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docx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8049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胡锦涛同志2005年9月15日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建设和谐世界”问题,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先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理念向国际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倡导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在当今的新发展,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又一次郑重宣示,是中国和全人类梦寐以求的安宁与繁荣社会理想在现时代的进一步伸张。2007年,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成为指导我国外交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理论的重要创新,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潮流,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集中体现着国际政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建设和谐世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这需要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同心戮力,密切合作,坚持不懈,长期奋斗。 (一)坚持平等互信,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要坚持以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准则,相互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都有权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坚决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倚富压贫。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缔造和平、维护和平、建设和平方面的核心作用,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奉行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摒弃冷战热战思维和我赢你输、我兴你衰、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观念,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只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各国才能和睦相处,共享世界和平与安宁。1.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当全世界人民都在向往和平之时,局部的冲突、战争从未间断,如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不仅给一些地区造成严重的灾难,而且引起了全世界的不安;当全世界人民都在渴望发展之时,南北差距、贫富差距却不断拉大,全球经济发展失衡更加严重,为了维护一国私利,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新政策纷纷出台,少数国家甚至动辄以制裁相威胁,更是危害了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当全世界人民都在追求合作之时,某些国家却在国际事务中肆意使用武力,强推自己的价值观,继续以冷战思维在意识形态领域打“没有硝烟的战争”。认真审视,人们不难发现,在种种现象的背后,几乎都笼罩着霸权和单边主义的阴云。因此,遏制霸权、反对单边主义、发展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呼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质在于各国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以平等相待,求同存异以扩大共识,合作协商以谋求共赢,增进友好以和谐相处。较之历史上曾经肆虐的“炮舰外交”,较之走马灯般“大国均势”、“大国制衡”、“大国政治”等国际关系理念,较之现实仍然存在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国际关系民主化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圭臬是联合国宪章,是国际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上述准则,就是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就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有平等参与协商的权利;就是坚持在势必出现的利益差异面前,通过对话妥善解决分歧,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就是坚决维护联合国及其宪章的权威和作用;就是坚持多边主义,使联合国成为世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的平台,成为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渠道。进入新世纪之后,冷战结束初期国际力量严重失衡的状况已经明显改变。尽管国际舞台上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丛林法则”仍然时而作祟,但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和睦相处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和行动准则;尽管个别国家倚仗其超强实力、竭力维护“独霸”地位、谋求建立单极世界,但其战略扩张态势与力量捉襟见肘之间的矛盾日见突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多边”回摆,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借力于盟国和其他大国。与此同时,欧盟、俄罗斯等基于各自战略利益,审时度势、谋求发展,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德国著名理论家埃贡巴尔说:“欧洲人开始确定自己的利益和按照自己的分析采取行动。”俄罗斯总统普京则鲜明地指出,单极世界“是一个存在着一个中心权力、中心力量和中心决策的世界。这个世界中只有一种爱、一种主权。这是极其有害的”。 国纪平,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人民日报,2007-11-26 第03版。这一看法,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此外,快速兴起的发展中大国的影响力也在日益凸显,东盟、非盟、阿盟等区域集团实力逐渐增强,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持续上升。正是这种总体上的变化,使国际社会中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制约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赤裸裸的单边主义和黩武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个不断磨合、充满曲折的进程。多样化的世界决定着利益的多元化。从零和博弈思维转为共赢博弈模式无疑也是一个需要学会照顾各方关切,通过不断对话协商、妥协调整解决矛盾的过程。但是可以肯定,不管磨合多么艰难复杂、过程多么曲折漫长,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的步伐是阻挡不住的。2. 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2012年10月日在第67届联大审议秘书长关于联合国工作报告时说,必须充分发挥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核心作用,以有效应对复杂多样的安全威胁和挑战。王民在发言中强调,在国际关系中,会员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他说:“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二战后国际秩序不容挑战。” 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大使在第67届联大审议秘书长关于联合国工作报告时的发言,新华社,2012-10-09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在联合国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其性质遭到霸权主义的扭曲,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执行。它最早被美国所控制,成了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20世纪60年代,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大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1971年中国在联合同合法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过去少数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有:第一,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第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第三,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一度得到加强。20世纪80-90年代,它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如期全面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前景不容乐观。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推动多边合作的重要机制和平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国际社会普遍期待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联合国应倡导和推动“和平文化”,支持通过对话和谈判等和平手段化解争端。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以及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恐应摒弃双重标准。保护人权和保护无辜平民免遭侵害是崇高的目标,任何国家均不能以“人道主义干涉”为名,强行推动“政权更迭”。联合国应通过必要、合理的改革,提高权威和效率,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职责。联合国改革应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有助于联合国在协调各国努力、应对各种新的全球性威胁和挑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改革应在安全、发展和人权等领域均衡推进,特别是要推动在发展领域取得积极成果,并从机制上和资源上对发展给予必要保障。中国一直积极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联合国各领域活动,维护联合国权威,继续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发展等相关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推动联合国更加重视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3. 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国家的界线,国际安全问题的综合性、整体性、关联性上升,各国在安全上的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密切。世界各国应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应通过协商对话增进信任,消除分歧,解决纠纷;应超越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通过平等合作实现安全利益的共享和共赢;应通过真诚有效的合作,和平解决争端,防止冲突和战争,保障共同安全。武力不能缔结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这是历史的结论。只能以协商对话与互信合作,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与永久和平。新安全观是相对传统安全观而言的。传统安全观是两极对峙格局下冷战思维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手段的较为单一的军事安全模式,表现为两个超级大国恃强凌弱,企图通过军事集团的形式以武力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争端,最终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传统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时至今日,这种用传统安全观包打天下的冷战思维仍在作祟,天下依然很不安宁。新安全观与传统安全观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是它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为冷战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开辟了一条正确途径。二是它“以互信为安全之本”,建立在“互利合作、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是它的核心和本质。“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坚持对话,不搞对抗”,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争端,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三是它以谋求人类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寄寓着人类的美好理想。凝聚各国人民力量,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新的安全问题,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其近期目标;“以和为贵”,“睦邻友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共赢共存”,“合作发展”,使人类共居的星球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其美好理想。四是它主张各国平等享受安全权利。安全必须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享受安全的平等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之上。如果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不到安全,整个世界就不可能安宁。五是它强调应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坚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符合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总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适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的时代发展要求。当前国际安全问题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都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摒弃冷战热战思维和我赢你输、我兴你衰、我得你失的“零和”博弈观念,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只有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对抗,各国才能和睦相处,共享世界和平与安宁。国家之间发生争端应当通过和平方式合理解决,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这是坚持和推进世界和平这一主题的正确选择。 (二)坚持包容互鉴,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璀璨夺目,相映成辉,构成绚丽多彩的世界。目前,全球有200多个国家,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还有基督教、佛教等多种宗教,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不应该成为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的鸿沟,更不应该成为不同文明相互冲突的理由。文明多样性既是人类社会的显著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走向僵化衰落。要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权利。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偏见,鼓励不同文明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进步。不同社会制度相互包容、不同历史文明相互借鉴、不同发展模式相互合作,才能使人类社会延绵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1.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原则,推动各国文明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002 年 10 月 24 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中指出:“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江泽民主席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解放军报 2002年10月25日 第1版。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谓“和而不同”,即首先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和谐、和合),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忽视或不尊重“不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导致事物衰败。也就是说,“和”(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是目的,但“和”的前提是“不同”,是多样性的存在;没有“不同”,没有多样性,就无所谓“和”。它表现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兼容并蓄”,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彼此尊重、保持特色、共同进步。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推动各国文明之间的共存与兼容,有两大前提:一是求同,即寻求和发展共同利益、共同语言;二是存异,即尊重世界多样性、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原则,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使不同的文明相互包容借鉴合作、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以促进世界多样性,实现人类文明的百花齐放和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2.加强多样性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在相互吸纳中共建人类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呈现日益变小的趋势,不同文明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会比历史上的任何时代来得更加彰显和激烈,这就是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的原因所在。然而,解决文明冲突的途径并不是以暂时处于优势的某种文明去同化或消灭其他文明;相反,文明冲突的消解只有在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多样性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保证不同文明的协同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认为,各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任何民族不管多么强大,都应该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对方的文明,以一种平等的眼光正确对待世界上各具特色的多样性的文明并与之对话和沟通,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江泽民同志在 2000 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 江泽民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0年09月07日第1版。多样性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是积极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实际行动,是处理和解决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矛盾的正确途径。它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在此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以及和睦相处;有助于整合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弘扬人类的文明精华,推动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有助于维护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丰富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3.坚持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构建国际文明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必须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以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尊重世界上不同文明模式,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冷战格局已经崩溃、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正确处理各国文明的相互关系,建立国际文明的新秩序。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需要,也是正确处理所谓“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关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长期以来,建立在单一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上的国际旧秩序缺乏包容性、排斥多样性。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持有一种片面和盲目的“西方文化优越论”,并常常以此作为借口贬低、干涉、压制甚至侵略其他国家。这种“西方文化优越论,实际上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当前,国际局势发生着深刻变化。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主题,但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仍然大量存在,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突出。这些消极现象的存在,既与西方某些国家以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文化外交理念有关,也与不同文明间未能真正形成平等、合作、互补、兼容的共识有很大关系。世界需要和平、安全与稳定,世界也需要走向更高程度的文明。所以,我们在努力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同时,应该及时、响亮地提出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的要求。坚持和维护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特色和风俗文化,促进各种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和政治互信,建立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文明新秩序,共建和谐世界。总之,文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建立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石,和谐世界也内在蕴涵着多样性包容性文明的共存。我们应该坚持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原则,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文明的包容性,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三)坚持合作共赢,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下,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既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动力。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有、财富分配、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均等,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持久稳定增长。从根本上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发展;没有最不发达国家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繁荣。只有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才能最终带动全球总需求扩大,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必须推进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进程,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格局。稳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环境、贸易、发展共赢。1. 建立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2012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亲切座谈。习近平阐述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外交政策,强调我们的事业是得到世界各国人民支持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 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新华网,2012年12月05日 21:35:14。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保增长、促稳定,尤其是要努力实现强劲增长,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这就需要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立更加平等、更加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应该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遵循相互尊重、集体决策原则,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要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平衡、包容、可持续、创新、安全增长。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满招损,谦受益。”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扎实推进同各国的务实合作,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2. 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格局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源占有失衡,财富分配不公,发展机会不均,形成“越不发展越落后,越落后就越难发展”的恶性循环,最终制约了世界经济持久稳定增长。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既是联合国确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世界繁荣的必由之路,国际社会应该在这方面多想办法、多出政策。要继续挖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大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动全球总需求扩大。充分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继续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加强同联合国在发展领域的协调和合作,支持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继续在发展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全球欠缺一个建立在制度化和持续性基础上的沟通与协调机制,被美国和欧盟控制的世界三大经济组织在维护世界经济与金融稳定方面近十年来碌碌无为,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主要协调者与危机时刻的最后贷款人IMF,某些时候甚至充当了干涉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工具,建设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国际金融秩序一直难有实质性的突破。这就需要我们有效整合新兴经济体的力量与诉求,真正从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出发,重新界定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能,构造新的国际金融体系。尤其是在至关重要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面,亟需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投票权基于经济规模的分配原则,重新审核基金份额、扩大基础投票权。力争在设计份额和投票权及其分配的过程中,既要反映已有经济规模的总量指标,还要前瞻性地考虑能够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指标,从而保证制度设计的前瞻性和动态的公正性,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定权,特别是要约束美国滥发美元的行为;并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督和预警,以维护国际金融稳定。3. 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和损伤,生态环境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从哲学高度反思和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新的价值观和实践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页。人类不能单纯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利益,而不顾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恶化,必须考虑到自然界的供给能力、生态和承载能力、环境的容纳能力。据估计,如果在全球维持一个西方国家那样的物质社会,将需要几个地球的资源,现实绝不允许我们依靠过度的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所以,如何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就要从大讲生态文明做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的价值优于其中任何一部分,整体的重要性高于其中任何一部分,任何一部分的利益都要服从整体利益,任何一部分的运行都要以不破坏整体秩序为限度。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专家强调,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可见,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属人本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整体观念,人类的行为才能体现目的性与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维持好自然界的平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求利行为,使得人们不断探索、利用、征服、统治自然,企图使自然界成为服从于人类有用性的奴隶。这就彻底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固然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但科技永远也不能把人类从对自然的依存中解脱出来,而只是转变了这种依存的方式和特性;科技使人类从某些对自然的依存中解脱出来,我们利用科技又同自然建立起一些新的依存关系。如果一个物种与其周围环境过于不适应,那么该物种就会自然灭绝,而生态系统则会延续下去。人类的行为一旦超出生态系统的阈限,生态系统就会丧失自我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生态系统就会衰退,甚至崩溃。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使得物种加快退化,如果以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自然多样性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物种之间相互依存达成的平衡状态,将会连续不断地遭到破坏,物种的进化功能将被摧毁。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在经历了古代的“崇拜”“敬畏”、近代的“征服”“战胜”之后,必须向“平等和谐”的心态转变。自然界是人类的平等伙伴,人类要尊重其应有的价值和权利。自然界生态系统价值的多样性为人类自由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人类的自由发展是全面的、多元的。我们今天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又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价值的多赢。人类只有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在行为上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主动地适应、补偿、调整和恢复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自然界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有效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由,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全人类的共有家园。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大潮下,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同舟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符合人类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既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动力。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占有、财富分配、发展机会方面的不均等,制约了世界经济的持久稳定增长。从根本上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发展,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发展;没有最不发达国家的脱贫致富,就谈不上世界的真正繁荣。只有更加注重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潜力,才能最终带动全球总需求扩大,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必须推进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为核心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建设进程,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格局。稳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建立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环境、贸易、发展共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