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3140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设计教学简介授课内容: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授课对象:2012级哲学专业授课学时:8学时学生分析:基础较好,但延伸知识和分析思维欠缺,引用课外的资料和事例学生易于接受,并且对方法训练感兴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三步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重大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理解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统一认识。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社会发展问题,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能够通过框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归纳综合的学习能力。3.素质目标:通过理论讲授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通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掌握辩证分析法,培育全面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分析思路;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问题。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现代化的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性;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教学方法框架式教学法、问题设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教学法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相结合能力本位: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相结合目标引领:知识传授和方法训练相结合双线并行:教学相长和共同成长相结合内容设计问题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教学思路马克思社会主义阶段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两层涵义层涵义立论基础 基本依据 思想武器理论基础现实依据科学内涵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 论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情景导入本课问题讲授1播放课件教师: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阶段。2设置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师: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和1986年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重申了这一观点。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从哪些角度可以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教师用资料和情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讲授。讲授新课(80分钟):理论基础2.播放视频资料理论基础:马克思社会主义阶段说2依据视频资料理解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未来社会要经历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三个阶段。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3.学生:分析、理解、回答,同时用线条和框架呈现这一理论预想。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低级阶段-高级阶段社会主义低级阶段高级阶段4.问题:这说明了什么?理解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厚的思想渊源。让学生学会理论分析的思路,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厚理论渊源。现实依据1.教师:毛泽东同志曾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问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同志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2.多媒体展示: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教师:但是,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4. 3.播放视频资料。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是对我国在探索中的失误予以反思和纠正形成的。让学生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探究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曾经发生的错误。科学内涵1.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开始了对中国国情的重新认识,解决从马克思到毛泽东都没有完全解决的课题,即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革命成功后经过“过渡时期”进入到的社会主义,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十三大把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阐述。2.多媒体呈现两层内涵的理解思路定性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定位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问题:这两层涵义分别是针对什么样的错误而提出来的?学生:抛弃社会主义和超越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的错误。通过两层涵义的理解,从定性定位两个角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含义针对着哪些错误认识。重要意义多媒体呈现内容1)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2)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3)是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教师: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问题: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针对了哪些错误的认识?抛弃社会主义性质;超越不发达阶段等。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理论意义和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中的现实意义。总结巩固(10分钟):总结本课讲授内容教师总结:本节课主要通过我国与现代化国家的比较,认识到我国与现代化标准的差距之大;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识到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多。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含两层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教师将本节课主要内容概括,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复习提高(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阅读书目: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版。魏泽涣:苏共兴衰透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查阅文献,加深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问题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教学思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必然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现代化标准差距之大问题之多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实际任务之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4分钟):问题引入本课内容1播放课件教师: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2设置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教师: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大约100年的时间。正确理解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回答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根据什么作出这一判断?教师用提问复习之前的内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讲授新课(30分钟):1.多媒体呈现教学思路教师:从三条线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即现代化标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历史前提三个方面。线条搭建框架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重点内容学习:现代化十项标准1.多媒体呈现现代化十项标准。分别讲述英格尔斯现代化十项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12%15;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45以上;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0%以上;识字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80以上;2024岁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101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0以上;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在100人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2.用数字和图表呈现我国的各项统计数据。3.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回答,找到我国与现代化标准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差距。4.问题:这些说明什么?得出差距之大的结论,理解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让学生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用事实、数据启发学生在全球视野中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1.教师: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又是亟需解决的。2.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反映我国存在的问题:人口、三农、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收入差距、腐败、食品安全、自然灾害频发等、人与自然的发展不平衡、人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多媒体展示数据信息3.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归纳、分析、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得出问题之多的结论。总之,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距、贫富差别仍然存在;人口总量增加,老龄人口上涨,就业压力大;面临环境保护和生态压力;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不够。让学生把视角回到国内,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前提1.教师: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经由新民主主义而进入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历史和革命发展的显著特点。学生:结合已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2.问题:什么可以逾越,什么不可以逾越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但是,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建立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和商品化的基础之上,而达到这样的基础的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则是不可逾越的,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跨越。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即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任务。在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历史分析法,学会用历史的思考方式分析问题。总结巩固(4分钟):总结本课讲授内容1.教师总结:本节课主要通过我国与现代化国家的比较,认识到我国与现代化标准的差距之大;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认识到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多;正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认识到我们的任务之重。总之,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这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学生:辩证地认识到我国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现代化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树立起理智的信心,不要灰心丧气,脚踏实地才是信心的依据。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由若干历史阶段所组成。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作为中国来说,就是要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开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则将一事无成。教师将本节课主要内容概括,引导学生以问题归纳知识点,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客观全面地认识国情。复习提高(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阅读书目: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版。佟宝昌等: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回顾与思考,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联系家庭所在地的实际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搜集查阅文献,加深理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1.教学思路论十大关系、中国共产党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层涵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思想基础现实背景科学概括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 论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6分钟):背景资料导入本课问题讲授1播放课件教师:从这段资料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问题: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2设置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教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那么,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哪些角度做了回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又是如何形成的?教师用资料和历史背景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讲授。讲授新课(80分钟):重点内容学习:思想基础1.播放多媒体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依据视频资料理解理论基础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中共八大提出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工作重心的转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曲折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总结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学生:分析、理解、回答,同时用线条和框架整理这四个方面。3.问题:这说明了什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思想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学生回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用事实、数据启发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成就和艰辛。现实背景1.教师: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思想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多媒体展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教师:我们党曾经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偏差;我们党曾经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我们党曾经忽略了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个过程。4.3.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料。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正是对我国在探索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的科学解答。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社会主义初步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科学概括1.教师: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2.多媒体呈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思路框架科学概括: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生产力角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角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根本目标达到共同富裕3.问题:这一科学概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加以区别,从多个角度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特征。重要意义1.多媒体呈现内容1)理论意义在理论上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实践意义在实践上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播放视频资料教师: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地本质,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3.多媒体呈现案例问题:结合案例资料,说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借助案例资料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重要意义。总结巩固(10分钟):总结本课讲授内容。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曾经历的挫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都是因为离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孤立地看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本质论地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特点和重要意义的理解。教师将本节课主要内容概括,引导学生以问题归纳知识点,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复习提高(4分钟):教师布置作业阅读书目: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版。吴东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本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思考题:1、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2、联系实际分析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搜集查阅文献,加深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四、全面小康相关问题1.教学思路“三步走”与小康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层涵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全面小康社 会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6分钟):复习导入本课问题讲授1播放课件教师: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几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现代化的进程问题。直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的政治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问题:从这段复习中发现了什么新的提法?学生回答: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设置问题:怎样理解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一提法的来源做一个整体的梳理。教师用资料和历史线索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导入新课讲授。讲授新课(35分钟):重点内容学习:十三大1.多媒体呈现教学思路十三大:“三步走”与小康2依据视频资料理解十三大形成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教师: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之家”四个字来描述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蓝图。从此,“小康”、“小康社会”、“小康生活”、“小康水平”等,就成了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概念。学生:分析、理解、回答,同时用线条和框架整理这三个方面。3.问题:这个战略步骤的特点是什么?这个发展战略步骤,紧紧地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为主题,把发展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基本标志,表达了人民追求经济振兴、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对“三步走”战略的复习中,了解“小康”一词进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成为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十六大1.教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体上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多媒体展示:十六大: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十六大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4.3.播放图片和视频资料。 低水平: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目前达到的小康主要侧重经济方面,在经济方面也是侧重解决生存需要;发展很不平衡: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问题:三个特点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三个特点体现出来的正是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有必要性,也有难点: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等。图表展示“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二十年,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自主探究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小康水平以及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十七大1.教师: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行动方向更加具体、发展蓝图更加清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提出这些新要求的重要背景,正确把握其主要特点和深刻内涵,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多媒体呈现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3.问题:这一新要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要求是对党的十六大目标的补充和充实,总的来说比党的十六大目标稍高,要求更严,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但经科学测算,也都是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尤其是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十八大1.多媒体呈现内容十八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播放资料教师: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3.多媒体呈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问题:结合资料,说明对十八大要求的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借助案例资料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对社会时事的关注。总结巩固(5分钟):总结本课讲授内容。教师总结: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进一步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的理解。教师将本节课主要内容概括,引导学生以问题归纳知识点,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复习提高(4分钟):教师布置作业阅读书目: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思考题:1.如何理解“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2.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引导查阅文献,关注社会,加深理解“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整合知识的能力。问题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1.教学思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历史教训、严峻形势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性质层涵义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理论依据依据现实基础主要内容三者关系与稳定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论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6分钟):案例导入本课问题讲授1教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播放案例:吉林省村民自治:选举村主任问题:这一案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农村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的伟大变化。2设置问题: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教师用资料和案例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讲授。讲授新课(85分钟):理论依据1.多媒体呈现教学思路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学说2依据视频资料理解理论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相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解决的办法:就是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学生:分析、理解、回答,同时用线条和框架整理这一方面。3.问题:这说明了什么?仅仅指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不等于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只有找到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办法,才能找到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让学生通过复习毛泽东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启发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办法,掌握中国改革的理论依据。现实基础1.教师: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和“文革”结束后的严峻形势。2.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基本上都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用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话说,就是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要求向外扩张,要求建立世界市场,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这种历史潮流中闭关自守,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教师:我们党曾经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偏差;我们党曾经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不清楚或不完全清楚;我们曾经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分析、回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正是对我国在探索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的科学解答。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把思维视角回到历史,结合中国社会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自主探究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严重失误。主要内容1.教师: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多媒体呈现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的思路框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的改革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广泛性。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接受程度统一起来。3.问题:这一主要内容说明了什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从多个角度归纳改革开放论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习以线条搭建框架的学习方法和归纳整合的思维方法,并了解和把握中国改革的时代意义。对外开放格局1.多媒体呈现内容1)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2)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江、沿边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3)宽领域立足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2.播放视频资料教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同时要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3.多媒体呈现案例问题:结合案例资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挑战?运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借助案例资料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格局,以及在对外开放中,要提高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各种安全的能力。总结巩固(5分钟):总结本课讲授内容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曾经历的挫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所存在的困惑和疑虑,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都是因为离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孤立地看待是否符合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向前发展。学生通过教师的总结,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理解。教师将本节课主要内容概括,引导学生以问题归纳知识点,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改革的时代意义。复习提高(4分钟):教师布置作业阅读书目: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版。李宗南等:中国大趋势:创新改变中国,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1年版。思考题:1、如何认识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怎样理解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引导学生搜集查阅文献,加深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之路,提高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意义的分析和把握。考核要求:1、识记:(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3)社会主义的本质。(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5)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领会:(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3)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的重要性。(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5)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6)中国共产党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8)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应用:(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现代化。(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4)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5)“总体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7)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8)只有发展,人民才能拥护社会主义。(9)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时代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