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516978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i)而出 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阙(ju)秦 秦伯说(yu)逢(p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三、简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四、理清层次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课后练习题二,实际上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各段大意。第一段:秦、晋围郑(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参照“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读过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第二段:临危受命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第三段: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第四段:迫晋退兵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五、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再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要点:在熟读背诵、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分类如下:一、重要实词:1、贰“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从属二主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准许(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同现代汉语)答应,听从。(例:“许之。”、“许君焦、暇”)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qu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qu城楼 qu皇宫,引申为朝廷qu通“缺” ju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5、微细小,轻微(同现义)衰败国势衰微。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6、敝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谦词敝人 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损害,衰败。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7、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8、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9、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停数日,辞去(告别) 3不辞劳苦(推托)二、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之 (1) 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烛(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三、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四、通假字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共其乏困(共,通“供”)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五、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六、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以上知识点可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讨论总结。七、体味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性。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八、总结、扩展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九、布置作业 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 300 字左右。八、扩展阅读:可选择“读本”中晋公子重耳出亡中有关片断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城濮之战”的有关内容。附: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国势严峻 秦晋围郑中心人物 临危授命 弃积怨担国忧 亡郑有利于晋 烛之武 说服秦伯 借秦立场 存郑无害于秦 离隙秦晋 郑秦结盟 大功告成 晋师撤离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师、辞、许、鄙、济、微、敝、以、之、焉、其2、理解掌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层次安排技巧 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5、欣赏辩论技巧6、背诵全文。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左传又称 或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相传为 所作。春秋时五等爵位为 、 、 、 、 。二、注音氾南( ) 佚之狐( ) 缒( ) 共其乏困( ) 瑕( ) 杞子( ) 逢孙( ) 阙秦( ) 戍之( ) 秦伯说( ) 失其所与() 朝济而夕设版()三、一词多义1、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古之学者必有师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2、辞公从之。辞曰 归去来夕辞动辄以朝廷为辞 停数日,辞去3、许 “许之。”、“许君焦、暇”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越过以鄙远 5、济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朝济而夕设版焉 无济于事6、微则名微而众寡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人微言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7、敝使史更敝衣草屦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四、文言虚词1、以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乱易整,不武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公从之是寡人之过也 行李之往来亦去之 何厌之有3、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五、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何厌之有秦伯说失其所与,不知六、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晋军函陵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国以鄙远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行李之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七、翻译并指出文言句式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夫晋,何厌之有?是寡人之过也 八、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烛之武形象分析三、赏析辩词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四、拓展阅读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下面一段宋襄公的故事,则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阅读后,回答问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解释下列句中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及: 于:(2)楚人未既济 既: 济:(3)及其未既济也,请击 及: 请:(4)又以告 以: 告:(5)既陈而后击之 既: 陈:烛之武退秦师答案第一课时一、左氏春秋 春秋左氏传 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丘明 公、侯、伯、子、男二、fn y zhu gng xi q png qu sh yu y j三、 1、师:军队 老师 学习 有专门技艺的人2、辞:推辞 古代的一种文体 借口 告别3、许: 答应 答应给你赞同 约数 表处所4、鄙:边远的地方庸俗,鄙陋。以为边邑5、济:成就 成功 渡河帮助 6、微小暗中没有地位低稍微7、敝坏,破旧疲惫损害,衰败。四、 1、以连词,因为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介词,用,拿着2、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他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补充音节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焉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代词,之兼词,相当于“于此”“于之”4、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还是” 代词,它 代词,那些 代词,他的 代词,我,我自己五、 已,同“矣”,句末语气词共,通“供”,提供,供给厌,通“餍”,满足说,通“悦”,高兴知,通“智”,聪明,明智六、 名词作动词,驻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实力雄厚,力量薄弱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的国家“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成为边境七、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义: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负责主办、接待的一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八、 因为郑国国君曾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 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介词结构后置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宾语前置,“有何厌”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第二课时二、烛之武形象分析 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可以说是相当丰满的。文章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他的“志士”、“勇士”,特别是“辩士”的性格。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三、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四、(1)及与;于在 (2)既完全;济渡河 (3)及趁,乘着;请请您允许 (4)以把(这种意见);告告诉,报告 (5)既已经;陈通“阵”,此处为动词摆好阵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