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大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81995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教案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教案大纲)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思想来源第一章 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导 言 一、熊皮特的观点 为什么在经济学这门科学中研究分析工作的历史,较之在其他学术领域更显得重要。 首先,那些企图仅仅根据最近的论著就来进行理论研究的教授或学生,不久就会发现他们正在为自己制造不必要的麻烦。第二,我们的头脑很容易从科学史的研究中得到新的灵感。第三,对于任何一门科学或一般科学史,我们所能提出的最高要求是它能把人类思维的方法告诉我们很多。第四,对于上面的论证,至少前面两条,我们有理由认为应用在经济学这个特殊例子方面更显得有力。二、古典政治经济学概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含义作了如下说明:“我所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从威廉配第以来的一切这样的经济学,这种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相反,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又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作了说明:“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把剩余价值的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到生产过程,并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即利润、利息和地租,初步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批判地加以吸收,而对于它的庸俗因素,则进行了深刻的和彻底的揭露。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期,封建制度虽然仍占统治地位,但资本主义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达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工场手工业阶段。英国在十七世纪工商业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人口的绝大多数依然从事农业。在工业和农业中资本主义同时得到发展,这是英国经济史上的一个特点。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产生了现代的无产阶级,他们的生活日益贫困化。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在文化思想方面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经过文艺复兴,科学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力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在十七世纪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都为新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培根的方法论,对于一切科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经济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产生的。2、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法国在十七世纪的情况,和英国有所不同。当时法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贵族一般没有资产阶级化,工商业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够成长为独立的力量。由于当时的法国是靠牺牲农民的利益分发展工商业的,所以很自然地使当时关心经济问题的人,把农业和工商业对立起来,在批判重商主义政策的时候,走向重视农业。在法国,由布阿吉尔贝尔掀起了对柯尔培尔主义的斗争。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开创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对柯尔培尔主义的批判,又为法国的重农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节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一、威廉配第配第的功绩,在于他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的一些最根本的论点,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来说明其他问题,从而奠定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1)配第的价值理论 配第是劳动价值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的量,剩余价值的来源不在流通过程,而在生产过程内部。 配第是在他的最初的著作赋税论中提出“劳动价值论” 的。他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认为作为财富之母的土地上的生产物,是由作为财富之父的更有主动作用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配第在赋税论中分析价格时,还进一步把它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他所说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指价值;他所说的政治价格,实际是指市场价格。配第不但断言商品的自然价格,即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决定的;而且断言,商品的自然价格,即价值,是和开采银子所消耗的劳动的生产率成正比的。配第断言,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并且提出作为货币的白银的价值,也是由劳动量来决定的,这是配第的创见,是配第对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巨大贡献。不过,配第的价值理论是有很大的缺点的,还没有把价值和交换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价值和财富等概念区别开来。 (2)配第的工资理论配第依据他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工资的高低决定于生产工人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因此工资就是维持工人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配第的这个理论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配第在他的工资理论中,已经把工人的劳动日分为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配第的工资的数额决定于工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理论,也就是他的最高工资限额的理论,只是从工人的生理需要来说的。 (3)配第的地租理论将土地的自然力看作地租的源泉,并将地租归结为扣除生产费用后土地的自然产物,是配第关于地租问题的基本观点。配第恰当地将地租归结为商品价格扣除成本以后的剩余,但未将利润包括在这一剩余之内,也未将这一剩余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一地租论,同他的土地也创造价值的思想相符,但与他的劳动价值论相悖。配第已经感觉到级差地租的存在。 (4)货币和利息 配第将货币看成身体的脂肪,太多不灵敏,太少则不健康。所以,在估算货币流通过时,配第第一次提出了货币流通速度概念,认为商品所需的铸币(金或银),应视交换的次数和支付额的大小而定。 配第的利息论对后人也有一定影响。在利息的性质上,他除了重复某些经院学者的观点,将利息看成一定时间内不能使用已让渡货币的报酬之外,又从地租导出利息,将地租看作利息所以存在的原因。配第还有一种利息论,即认为利率高低不仅取决于地租大小,而且取决于货币数量多少。二、约翰洛克洛克著有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1690)。论减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影响(1691)等著作。洛克采用了配第的劳动价值说,认为土地生产物价值中的99,是由劳动创造的。洛克认为在土地私有制下,对土地的不平等分配,产生了土地的租借关系,结果使佃农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以地租的形式,归地主所有。所以他对于高利贷和地主表示了反对的意见。 三、达德利诺思诺思1691年发表了贸易论,严厉地批评了贵金思想和重商主义。诺思认为重视货币是愚蠢的行为,如乞丐乞求货币,并不是为货币而乞求货币,而是要用货币去购买面包。诺思还反对为取得贸易顺差而采取的保护干涉政策,并提出自由贸易的主张。诺思是最初正确理解作为剩余价值形态之一的利息的人。四、大卫休莫(17111776)休莫因著人性论(1740)而在英国经验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同时因著政治论(1752)而在经济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休莫从货币数量说的观点来反对重商主义,并从国际分工的利益,主张自由贸易主义。 五、詹姆斯斯图亚特(17121780) 斯图亚特的主要著作是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斯图亚特分析了资本的形成过程,论述了在独立生产者手中的生产手段是如何和劳动力分离的。这是他对于资本的研究建立的最大功绩。六、布阿吉尔贝尔和康替龙重农学派的先驱布阿吉尔贝尔的主要著作有法国详情、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和货币缺乏的原因。康替龙的基本观点同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相近,但他最早对社会产品流通进行较详尽的探讨。 强调农业是社会的基础 布阿吉尔贝尔指出,真正的财富是对人们生活有用的物品,构成一国国力和财富基础的是生产这些必需品的农业。因此,社会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农业上。康替龙同配第一样,强调农业是社会的基础,将土地看作财富之源。 商品价值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的分配来说明“真正价值”。康替龙的价值观与布阿吉尔贝尔有所不同,而与配第几乎完全一致。他用商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代替配第的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 货币 布阿吉尔贝尔指出,货币不能吃也不能穿,只能作为交换和支付之用。他有力地批判了唯货币为财富的思想。 在货币问题上,康替龙赞成洛克的货币数量说,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了货币数量的增减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商品价格,从而成为货币数量对经济发生影响的传导机制的最早探讨者。 康替龙对社会产品流通的初次说明 康替龙未用图表说明社会产品的流通,但他关于这一流通的说明,实际上是一种“文字式的经济表”。康替龙的说明虽然简单和片面,但这是描述社会产品流通的第一次出色尝试,为后来魁奈天才的经济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魁奈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为魁奈魁奈著有农民论、谷物论、人类论和赋税论等论文。而影响最大的经济著述为1758年发表的经济表和1766年发表的经济表的分析。在理论方面,“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精髓,贯穿于重农主义的全部理论之中。所谓“自然秩序”,既包括自然规律,也包括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性。在重农学派看来,自然秩序是由上帝赋予的,人们的责任只是在于了解它,并使人为秩序与之相一致。 重农学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 他们认为,自然秩序是判断一个社会健康与否的标准。如果社会秩序同自然秩序相一致,社会便处于健康正常状态;反之,社会便处于病态的不正常状态。使社会秩序同自然秩序保持一致的好办法是自由放任。自然秩序旨在以最少支出获得最大满足。而这只有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才能做到。但自由放任只使政府很少作为,而并非无所事事。净产品学说净产品学说是魁奈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经营任何产业都要有一定的支出,在生产新的财富时,必然有一定数量的现存财富被破坏,从新生产的财富中减去为生产这些财富所耗费掉的财富,剩余部分就是重农学派所说的“净产品”。在魁奈看来,社会各生产部门中只有农业能够生产净产品。 只有农业是生产的,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是不生产的。 魁奈所说的财富实际上是指有价值的物品,而净产品则是一种价值剩余或剩余价值。魁奈净产品学说的贡献在于:批驳了重商主义者关于货币即财富、商业是财富之源的片面观点,认定净产品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这一学说的缺陷在干:片面地将农业劳动看成是唯一的生产劳动,而将其他产业劳动看成是不生产的,并将净产品归结为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是上帝通过土地所赐予。 财富的流通经济表 魁奈用经济表来说明一国财富的流通。 魁奈认为,经济表是对社会财富流通秩序的一种简单说明。赋税论 魁奈的赋税理论以他的净产品学说为基础。他将净产品看作一切税收的源泉,主张直接向净产品的占有者土地所有者征收。 魁奈反对向租地农场主征税。魁奈认为,对其他阶层的人,可以征税,但比例应适度。 魁奈主张直接税,反对间接税。 自由放任思想 魁奈非常强调经济上的自由放任,这是在自然秩序的条件下得出的必然结论他认为,自由放任能使人为秩序同自然秩序一致,达到以最小耗费获得最大收益的效果。自由放任原则,既适用于国内交换,也适用于国际贸易。 但是,自由贸易和发展农业在当时并不冲突。 八、 杜尔哥的经济学说 杜尔哥的代表著作为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1766年)。 从基本学术观点上看,杜尔哥仍然是重农主义者。农业仍被看作是一国财富的唯一源泉;农业阶级支持和喂养着社会所有其他阶级;农场主的经营被看作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制造业者的活动仅限于改变物品的用途。 杜尔哥从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中划分出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杜尔哥对不生产阶级资本家已持较为肯定的态度。 重农学派对古典经济学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重农主义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对法国经济学产生极大影响的一种学说,这个学派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生产领域中寻找剩余价值的起源,因而成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第二,自然秩序是重农学派全部经济理论的精髓,这一秩序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既是人们必须理解和服从的必然秩序,也是对整个社会最有益的秩序。 第三,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只有农业能够使财富得以增加,因此,只有农业阶级是生产阶级。 第四,重农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几大基本阶级及其相应的收人形态作了初步划分,尽管这一划分并不科学。 第五,重农学派在马克思以前就对社会的再生产作了最天才的说明。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明了社会再生产中最基本的问题。 重农学派的两个主要缺陷是:1、他们在考察一国经济时,只将农业看成社会唯一的生产性部门,将剩余产品完全归结为土地自然力的产物。2、他们几乎没有探讨价值问题,缺乏有影响的价值观,在价值理论上比古典经济学的先驱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反而有所倒退。九、亚当斯密斯密的生平和著作 斯密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哲学一书,并因此成名。斯密的经济著作国富论初版于 1776年。该书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是经济学说史上最著名的著作之一。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第一篇研究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和劳动生产物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自然顺序。第二篇研究对生产性劳动者人数有决定作用的资本的性质、积累方法及其用途第三篇研究历史上的各种经济政策,说明人们采用和规定这种政策的背景。第四篇评述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经济学说,指出它们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述四篇集中说明广大人民收人的构成和每年消费的资源性质。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收人。 国富论的哲学基础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从人的同情心出发,讨论了道德伦理问题而国富论中,他则用人们互通有无、相互交换的倾向,代替了人的同情心。以利己心为基础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贯穿整个国富论的基本哲学思想。 斯密的经济学说 关于财富的性质和源泉 斯密在这里将劳动看作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并且是财富的唯一源泉,但他未将这一观点贯彻始终。后来,他在财富源泉的行列里,又把土地和资本也加人其中。 关于分工和交换既然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增加劳动数量,提高劳动质量,就成为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因此,论分工成了国富论的第一章。斯密用两个著名例子说明分工对劳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例涉及企业内部的分工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斯密列举呢绒上衣为另一例,进一步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社会各部门间的分工。 斯密不是第一个发现分工所带来的神奇效率的人,也不是第一个对分工本身进行详尽描述的人。但是,分工理论经斯密推崇,并将其与国民财富的增进相联系后,因而在经济学中便具有新的重要意义。分工不仅从交换倾向产生,其发展亦受交换范围(市场)大小的限制。关于货币在斯密看来,货币首先是流通媒介,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产生通过货币,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都能相互交换。离开货币,商品交换常常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货币的首要职能既然是流通手段。基于这样的认识,斯密认为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不仅使用便利,而且费用低廉。但是,使用纸币必须十分郑重谨慎,否则容易酿成灾祸。在讨论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时,斯密已触及货币的本质,看到货币自身具有价值,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手段这一职能,这与他反对重商主义的思想有关。关于价值论明确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又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是斯密的正确见解。由于斯密的权威,英国古典经济学在许多年以后才提起效用价值论。 斯密感兴趣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为要探讨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他给自己提出了三个研究课题: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或者说,构成一件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商品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会使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或低于其自然价格?斯密从生产的角度,从价值决定的角度,将价值归结为劳动。 斯密认识到商品与商品的交换无非是劳动与劳动的交换。 斯密认为,价值形成于生产过程,其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其次,斯密又认为,价值在流通中实现,其大小通过与另一个商品的交换比例得到表现。价值决定交换价值,后者是前者的表现形式或现象形态。但是,交换价值(所换得的劳动)可以与价值(所耗费的劳动)相等,也可以表现为比这更大或更小的量。交换价值的大小既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又受供求关系等流通因素的影响,斯密的这种解释,适用于说明交换价值的大小,而不是交换价值的决定,更不是价值的决定问题。由于他未将这三者尤其是价值和交换价值加以区别,所以,他便认为以上两种解释同样是正确的。斯密的价值学说虽然也存在价值由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思想,但是不能将其同以前和以后的生产费用论思想相提并论。 关于分配 斯密从分工论及交换,从交换中引出货币和价值,又从商品价值的构成和源泉谈到收人。他最早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将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看作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他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既为商品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构成社会三大阶级的基本收人。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劳动者阶级之间的斗争日趋加剧,这种按阶级划分收入的做法更具有实践意义。劳动工资 斯密实际上同配第一样,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工资归结为最低限度的必要生活资料。所不同的是,斯密不反对工资的提高。相反却把工资的提高看作社会财富增进的结果和标志。 在斯密看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增加,工资将不断趋于上升。资本利润 利润大小同工资高低密切相关。工资上升,利润减少;工资下降,利润增加。由于工资高低取决于劳动供给数量的多少,利润大小又制约于资本数退的多少,因此,利润的相对份额,既取决于资本数量多少,又取决于劳动(相对于资本而言)的供给数量多少。此外,利润作为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其总水平取决于劳动生产物的多少。 使用资本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资本的可流动性使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均等。从长期看,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因为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效应相对于劳动而言具有增加的趋势。 除了指出利润与工资的对立、利润率随着资本积累具有下降趋势之外,斯密在论述利润问题时还指出了企业主监督工资、利润和利息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地租 斯密的地租论包含部分重农主义见解。同重农学派一样,他有时将地租看作自然力的产物,将它归结为无需代价的自然力和人共同劳动的结果。斯密还探讨了社会三大阶级收入的长期变动趋势。在他看来,一国经济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助于地租增加。地租之所以增加,不是因为土地所有者比原来耗费了更多辛劳,而是因为劳动成本将随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而降低。关于资本的性质和用途 斯密的资本理论比重农学派前进了一步。斯密认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人或利润的资财。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人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但是,斯密在避免重农主义缺陷的同时,却忽视了资本的社会历史性,即将所有生产资料均看成了资本。实际上,人们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使用生产工具,但这些工具在当时并不提供利润。 斯密第一个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对术语,但他对两者的划分有相当缺陷。 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斯密对生产性劳动下了两种定义:一是从商品的价值观出发,将生产性劳动定义为能够增加产品价值的劳动。二是从商品的物质观出发,将生产性劳动定义为可以储存起来,必要时再提出来使用的劳动。这样,一种劳动是否属生产的,就取决于该劳动是否生产物质产品,从而可将所产价值储存起来。 斯密认为,上述关于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的两种划分是一致的。 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的第二种划分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有力论据。 关于信用货币 斯密关于信用货币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他较正确地揭示了银行券的本质和流通规律。斯密提出了“真实票据”说。他主张,银行只为那些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真实”票据进行贴现。 “还流规律”和“真实票据”论揭示了信贷和商业票据流通中的货币规律,为调控货币流通量、防止通货膨胀,提供了政策指导,因而被视为货币金融的经典学说。关于赋税原则斯密对赋税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在四项原则中,他十分强调税收的确定性,税收不确定,就会使人民不得不乞求收税人员的怜悯,使后者腐化堕落。十、大卫李嘉图1817年李嘉图发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的见解常比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高出一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能够撇开起干扰作用的各种现象,直接对事物的基本性质和规律作出判断。价值论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古典经济学家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在第一章中就专门探讨价值论的名著,正好显示他对价值理论的重视。李嘉图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这正是他在价值论上与斯密和马尔萨斯不同之处。斯密价值论的主要缺陷在于:他从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这一原理出发,又将商品价值归结为所换来的商品价值的三个分解部分:工资、利润和地租。指出和纠正斯密的这一错误是李嘉图的功绩。 李嘉图从坚决维护价值仅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出发,最后不得不承认工资对商品价值也会发生影响。但他从未将其与所费劳动相提并论,他认为,这种影响是微小的,是一种例外,绝对没有取消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仅仅是使这一原理受到了限制而已。李嘉图的绝对价值,解决了商品交换价值发生变动的原由及其度量问题,事实上也部分地解决了价值决定中的“例外问题”。他在绝对价值范畴形成并将它归结为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后,又开始为商品价值寻找另一种尺度,即不变的价值尺度。 分配论 李嘉图在分配问题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指出了工资与利润的对立运动。 李嘉图同斯密一样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利润水平将不断下降,但他们的区别则在于:斯密将下降的利润率归之于资本的积累及其供给的增加,而李嘉图将它与边际收益递减和人类从优等地向劣等地的扩展顺序相联系。李嘉图指出,商品价值仅仅由生产上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所用劳动未变,商品价格当为不变,工资增加的结果必然是利润减少级差地租 李嘉图对地租问题也作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李嘉图指出,地租不仅不是自然的恩赐,相反却是其吝啬的结果。如果土地数量无限,谁也不会为使用土地支付地租;如果所有土地都同样富饶,地租便不复存在。他将地租的产生归结为两个原因:土地肥力的等级差别,追加的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与以前不同。李嘉图不仅阐述了级差地租的第一种形态,而且指出了级差地租的第二种形态,并准确地说明了两者赖以产生的条件和数量规定。李嘉图地租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第一次将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用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来说明地租。 在经济学说史上,有关级差地租的理论总是同李嘉图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比较利益说比较利益说是李嘉图经济理论中的奇葩。李嘉图指出,一国即使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无绝对利益,仍然可以在某种或某些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利益,通过生产和出口比较利益商品获取利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货币论 李嘉图在货币理论上的成就不能与其价值论和分配论相提并论。虽然他在论证货币问题时也试图坚持劳动价值论,将金属货币价值归结为生产上所必需的劳动量,但同时又沿用了休谟的错误观点,将它们的数量多少看作其价值大小的决定因素。直至今日,李嘉国仍然是将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并在两个方面同时获得成功的杰出典范。十一、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1)西斯蒙第的对政治经济学的看法西斯蒙第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首先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独特的定义,西斯蒙第说:“从政府的事业来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虽然西斯蒙第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这是他很大的缺点,但他对于国家的重视,却是一个很大的特点。在西斯蒙第那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内部因果关系的科学,而是研究经济规范和政府行动指南的学问。不仅如此,西斯蒙第还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道德的科学,提出政治经济学不单纯是计算管理的科学。西斯蒙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消费问题。(2)西斯蒙第关于价值和生产的理论西斯蒙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应由生产商品所费的劳动量来决定,但是他的劳动价值论,也涂上了一层消费的色彩。他把社会必要劳动归结为:全社会的需要和足以满足这种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他强调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社会性是对的;但他过分地强调消费因素,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是满足社会需要所必要的劳动,则是不对的。从价值论来看,西斯蒙第却要求国家积极干预经济生活,要求由国家来制定经济生活的规范,所以他反对价值规律起经济生活的调节者的作用。 关于生产理论,西斯蒙第认为消费先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 (3)西斯蒙第的分配理论西斯蒙第对于分配问题的看法是:首先他认为分配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在分配问题上,西斯蒙第明白地分别了“劳动收入”和“不劳而获”,说明了企业家的利润,都来自对工人的掠夺。 在工资问题上,西斯蒙第认为工资有下降趋势。竭力反对当时流行的反动的“补偿说”。 (4)西斯蒙第的实现理论与危机理论 西斯蒙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要发生经济危机。西斯蒙第的危机理论,尽管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但还是有一定的贡献的:第一,他不把危机看作是偶然的现象,而把它合作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伴随物。第二,他在危机论中最集中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那是一种充满矛盾的制度,虽然他并不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矛盾的真正本质。第三,他激烈地反对“调和论”,特别是反对萨伊与李嘉图的庸俗实现论。第四,在危机理论中贯穿着对劳动者的深刻同情。第二章 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含义及其发展这里所讲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是指产生于十九世纪初的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思想体系。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从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建立没有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现象的新的社会制度。这种学说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的某些因素,虽然可以从古希腊的思想家和中世纪的农民异端中看到,但它们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就是极其残酷的。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个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之前,作为先驱者就有十六世纪初的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以后还有马布利、摩莱里和巴贝夫等人。差不多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同时,在英国还出现了以李嘉图学说为基础的空想社会主义,即所谓李嘉图社会主义者,主要有莱文斯登、霍吉斯金、汤普逊、格雷和勃雷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英同和法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1)托马斯莫尔1516年,莫尔用拉丁文写了一本著作,书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为乌托邦。“乌托邦”一词,希腊文的意思是一个没有的地方,也就是一种空想和虚构。“空想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就是从莫尔这本著作来的。这本书是以出生于葡萄牙的希斯拉德的假想人物为主,以见闻录的体裁,用问答形式写成的。这本书的要点是:一、鲜明地刻划了十六世纪英国农民由于圈地运动和养羊业发展所遭受到的惊人的灾难。二、书中指出,终年从事劳动的人们过着贫困的日子,而游手好闲的人们却沉溺于奢侈豪华的生活;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乃是私有财产制的统治。三、生动地描述了“乌托邦”社会的幸福生活。四、书中还写道:在乌托邦中既没有商业,也没有货币。(2)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年)康帕内拉1623年出版著名的太阳城一书。这本书是用问答形式写成的。它借救济院长和日诺伐船长之间的谈话,来描述船长在航行世界时访问太阳城这个理想城市的见闻。书中的要点有:(1)描写那些不知道私有财产制的人们的幸福。(2)大阳城中,每人一天工作四小时,其他时间则从事各人所爱好的研究,读书、作文、散步、娱乐和精神与肉体的锻炼。(3)太阳城中的生产很丰富,人民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归公共所有,人民所需要的一切则由国家供给。(4)城中住房宽敞,全体居民部住在公有建筑物中,在公共食堂吃饭,并每六个月掉换一次房屋。(3)莫莱里 莫莱里是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他遗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有长诗巴齐里阿达(1753年),和自然法典或自然规律的真实精神(1755年)。摩莱里认为,私有制是社会罪恶的主要原因。他要求建立公有制,以便消灭阶级差别、不平等和剥削。他指出,在共产主义下,私有制将为社会公有制所代替,将没有贸易和交换,大家都从事劳动,都受到教育;集体教育将养成孩子们高贵的公民品质。摩莱里的空想共产主义理论,对于巴贝夫、傅立叶都有过很大影响,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但他对社会历史的理解是唯心的,没有看出消灭剥削制度的革命途径。 (4)马布利 马布利是十八世纪法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家,空想共产主义者。他断言,自然界预先指定人们生而平等,自然界把土地的一切财富给予人们作为公共财产,因此财产的瓜分是荒谬绝伦的。马布利在斥责私有制的同时,曾梦想这样一种共和国,在那用,财产共有是生活的基本规律。公务人员将从公共贮藏库中发给公民所必需的一切东西;并安排每个公民的劳动。法律将奖励劳动,并加强公民对公共财产的尊重。他要求限制贸易,实施禁止奢侈的法律,实施规定每个人占有土地最小限额的土地法,以及促进财产细分的继承法。 (5)巴贝夫 巴贝夫是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热月资产阶级反革命政变时“平等派”空想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袖。巴贝夫设想在夺取政权之后,立刻实行一系列措施来满足起义群众的最迫切的需求,如:组织面包免费供应,让贫民迁入反革命分子的住宅,无条件地发还贫民典押在当铺里的东西。按照他的管理方案,政治权利应属于从事有益劳动的人们享有。在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应当从在一个国家中根据共产主义原理建立起来的“全民公社”着手做起。他认为公社倚仗它的巨大物质力量,以及许多政治上、经济上的优越性,很快就会把私有制和私人企业排挤掉,经过若干时间后,共产主义公社会完全掌握国家的全部经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圣西门的主要著作有: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1802年)、论实业制度(1821年)、实业家(18231824年)和新基督教(1825年)。(1) 圣西门的社会历史观 圣西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了解,在某些方面既超过了将社会制度看作自然、永恒的经济学家,也比法国当时的一些唯物主义者更为正确。圣西门则认为它是有规律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在考察贵族和资本家这两大阶级的地位变化时,圣西门试图用经济原因来说明政治现象。 圣西门是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先驱。正确地指出了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经济统治是政治统治的基础,然而他划分阶段的标准却是理性和宗教因素。(2)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圣西门十分崇尚科学和工业。科学和实业制度是他所理想的未来社会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实业制度中的最高领导机构由科学院和行政院构成。 第二、实业制度中领导机构的基本职责是负责编制计划,管理生产。 第三,同以前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设想一样,实业制度实行普遍劳动原则,人们凭自己的劳动和才能获得报酬。 在后人看来,圣西门的思想是空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一种奇妙结合。一方面,他对社会主义社会作出了许多同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相吻合的天才的预言,并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今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所证实;另一方面,他未能摆脱现存社会的制约,将财产私有制塞进了他所理想的社会。二、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圣西门批判资本主义的同时,法国另一位空想会主义者傅立叶也在描绘他自己的理想社会法郎吉。傅立叶主要著作有世界和人类的命运(1808年)、论家务农业合作社(1822年)、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1827年)和论商业(去世后于1845年出版)。(1) 社会历史观 傅立叶严厉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以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他将人类“情欲”的满足和压抑看作社会运动的基本动力,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较正确地划分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傅立叶以生产和情绪为标准,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时期八个阶段。第一个时期相当于原始社会,第二个时期包括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第三个时期为和谐的理想社会。 傅立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批判,但没有揭露资本主剥削的实质及其罪恶产生的根源,错误地将其归结为商业的欺诈和无政府状态。他较正确地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这种划分否定了资本主义是一种永恒社会的错误观点,但它仍然含有唯心论成份。(2)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这是一个太平宁静、人们情欲全部得到满足的社会。社会的基层单位称为“法郎吉”,由一千六百至二千人左右组成。法郎吉分为若干小组,每个成员可自由加入任一小组。法郎吉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已成为一种需要和享受,人们在一天中可几次变换工种。法郎吉的产品按下述原则进行分配:十二分之五按劳分配,十二分之四按资本分配,十二分之三按才能分配。三、欧文 欧文主要著作有新社会观(1813年)、致拉纳克郡的报告(1820年)、新道德世界书(1836年)。(1)社会观 欧文的社会观含有唯物主义因素,把人的道德、行为看作环境的产物。欧文率先在自己厂区进行改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容忍私有制,他们的理想社会同私有制和利润安然并存。而欧文却与此不同,将私有财产制、宗教和不合理的婚姻形式,并列为社会的三大障碍。(2)公平交换 欧文赞成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将劳动看作一国财富的源泉,主张一切商品的价值和交换均用劳动来衡量。货币的产生,一方面便利了交换,另一方面却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1832年,欧文在伦敦设立了“国民劳动公平交换市场”。市场内没有货币,物品通过劳动券流通。生产者将其产品交给市场,由市场工作人员为产品确定劳动时间,然后发给一张注明劳动时间的劳动券,持有人可凭劳动券向市场领取他所需要的物品 总而言之,十九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尖锐而辛辣的批判,对未来的美好社会进行了大胆设想和实践,对工人运动起到了鼓动作用。但是,他们对现存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憧憬,更多地是从人的理想出发,道德观念比经济原则显得更为重要。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思创立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条件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情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基础,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在西欧发生的产业革命和1789年以后在法国不断爆发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德国,但它不仅是德国工人运动,而且也是全世界工人运动的经验的总结与综合。 二、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中一切珍贵和进步的东西,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进一步运用唯物主义哲学去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创立了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对人们关于社会经济生活的观点实行了根本的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凡是旧经济学认为是物与物的关系的地方,都科学地指出了它们正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论。 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都反映了被剥削者和劳动人民对于资本主义压迫的抗议。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第一次阐明了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创造者的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指明了,社会主义并不是人类的善良愿望,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合乎规律的必然结果。还阐明了无产阶级是唯一坚决的和革命的阶级,它不是用和平的方法,而是用暴力的方法,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推回资本主义和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时期;而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就是镇压剥削者的反抗,建立新的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伟大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一、 马克思 (略)二、 恩格斯(略)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作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写作的历史背景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第一部专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大纲写于 1843年底至1844年初。恩格斯于1844年l月将手稿从英国的曼彻斯特寄给在巴黎的马克思1844年2月发表在由马克思担任编辑的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号上。 二、大纲揭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本质和根本缺陷,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奠定了始基 (1)资产阶级经济学是“私经济学” 恩格斯用“私经济学”概括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阶级本质,揭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冒充代表全体国民利益、公正无私的假象,还它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服务的本来面目这也就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性质问题,为创立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经济学,奠定了思想前提 恩格斯从发展的观点考察了资产阶级“私经济学”的演变历程,揭示了它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点,论述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是怎样“代替那简陋的非科学的生意经”的。 恩格斯关于“距离我们时代越近的经济学家越不老实”的论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总的演变过程来看,是合理的和反映实际的。 (2)大纲运用唯物辩证法从经济学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过渡性 可以说大纲就是恩格斯最早运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改造政治经济学的尝试 恩格斯从经济学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历史过渡形态。资本主义存在的种种矛盾和罪恶垄断、竞争、经济危机,以及无产阶级贫困、灾难的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种私有制造成的后果,必然导致社会革命,只有消灭这种私有制,全面改革社会关系,才能使劳动者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批判私有制的政治经济学,超越私有制政治经济学的范围提出与此相对立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恩格斯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共同前提,他还具体地分析了私有制下的一些主要经济范畴 第一,他指出:如果撇开私有制不谈,那末地租就可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可以回到实质上是地租的基础的合理的观点上去。他指出,消灭了私有制,地租应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合理的表现这对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的创立是有启发的 第二,关于利润恩格斯指出如果我们撇开私有制资本和劳动的分离以及人类之分为资本家和工人的观察,利息和利润就会消失。 第三,关于工资,恩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正如资本和劳动分离一样,劳动也跟着分裂了,劳动的产物以工资的形式和劳动对立起来。 第四,关于竞争,恩格斯说:“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都会归结为竞争”而在私有制消灭以后,竞争就会归结为竞赛。 第五,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竞争引起危机,危机导致革命。恩格斯在大纲中关于地租、利润、工资、竞争、经济危机等经济范畴的论述,和后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比,当然还不完善。三、大纲的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大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这个范畴的第一次探讨恩格斯的大纲共分作十五个小节,自第四个小节提出这个经济范畴,在其后的十二个小节中,都涉及到价值范畴可见,价值理论及其相关问题在大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1)大纲中对价值理论的论述恩格斯首先指出,价值是因商业而形成的第一个经济范畴,他批判了英国人麦克库洛赫和李嘉图的物品的抽象价值是由生产费用的论断。 其次恩格斯还认为商品的价值还离不开效用。 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生产费用决定价值所以不能成立,还因为生产费用本身也离不开竞争。 恩格斯在批判了李嘉图、萨伊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定义“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在大纲中,恩格斯虽然在实际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名义下看到了价值和价格的区别但他认为,实际价值或抽象价值。不过是一些抽象的不实际的东西并不存在的。 上面的论述说明,当时恩格斯把古典学派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庸俗经济学家萨伊的效用论等量齐观,一概加以否定,实际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这是不正确的。 恩格斯在大纲中关于价值理论的论述包含着一些十分宝贵的思想,对后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适用范围的认识 恩格斯的“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定义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呢?从恩格斯在大纲中的有关论述,可以说明他这里是认为,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的社会里,才能有计划地根据社会需要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的分配所以,这里就直接反映着“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这样的价值概念,虽然超越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定义,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后来创立的科学的价值理论,但却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和劳动分配,具有启发性意义。这个价值定义不可否认的科学价值也就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一再提到这个定义,也正是就此来说的。 总之,恩格斯关于“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价值定义虽然不够完善但对于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很有启发。这个思想,给我们提出了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任务,正确处理社会劳动分配和劳动消耗同效用的关系,对于我们在经济之设中贯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无疑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四、大纲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 托罗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原名人口原理)的第一版,发表于1798年,以后又再版了五次,但其基本观点未变。 恩格斯在大纲中最早揭露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荒谬及其反动本质,他指出,人口过剩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结束这种人类堕落的现象”。恩格斯指出:马尔萨斯不能理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人们恰恰因为过剩而饿死。”“他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就编造了一套人口论,这种理论和贫富并存的矛盾同样荒谬,甚至比它更荒谬。”恩格斯批判了马尔萨斯把人口过剩归之于自然。 在大纲中恩格斯阐明了这样的思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它从属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 大纲还表明,恩格斯并不一般地反对控制人口,并且认为,要控制人口,也必须立刻进行社会改革,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原因是只有这种改革,只有通过这种改革来教育群众,才能够从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 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科学价值,马克思对它有很高的评价,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称之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贡献和本质特征一、历史贡献马克思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克服了它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是象征着新生经济科学的辉煌日出。马克思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当代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之一曼德尔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书中对马克思的贡献作了很好的概括:(1)马克思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把社会学和经济学综合成一个伟大的体系,并且发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潜在法则,即阶级斗争的法则。(2)马克思制定了利润均分、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及利润率下降趋势的理论,从而把基本上是静止的经济学说变成了能动的学说,并且还发现了经济发展的主要规律。(3)马克思订立了资本再生产和国民收人的理论,描述了经济危机的轮廓,并且初步为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的概念做出了实际的综合。 简而言之,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根本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而这一发现又离不开他的另一个伟大的发现,即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伟大发现确立了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母体。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指那些以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了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或方法论,我们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纷繁复杂、急速变化的世界中,体验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发展起适应于新的历史条件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形式。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马克思指出:我要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雇佣劳动和资本结合的特殊的生产方式,以及与这一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二、研究对象的特点以资本论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确定的研究对象中有自己的特点。 1、明确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而不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生产方式。人们只有从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上加以分析,才能真正把握现实的、具体的生产方式。 2、把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作为分析这一阶段特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