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地理教材回顾必修二.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63117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高考地理教材回顾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高考地理教材回顾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高考地理教材回顾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2人口与城市1、人口增长模式:人教版和湘教版均将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类,即原始型、过渡型(人教版的传统型)和现代型。鲁教版将过渡型又分为传统型(加速增长阶段)和过渡型(增长减缓阶段)两种。原始低增长阶段: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处于这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原始型)。加速增长阶段: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死亡率迅速下降,使得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这一阶段出现在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一般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开始进入这一阶段,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家,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传统型)。增长减缓阶段: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开始减慢,人口的平均寿命继续上升。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有:社会和家庭观念开始变化,有多子女的大家庭向少子女的小家庭转变;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事业的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等。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传统型)。低速增长阶段:主要特点: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减小,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已开始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同时,人口的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进入这一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低低低(现代型)。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人教版认为目前已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湘教版认为正逐步向现代型转变,鲁教版认为目前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但无论怎么说,我国目前的低增长都是国家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结果,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型,一旦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极有可能反弹。世界人口增长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青少年及儿童的比例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赞成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新加坡、韩国、古巴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已进入现代型。(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发达国家已进入现代型,其中匈牙利等国出现负增长。就整个世界来看,目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3、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人口迁移:就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是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减。通常居住地的改变要有一定的时限,短期旅游、参加会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流动,通常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2)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因素分析: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满足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受天然食物的吸引,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的吸引或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引起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1519世纪的世界人口迁移(即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从“旧大陆”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居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即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有:政治原因: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经济原因是主要原因,如外籍工人。战争引起的如国际难民(阿富汗、巴勒斯坦等亚洲难民,前南斯拉夫的波黑难民以及中部非洲的难民等)。灾害引起的环境移民(因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无家可归、被迫迁居,以及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化或遭破坏,无法在当地生存而被迫外迁的人。此外,由于某些大型工程建设,如我国的三峡移民也属于环境移民)小结: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是造成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3、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人口容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既能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又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和未来发展能力的情况下,某一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人口合理容量即一个地区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最早是从经济或福利角度提出的,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理想的人口规模。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4、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其中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住宅区城市中分布最广泛的功能区,有些城市出现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原因)。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点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分布在交通干线旁的城市外围。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上述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是一般情况,实际上城市功能区在空间分布和组合上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地域结构模式,代表性的模式有: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三种模式。未来城市是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城市中心是广场等公共市政设施(鲁教版)。(3)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古代西欧以教堂为中心,中国以皇宫和衙门为中心,近代以来城市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未来城市是田园城市,以人为中心。5、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因素(如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形成);(2)经济因素(地租和付租能力的差异);(3)社会因素(如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区的分化、唐人街、大学城等)。 6、城市服务功能: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不仅服务于城市本身,还服务于城市以外的地区,但通常没有固定明确的界线。7、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提供的服务项目越多,级别越高,城市数量也越少,两个城市间的距离也越大。8、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1)城市化的过程的三个阶段(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初期阶段(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 30% ,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 30% 后,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后期阶段(成熟阶段):当城市化水平达到 70% 以后,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又趋于缓慢或停滞。(2)二战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发展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的原因: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现代化高速交通和通信事业的发展等。)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城市发展不合理。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导致耕地面积减少。(2)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热岛效应等。(3)改变城市水的运动,产业和人口大量集中于城市,造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水资源短缺,甚至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而导致地下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4)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大城市迅速膨胀,出现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重点是此问题,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0、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建筑的影响上,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外国文化与人口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初婚年龄小,加快人口增长;初婚年龄大,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高会降低出生率。宗教对人口的影响: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中国文化与人口主要表现在对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方面的影响。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早婚早育有利于人口增长,晚婚晚育可以减缓人口压力。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多育多子,增加人口压力,只生一个减轻人口压力。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有利于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有利于人口迁移,从而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11、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直接改变自然面貌:如草地开垦为农田,森林砍伐后变成耕地,修筑梯田等。过度使用导致生态退化:如过度的开采和渔猎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减少、生态平衡的破坏;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等。农业技术的采用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如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等。对策:发展生态农业。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修建工厂直接破坏自然面貌:如砍伐森林、改变地貌等。大量使用资源和能源导致资源、能源供应紧张。大量排放废弃物导致环境污染。注意:高新技术产业也会产生污染,如固体废弃物污染、辐射污染、噪声污染等。对策: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如气候(南方甘蔗)、水源(绿洲农业)、土壤(茶)、地形(青藏高原上的河谷农业)。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城市周围的城郊农业)、交通运输(海南的反季节蔬菜)、政府政策(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劳动力(亚洲的水稻种植业)、土地价格(城郊的花卉、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资金(工厂化农业)。技术条件:冷藏、良种、化肥、机械等。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水稻种植业:特点: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形成条件: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混合农业:特点:农场内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地肥力,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种植业和放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在时间上可以作到忙、闲错开,这样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农场主可根据政府的农产品政策和市场需求,灵活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经济收入比较稳定。形成条件:地势平坦;草原辽阔;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商品谷物农业:(1)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2)形成条件:(以美国中部平原为例)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3、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土地(首钢从北京迁往河北曹妃甸)、原料(鞍钢)、动力(湖南、贵州等省的有色冶金)、水源(京津唐工业污染源不足)、交通运输(宝钢海运)、劳动力(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宝钢)和政府政策(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等。4、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鲁尔区:区位因素:丰富的煤炭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水源充足、靠近西欧广阔的市场、离铁矿区近。衰落原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经济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硅谷: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地位:美国以至世界电子工业的中心。发展变化: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等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班加罗尔、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苏格兰等新兴工业区区位因素:科技和人才(首要因素)、高速现代化交通、优美环境。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区区位因素:日本国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沿海优良港湾有利于进口原料,输出产品。5、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例如:热带地区原始森林的滥砍滥伐,人类在获取木材和耕地的同时,使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会引起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例如:大量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广泛使用杀虫农药,会导致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6、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7、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如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长,工艺复杂,各道工序之间衔接密切,有关的车间或工厂必须分工协作,形成连续的产业链。因此钢铁工业各个工厂往往有规律地布局在一起,从而形成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再如纺纱、织布、印染等工厂,也会形成密切的协作关系。8、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和贸易。9、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庆、宜昌、武汉和南京);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不断地延伸和扩展(如石家庄、郑州);现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输时代,城市分布灵活多变。(2)交通工具的变化与城市空间形态:步行-马车时期(规模小而紧凑),火车-电车时期(星状),汽车时期(多层次星状),高速公路时期(立体化、城市群)。(3)株洲城市形态受铁路的引导,铁路成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10、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1)商业网点可以是作为商业中心的城镇,也可以是城市中的商业街。就前一种情况来说,沿主要交通线可以形成许多商业中心,如长江中下游沿岸、京广、京沪铁路沿线等。又如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山区因为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动摊点;平原地区与之相反。就后一种情况来看,城市中交通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如北京解放后铁路客站迁往东单附近,加强了王府井的区位优势,王府井成为北京的三大商业中心之一。近年北京环路的建立,在环路沿线出现了大型批发市场。南京中央门汽车站的建立使中央门附近成为南京的商业中心之一。(2)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广阔而发达的经济腹地;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人教:分为采集渔猎(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革命后(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四个阶段。人地关系主要思想有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来讲,生态破坏是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更新速度,环境污染是人类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具体原因: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盐碱化: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土地荒漠化:过樵、过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度捕猎、生存环境破坏。气候变干:植被破坏。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居民燃烧化石燃料排出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如汽车尾气。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农村使用化肥农药等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等),人为原因:毁林、人类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酸雨: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臭氧层变薄: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氯氟烃化合物等消耗臭氧层物质。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与人地关系的协调(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人教、鲁教:生态持续(基础)、经济持续(条件)、社会持续(目的)。湘教:发展的内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人教、鲁教)。鲁教还有阶段性原则。(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人教:公众参与、工业上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农业上的生态农业。湘教:控制人口、转变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我做起。鲁教:人口战略、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稳定战略(发展)。4、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中国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坚持以人地伙伴论思想(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积极参与、配合各种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w.w.w.k.s.5.u.c.o.mwww.ks5u.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