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六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2314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六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六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六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12.2主 备 人主 备 人所在单位复备时间12.2授课教师岳雪娜授课教师所在单位西大街小学课 题22.冬夜读书示子聿课 型新授课时分配1第 1 课时上课时间项 目内 容教学目标知 识能 力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 程方 法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会联系具体的事例说出自己的理解。情 感态 度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多媒体课件教 学 流 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预设学生活动一、“温故然后才知新”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诵读古诗。(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2、简介陆游。(先让学生自由交流,然后教师补充。)补充: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提醒“聿”的读音。)4、谈话: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不会作诗也会吟”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讨论: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冬夜”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题。 3、启发谈话:在冬日寒冷的夜晚,陆游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他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我们学的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想呢?他要用诗来教育儿子懂得什么呢?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背诵古诗示儿学生自由交流对陆游的了解。阅读补充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自由读课题,认识“聿”读题目,解题意先自主理解,在讨论交流。齐读课题。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教学环节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4、熟读古诗。 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教师激励:会读诗的同学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三、“打破沙锅问到底”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的? 教师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理解的? 师:陆游的这首诗,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A、指名学生读。B、师: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程门立雪)D、这些成语背后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真切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同学们经常会混淆,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看你能不能弄清楚。D、多媒体出示: A工夫 B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E、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也就是一生的时间才能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指名读。 B、理解:“纸上得来” 获得书本知识;“浅”浅薄。(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此事”获得真知; “躬行” 亲自实践。 D、师述: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欣赏视频。) E、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G、教师启发: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 ,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I、 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5、全诗熟读成诵。四、作业超市:抄写并背诵古诗;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选择一句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再读课文。2、学生思考,或者在小组中轻声讨论。3、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学问” :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 :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遗” :留; “始” :才; “终” :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 :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 :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 :亲自;“躬行” :亲自 实践。学生读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理解诗句意思。自由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理解诗句意思。练习填空,区别“工夫”与“功夫”的意思。朗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由读,指名读。C、再读34两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H、 学生交流,并评价。J、 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自由朗读背诵全诗。同桌互相背诵指名背诵全诗集体朗诵全诗板书设计冬夜读书示子聿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有学问课后反思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句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先根据我出示的重点词语的注释进行自学,然后再交流讨论,结合实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这些: 一是情境创设,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三是教学中能以关键词句为出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能够佐证这一哲理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体会。(六)年级(上)册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12.2主 备 人主 备 人所在单位复备时间12.2授课教师岳雪娜授课教师所在单位西大街小学课 题22.观书有感课 型新授课时分配1第 1 课时上课时间项 目内 容教学目标知 识能 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 程方 法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情 感态 度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1 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2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教学、教具(课件)准 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作者资料。教 学 流 程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预设学生活动一、 知诗人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宋 朱熹 读诗人名言谈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资料。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教学环节活到老,学到老。 宋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 朱熹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宋 朱熹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 朱熹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宋 朱熹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二、 解诗意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1、出示: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词语“鉴”“徘徊” “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交流自学情况(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2)理解一、二句诗意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补充: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徘徊”是什么意思?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把这两句诗读好。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这首诗?三、 解诗题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 ),“观书有感”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四、 明诗理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 ,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 。“天光云影比 。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 。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五、 拓展延伸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类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齐读课题 看图并朗读课文先理解词义,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想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朗读全诗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生: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生: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讨论交流。齐读三、四句诗文。生说出对诗句的理解。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配乐读4、背诵这首诗。理解题目意思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再读古诗,加深感悟。回忆题西林壁,加深理解。板书设计22.观书有感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源头活水 (写景)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读书汲取 (喻理)课后反思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学难点在于诗句中没有提及读书,怎样引导学生从描述的景象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有关读书道理?为此,我先引导学生欣赏美景,理解诗句;再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理解哲理。 古诗的教学,只有让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方能品悟到诗人的感情,揣摩作者的寓意。我抓住“鉴”字,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池水与明镜的特点;抓住“徘徊”,描叙 “天光”、“云影”在池塘中散步的情景,通过美美的读将诗中描述的美景定格于自己的脑海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课堂上学生尽情的表达,自由地想象,诗文中简练的语言此刻已变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学习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在诗句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发现:板书缺少诗题。教师板书:观塘有感。然后教师抛出问题: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不断地读书使人_”,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