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3222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研究数学的学习,课堂是主战场,高效的作业,会对数学的学习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但是当今的现状是:1教师布置作业特点(1)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后习题或作业本,搞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做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下,基础好的同学感到太容易,吃不饱。这样的作业做了费时无效。(2)作业量大,机械重复。许多数学教师仍把“题海战术”奉为至胜法宝,把形形色色的资料抛向学生,让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2学生完成作业现状(1)大多数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一层次,做对或做错,作业书写是否规范与否毫不关心。(2)自觉性不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否则能不做则不做,尤其是周末作业。(3)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题目认为自己会做不愿做,稍难的题目就缺乏信心和毅力不想做,等待老师的讲评或抄袭他人。先前我曾经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数学作业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长期完成作业比较困难,内心的成功的愿望就会一点点被磨灭,产生了消极情绪;而成绩不错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或者只写个答案,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钻研精神,等老师公布答案,心理上放松,思维调动不起来。因此,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设计和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一、作业设计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 ,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课中作业设计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二、研究的原则和内容、操作措施(一)研究的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本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辅导,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佳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受益。2.全面性原则实验的操作过程首先从作业设计、指导、评价着手,但作业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这个实验中,优化作业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在优化作业设计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和探究兴趣,让作业成为学生的需要。(二)研究的内容和操作措施1、认真学习课题涉及到的理论书籍,并组织学习,在学习后上交一份学习心得体会或相关论文。2、调查归因,寻找解决办法作业布置现状的调查分析是我们实验的基础。通过设计一份学生作业问卷调查量表,加以分析,了解本校教师的作业布置、辅导情况,了解学生的作业量、完成与落实情况,研究学生完成作业中出现的缺陷,又要剖析教师作业布置的问题,探究教师检查及批改的措施,总结分析,了解其成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为课题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3、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基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作业的兴趣,以至在作业中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懒做,很多时候应付了事,漫不经心,书写马虎,甚至抄袭。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一直依赖家长的“代教”、“代查”。种种不良习惯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拦路石。这种消极的作业状况,长此下去,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首先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其次,要结合学科特点从正面诱导,让他们去发挥积极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从点滴做起,逐步养成。4、有效作业个案研究个案的研究是典型的材料。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各自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或者在各学科中选择不同的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和对比。或者截取某一作业的情景,对学生作业的态度、完成情况和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一次分析性剖析。同时要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适当地变换研究的个体和作业的类型,使其更有代表性。教师的个体的设计也要加强分析,特别是平行班,同学科,在不同的作业形式、要求时,对教师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感悟情况,都要作仔细的分析和比较,以求得在大面上的改进与提高。5、分层分类,建立作业题集(1)根据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的作业习惯、态度、兴趣,还要考虑家庭教育因素。(2)研究数学作业的归类。分别从作业内容、形式、难易度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类,并研究作业形式、内容、难度、时间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佳匹配,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作业设计。(3)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作业实施分层管理,在作业布置、辅导、讲评上体现学生的层次性。不断调整分层管理的办法,不断积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和题集,在研究中期进行研讨交流。6、课堂观摩,研究作业讲评初步拟定作业讲评课课堂模式如下:获取作业反馈信息整理作业信息重组作业信息课堂讲评作业再设计。一是创设高效型的作业讲评课,力求简单题型不讲或少讲;典型错例多讲或详讲;错误率高的题目通过再演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二是创设趣味型的作业讲评课堂,努力体现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快乐,在多媒体中感受快乐。 三是创设拓展型的作业讲评课堂,运用同类题型进行拓展,设计作业进行巩固训练,有效扩大作业讲评的面。7、挖掘资源,拓宽作业类型一是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巩固运用。如学习后的迁移式作业设计和设疑式作业设计。二是挖掘网络资源,拓展作业空间。网络信息知识容量大,内容更新快,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关键是要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屏弃全部“拿来主义”的陋习。三是挖掘社会资源,实现作业的生活化。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往往来源于传统节日、地方习俗、社区资源、家庭亲情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8、研究有效作业与促进学生成绩的关联性这是本次研究的最主要目的,通过资料积累、个案研究、数据分析,我们要着重分析有效作业对于促进学生成绩的关联性,形成结论,并向一定范围进行推广。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1、发现教师在作业布置、设计、指导、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对策。2、培养学生自觉、自信、按时作业的习惯3、初步探索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作业”样本,建立分层分类题集。4、挖掘社会资源,提高教师作业设计、辅导、反馈的能力5、探索作业的分层、分类设计、指导策略,明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的最合理作业形式和作业量。6、通过有效作业的研究,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问卷、谈话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有效作业设计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教师在班里选择典型个体,进行跟踪考察、记录、分析和研究,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点带面地形成共性策略。5、实验法。通过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个体之间、实验前后的比较,分析单位时间内的作业对学科温故知新和学生学科素质提升的效果,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学生的最合理作业量。老师授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课堂效果的好坏主要通过学生做习题来体现。因此,教师要实现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在这里,教师不是“考官”,而是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伙伴”。老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有目的有选择的布置课后作业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数学:徐建仁 2011年6月2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