征 三 Bem对性别角色的跨文化研究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有关性别角色的研究 测验都建立在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对立的假设之上 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 性别角色的维度是单一的 男性化 女性化是一个维度的两极 个体的性别角色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 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 1964年 Rossi提出了 双性化 概念 即 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 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1974年 Bem根据这个概念 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 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它包括男性分量表 女性分量表和中性干扰量表 研究结果显示 男性分量表与女性分量表得分的相关很低 支持了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是两个不同的维度这一假设 Bem还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四个性别角色类型 男性化类型 女性化类型 双性化类型以及未分化类型 在Bem量表基础上 钱铭怡等人编制了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 CSRI CSRI引入了负性量表 共包括五个分量表 男性正性量表 女性正性量表 男性负性量表 女性负性量表以及中性干扰量表 研究发现 男性被试中 双性化类型最多 女性化类型最少 女性被试中四种类型相差不大 该研究与Bem1975年的结果相比 各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全体被试和女性被试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 但男性被试分布差异显著 主要表现在男性化类型和双性化类型上 男性被试中男性化比例明显低于Bem1975年的比例 而双性化的比例明显增高 研究还发现 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相关不高 这与Bem的研究一致 说明男性化与女性化是两个独立维度 但引入负性量表后 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负性量表 女性正性量表与男性负性量表有负相关 图1三种可能的性别图式 二 文化与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 genderidentity 即性别同一性 指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识的程度 它包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受的程度 性别同一性包含了个体对自己性别的认识 肯定和接受这一心理过程和状态 而性别角色更像一个文化范畴 它包含了那些被一定文化认可 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特征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个体能够表现出性别角色行为 但这并不代表他有良好的性别同一性 反之亦然 一 性别认同的理论解释 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 在性心理发展的口唇期和肛门期 男女两性儿童的发展是相同的 均以母亲为爱的对象 因为喂养 抚爱 保护孩子的大多是母亲 所以无论男孩和女孩都会对其母亲形成依赖性认同 正因为如此 当他 或她 想起母亲时便觉得舒服 为了尽可能接近母亲 孩子会采取母亲的一些特征 态度和价值观 以避免可能失去其母亲 到了性蕾期 孩子逐渐意识到身体构造上的差异 男孩有阴茎而女孩没有 当孩子分析这一事实时便引发了不同的认同机制 男孩渴望得到他的母亲又惧怕父亲 他开始明白如果他不接受父亲的警告 停止与其父竞争母亲的话 就会遭到阉割 当他发现女孩没有阴茎时 这种想法就变成了真正的恐惧 于是他认为女孩 坏 因而才失去了阴茎 为了避免这种惨局 男孩开始对其父亲认同 此种认同是防御性的 故称为防御性认同 而女孩的情况则不同 她没有阴茎 因而不惧怕被阉割 但这时她也注意到了这一缺陷 结果便产生了自卑感 认为女性不如男性 并羡慕男性及其阴茎 女孩认为生一个孩子将可以弥补此种缺陷 此种愿望强化了她接受女性的性别角色 增强了她对母亲的依赖性认同 于是便日益长得像其母亲 总之 在弗洛伊德看来 两性差异是在性蕾期开始发展的 男孩接受男性角色是出自防御性认同 他认同攻击者父亲 以逃避报复 同时也能像父亲的替身一样享受母亲的爱情 反之 女孩则无需采取防御性认同 并继续维持其依赖性认同和自卑的自我形象 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 性别认同的发展得益于经验的积累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 模仿获得两性的行为模式 标准以及对特定事件的预期 除了直接观察和模仿行为本身 儿童还可能观察他人或自己特定行为带来的结果 从而达到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作用 班杜拉 1986 指出 性别行为主要受自我调节机制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最初 儿童对性别行为的调节是以社会认同为基础的 随着性别角色的发展儿童从以赢得社会认同为标准的外部调节逐渐过渡到以个人标准为基础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的调节由对性别行为的自我监控 关于个人标准和环境的行为判断和自我评价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组成 另外 自我效能感也对性别行为起重要作用 个体通过选择有利于开发潜能和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的环境来影响自己社会化的进程 儿童的性别认同作用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 和蔼亲切的人要比其他人更容易被孩子认同 成人控制孩子环境的权力也影响认同作用 在母权占优势的家庭中 女孩以母亲为主要的认同对象 孩子对自身和所模仿的对象之间的类似性也影响认同 一般说来 孩子对其和蔼能干的父母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 主要认同对象是同性别的父母 许多学者认为 孩子的认同基础是父母的地位 父母的反应以及孩子本人对父母反应的内化程度 3 认知发展理论 1 Kohlberg的认知发展理论LawrenceKohlberg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性别恒常性对儿童性别认知发展的作用 性别恒常性 genderconstancy 是指基于生物属性基础上的永久性的特性 它不依赖于一些表面特征 如头发的长短 服饰等 性别恒常性是儿童模仿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模仿的结果 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 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性别恒常性由三种对性别理解的不同成熟度组成 即性别同一性 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 2 3岁的儿童获得性别同一性 能够分清自己和他人的性别 随着对性别理解的成熟度提高 儿童在4 6 7岁期间获得性别稳定性概念 知道性别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6 7岁的儿童开始知道性别也不随一个人的外表 服饰和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已获得性别一致性概念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 并不存在严格的年龄界线 性别认同的发展 始终与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相联系 按照发生认识论的模式来看 对同性性别角色行为的认同 并以此行事就会获得积极的自我感觉 这是个体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一种努力 也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努力 因此 性别角色概念的获得与行为表现 不是外界环境作用的结果 而是儿童自身的内部动机作用的结果 儿童参与了自身的社会化过程 并按社会规范的要求 自己选择了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 性别认同的过程 以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看来是儿童主动的适应环境的过程 这与社会学习理论的有关观点完全不同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性别角色行为的获得过程中 来自外部的强化及观察 模仿学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 儿童为了得到奖励 或为具有示范者一样的社会能力而实践某种行为 由此才取得与自身性别一致的成人的认同感 即 为得到奖励或社会认可是因 获得性别认同感是果 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来看 儿童首先意识到自身的性别 并与之认同是因 因而必须按此性别角色行事是果 即支配个体按性别角色行事的是对性别的认同 性别的认同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方式及对自身评价的性质 2 性别图式理论代表人物为Bem 这个理论包含了社会学习论及认知发展论的特征 同时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它不要求获得性别恒常性 仅要求掌握性别认同 孩子认识男女性别的能力被看做是性别图式开始发展的必要条件 Bem指出性别图式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图式 它是发展中的儿童在学习他所处的社会文化所定义的那种男性 女性 的过程中而形成的 二 性别认同的文化多元性问题1 西方文化中的跨性别认同跨性别认同指的是个体采用另一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 甚至认同自己是另一性别的心理状态 这类个体通常被叫做 第三性 在某些文化中 第三性遭到拒绝和排斥 被认为是性别认同障碍 而在有的文化中 这类人被接受甚至受到尊敬 大约130个部落的美洲土著居民都是 双性人 其中男性多于女性 他们采用在我们看来是另一种性别应有的行为方式 居住在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印地安人中的祖尼人认为 一个人的性别和应有的行为方式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学习而习得 虽然男性和女性都有一个特定的行为模式 但个体没有必要循规蹈矩 祖尼文化接受跨性别认同的行为 例如 男性穿女性的衣服 从事女性干的工作以及同一个男性结婚等 Trexler认为 在这些文化中 人们鼓励甚至要求男孩成为 双性人 一些拉丁美洲的土著文化要求 不管子女的生物性别如何 父母应选择子女的性别角色以及塑造他们的性别角色发展 第三性 还出现在印第安文化中 他们被称为 hijras 这些男性选择了女性性别角色 他们被施以阉礼 作为对女神的崇拜和敬仰 在印第安文化中 hijras被看作具有女神的能力 他们能给妇女带来生育 但是 他们不能有任何性欲望 虽然这样 却有男性性伴侣 甚至与他们结婚 现在 hijras开始寻求并获得更多的权力 他们宣称 政治不需要你的生殖器 而只需要你的头脑和正直 2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纺织文化与女性性别认同在传统的社会生产中 无论是哪一种社会生产方式 女性均与纺织相依相伴 紧紧相连 以至纺织等同于女性在生产中的性别认同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也如此 尽管各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步履不同 生产方式 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高有低 男耕女织也是普遍社会生产分工的写照 纺织与女性的性别认同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傣族社会中婴儿出生7日后 要由家中的老人主持祭耙家神 其祝词中寄寓着长辈的种种希冀 对女孩的希望中有 织布是行家 的词句 而对男孩的希望则 犁田是能手 并且其祭品中也明析出男女性别的差异 若系女孩则在祭台上放纺织工具 盐巴和饭团 永宁纳西族女子举行 穿裙札 时 亲友们赠送的礼品中一般都有纺织工具 这也是对女子成年后善纺织的一种期望 云南苗族对婴儿胎盘的掩埋有性别之分 阿盂 人则将女孩的胎盘埋于织布机下或灶塘边 具有明显的性别角色期望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 纺织历来都是少数民族女性份内的工作 不曾听说有男性纺纱织布之例 一些有关纺织的禁忌中也严格恪守着女与织这一界域 哈尼族社会中严禁男子织布 认为男耕女织是天经地义的分工 在傣族社会中织布机历来被视为是女人的专用工具 平时严禁成年男子乱坐乱动 若织机坏了 男人修理前还需先念一段咒语才可动手 苗族女子织布时严禁男性从经线上跨过 三 文化与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 genderstereotype 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形成的相对简单 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它对社会认知有着强烈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主要涉及社会对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态度和信念 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着人们对男性 女性特征的概念化和类别化 并形成态度和信念 这些信念又能够作用于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 心理学家发现 性别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男女普遍认为男性化比女性化更优越 并由此产生性别角色偏见 一 性别刻板印象的跨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不同区域文化对男性化和女性化有着不同的理解 1990年 Williams和Best研究了30个不同国家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 包括北美洲 南美洲 欧洲 亚洲 非洲及大洋洲 他们从Gough等人编制的形容词表中挑选出300个形容词 让被试按照这些词语与男性和女性特征的联系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发现 30个国家的被试都一致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显著不同 其中6个形容词在所有文化中都被认为是男性特征 即敢做敢为的 adventurous 有统治权的 dominant 有魄力的 forceful 独立的 independent 男子气概的 masculine 以及坚强的 strong 3个形容词在所有文化中都被认为是女性特征 即多愁善感的 sentimental 顺从的 submissive 以及迷信的 superstitious 表8 1100个超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形容词 Williams和Best分析发现 与女性特征相比 男性被认为更活跃 更坚强 但是对于某一性别的社会赞许性却存在文化差异 在日本 南非和尼日利亚 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显得更积极 而意大利 秘鲁以及澳大利亚的结果却相反 此外 研究者还以人类的15种需要为基础 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他们发现 在所有的文化中 统治 进攻 自我展示以及成就的需要与男性特征相联 而养育后代 寻求帮助 顺从于人与女性特征相联 另外 不同地区文化对男性和女性刻板印象的差异程度不同 荷兰 芬兰 挪威和德国被试表现出对男性 女性刻板印象差异最大 而苏格兰 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被试对男性 女性的刻板印象差异最小 从宗教角度看 盛行新教的国家比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对男性 女性有更大程度的刻板印象差异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程度的男性 女性刻板印象差异 另外在那些女性参与工作比例较低的国家 男女性别刻板印象差异更大 对此 研究者认为 经济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能会减少社会对两性认知的偏差 从而减少男女刻板印象的差异 在后续研究中 Williams Satterwhite Best以及Inman加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性别意识变量进行再分析 发现 在那些经济发展较慢 思想较保守的 等级划分较分明的国家中 性别刻板印象的差异程度更高 那些崇尚和谐与平等的国家 性别刻板印象的差异程度较低 对男性化的社会赞许性也更少 并且传统的性别态度和性别意识程度也较低 Williams和Best还对性别角色态度进行了跨文化研究 性别角色态度 genderroleattitude 指人们对两性在行为 活动及任务等方面的平等程度的知觉及所持有的态度倾向 是性别刻板印象的重要组成成分 在Williams和Best1990年的研究中 14个国家的大学生填写了性别角色态度量表 该量表包含同一维度的两个极 即传统性别主义和平等性别主义 前者的主要内容是 按照社会规范限制女性的行为 把女性限制在权力 地位低于男性的位置 而后者主要反映了一种平等和谐的观念 即男女平等 任何一方处于支配地位都是不恰当的 研究发现 荷兰人 德国和芬兰人的性别平等观念最强 而尼日利亚人 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的性别平等观念最差 美国和加拿大的性别平等观念处于两者之间 在所有文化中 女性在平等性别主义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 另外 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 女性参与工作比例较高的国家 信仰新教的国家 大男子主义程度较低的国家以及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在平等的性别主义上有较高的得分 Williams和Best解释 国家经济的富裕和个人主义倾向使得女性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教育和工作 这是与传统的性别主义相违背的 但它反作用于社会的意识形态 使其逐渐形成平等和谐的性别主义观念 除此之外 Williams和Best还研究了性别刻板印象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被试是来自14个不同国家的大学生 任务是在300个形容词中选出最能描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词语 结果发现 所有国家的被试所描述的现实自我的性别分化的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即男性的男性化高于女性的男性化 女性的女性化高于男性的女性化 但对理想自我而言 所有被试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加男性化 二 男性化国家和女性化国家研究Hofstede从更宏观的角度研究了国家或某一种文化的性别角色态度 Hofstede使用纸笔测验收集了超过116 000个被试的数据 这些被试分别来自40个不同国家的IBM分公司 问卷的题目涉及工作价值以及理想工作包含的因素 Hofstede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得出文化的四个维度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Collectiveness Individualism 男性化与女性化 Masculinity Femininity 权力距离 Powerdistance 以及不确定回避 uncertainavoidance Hofstede发现 典型的男性化国家包括日本 美国 德国和墨西哥 个人和社会推崇成功 痛恨失败 典型的女性化国家包括北欧的一些国家 如芬兰 瑞典 哥斯达黎加以及泰国 这种文化强调社会关系 对失败更宽容 Hofstede认为 美国是属于一个比较男性化的社会 然而 最近的一项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 美国社会男性化的程度很低 被归类为一个性别较为平等的社会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男性化的社会 Hofstede使用的男性化 女性化与Bem提出男性化 女性化不同 前者指整个文化的性别角色态度 是一种文化特点 而后者指个人的性别角色分化 文化的男性化 指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区分程度 男性被认为是坚韧的 决断的 看重物质成就的 女性则是谦卑的 软弱的 关心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的 在男性化社会里 两性的社会角色分化比较明显 各自承担着传统的社会与家庭角色 文化的女性化程度指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重叠程度 男性和女性都是谦逊的 温和的 关心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的 而在女性化社会里 两性的性别角色出现了部分整合 即男性进入了女性的世界 女性也承担了部分男性的角色 三 性别刻板印象的纵向比较研究李国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人类性别意识的变迁 他指出 在原始社会 男女两性和谐相处 两性关系是一种原始的伙伴关系 这种关系从中国神话里女神同其它男神并存就能够看出来 这是一种自发的 单纯的 潜意识的性别意识 是人类性别意识的初始状态 当母系氏族出现后 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演变为第一次性别歧视意识 这时女性的地位位于男性之上 当进入农业经济社会后 男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以及财产的主人 女性逐渐沦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 相形之下 女性卑微低下 愚昧软弱 男尊女卑 男主女从 男强女弱的性别歧视便成为这个时代的共识 这是人类性别意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进入工业经济社会后 人类的性别意识又发生了一次巨大变化 这就是女性从男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郭爱妹和张雷从微观的层面回顾了西方性别角色态度的研究 指出70年代以来西方的性别角色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大量已婚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 雇佣和教育上的性别平等已有法律保障 女性已经在寻求更高的教育机会并大量进入传统的男性领域 对女性与男性在家庭与社会中必须扮演不同角色及拥有不同的权利的传统观念已明显地减弱 人们的性别平等意识越来越强 Spence和Hann比较了1972 1976 1980及1992年于德克萨斯大学所做的研究 结果表明 时间越近的样本 性别角色平等态度越强 而且在所有的样本中 女性一直表现出比男性更具有性别平等的态度 Twenge分析了1970 1995年间对美国71个大学样本所做的研究 结果也表明 女性的性别平等观念越来越强 四 中国人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张德对小学生 中学生及大学生性别偏见的研究发现 各民族被试倾向于高估男性和低估女性 李美枝采用评定中国人格特质形容词的方法对台湾大学生进行测查 发现男性项目主要由工具性特质组成 女性项目主要包含体恤特质 工具性特质有助个人事业成就的发展 体恤特质与事业发展的关系较少而与亲密人际情感的发展关系较大 钱铭怡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 中国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仍与我国传统性别观念相符 即认为男性更能干更优秀 女性情感更细腻 男性在权力动机 抽象思维 成就动机 冲动性 适应环境能力 领导才能等11个项目上胜过女性 女性在善解人意 顺从 虚荣心 受暗示性 重感情等7个项目上胜过男性 性别刻板印象存在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的影响大于个体性别角色的影响 但有研究发现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性别角色态度仍存在差异 Chang等人对中国香港 重庆与美国进行的跨文化研究表明 对工作角色的性别态度 美国人比中国人的平等意识更强 而对家庭角色的性别态度 中美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美国男性与女性持有较为相似的性别平等观念 两性差异不明显 而中国两性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但从总体来说 女性对于家庭与工作角色的平等态度都比男性强 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文化与地区差异 Chia Moore和Lam等人发现 中国男性的理想职业包括厨师 教师 艺术家以及音乐家 而这些职业在美国却更多的与女性化相联系 Sugihara和Katrurada发现 美国文化中的男性化特征 如独立的 决断的以及自食其力的 在日本文化中并没有出现 而且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 日本的社会文化都不鼓励这些个性的养成 这正如Nisbett所说 亚洲文化是一种高度的集体主义文化 它崇尚家庭与个体的紧密维系并鼓励个体担负义务与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