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阶段练习教师讲评.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2690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阶段练习教师讲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阶段练习教师讲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历史阶段练习教师讲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阶段练习教师讲评(2012-12-22)一、选择题(共77分)以下130题每小题2分,共6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A7C13B19B25C31C2C8A14B20D26D3D9B15A21C27C4B10A16C22C28B5D11D17C23D29B6D12C18C24C30A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填在下面表格相应的空格中,多选不得分。得分3分1分1分0分32BADC33DACB34CABD35DACB36ACDB二、非选择题(共73分)37、国事抉择(14分)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决策者,公元前127年,需要进行一项重大决策,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决策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问题:(1)请在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恰当的问题。(8分)(应全方位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实施的政策,政治、思想、边防)A能够从材料出发做出适切的推论。(4分)如:推恩令的实施不仅符合当时崇尚的“仁”、“义”等儒家理念,而且对诸侯国形成一定的压力,即便诸侯明知因此会削弱自己的实力,但依然不愿背负不仁不义的罪名而抗命。B能够从材料出发做出适切的推论。(4分)如1:推恩令的实施有利于解除内部危机,并在解决王国问题的同时,消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打击匈奴,巩固北方边境的统治。如2:推恩令的时机尚不成熟,当务之急是匈奴大患。因此,需要中央与王国上下一致,集中力量先解决边疆问题。(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能全面权衡推恩令对中央集权带来的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6分)如1: 我赞同坚决实施推恩令。推恩令的执行可以说利弊互现,但对于王朝的巩固而言利大于弊。在国力强大,皇权得到加强的前提下,相对缓和的推恩令不仅不会使其王国反叛,而且符合儒家治国理念,诸侯愿意接受,阻力较小。同时,由于匈奴威胁迫在眉睫,对匈奴用兵客观上也要求稳定的内部环境。虽然由此可能带来封国越来越多的局面,但是这些问题将可以通过国力的进一步强大和王权的进一步强化而逐步加以解决,也可以在外部威胁得到缓解后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加以最终解决。如2:我反对当下实施推恩令。推恩令的执行尽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但是会因此招致王国的反弹。前朝因“削藩”引起七国之乱,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尽管当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但是一旦因为实施推恩令再次招致王国叛乱,将使国家再次陷入内乱。匈奴也将乘乱内侵,导致更为严重的社会危机。当务之急是联合攻打匈奴,在解决边患之后,伺机解决王国问题更为稳妥。38、世界贸易格局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0分)图1:14世纪前世界贸易示意图图2:15世纪后世界贸易示意图 问题:(1)根据图1概括当时的世界贸易的特点。(4分)主要商路有亚欧之间的太平洋-印度洋海上贸易线、亚欧大陆贸易线和地中海贸易圈;形成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路线,阿拉伯人、中国商人、意大利商人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或中国,中东、地中海为中心等)(4分)(2)与图1相比,图2所示的世界贸易格局和商品流向有何特点?这一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英国据于世界贸易的中心;英国的工业品流向世界各地;亚、非、拉等地流向英国和欧洲的主要是原料。(3分)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范围扩大;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拥有最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3分)39、洋务运动失败了吗?(12分)一般认为,在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视角:与其说这是洋务运动的失败,不如说这只是洋务派的失败。问题:“新的视角”立足点何在?(2分)请结合史实从多侧面论述这一新观点。(10分)立足点:从中国现代化演进的历史看,洋务运动并没有没有失败,相反,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且还引发了近代历史一系列现代化现象的继续生成和发展。(2分)洋务派的失败:因为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宗旨,以“求强”、“求富”为旗号,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为目的。但是,甲午战争失败后,“中体西用”被抛弃,“求强”、“求富”彻底落空,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派失败了。(2分)洋务运动并没有彻底失败:从引进工业文明成果(机器、工厂)、民用企业中的资本主义色彩、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史实说明它开启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3分)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的早期维新派及其思想倾向出发,说明它对新思想的诱发作用。(2分)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设各种洋务学堂,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出洋学习出发,说明它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2分)从大量翻译出版西学书籍,西方文明礼仪传入,在开启民智、传播西学、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影响看社会观念和社会习俗的现代化。(1分)(其他言之有理者,均可酌情赋分。如新闻出版、铁路交通等)40、中西文化论战(12分)五四时期,围绕着学衡杂志的一批学者公开反对新文化运动,这批学者被称为“学衡派”,其中主将梅光迪锋芒最露,影响尤大。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吾国近年以来,崇拜欧化,智识精神上,已唯欧西之马首是瞻,甘处于被动地位。然欧化之真髓,以有文字与国情民性之隔膜,实无能知者。于是作伪者乃易售其术也。国人又经丧权失地之余,加以改革家之鼓吹,对于本国一切,顿生轻忽厌恶之心,故诋毁吾国固有一切,乃最时髦举动,为弋名获利之捷径。 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材料二 (对于介绍和吸收西方文化,梅光迪指出)“所介绍者须其本体有正当之价值”;“当以适用于吾国为断,适用云者,或以其与吾国有文化之精神,不相背驰,取之足收培养扩大之功或以其为吾国向所缺乏,可截长补短也;或以其能救吾国之弊,而为革新改进之助也。” 梅光迪现今西洋人文主义材料三 我们必须了解拥有通过时间考验的一切真善美的东西,然后才能应付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活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达到某种肯定的标准,判断其真伪,与辨别基本的与暂时的东西。 梅光迪我们这一代的任务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梅光迪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2分)主要观点:抨击新文化运动盲目推崇欧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2)提倡新文化运动者多将梅光迪视为复古派,梅光迪是复古派吗?依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6分)理解:梅光迪主张保存本国传统文化的精神(1分)但他并不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主张取其精华,为我所用(2分)他认为东西方文化中的“真善美”需要通过时间考验(2分)因此,不能简单地认定他就是主张复古,是复古派。(1分)(要说明理由)(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梅光迪和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上的差异,并据此分析“学衡派”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分) “学衡派”:对待西方文化和固有传统的审慎(慎重、严谨)。新文化运动者:比较偏激、(2分)影响:有利于纠正新文化运动的形式主义或简单化、绝对化的偏向(偏激)(1分)扩大新文化的影响。(1分)41、20世纪初(19011920年)的中国社会。(25分)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时报(1912年3月5日)材料二:“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材料三:“所谓赞成者,皆袁氏自赞其成;所谓表决者,皆袁氏自表自决;所谓推戴者,皆袁氏自推自戴如演傀儡戏者然。复辟帝制“就令全国四万万人中,三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皆赞成,而梁某一人断不能赞成也!”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材料四:“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问题:(1)研究民国初期历史,除上述文献史料外,还有哪些史料可以佐证?(4分)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如照片资料、官方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遗物等。(4分)(2)分类列举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的主要革命和运动。(6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3分)知识分子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2分)清政府自救运动:清末新政(1分)(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认识。(15分) 答案:A、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1315分)B、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1013分)C、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510分)D、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05分)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1901年开始了清末新政使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更把爱国主义思想精神传遍了全中国。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规模的扩大和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的开展,社会习俗方面更出现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奴,反映了中国社会习俗的进步趋向。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历史学也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改革,梁启超倡导的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历史的“新史学”在20世纪初也登上了中国文化舞台,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由此可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随着经济和政治变革,思想文化、社会性质的嬗变,推动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然而,由于辛亥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民国初期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中。由于辛亥革命没有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国家没有独立,民族没有解放。加上中国地大人多,绝大多数又是落后的农村和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自然经济还占主导地位,二千多年的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大,使得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是艰巨的,缓慢的,尤其是中国广大农村,其转型是不显著的。总之,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处在光明与黑暗,前进与倒退,思想解放与顽固守旧的交织状态。但是,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使中国一步步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