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563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诗歌语言导学案 复习目标:1、了解诗歌语言考察的角度;2、把握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一、中心内容诗歌鉴赏(二)鉴赏诗歌语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歌鉴赏要从字词句篇入手。字词的含义,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同时,因为诗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往往代表家乡,“梅花”往往象征高洁等。诗歌的句式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只有在理解诗歌中字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等。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而已。二、感知诗歌语言【知识点精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 词性的改变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着一“闹”字而把春意盎然写得形象生动,读者的心中似乎想到了蜂来蝶往,鹊跃枝头的情景。2004年全国卷一就考了这首诗。例1: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解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2. 诗词中的省略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采药在何处?只在此山中。山前抑山后?云深不知处。”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 语序的颠倒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应该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应该是“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波心荡”。诗里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该为“浣女归使竹喧,渔舟下使莲动”,但词里面的倒装语序要多得多,鉴赏时一定字字揣摩。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陈亮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在词中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意思是“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本来是宾语的“竹”和“山”,在诗中成了主语。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定语变化。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A、定语前置。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都是定语前置的例子。B、定语后置。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花的定语锦官城在诗中后置。状语后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桃花在春风中笑”的意思,“春风”做笑的状语,在诗中跑到笑的后面去了,叫做状语后置。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该为“欲目穷千里”。4. 语言风格每位诗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风格,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类: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平淡。或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绛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等。文人的语言风格体现了文人的个性。陶渊明的平淡自然,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杜牧的清健俊朗,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掌握文人的语言风格是另一层面上的知人论世。【解题方法指导】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有释、补、调、想、品五种。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江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请根据文意,写出“瑟瑟”的含义。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方法指导:1. 释。释,即解释,即根据诗歌的大意,对特定的词语进行注解。在解释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词语的本义,还要考虑词语的语境义。“瑟瑟”的字面意义有两个,一是指秋风的声音,如“枫叶荻花秋瑟瑟”;二是形容颤抖,如“瑟瑟发抖”。这两个意思放到这里都不合适,因为诗歌的语境是形容江水在夕阳笼照下若明若暗的样子。诗人白居易喜用“瑟瑟”一词来形容水波的碧色,如“两面苍苍岸,中心瑟瑟流”,“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评此诗云:“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2. 补。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这首诗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即诗人白居易,他平视红日西坠的江面,俯视露珠晶莹的小草,仰视弯弯似弓的新月,心情轻松愉快。3. 调。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这首诗的三、四句,其实应该交换位置,因为诗人只有见到“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景,才会由衷地发出“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感叹。4. 想。调动想像,尽量还原诗歌意境,“一道残阳铺水中”,不说“照”而说“铺”,这更生动,也更准确。“残阳”不仅照射在江面上,而且余辉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落、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绚丽风光多么逗人情思。5. 品。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诗歌中的情感流露是比较含蓄的,需要仔细品味才能准确把握。诗人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需要注意的是, “可怜”一词在课内学习过两种义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是“值得怜悯同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是“可爱”的意思,这首诗中的“可怜”就取“可爱”的意思。参考答案:水波的碧绿。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的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三、考点突破【考点指要】综观历年来的高考试题,诗歌语言的鉴赏往往以以下四种形式出现。1. 分析语言型。提问方式:这首(句)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句)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如:2009年天津卷,阅读杜甫的严郑公宅同咏竹,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阅读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回答“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句)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2. 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如2010广东卷阅读黄庭坚的望江东,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2010湖南卷,阅读陆游的好事近,赏析“映一蓑新绿”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3赏析诗眼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提问变体:(1)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这种题是要赏析诗歌“诗眼”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作答。4. 两字比较型。提问方式: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提问变体:有两种版本,你觉得哪种版本更好?为什么?如:阅读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雁引愁心去”与“雁别愁心去” 哪一句更妙,为什么?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觉得“失”与“阔” 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需要回答通用版本的字更好,然后根据诗歌回答它的妙处。这也是炼字型的一种变式。【典型例题分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 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考点透析:题问第一句诗在诗歌中的作用,实际是考查诗歌的意境。大家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联想,在头脑中营造一幅画面:一阵大雨,将东坡洗得清新如画;雨后的天空,更是空阔辽远,显得月色妩媚皎洁,好一幅月色东坡图,给人以宁静通明之感。外界的清澈透明,反映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铿然”是手杖与“荦确”碰撞时发出的声音,作者心平气和地说:“不要嫌东坡路头的大石头,因为我特别喜爱手杖与石头碰撞时发出铿然响声。”一位超然旷达的苏子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同时,手杖碰着石头发出的声音其实并不大,作者自爱这种天籁之音,反衬出月夜的宁静,这叫以声衬静。再深入一步,结合诗后的注释,读者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山中的大石,难道不是作者仕途中的磕磕绊绊吗?作者一笑置之,而且说自己喜爱,真是一种命运的强音。参考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第题。黄钟人月圆 张可久山中书事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授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B、首句以历史盛装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适生活。“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考点透析:人月圆小令题名山中书事,实为怀古,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看破世情、隐居山野的生活态度。全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开头两句,总写历来兴亡盛衰,都如幻梦,自己早已参破世情,厌倦尘世。接下来三句,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下片转入对眼前山中生活的叙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A题干涉及到诗歌语言、结构和意境,曲中用“梦”“倦”等字眼,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语言并非委婉;B题干涉及到诗歌思想内容,用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C题干涉及对意象的综合理解,作者以孔林、吴宫与楚庙为例,说明往昔繁华,如今只剩下凄凉一片,并不是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D题干涉及全词的思想感情,作者的生活不是舒适,而是无可奈何的倦怠。题鉴赏诗歌的语言。“倦”字颇有诗眼之功,倦看世事变迁之后,早已心静如水。“倦”在结构上概括前文,又为下文描写山中生活埋下伏笔。参考答案:曲牌。B。“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做了伏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 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考点透析:题是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炼字妙处的把握。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凄寒的素秋,勾起羁旅他乡的诗人无限愁思,但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只有空床而已。如果换成“对”字,虽然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能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第问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很明显是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由于客居他乡,少有人来往,所以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的雨中、朦胧的夜月笼罩下,色调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参考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考点透析:题是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考生需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这样一副画面:在冬至夜里,白居易孤苦零丁,抱着膝头,瑟瑟发抖,只有影子相伴。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了。题的第一问,实际上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者从对面落笔,想象家人夜深围坐,谈论着远方的行人,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思念。第二问是考查对语言的把握,这又隐性地考查了考生对作家流派和写作风格的了解。白居易的诗,平白如话,相传不识字的老妪都能听懂,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参考答案:“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第一问: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作者从对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而说家人想念自己,更突出了自己的“思家”之情。第二问: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晓畅易懂。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 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考点透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首词上半阕的一个重要词语是“渐觉”,正是这个“渐觉”引出了词人对春天景色的富有层次的感受,先是春水,后是柳烟,再后是杏花。上半阕另一个重要词语是“闹”,正是这个“闹”字写出了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宋祁因此词而出名,人称“红杏尚书”,可见词中“红杏”一句在文人中的影响。尤其是句中的“闹”字,王国维誉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当然,诗词的鉴赏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使对这个“闹”字,古代也有人认为“写良辰而用此等字眼,无理甚矣”,因此考生如果从反面立论也是可以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酌情给分。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对点训练】1.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广东卷)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 王 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指出来,并结合全诗进行分析。3. 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春怨 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注辽西:即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中思喜春来春思 胡祗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比较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和春思中“谁唤起,窗外晓莺啼”两句写黄莺的目的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春怨和春思在语言风格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点训练】(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考查类型:炼字2.参考答案:“闲”是本诗的诗眼。全诗描写山村静幽和谐而又繁忙和充满生气的农家景致。即2.使是雨天,妇和姑也相约去“浴蚕”,可以想见,男人们更是早就到田间耕作去了,全家没有闲人;可是作者偏要着一“闲”字,用“中庭栀子花”之“闲”来衬托农家之忙,饶有情趣。解析:王建大约与韩愈同时,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写田家生活的诗,能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雨过山村这首诗,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气息,很值得一读。首句“雨里”、“家”、“鸡鸣”,既点了诗题,又写出了浓郁的山村意味。次句进一步描写山村的环境,竹林、溪水、小路、板桥,多么纯朴与和谐。第三句承首句,由人家写到人,一妇一姑,相约相唤,前去“浴蚕”,我们既看到了忙碌,又看到了亲切和睦,叙事之中写出了人情。女人忙,男人早就忙去了,一家人都在忙,田家少闲月啊!只有庭中的栀子花在悠闲地开着;都忙去了,还有谁来欣赏它呢?这最末一句,以树衬人,以闲衬忙,着笔别致而富有情趣,确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诗眼”是最能体现诗歌主旨情感的字眼,这首诗写出了山村人家春忙的气氛,“闲”字从反面起到了衬托作用。这道题,设题在“诗眼”,考查在全篇,没有对全诗内容和主旨的把握,难以做好题目。因此,解答诗歌鉴赏题,理解全诗是基础。当然,“诗眼”这些东西是可以作为入诗钥匙的:只有树闲花闲,人必然是忙去了;正因为人都在忙,所以才有“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幽静。3. 参考答案:春怨一句写黄莺是为了表现少妇不愿意让黄莺来惊扰她的美梦,抒发了3.她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思念之情。(从“怨恨战争”方面答亦可)春思一句写黄莺是为了展现黄莺欢唱中的美好春景,表现了一种闲适、喜悦心情。(从“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角度答亦可)活泼生动,口语化。(应结合诗歌分析这一特点)9诗歌鉴赏问啥答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