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贾学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9558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贾学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留守儿童》(贾学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留守儿童》(贾学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1、你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吗?(不健康)2、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不会感到害怕,渴望有人陪你?(会)3、你是否认为自己爱冲动、脾气大?(有时是)4、心理压抑时你知道正确的发泄方式吗?(不知道/偷着哭或不停吃东西)5你觉得现在自由吗是否有拘束感?(有时会)生活:1、你的监护人是否每天按时给你做饭呢?(是)你的饮食是否有规律?(还可以)2、你认为你的身体现在健康吗?(还可以)营养跟的上吗?(还行/有时候厌食)3、你是否经常失眠?(有时)4、你注重个人卫生吗?(不太注意)5、你会帮助你的监护人分担部分家务吗?(会)6、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不自觉说脏话?(有时候不自觉的跟同学学)学习:1、你的学习成绩现在怎么样?(一般)有人辅导你学习吗?(没有)2、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主动问老师吗?(一般不会)你会坚持把不会的题弄明白吗?(基本不会)3、你认为学习有用吗?(有用)你长大想干什么?(没考虑)4、做家庭作业时有人监督你吗?(没有)5、你是否有不想读书,自己挣钱的念头?(有)6、老师留的作业你会按时完成吗?(一般情况下会完成)有没有偷懒的时候?(有)人际交往:1、下课时会不会经常与同学出去做游戏?(很少)2、学校组织的活动你积极参加吗?(基本不参加)3、你和同学及老师相处的好吗?(一般)你觉得他们喜欢你吗?(不知道)4、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会不会打架?(有时会)5、你是否害怕见陌生人?(会)会见陌生人你会脸红吗?(会)6、是否有被欺负的时候?(有)你觉得被欺负的原因是什么?(觉得我老实吧)性格情感:1、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办?(吃东西、偷着哭)2、孤单时会不会找人聊天?(基本不会)朋友多吗?(不多)3、你觉得你是内向还是外向性格?(内向吧)父母在家时和父母外出时你的性格有变化吗?(有)变化大吗?(不算太大)4、你觉得现在幸福吗?(不幸福)5、你的情绪会因环境人事变化而变动吗?(会)变动大吗?(不大)6、你认为自己有同情心吗?(有)是否喜爱小动物?(喜欢)材料1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中小学生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除了农村留守儿童等全国性问题外,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托人寄养或在家无暇顾及的城镇“精神留守儿童”更逐渐显现,学校和家长“分数至上”的教育方式更“刺痛”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专家建议,家长要努力建立互信桥梁增强孩子幸福感,用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目前,全国儿童患自闭症的人数逐年增多,仅去年广东省就有超过15万的自闭症儿童。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大城市,除了农村留守儿童等全国性问题外,因父母忙于生计、应酬而托人寄养或在家无暇顾及的城镇“精神留守儿童”更逐渐显现。学校和家长“分数至上”的教育方式更“刺痛”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衍生出一系列崭新但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中小学生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师陈海平指出,上述数字只是2006年的数据,这一趋势还在呈现上升的发展势头。/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这么多应该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该如何从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多元化的教育中培养孩子们乐观积极、阳光向上的品行和精神状态呢?一味强调竞争的教育造成学生抑郁和焦虑近些年中小学生的焦虑症,患病比例有上升的趋势。焦虑症主要源于学习压力,对于自己的考学前景、家庭前景、就业前景等问题忧心忡忡,侵染了儿童的思想,腐蚀了儿童的幸福。陈海平认为,孩子们面临复杂纷繁的社会竞争,当面对考学的压力,又缺少来自家长和老师所给予的细心呵护和爱时,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尤以精神抑郁最为常见,表现为敏感、压抑、沮丧、对前途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等症状。/陈海平认为,学生出现严重的焦虑症,既与家庭的苛求有关,也与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关爱不足、疏导不善有很大关系。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类似工业化的产品生产方式,讲究的是规模效应,一位老师管理几十名学生,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致使老师疲于应付学生的课业,不重视也无暇兼顾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因为工作压力自身也处于焦灼痛苦的非健康状态,这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和维护。留守儿童中近80%存在心理疾病广州白云心理医院青少年心理科主管刘静指出:“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有过异地寄养史。”据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总数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少年儿童约有4000多万人。换句话说,平均每4个少年儿童就有一个多的留守儿童。/据国内著名心理学家韦志忠研究,留守少年儿童中近80%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自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二是逆反型,暴躁冲动、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等。当心“品行障碍”困扰未成年人陈海平特别指出,有一类心理问题应特别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这就是学生的品行障碍。品行障碍指的是6个月内持续存在违背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或者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品行障碍是见于18岁以下少年儿童的一种危险障碍,表现为攻击人或动物(如欺凌、虐待、打骂、使用致命武器等)、破坏财物、说谎偷盗、严重违规违法等,其早期问题是逆反、对抗挑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则是因为发现家长或老师过去所讲的道理行不通或有瑕疵后表现出的一种心理不适反应。据国外的调查统计显示,品行障碍儿童占到总体的2%6%,而早期逆反对抗的比例则高达4%16%,男生比女生更多。研究表明,品行障碍儿童容易伴生或演变成注意力障碍、逃学、离家出走、反社会行为及违法犯罪。/陈海平指出,品行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也有父母及学校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作用。平常习惯有欲求就得到满足,一旦不能满足,孩子内心就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落感,不能接受父母解释时就会形成怨恨心理。这种怨恨和不满有时表现为伤害自己,造成自残、自杀、吸毒等行为,有时则会指向施予人或者约束人做出伤害行为。家长应主动建立互信桥梁,增强孩子幸福感“留守儿童普遍觉得自己不被家庭接纳,自己的存在不重要,所以特别叛逆。如注重打扮、沉迷网络、封闭自我等行为其实都是在寻求精神慰藉,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家长讨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姚一敏认为,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的增多造成青少年“留守”是很难避免的,但地域的隔离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举动来挽救情感隔阂。/“地域隔离不一定会造成精神的隔离,父母应该有挽救意识,哪怕每天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信的桥梁,地域隔离就不至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姚一敏说。/陈海平强调,家长平时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有缺点和不足的人相处,从而点化孩子心理上的误区,使他们能平和地面对各种问题。 /“网络时代,孩子们面对许多信息源和复杂多元的社会,经受很多诱惑和冲突的观念,其能力又不足以排解这些困惑,往往会在内心积蓄不少错误的认知和愤懑的情绪。”陈海平说,“孩子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与家长情感沟通不畅导致的恶果。”/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期望孩子有出息的理念主导下,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骄纵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们面临的感情困惑、学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又理解交流不足,导致孩子情绪困扰,学习没有动力,逃避学习,甚至厌弃学习,最终影响了学业的发展。父母要学会用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陈海平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首先,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不要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要弄清楚孩子抑郁或焦虑的是什么,为什么忤逆大人,让他把心理话说出来,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再相应提出一些处理办法或意见供其参考。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预期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考学都不是唯一的目标,应该多从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伟人的故事中体悟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应该实事求是地给孩子提出目标,多了解和发挥孩子的长项,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第三,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和家庭困难的解决中。既让孩子们了解家长持家的易,产生对家人的感情,也让他们对生活本身有更多的认识,学会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技巧,培养自己的毅力。别怕孩子会吃苦遭罪,否则就是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第四,家长和老师也应不断注意自身修养,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心态不平和,情绪不稳定,就会贻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中国古语讲“德为先,才为后”,只有先培养孩子的德行,将来才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否则就容易成为社会的祸害。相关链接父母不妨学学如何给孩子打电话?宁宁爸爸最近出差比较多,但不管在哪儿,不管多忙,都会抽空给孩子打个电话。可是让他不解的是,4岁的宁宁总是没有耐心和自己说话,随便嗯一声就把电话筒塞给妈妈,自己跑一边玩去了。但等爸爸出差回来,一进家门,宁宁又总是兴高采烈地迎接他,和电话里表现出来的冷漠判若两人。娜娜的妈妈则是每次打电话叮嘱女儿放学后要认真写作业、别看电视、多喝水时,没说上几句话娜娜就会很不耐烦,甚至有时挂妈妈电话,这让娜娜妈妈又生气又无奈。/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高级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解释,这两位父母的困惑都是因为不了解孩子在通话时的心理。幼儿情感虽然炽热,但非常感性,即他们要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父母,才会强烈地表达出对父母的爱,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想念父母,甚至会在电话中哭泣,但他们还没有学会用语言平静地与父母沟通情感。所以,在外出差想念孩子的父母要注意说话简短,语气亲切,孩子听到父母的声音就能得到很大安慰。/而上学期间的孩子一天到晚都在上课,回到家很想见到父母的笑脸,却又因父母下班晚或工作忙回不了家而失望。如果父母电话中又对孩子不断催促,孩子更觉得委屈,容易顶嘴。所以建议父母们对上学期间的孩子以全方面关心交流为主,叮嘱与催促适可而止。材料2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心理冲突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中不断增长的流动学生问题,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新闻媒体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但是他们主要关注了那些跟随农村流动父母到城市的孩子,而另一个庞大的农村打工者子女群体,即那些被外出打工的父母遗留在家里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却被忽视。这个群体其实更加弱势。不论从生活状态看,还是从心理状态看,他们都经历着生活与心理的冲突。这是一种双重的冲突。他们更需要关注。本文试从留守的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几种不良心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等方面进行思考,以期对推进教育工作有所裨益。一、留守的决定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体层面看,农村流动父母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其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流动农民子女在城市教育中所接受的不平等的、低质量的教育也对其子女的留守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制度层面上来讲,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对流动学生的教育政策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根据调查,75左右的农村打工者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10001500之间,扣掉每月的吃、住花费500800元,再加上租房每月300500元,大部分家庭每月的剩余在500-800元之间。由此可见,对于大部分农村打工者来说,如果他们的孩子在城市读书,除了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他们难以承受,城市学校高昂的学费更使他们无力承担。很多农村打工者用“负担不起”,“钱不够花”,“挣钱太少”等词语来解释其子女留守的原因,充分说明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入和经济地位是其子女留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二、农村留守儿童被监护方式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81.25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是75岁,最年轻的是53岁。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约12.5左右。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频繁变动的问题。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的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占6.25,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三、留守儿童对“打工”与“留守”的评价关于留守儿童对“打工”与“留守”的评价,我们做了一些相关调查。(一)农村留守儿童眼中的“打工”1、“什么是打工?” “是父母迫不得已的选择” “是艰苦的劳动” “到外地工作,维持家庭生活” “就是养家糊口” 2、“父母为什么外出打工?” “在外打工收入高一点” “为了过好日子” “让我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打工可以使孩子有很好的前途,让孩子上大学” 农村留守孩子们虽然不愿意和希望父母离开自己外出打工,但是,为了家庭,他们充分理解和积极支持父母的外出打工的选择。(二)留守儿童心中的“留守”原因留守儿童本人又是怎样来看待和评判自己父母做出的留守决策呢?“父母为什么要把我留在家乡?”1在城里上完初中非回老家,没法上初中;2父母在城市是临时工,我在农村读书可以节约点;3家中有爷爷奶奶,我在家能够照顾他们;4父母把我留在家乡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独立生活;5 他们怕我到那里不习惯,受城里孩子欺负6.父母认为外地的私立学校不好,公立的又进不了(三)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评价父母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儿童经历着父母关爱、照顾和培养教育等等方面的缺失,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性格行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那么,农村留守儿童个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留守生活,怎样评价父母外出打工后对他们的影响呢?父母外出打工对我们有哪些影响?好处: 1可以锻炼我们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说洗衣服、做饭、照顾亲人;2遇到困难能自己解决。3学习稳定,不用跟着父母在外四处奔波;4照顾家里的爷爷奶奶, 5磨练自己的意志。6.家里的日子好过了坏处: 1在学习上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指导,光想他们;2生病没有人照顾,吃饭吃不好,和别人在一起不自在;3没有人告诉我们行为的对错;4遇事没有可以诉说的地方,心里的话跟父母说不上,心里很难过;5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产生我们与父母的距离; 6父母不能亲自教育我们;没有人管自己,会有些放纵;7精神上影响不小,我们变得有些孤僻7。不能拥有完整的爱,同学会瞧不起四、留守儿童的几种不良心理(一)人际关系敏感际关系敏感是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不良心理之一。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调查中18.5%的“留守儿童”对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你与别人发生矛盾的处理方式62.5%选择闷不吭声。心情不好的时候,31.5会与同学、老师或亲人谈心 31.5会哭一哭 37.5会通过听音乐来缓解。(二) 厌学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来看,很不容乐观。他们中只有2%的成绩优秀和10.5%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7.5%!问卷中,有高达35%的留守儿童明确表示“自己有过逃学、逃课的行为发生”,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较为普遍。6.25的学生已经彻底地放弃了自己,他们表示考试没考好是因为自己本来就不行。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经常迟到、缺席甚至旷课,即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三) 逆反甚至具有攻击性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儿童身上却表现得更加突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的人格发育过程中,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因素直接关系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甚至把监护人、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常把自己放在他们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其次,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认为他们缺乏家教,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容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四)早恋从年龄上看,多数中学生都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的“超前”和明辨是非能力的“滞后”以及好奇心的驱使,促使了他们对早恋的尝试。留守儿童早恋心理的产生并非像其他学生一样单纯。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在用早恋来体味家庭温暖,弥补亲情缺失,以取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性成熟所带来的好奇探究以及家庭教育缺失所造成的寻求“家”的感受和“亲情”补偿,是造成留守儿童早恋心理产生的两大根本原因。只有25的留守儿童对学生早恋抱坚决反对的态度。当然,以上这些不良心理也决非留守儿童独有,但可以肯定地说,相对于有正常家庭教育学生而言,这些不良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并且具有这些不良心理的学生人数比例更大。五、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一)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由于长时间(留守时间1年占18.7 3年以内占25 3年以上56.25 留守时间最长的达到10年)。不与父母一起生活,缺乏父爱母爱,缺少与父母的交流,使得留守儿童们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81.25的同学希望自己的父母都在家。孩子与父母联系不定时占68.75,通话时间5分钟内 50 5-30分钟43.75 30分钟以上6.25。(二)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调查结果表明,81.25%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学生是行不通的;而12.5%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甚至还有6.25自我管理。要么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因素,要么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三)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担负着培养人的特殊使命,也是留守儿童的教养主体,理应承担起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农村中小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素质教育疏于形式,重智育,轻心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六、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怎样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呢?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似乎很难找到既让农民进城务工挣钱、又不影响孩子成长的两全之策。但是,家长、学校、社会如果能够通力合作,尽可能地给“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条件,留守儿童不良心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在这方面,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最大,也最为有效。从社会层面分析首先,政府要花大气力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在农村的经济收入,才能让农民安心生活在农村,承担起培养孩子的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的情感依托,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显然比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更能够健康地成长。其次,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如果务工农民的经济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他们就会拿出一部分钱来,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生活和学习。第三,给务工农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政府的关注和政策干预可以为打工者子女教育提供制度上的空间和保障。2003年以来,新一届政府高度关心农民流动问题,流动学生教育政策也发生重大转折,明确规定流动学生要和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借读费也宣布取消。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事实上城市学校并没有真正执行中央的政策精神,借读费、赞助费仍然普遍存在,而且收费水平很高。城市学校这些行为构成了留守儿童进城的基本制度障碍。改变流动农民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呼吁体制、特别是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势在必行。从家庭层面分析如果留守儿童的家长能做到以下两点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心理产生的预防是有相当帮助的。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父母的关爱,是每个孩子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从学校层面分析家长和孩子最信任的教育场所就是学校。学校自身的特点对留守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之有现成的教学设施教学人员可以利用,农村学校无疑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最理想的场所。一个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个心理教师或者班主任能解决的,因此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势在必行。教师若能自觉地进行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能增加留守儿童的倾诉渠道,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偏差。老师主动靠拢留守儿童,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这样他们的心扉就会打开,教育才会奏效。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日记、作文与其进行沟通,政治课老师特别是初一、二年的政治老师通过活泼生动的课堂教学教会孩子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生理、心理都健康的中学生。英语教师侧重寓教与乐,培养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利用体育手段运动处方,调节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偏执、腼腆等心理异常。甚至学校图书馆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图书馆是学校信息资源中心,承载着传递知识的桥梁作用,图书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丰富,某些留守儿童因性格及其他因素遇到心理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心理变化”和“早恋”等觉得难于启齿的敏感问题)不愿向心理教师咨询,宁可到图书馆查找图书。阅读相关书籍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学生通过学习,普及了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并邀请资深心理教师开设讲座,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情绪与心理健康偏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学生可拨打心理热线,可面谈,可发电子邮件,可个别咨询,可团体咨询。心理辅导教师以微笑、真诚、信任给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倾诉氛围,让学生敞开心灵之门。我们可以设制问卷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通过学生日记、作文、给父母写信等方式与这些留守儿童沟通。这个沟通的过程不仅是了解他们的过程,更是给予他们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帮助他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多方面透视他们的生活和需求./学校还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开展心理健康手抄报、心理漫画、歌咏比赛、心理趣图展览、书画展览提供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学校虽然是主渠道,但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呼吁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留守孩子。学校要借助社区、村部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主动与当地文化局、民政局、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力量,启动爱心工程,开设心声热线,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合力效应。如可以组织爱心人士以电话、书信等方式经常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帮助孩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教育、农村的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组合、相互协力,共同构筑起以学校为中心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爱心城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