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谢双玉.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8581345 上传时间:2020-03-30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5.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谢双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教案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谢双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教案三: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谢双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谢双玉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Tel 02763678996 13035113882E mail xieshuangyu 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教育 一 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二 三 环境教育计划的制定 四 内容提示 五 环境教育的内容 环境教育形式与方法 一 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二 环境教育的作用 三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教育 一 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国民福利的提高以国民收入增长为前提 而反应国民收入的当代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牺牲环境 掠夺自然资源的之上 具有不可持续性 人口 世界人口密度 1995年 印度 中国东部 中欧人口密度最高 水资源 世界各流域人均淡水供给预测 2025年 1995年23亿人 总人口的41 淡水供给低于1700m3 a 其中 17亿人淡水供给低于1000m3 a 处于严重缺水状态 到2025年 缺水和严重缺水人口将分别达到35亿 48 和24亿人 石油资源 世界各国石油储藏指数 2004年 预计所有国家到2100年前 石油储藏将全部被开采 能源 中国情况 各部门能源消耗比例 1999 中国能源消耗相对趋势 1971 1999 中国年均海洋捕鱼量 WorldResourceInstitute http earthtrends wri org maps spatial maps detail static php map select 201 theme 1 中国总水产量 1984 2001 水产 中国情况 海洋污染 全球海洋富营养化海岸的分布 WorldResourceInstitute http earthtrends wri org maps spatial maps detail static php map select 201 theme 1 海洋污染 赤潮 厦门2007年4月 2001年 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7次 累计面积达15 000多平方公里 比2000年增加49次 增加面积约5 000平方公里 其中 浙江海域发现赤潮26次 累计面积近7 000平方公里 辽宁海域发现赤潮17次 累计面积2 800余平方公里 上海海域发现赤潮2次 累计面积约1 400平方公里 江苏海域发现赤潮4次 累计面积约1 200多平方公里 广东海域发现赤潮14次 累计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 中国各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1999年 水污染 太湖水华 工业污水 居民生活污水 农业灌溉污水 金相灿认为 目前太湖水质处于劣 类 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化 水体已形成 藻型生境条件 在春末 夏秋季温度 光照适宜时 太湖就会出现大面积 大规模的蓝藻水华 这一现象即使在努力控源治理的条件下 可能还会延续3 5年甚至更长时间 年间差异可能存在 但这种大趋势暂时无法改变 大气污染 2004年全国降水酸度分布 引自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垃圾污染 一 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人类不合理的行为方式 大量生产 大量消费 大量废弃掠夺式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 不顾及环境影响的工业 农业等生产方式 只顾个人享受的生活 消费方式 废弃物的不恰当处理方式 国民不合理的生活和消费方式造成的周遭环境的污染 生态的破坏严重影响着自身的健康和子孙后代的福利水平 人们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且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 需要进行环境教育 影响公民的行为方式 进而通过公民的努力 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当代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 对其进行环境教育意义重大而任务艰巨 一 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保护有赖于每个公民的努力 二 环境教育的作用 利用各种途径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各种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各种后果 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 将中小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内化成自觉的行动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而改善和改进我们的生活环境 两型化行为的培养 为建设我们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 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性 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际环境教育的启蒙与诞生阶段 战后至70年代 1 1949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成立 并建立了专门的教育委员会 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教育的发展 2 1970年英国建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 美国颁布世界第一部 环境教育法 美国内华达州卡森市福罗里达学院召开 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会议 3 1971年 美国成立全国环境教育协会 立足美国研究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 4 重大国际会对环境教育的推动1972年6月5日 16日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会议通过并发表了 人类环境宣言 宣言 强调教育的作用 正式确定环境教育名称 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的产生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了国际环境教育规划署 IEEP 开展资料收集 出版环境教育通讯 连结 进行理论交流和传播 加强各国师资培训及帮助各国的环境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等活动 同年 贝尔格莱德会议 促成了第一个政府间的环境教育国际声明 贝尔格莱德宪章 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 它成为国际环境教育的纲领 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的正式确立 1977年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 前苏联 发表了 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宣言和建议 标志着国际环境教育达到第一次高峰 三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国际环境教育的巩固阶段 上世纪80年代 1 1980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世界自然基金会 出版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2 在环境中的教育 理念盛行 欧洲出现自然学校 3 1987年前苏联莫斯科召开 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 进一步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三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与环境教育新取向 1992年 现在 2002年南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再次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人民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意味着将环境保护列入课程 而且意味着促进经济目标 社会需要和生态责任之间的平衡 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 被视为是落实该会议各种执行框架的最主要根据 2007年第四次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在印度举行 讨论了环境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作为最重要的问题的作用 并强调与其他几个学科或组织合作的重要性 三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1 萌芽和起步 1973 1983 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环境教育工作随之起步 2 发展阶段 1983 1992 1983年我国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1991年 国家教委制定文件 要求在地理学科中加强 人口 资源与环境 的国情教育 三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3 深化和扩展 1992 现在 1992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肯定了环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995年提出了从1996年到2010年15年间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01年国务院发布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2002年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 为中国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 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 三 学校目标 四 学生目标 美国的 环境教育法 1970年 最早提出环境教育的概念 所谓环境教育 是着眼于人类同其周围自然的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 为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人口 污染 资源分配与资源枯竭 自然保护 技术 城市与地方的开发规划等各种因素对于整个人类环境究竟具有何等关系的一种教育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 1983年 环境科学卷 环境教育是指 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 了解环境问题 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 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 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 生态与环境学概论 环境教育是指 为了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包括增强环境意识在内的科技文化素质 对人们进行环境科学知识 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伦理道德知识的传递和实践 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 IUCN 环境教育是人们为了解和认识人类 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必须接受的技能和认识方面的教育 环境教育是一个认识环境价值和澄清人类与环境关系概念的过程 它必须贯穿于人们制定环境政策和形成环境行为准则的过程之中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概括有的学者认为 环境教育就是普及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 培育学生的环境意识 道德以及利弊 改造 调控 类比和优化环境能力的教育 有的学者则认为 环境教育亦称生态环境教育 它是指将生态学知识 生态环境的知识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 使其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且通过加强对生态学 生态环境知识和学习和教育 培育起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念 并树立起较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延伸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 自然环境科学知识环保宣传活动课外实践活动 绿化学校 为了环境的教育 综合环境素质教育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意识环境价值观和态度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 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行为目标 关注理解 伦敦大学英王学院卢卡斯的环境教育模式图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引自 祝怀新 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教育出版社 2005 pp23 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 在环境中教育 经验亲近 态度行动 个人综合素质 祝怀新环境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 培养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从而以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积极参与到保护与改善环境 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活动中 为环境 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一 什么是环境教育 引自 祝怀新 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环境教育出版社 2005 pp28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学校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国际研讨会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 1970年 美国内华达州 是发展一定的技能和态度 这是理解和鉴别人类 文化和生物 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必须的因素 环境教育还促进人们对环境质量问题作出决策 对本身的行为准则作出自我约定 经典 的界定 贝尔格莱德宪章 1975 促进全世界所有的人意识并且关注环境及其问题 并促使他们个人或群体具有解决当前问题 预防新问题的知识 技能 态度 并推动和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 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 宣言与建议 1977 使个人和社会团体理解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复杂性 造成这种复杂性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 使他们获得知识 价值信念 态度和实用技能 以便能以一种负责的和有效的方式参与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管理环境质量 学校环境教育政策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 2001 促进学生对作为整体体系的环境的理解 发展他们的态度与技能 从而有助于实现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 学校环境教育指引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 1999 促使学生毕生都关注环境 而且具有远见 并为他们做好准备 使能就环境保护作出有见识 合理和实际可行的决定 同时身体力行 致力缔造一个能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 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1 建立环境教育体系 实施环境教育 1 建立环境教育组织机构建立由校领导分管的分工明确环境教育组织机构 三 学校目标 2 制定环境教育方针制定符合和谐社会理念的环境教育方针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且还要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模式 例 日本熊本县免田町立免田小学对于低中年级 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 认识自然的状况 培养学生积极理解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态度 对于高年级 培养学生认识理解与环境相关的事物 因果关系 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 生态系统的一员关注环境的态度 三 学校目标 3 确立环境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环境教育方针 分阶段 分层次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定相应的环境教育目标 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的推进中小学环境教育 三 学校目标 4 制定环境教育行动计划根据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置的环境教育目标 制定对应的环境教育行动计划 5 实施环境教育行动计划 6 检验 评估环境教育计划实施情况及其效果 三 学校目标 2 自身的环境保护目标和行动计划 1 学校环境保护目标资源节约目标 废弃物排放和再利用目标 环境卫生目标 环境培训目标等 2 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环境培训计划落实到可行的教师 学生 教学等行动中 3 检验 评估计划执行情况执行后的效果评估 三 学校目标 环境意识和态度目标 应树立的环境观点人是动物界的一员 其生存和健康依靠环境 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存在于一个世界 与自然和睦共处对人类 对环境都有益 我们必须考虑全人类的利益 有效地使用资料 生产系统的生产力是有限的 无限地开发给人类将带来贫困和毁灭 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人类造成的 保护环境也是全球人类的共同任务 四 学生目标 热爱大自然并尊重自然万物 对自然的亲近感理解自然 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环境科学 环保法律知识目标必要性 基本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 是学生科学认识和把握生态系统的基础 是人们掌握解决环境问题 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基础目的 使学生理解人与环境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认识人类行为的可能环境后果 四 学生目标 环境技能目标发展学生具备认识 分析和尝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具体为 交际技能 能够清晰地 简洁地阐述一个环境问题 口述 撰写有关环境的观点和思想 及相关的文学创作等 计算技能 收集 分类 分析或统计有关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技能 解释统计结果 学习技能 了解 分析 解释和评价不同来源的有关环境的信息 组织和规划环境改善项目 解决问题技能 鉴别环境问题 分析传授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 形成解决问题的设想 社会技能 与他人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四 学生目标 环境行为目标 参与目标 建构他们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注意自己日常生活 学习行为的环境影响 主动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 学习中践行正确的环境行为 勇于克服危害环境的行为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各种活动 四 学生目标 四 学生目标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任务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应对学生施行教育 造就学生的整个个性环境教育性质 一种综合性的教育 因此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此 环境教育不被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是贯穿于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课程领域 三 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 环境伦理观 二 环境科学知识 三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知识 四 环境保护技术 三 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 环境伦理观树立人与人之间的传统道德与人与自然 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同性的伦理 明确人类对自然 对环境应负有的伦理道德责任 热爱自然 以自然为友 维护和平 反对战争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环境科学知识通过教育培养人类正确地认识自然 保护自然 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 了解关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科学基础知识 知识体系 各自然环境 资源的组成要素 状态 变化 原因 各种环境污染的产生机理 危害 预防 全球环境问题的成因 危害 预防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途径等 三 环保法律法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体系 特别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部分 让认识到国家法律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约束和要求 具有环境法律意识 从而规范和约束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活动 进而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的发生 四 环境保护技术通过参观考察 社会调查 科技活动 宣传活动和工艺活动等环境实践 使学生了解环保技术 政策 手段的现状 作用等 工程技术 末端治理技术 生物技术 过程改造技术等管理技术 环境经济政策等日常生活行为的作用 一 制定原则 四 学校环境教育计划的制定 围绕学校的环境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 成长特点结合地方社区的特色 利用地方环境资源可行性 易操作性系统性 二 案例 日本熊本县免田町立免田小学 环境教育总体构想 学校教育目标培育自觉思考 自我判断并付诸实践行动的身心健康的儿童自觉学习 思考 并付出努力的孩子心胸宽阔 看重朋友 乡土的孩子身心健康 努力的孩子 学习指导要领培养自觉学习欲望 对社会的变化主动思考的能力 综合学习主题 县环境基本条例环境基本方针 培养发挥自己的优点 能够表现自己的孩子 环境教育总体构想 环境教育总体构想 通过环境教育培养的儿童像对身边环境问题理解 关心的孩子能抓住环境问题的主体 并为环境改善付出行动的孩子对自然 人非常关心 尊重生命的孩子关心地球环境的孩子 二 案例 日本熊本县免田町立免田小学 环境教育领域及其在各年级 各学科中的安排 二 案例 日本熊本县免田町立免田小学 环境教育领域及其在各年级 各学科中的安排 二 案例 日本熊本县免田町立免田小学 环境教育领域及其在各年级 各学科中的安排 第2学年环境教育年度指导计划A 垃圾与循环利用 B 水与景观 C 自然与动植物的生活 D 自然与人类的生活 E 其他 第2学年环境教育年度指导计划A 垃圾与循环利用 B 水与景观 C 自然与动植物的生活 D 自然与人类的生活 E 其他 五 环境教育形式和方法 一 环境教育模式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三 环境教育教学方法 五 环境教育形式和方法 一 环境教育模式1 单一模式指在教学中开始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 有针对性 集中地对学生实施环境保护知识 开展环境实践的教育 2 渗透模式即指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包括两种 一是在自然课 社会课等特殊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二是在语文 数学等一般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3 混合模式指在单一模式和渗透模式的基础上 开设环境知识的选修课 一般需要学校环境教育基础较好以及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 一 环境教育模式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五 环境教育形式和方法 1 课程教学开设一门作为独立学科的环境教育类课程 上世纪70年代较流行 好处 1 增强重要性 单独开课 正式排进课表 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为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为坚持环境教育创造了条件 提供了保证 2 具有系统性 能系统地传授一些现行学科中没有的环境知识和技能 3 易于综合评估 挑战 1 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 2 课程开发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2 渗透课程组织模式定义 也称多学科模式 是依据课程目的和目标 将适当的环境内容 包括概念 态度 技能等 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 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 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和目标 即 不单独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而是把环境教育融入已有的每一门课程中去 在现行的所有学科中渗透大量的环境教育内容 以期以日常学科教学为载体 来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 80年代后成为主流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化学 地理学 生物学 人文学科 语文 艺术 数学 物理学 环境教育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课程渗透模式的优势 1 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2 不需要专门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 3 放在整个课程体系背景下 有利于有效实现环境教育的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的知识技能课程渗透模式的挑战 1 要求学科间具有协调性 否则 环境教育便会被各学科分割得支离破碎 教学内容也会出现重叠 甚至相互矛盾 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培养正确牢固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 2 综合评价难度较大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课程渗透模式的步骤 美威斯康辛州 环境教育课程规划指南 1985 步骤一 选择适当的环境主题 选择依据为1 现阶段社会的需要 2 学生的能力和经验 3 教师的能力及经验 4 学生所学科目的情况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课程渗透模式的步骤 步骤二 选定教学科目及单元分析环境主题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决定可渗透环境内容的教学科目 教学单元 步骤三 发展环境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的 情感的 技能的 行为的目标 步骤四 编制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适当的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 反映相关环境知识 态度 技能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课程渗透模式的步骤 步骤五 发展新的教学过程根据增加的教学目标活动 对教学过程做相应调整 步骤六 增加新的过程技术如收集 分析和处理资料技术 价值判断技能 解释技能 预测技能等 步骤七 增加新的教学资源步骤八 收集有关活动素材 准备教学 案例 杀虫剂在食物链中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3 专题讲座案例电磁污染 定义 污染源 危害 预防绿色能源 风能 太阳能 生物能等等 家庭环保小知识绿色食品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4 环境实践活动说明1 从培育学生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目标出发 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户外的环境实践活动中去 直接感受 体验可持续环境实践行为及其效果 2 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尊重的意识 对自然环境美的欣赏 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自然环境安全和有效交流的技能 积极参与环境改善和保护的态度 3 结合当地实际 结合周围环境 结合周围生活进行环境教育设计和实施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4 环境实践活动案例1 英国的 实地探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关注真实的人 真实的情景和问题 促进学生观察 记录 分析 展示和说明自己的调查结果的能力 做法 学校利用校园的草地 池塘 小灌木林 生态园 玻璃暖房 当地的实地学习中心 商店 工厂等一切学习资源来开展 在环境中的教育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案例2 泰国的生活经验课程 我们周围的环境 10小时 目标 使学生能够集中杂物和垃圾 并适当处理 识别社区中的公共财产 避免在公共场所扔垃圾 帮助照看社区的自然环境 比较受到较好维护的与被忽视的环境状况之间的异同 说出保持场所和自然环境干净美观的好处 合作保持周围环境干净美观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案例2 泰国的生活经验课程 我们周围的环境 10小时 活动 1 观察学校处理垃圾的方法 讨论清洁方法的效果 不适当处理的后果及适当的方法 付诸行动 2 研究河流 运河 道路和桥梁的画片 讨论谁拥有它们和照看它们 3 观察学校周围的公共财产 如河流 道路 池塘 河流 桥梁 雕塑等 看起来怎么样 为什么 建议和措施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案例2 泰国的生活经验课程 我们周围的环境 10小时 活动 4 叙述如何照料清洁的公共场所 5 种植树木并照看它们 讨论其作用 6 动手制作垃圾纸袋 用椰子树木制作扫帚 用香蕉叶制作昆虫鞭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案例3 青少年 吸烟危害 的调查与研究 初三 生物课 选题背景和研究方向 学生自己讨论 收集资料 撰写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 通过实验检验是否有毒性 体验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2 调查分析中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情况 让学生体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3 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倡导无烟生活 增强环境意识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案例3 青少年 吸烟危害 的调查与研究 初三 生物课 过程 甲组 香烟烟雾对血红蛋白是否有害调查 实验乙组 香烟浸出液对小白鼠的作用实验丙组 吸烟危害认识的问卷调查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回报 讨论 调查报告撰写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案例4 日本的生活环境课 一年级学生种喇叭花培土 播种 种子特征的观察 期望 生活记录 图画 简单文字 浇花 观察发芽的过程 生活记录 暑假作业 观察 记录喇叭花盛开直到果实收获的全过程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4 环境实践活动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4 环境实践活动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4 环境实践活动 二 环境教育形式和手段 4 环境实践活动选题参考1 校园周边环境调查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治安环境 经济环境 交通环境 卫生环境等 2 校园生活垃圾的调查与思考3 校园周边居民生活状况调查4 走进绿色家园 倾听自然心语 参观植物园5 社区低保家庭的情况调查6 家庭环保行动7 对某小区垃圾收集 处理状况的调查 三 环境教育教学方法 1 问题教学法定义 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指导学生对具体环境问题进行考察 分析 并对解决问题的途径 计划 决策和实施等进行探讨 培养学生理解 掌握并运用环境领域的知识 技能 形成意识甚至是自觉的环境行为 五 环境教育形式与方法 二 环境教育方法 1 问题教学法一般做法1 首先 教师提供一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 一般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 2 然后 学生进行调查 收集 整理资料 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3 对初步方案进行讨论 列出可能的行动及其后果 4 评价并选取最佳方案 5 行动方案 二 环境教育方法 1 问题教学法 案例 威斯康辛州的一份教学方案 主题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 教学对象 6年级 教学目的 能比较某区过去和现在的从空中拍摄的照片 确定影响土地使用决策的因素 能评价同一领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思考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材料准备 为各小组准备各区过去和现状的土地利用照片或图 与照片等大的塑料纸张 可洗去的不同颜色的标记 案例 威斯康辛州的一份教学方案 背景 土地利用方式在不断变化 什么土地利用方式既可促进社会的发展 又可以将其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 教学目的 步骤 1 分组 各小组用卡片标记 对比等方法考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Q1 主要改变是什么 什么改变正在发生 Q2 哪些土地类型已经消失 为什么 Q3 公路和铁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Q4 有正在发展的商业区吗 有大量停车场吗 Q5 这些变化对社区产生了什么影响 水质 野生生物 生活质量等方面 二 环境教育方法 案例 威斯康辛州的一份教学方案 步骤 2 为社区的发展 如50座别墅 5个公寓和5个商业区 找出新区域 说明理由 并预测其对社区的影响 扩展 1 当地计划调查 法令 负责土地利用计划的人 请相关人员讲座2 未发展区域调查 现状 动植物名录3 社区调查 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 道路及土地利用事件的态度 二 环境教育方法 二 环境教育方法 2 户外教学法 在环境中教育 目的 为学生提供直接感受环境的机会 不紧提高学生参与教育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环境知识 发展技能 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及态度 案例 加利福尼亚州 主题 我们的环境中生活着什么 概念 许多不同的动植物生活在我们的环境中 我们可以直接发现的生物 也可以找到他们的痕迹 作为人类应该善待所有生物 准备 安排成人或高年级同学做帮手 制定 户外活动规制 选定活动地点 二 环境教育方法 2 户外教学法 在环境中教育 案例 加利福尼亚州 过程 1 学生预想2 讨论并确定应遵守的规制3 进入实地调查 观察 记录4 回教室制作 我们发现的生物 图表 画出他们看到的生物 与预想进行比较 作业 找出家内外的生物 并且将他们记录下来 二 环境教育方法 3 角色扮演教学法定义又称模拟法 是教师首先创造一个模拟情景 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 亲自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目标 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等 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目的1 使学生获得环境问题特别是社会问题的信息 2 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3 激发学生思考环境价值观的动机 二 环境教育方法 3 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 主题 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减少的野狼栖息地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土地发展对野狼和它们栖息地造成的影响 认识栖息地减少是野狼面临的最严峻的生存问题 材料 绿色和蓝色的建筑用纸 桌椅 5 6条大的床单或毯子 背景 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在不断减少 原因 后果 生存空间 目的 3 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 教学过程 1 讨论 狼的栖息地必须具备的要素 如何模拟狼的生活 2 分组 鹿 食草动物 9头 狼 食肉动物 3只 鹿可以吃的植物 6棵 开发土地的人类 2个 3 划出一片空地模拟未开发前的林地 开发者在旁边讨论怎样将其开发为有一条干道的社区 4 动植物各自在森林中安排好地域 食物 水 然后 狼进入此林地 寻找栖息地 3 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 教学过程 5 人类进入 实施开发 拥有商店 交通的住宅区 用毯子表示 移走原有的树木 掩蔽处 食物和水 一边建设 一边解释 直到完成 6 讨论 这里发生了什么 会有什么后果 动物会死吗 为什么 开发者能如何挽救这种变化 能有不同的开发方式吗 7 学生总结土地开发对狼和其他野生食物带来的可能影响 8 讨论 你周围的开发与野生动植物生存的关系 Theend thank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