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人机工程学(3.1).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843401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人机工程学(3.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安全人机工程学(3.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安全人机工程学(3.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人的生理和心理及人体生物力学特性 1 人的生理特性 在现代化的人机系统中 人是主要因素 起着主导作用 应当首先加以研究 因此本章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人的生理特性 心理特性和人的生物力学特性 研究人的目的 在于说明如何建立人与机器 环境之间的最相适应关系 为安全人机工程设计提供人体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依据 人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有机整体 各种器官具有各自的功能 从形态和功能上将机体划分为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循环系统 内分泌系统 感觉系统和神经系统共九个子系统 在人机系统中 人与机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 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其它的六个系统起到辅助和支持作用 一 神经系统 1 神经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组成 神经系统是整个机体的主导系统 全身各器官系统均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控制和协调下 互相影响 互相协调 保证机体的整体统一及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平衡 在此过程中 首先借助感觉器官接受体内外的各种信息 经中枢神经系统整合 再经周围神经系统控制调节各系统的活动 从而使机体得以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 同时也调节内部环境相对平衡 2 中枢神经系统1 脊髓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 位于脊椎管内 其上端进入颅脑扩展成为脑的一部分 延髓 其功能有二 其一是传导功能 将来自于躯干 四肢和大部分内脏信息传递给脑 其二是反射功能 完成一些简单的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2 脑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由六部分组成 延髓 脊髓的延续 是食物反射 唾液分泌 咀嚼 吞咽等 和某些防御反射 咳 喷 呕等 的中枢 而且是呼吸和循环系统反射性自动调节中枢 故有 生命中枢 之称 脑桥 位于延髓上方 小脑腹侧 是联系小脑两半球上 下神经纤维的桥梁 脑桥参与或完成头面部肌肉的运动以及某些感觉的形成 中脑 位于脑桥上方 是视听运动的反射中枢 位于三者中央部位的一个广泛区域称为脑干网状结构 该结构存在着两个相互对立的调节系统 激活系统和抑制系统 间脑 位于脑干上方 由丘脑和下丘脑组成 丘脑是大脑皮质下的低级感觉中枢 除嗅觉外 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冲动均传至丘脑 经丘脑更换神经元后传向大脑各高级感觉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同时也参与某些情绪反映活动及昼夜周期性变化活动等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与校正肌肉的紧张度和协调肌肉的运动 小脑受伤将造成肌肉动作抖动 大脑 表面覆盖灰质细胞层 大脑皮质 神经细胞集团 是大脑皮质下的运动中枢 3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发出 其末梢分布于各器官和组织的神经系统 包括脊神经 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其功能有二 一是接受来自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并将其传导至中枢神经 其二是传递由中枢神经发出的指令并完成运动反应 外界对人的各种刺激的反映表现为感知 二 感觉和知觉1 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并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全貌 如颜色 气味 触觉等 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 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 通过传入神经 将其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便产生了感觉 一切较高级的 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思维 情绪 意志等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人类了解自身状态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感觉的基本特征1 适宜刺激 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都有各自最敏感的刺激形式 这种刺激形式称为相应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2 感觉阈限 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感受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而不同的职业又有各自不同方面的感受能力要求 且要产生感觉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 低于此强度则不会产生感觉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 即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越低 绝对感受性就越高 感觉就越敏锐 反之亦然 刚刚使感觉消失的最大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上限 3 对比 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类刺激物的作用 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 适应 感觉器官经连续刺激一段时间后 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 感觉就会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产生适应现象 即敏感性降低 如嗅觉经连续刺激后不在发生兴奋作用 香而不香 久而不分其臭 就是这种情况 2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也就是说 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 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 经大脑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 于是就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 整体的映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1 知觉的整体性 2 知觉的理解性 3 知觉的恒常性 4 知觉的选择性 错觉 在特定的条件下 人们对作用于感官的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不正确的知觉 在人机系统中 错觉可能造成监测 判断和操作上的失误 甚至可能酿成事故 错觉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很清楚 但已被大量地利用来为工业设计服务 如颜色不同而造成同一物品轻重有别的错觉等 3 感觉与知觉之间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前提 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对客观事物更高一级的认识 感觉的性质较多地取决于刺激的性质 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知识 经验 情绪 态度的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 知觉不是对当前客观事物各种感觉的堆积 而是人们借助于已有的知识 经验对当前事物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取 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知觉就是这个缘故 二 人的视觉及其特性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 大约有80 90 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 因此 视觉系统是人与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途径 2 视觉器官与视觉过程1 视觉器官眼球是视觉器官的主要部分 谈包括眼球壁 感光装置 和析光装置 角膜 房水 晶状体和玻璃体 1 视觉三要素 可见光 视觉对象 反射物 视觉器官 眼睛 人们得到视觉信息有两种途径 直接获得信息 间接获得信息 借助于各种视觉显示装置 如CRT屏幕 雷达 显微镜等 2 视觉过程视觉是由眼 视神经和视觉中枢共同完成 眼是视觉感受器官 来自物体的反射光首先经过瞳孔进入眼球 经析光装置到达视网膜 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由于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含有感光物质 在光刺激下 可发生光学变化 从而使光能转化为生物电能 引起神经细胞产生神经冲动 经由神经传导到视觉中枢 经大脑皮质的加工处理 便形成视觉映像 眼睛可以见到的光称为可见光 其波长范围380 780 10 9m 小于380 10 9m的光称为紫外光 大于780 10 9m的光称为红外光 3 视功能视功能是视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识别能力的总称 1 视角 是被看目标物的两端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交角 眼睛能分辨被看目标物最近两点的视角称临界视角 视力下降 临界视角增大 2 视力 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 用临界视角的倒数表示 即用来评价眼睛分辨细小物体 清晰度 的标准 它随着照度 背景亮度以及对象与背景对比度 反差 的增加而增大 对产品尺寸大小和仪表刻度盘精度高低进行设计时 视力是必需要考虑的因素 为了提高视力 必须提高背景亮度或照度 或提高零部件与背景亮度的对比 3 视野 1 一般视野 是当人的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时 人眼能察觉到的空间范围 人眼的视野范围 在垂直面内 最大固定视野大约120 即视水平线上方50 下方70 扩大视野150 在水平面内 最大固定视野180 扩大视野190 在垂直面内水平视线以下30 和水平面内零线左右两侧各15 的范围内获得的图象最清晰 为最佳视野范围 在垂直面内水平视线以上25 以下35 在水平面内零线左右各35 的视野范围为有效视野范围 2 色觉视野由于不同的颜色对人眼的刺激不同 所以视野也不同 白色最大 130 180 黄色 95 120 兰色 80 100 红色 45 60 绿色 40 60 依次渐小 色觉视野和被看对象的颜色与背景衬色的对比有关 4 视距眼睛到被看对象的距离 视距是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观察各种显示装置时 视距过远或过近 都会影响认读速度和准确性 一般应根据观察目标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工作要求确定距离 通常视距为5 6m时最为适宜 低于3 8m会引起目眩 超过7 6m细节看不清 同时观察时头部转动角度左 右 45 上 下 30 当视线转移时 约97 时间的视觉是不真实的 所以应避免在转移视线中进行观察 5 对比感度物体与背景有一定的对比度时 人眼才能看清其形状 人眼刚刚能辨别到物体时 背景 Lp 与物体 L0 之间的最小亮度差称之为临界亮度差 Lp 临界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叫做临界对比Cp 临界对比的倒数称对比感度Sc 对比感度与照度 物体尺寸 视距和眼的适应情况等有关 在理想条件下 视力好的人 其临界对比约为0 01 也就是Sc 100 6 视觉适应就是对光亮程度变化的适应性 它是人眼随视觉环境中光量的变化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 暗适应 人由明亮的环境转入暗环境的过程 完全适应约需30min 明适应 人由暗的环境转入明亮环境的过程 完全适应约需1min左右 视觉的明 暗适应特征 要求工作台面的亮度要均匀 避免阴影 否则眼睛需要频繁调节 不仅增加了眼睛的疲劳 而且易导致事故 7 视错觉人们观察外界物体形象和图形所得的印象与实际形状和图形不一致的现象 8 视觉的运动规律眼睛的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且不易疲劳 对水平方向尺寸和比例的估计比垂直方向准确 视线习惯于从左到右 从上到下的顺时针方向运动 当眼睛偏离视中心时 在偏离距离相等的条件下 人眼的观察率依次为左上限 右上限 左下限 右下限 4 炫光是指物体表面产生刺眼或耀眼的强烈光线 它使人视力下降 头晕目眩 造成不舒适的视觉条件 因此应尽量加以避免或限制 两眼的运动总是协调的 同步的 对直线轮廓比对曲线轮廓更容易接受 颜色对比与人眼辨色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从远处辨认前方多种不同颜色时 易于辨认的顺序依次为 红 绿 黄 白 当两种颜色配在一起时 易于辨认的顺序依次为 黄底黑字 黑底白字 蓝底白字 白底黑字等 三 听觉听觉是人类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仅次于视觉而处于第二位 听觉在许多方面不同于视觉 听觉以在时间上连续为特征的 它趋于一种慢速的信息传递 没有视觉产生的那么直接 也不向视觉那样容易疲劳 因此一般做警告显示 通常与视觉信号连用 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功能 1 听觉器官和听觉过程1 听觉器官 耳 外耳 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 听觉过程 听觉系统一般包括耳 传导神经和大脑听觉中枢 人的听觉过程在正常情况下 可认为有三个阶段 将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震动 将机械震动转变为液体波动 将液体波动转变为神经冲动 经传导神经传递给大脑 这就是听觉过程 如果听觉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障碍 就会影响听力 造成不同程度的耳聋 一般双耳听阈高于25dB 聋 超过92dB失听 2 人耳可听声音的强度听觉的灵敏程度可用听阈来衡量 听阈指在某频率下 仍能听到该纯音的最小声级的分贝数 也称听力 人耳刚刚能能感觉到的最小声压 当频率为1000Hz时 大约是2 10 5Pa 这也是我们定义该声压所代表的声级为0dB 刚刚使人耳感到疼痛的声压叫做痛阈 20Pa 相当于120dB的声级 3 方向敏感度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先后和响度差别可判断声源的方向 由于头部的掩蔽效应结果造成声音频谱的改变 靠近声源的那只耳朵听到完整声音的各频率部分 而到达较远的那只耳朵的声音则发生了 畸变 4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 称为掩蔽 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 称为掩蔽效应 2 人耳的听觉特征1 人耳的可听范围 无论是从频率范围的宽度 还是从强度的大小来看 人耳都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灵敏度 具有正常听力的青少年 16 20000Hz 一般人 20 20000Hz 随着年龄的增长 频率感受的上限逐年连续降低 但是 对于频率小于1000Hz的低频范围 听觉灵敏度几乎不受年龄的影响 听觉的频率响应特性对听觉传示装置的设计是很重要的 四 人的嗅觉 味觉和肤觉效应1 人的嗅觉 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深处 主要局限于上鼻甲 中鼻甲上部的粘膜中 嗅觉的感受器是嗅细胞 是从中枢神经系统分化出来的双极神经细胞 嗅觉感受器可感受气体中的化学刺激 适宜刺激几乎均是挥发性的 嗅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适应较快 2 人的味觉 味觉感受器是味蕾 主要分布在舌背面 舌缘和舌尖部 人能分辨出很多种味道 这些味道是由四种基本味觉 甜 酸 苦 咸 组合而成 舌表面不同部位对不同味刺激敏感度不一样 舌尖对甜味最敏感 舌根对苦味最敏感 舌两侧对酸味最敏感 舌两侧前部对咸味最敏感3 人的肤觉 肤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作用后产生的一种感觉 肤觉感受器分布于全身体表 肤觉可分为触觉 温度觉 和痛觉 很难将它们区分 触觉感受器在体表各部分不同 舌尖 唇部和指尖等处较为敏感 背部 腿和手背较差 通过触觉人们可以辨别物体大小 形状 硬度 光滑度及表面机理等机械性质 五 人的反应时间 在人机系统中 操作者接受系统的信息并经中枢加工后便依据加工的结果对系统做出反应 这一环节称为操作者的信息输出 信息输出是人对系统有效控制并使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环节 人从接受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的时间叫做人的反应时间 它指的是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是人体完整的反应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由反应知觉时间 ta 自出现刺激到开始执行操纵的时间 和动作时间 tg 执行操纵的延续时间 两部分组成 即 研究作业时人的反应时间特点 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应时间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 减少反应时间 提高反应速度 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 1 与感觉通道有关反应时间随感觉通道的变化而变化 如听觉为 0 115 0 182s 视觉为 0 188 0 206s 2 与运动器官有关与人的手 脚 腿 躯干等有关 3 与刺激性质有关4 与执行器官的反应时间有关5 与刺激数目有关6 与颜色配合有关7 与年龄有关8 与训练有关9 与疲劳程度有关 六 人体活动过程的生理变化与适应 在人机系统中 操作者接受系统的信息并经中枢加工后便依据加工的结果对系统做出反应 这一环节称为操作者的信息输出 信息输出是人对系统有效控制并使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环节 人从接受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的时间叫做人的反应时间 它指的是刺激和反应的时间间距是人体完整的反应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它是由反应知觉时间 ta 自出现刺激到开始执行操纵的时间 和动作时间 tg 执行操纵的延续时间 两部分组成 即 研究作业时人的反应时间特点 对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反应时间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 减少反应时间 提高反应速度 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 1 人体活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1 神经系统 劳动时每一个有目的的动作 既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特别是大脑皮层内形成的意志活动 主观能动性 又取决机体内外感受器所传入的多种神经冲动 在大脑皮层内进行综合分析 形成一时性共济联系 以调节各器官和系统适应作业活动的需要 来维持机体与环境条件的平衡 当长期在某一劳动条件下从事某一作业活动时 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渐形成该项作业的动力定型 使从事该作业时各器官系统相互配合得更加协调 反应更迅速 能耗较节省 作业更轻松 长期脱离某项作业 可使该项动力定型消退而致反应迟钝 2 心血管系统作业人员在心率 血压 血液成分和血液再分配等心血管方面的指标 在作业开始前后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1 心率 作业开始前1min稍有增加 开始后30 40s迅速增加 经5 6min达到与劳动强度相应的水平 当心率增加不超过安静时的40次时 表示能胜任此工作 心血管系统能否适应该作业的标志 2 血压 作业时收缩压上升 舒张压变化很小 当脉压差逐渐增加或维持不变时 体力劳动可继续有效进行 当脉压差小于其最大值一半时 表示疲劳 3 血液再分配 作业时流入人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或稍增加 流入肌肉和心肌的血流量增加 流入肾和腹腔的血流量有所减少 4 血液成分 血糖变化较少 血乳酸含量变化很大 3 呼吸系统 不同作业时的呼吸是不一样的 静态作业时呼吸浅而慢 疲劳时呼吸变浅且快 作业时呼吸次数随体力劳动强度加大而增加 4 体温调节 2 人体信息处理系统1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模型 在人机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最本质的联系就是信息交换 人在人机系统中特定的操作活动上所起的作用 可以类比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因此可以把人视为一个单通道的有限输送容量的信息处理系统来研究 2 感觉的信息处理感觉系统是用信息论的观点研究神经系统最合适的对象 研究结果表明 人的反应时间与感觉刺激物的刺激量有关 RT a bHT 1 信息传输率 是指信息通道中单位时间内所能传输的信息量 人的通道容量 它是反映人的感觉通道信息传输能力的客观数量 超过了这个限度 信息就不能完全地被接受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功能有一定的限度 这些限度主要表现在数量方面 并用感觉通道的信息传输率来描述 例如 在显示器设计中 认为显示得越多越好 越精确越好的观点是错误的 因为超过了人的信息通道的传输能力 显示是无效的 人体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信息传输率 它随刺激物的不同性质 维数和不同工作类型而变化 如人在典型实验条件下 视觉 动作 通道的信息传输率大体上处于2 7 7 5bit s左右 阅读工作时43bit s 人在判读电视屏上图象为70bit s 人体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信息传输率 它随刺激物的不同性质 维数和不同工作类型而变化 由于人在实际活动中的信息传递能力 不仅取决于感觉器官的传信能力 而且更多地取决于中枢神经和动作反应系统的传信能力 2 采样感觉系统接受外界刺激是以不连续的 量化的方式进行的 比如以时间域为例 以一定时间间隔对外界刺激量进行采样 采样间隔取决于刺激的频率 人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能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搜索 人的视线分布概率与被观察图形中的信息量分布相一致 即人主动搜索信息量最丰富区域 这是统计匹配的一种表现 在仪表布局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3 编码经过采样所获得的信息 需要从感觉系统的外周部分传至中枢 人的感觉信息的传递也是以各种编码方式进行的 哪些编码方式的信息传递效率最好 对工业设计是富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 编码方式的优劣与工作性质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 辨认工作中 以数码 字母 斜线是较好的 搜索定位工作中 则以颜色标志为最优 数码和形状次之 在计数工作中 以数码 颜色 形状较优 比较和验证工作中 这些符号与工作效率几乎没有差别 编码的优劣与工作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 如在辨认工作中 如时间不限 则颜色比斜线优 如时间有限 0 1 1 0s 则斜线较颜色为优 巧妙地利用感觉系统信息处理的原理 可以设计出有特殊效果的 高质量的人机界面和显示器等信息工具 3 中枢信息处理从人体各感觉通道传入大量信息 是在大脑中枢进行复杂的处理 大脑中枢信息处理过程中 记忆机制具有特殊的意义 记忆是各种信息处理活动的基础 因此记忆机制的研究是人机系统效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记忆可分三种形式 即感觉信息储存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 感觉信息储存 由于人的感觉通道是有一定容量的 而人所接受的信息又大大超过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 通道容量 因而大量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滤掉了 而只有一部分进入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 感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后 在大脑组织中贮存一段时间 使大脑能够提取感觉输入中的有用信息 抽取特征和进行模式识别 这种感觉信息贮存过程衰减很快 一般情况下 图象约为0 25 1 0s 声像记忆为2s 最长 4s 特点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记忆容量较大 2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 保持时间约在1min以内的记忆 它的信息主要是以语言 听觉的形式编码和贮存的 是一种初步的低水平的信息加工 许多职业都需要操作者有良好的短时记忆 操作记忆 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比感觉信息储存的时间长 若不经过反复复习 短时记忆的信息便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与贮存信息量多少有密切关系 如记忆3个字母比记忆1个字母容易忘 因此在需要短时记忆的作业中 其信息编码应尽量缩短 为保证短时记忆作业效能 一方面短时记忆信息数量不能超过人所能贮存的数量 最后5个左右 另一方面 要求作业者必须十分熟悉自己的工作内容 信号编码 3 长时记忆凡比短时记忆时间长的贮存过程 都属于长时记忆的范围 实际上没有时间的限制 它可以延续到人的一生 长时记忆是人脑学习的基础 长时记忆所能贮存的的数量实际上是无限的 在人的记忆功能基础上 产生大脑的学习功能 而学习功能又是人智能行为的基础 复杂智能活动是人脑信息处理的高级形式 现代人机系统中 要充分发挥人脑信息处理的高级功能作用 巧妙地利用人的信息处理的特征 在提高人机系统工效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4 影响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因素人的神经活动规律 白天交感神经支配 夜间副交感神经支配 日周期节律动机与积极性 对作业目的的理解和认识程度 具备关于作业过程和作业结果知识的程度学习和训练 疲劳将使作业的信息处理能力降低 反应时间增加 判断错误增多 人的个体差异 年龄 性别 经验 季节 人体的信息传递效率 大脑所处的意识水平 3 人体生物节律 1 人体生物节律的概念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韵律 生物节奏或生物钟描述的是生物体 包括人在内的动物 植物或微生物 内生理功能 行为表现及形态结构等随时间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规律 生物节律研究的内容是时间生物学这门新兴学科所研究的范畴 经过大量专家 学者研究论证 认为每个人从出生日开始 直到生命终止 都存在着分别为23天 28天和33天的体力 情绪和智力的变化规律 并用正弦曲线描绘出它们的图象 从三条正弦曲线图上可以给出体力 情绪和智力的高潮期 低潮期以及危险期 由此判断出某一个人在某一天的体力强弱 情绪好坏以及智力高低 人体生物节律在本世纪60年代开始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应用于交通安全管理 危险作业安全管理 医疗保健 优生优育 学习考试及体育竞赛等方面 我国从80年代初期也开始了人体生物节律的研究和应用 近年来全国许多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推广应用人体生物节律理论和方法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人体生物节律正弦波曲线 人体生物节律中高潮 低潮期及危险期的不同表现 表中所列的表现基本适用于绝大多数人 有少数人对人体生物节律似乎表现不出情绪节律的变化情况 这可能与这些人的先天气质不同以及后天环境影响有一定关系 2 人体生物节律的测算X 365 A B C式中 A 预测年份与出生年份之差 周岁 B 本年生日到预测日的总天数 C 从出生以来到计算日的总闰年数 X 从出生到计算日生活的总天数 例如 某人1955年6月1日出生 要了解他1986年8月25日三个周期所处的位置 先求出他生活的总天数X X 365 1986 1955 30 31 25 1986 1955 4 11409体力周期 11409 23 496 1情绪周期 11409 28 407 13智力周期 11409 33 345 24该人体力周期正处于第497周的第1天 高潮 情绪周期正处于第408周第13天 高潮 智力周期正处于第346周期的第24天 低潮 3 人体生物节律的应用在安全工作中 对于某些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岗位 为了防止操作人员误操作导致事故 可以采用人体生物节律控制方法 对每一个操作人员预先计算出人体生物节律值 确定每天处于人体生物节律的哪一个时期 生产调度指挥者可根据人员情况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作业时间和作业强度或作业难度 尽量避免在危险期进行危险性大的作业 对每个操作人员每月发给人体生物节律卡片 提醒安全生产 使操作人员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提高安全意识 杜绝误操作行为和不安全行为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预防各类伤害事故的发生 在人体生物节律处于高潮期时 是安全作业的好时期 也是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好时期 作为企业单位的安全教育领导者 应充分利用高潮期对某些人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 七 环境因素的生理效应 粉尘作业环境 环境化学因素及其危害 物理因素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