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中考文言文增加篇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414754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北京市中考文言文增加篇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北京市中考文言文增加篇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北京市中考文言文增加篇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伯牙善鼓琴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注释:得:体会。卒:通“猝”,突然。操:琴曲。逃:隐藏。志:志趣,心意。伯牙善鼓琴,善:擅长。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峨峨:高耸的样子。 洋洋:宽广的样子。 鼓:弹奏。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伯牙善鼓琴()伯牙游于泰山之阴()更造崩山之音()志想象犹吾心也()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B.乃援琴而鼓之。伯牙乃舍琴而叹曰。C.止于岩下。吾于何逃声哉。D.钟子期必得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3分)4、翻译下列句子(3分)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译文:5、“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答案:(二)1、(1)弹(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3)再,进一步(4)好像2、B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活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shng)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13)纸灰之类冒(14)之。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6)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7)所得,至今保藏。字词翻译:(1)板印书籍:即用木板刻字印书。板印,雕版印书。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之,指“板印书籍。”为:是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5)已后:以后。已,通“以”。(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7)板本:板印的本子。(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9)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10)钱唇:铜钱的边缘。(11)印:印模。(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17)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物。(18)字平如砥(d):(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同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22)自:自行 (23)具:准备好。 (24)更(g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印:字印 (27) 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28)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把字按韵分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29)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30) 旋:随即,很快地。 (31)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2)文理:纹理,质地。 (33)兼:又。 (34)不可取:拿不下来。 (35)燔(fn)土:就是上文所说的“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燔:烧。指用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36)讫(q):终了,完毕。 (37)殊不:一点也不。 38)为予群从(zng):被我的弟侄辈。群,众,诸。从,次于最亲的亲属,例如堂兄弟为从兄弟,侄为从子,伯叔父为从父。单说“从”,指比自己小的。为,被活板原文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做这件事。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位叫毕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板,把它拿到火上烘烤;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完毕,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同一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马上刻制它,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木料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拆板时)不能取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拭它,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活版问题: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 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总领本段文字的词语毕升 为 活板 即:毕升做活板印刷字模和印刷的方法:2活字印刷术的步骤(四步)1.做粘印的底板: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2.布字: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3.粘字压平: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 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4.加墨字上,印刷。活板中哪些短语体现了“活板”的“活”,它们各说明了“活板”的什么特征活:字活(每字为一印),排版方法活(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印刷方法活(常作二铁板),做法方法活(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拆板方法活(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字数活(每一字皆有数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七里之郭: 外城 2、环而攻之:围3、池非不深:护城河 4、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5、委而去之: 委:放弃;去:离开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7、多助之至: 极点 8、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叛”,背叛9、固国:国防 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1、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是 人和 ,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这反映了孟子 民贵君轻 的政治思想。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 民心向背 ,是借战争论述实行 仁政 的重要性。3、“得道者”的意思是 施行仁政的人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君子 。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