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1649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8.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广通庙山小学教师:史和彩主要内容:好奇心是探究事物、事件内在规律并且演绎新发现的内在规律取得成就的心理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一、 什么是好奇心?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二、为什么说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1、教材的编排特点决定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好奇心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三年级科学教材开篇第一课科学是教学中,教材提出“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教材精心设计导语,引入新课,一语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材让学生通过看看各行业科研成果,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图片中的各行业科研成果介绍吸引过去了,此时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经历,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这样就为学生学习第二课做一名小科学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这种用儿童好奇心理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安排还有很多,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教材,便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材的这种编排特点。2、科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人类的好奇心,渴望了解未知的事物?世界上还有许多现象、问题暂时还无法解释或暂无法回答的问题有很多,一类是关于地球,比如地球的寿命?生命的产生?物种的起源? 宇宙最初的形成等等;一类是关于人的问题比如人类的正常的生存时间?可以改变吗?地球变暖?人类现在应该做什么才能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寿命延长?环境? 科技?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人本身的形成等;三是社会工业时代之后是什么时代的开始?科技时代?现在社会里有哪些行业是无价值的?对未来社会无意义的?针对未来社会,人类应该做哪些准备?人类是否应该把所有现有资源(文明产生的)用在宇航上? 科学领域的很多不解之谜,始终充满着神秘,人们对科学的不解之谜或暂无法解决的问题始终怀有十分好奇的心里,科学学科教材中始终体现着科学自身的这种神秘特点,用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儿童的特点决定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源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好奇心使我们不停地提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科学教材语)。对自然的好奇,对现象的关注,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稀奇古怪而故意漠视甚至予以打击。学生提了问题就说明学生进行了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这个孩子是有价值的。因此,对学生因好奇而提出的任何问题,我都真诚地予以赞扬、鼓励,把问题写在班级的“奇思妙想”问题记录本上,并注上他的名字。同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关注更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提出问题的重视和对他提问题能力的信任,从而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去留心观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使科学课堂成为孩子们放飞思维的广场。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也就会逐渐得到提高。”我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常常一个人靠着家乡的一些来历不明的石头出奇的遐想,好奇的自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这些孤零零的巨石?它们是借助什么力量到这儿来的。后来李四光走遍了全中国山川河流,作了大量的考察与研究,终于断定这些怪石是冰川的浮砾,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纠正了国外学者断定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理论。) 我们从两个反面例子克看出,有好奇心但有没有引起重视而错过的发明创造的 机会:一个是约里奥居里用粒子轰击元素铍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中子的发现(后来被查德威克发现)。另一个是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他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的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碘的化合物,只在瓶上贴张标签了事。直到以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孩子生来世界,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是非常可贵的,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源动力。孩子的好奇心直接表现为喜欢问为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此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若问题得到圆满,成功的喜悦又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理,形成良性循环。即使没有答案,也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家长的鼓励,可促进孩子的心理从好奇到兴趣。大动物行为学家古多尔曾经说过:闷热的鸡窝常常和我们儿童时代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小时候,我曾钻进鸡窝一直呆了五个钟头,为的是要看看母鸡究竟是怎么下蛋的。 朱清时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全身心的投入。”中国科大的学生历来以刻苦学习而著称,在校园顺口溜中有着“科大学生(学习)不要命”的说法。三、怎样用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一)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二) 满足儿童的好奇心1、允许儿童提问或放错,尊重学生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大自然,永远有着无尽的好奇,会不断地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时时做出一些在老师看来“出格”、“违规”的行为,然而我们老师要明白:正是这种种听起来“可笑”的问题,往往就隐含着深奥的科学知识,往往就是某一科学知识的门环,就如牛顿的“苹果为什么往地下落?”、瓦特的“水壶盖为什么往上跳?”;正是这种种看起来“荒诞”的行为,恰恰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或许就是学生今后献身科学事业的第一步,如牛顿小时候的“孵小鸡”。所以好奇是求知欲的萌芽,教师必须要尊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并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源动力。大自然是小学生的乐园,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既陶冶学生的情感,又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与神奇。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母亲,她常带着女儿去亲近大自然,让女儿到山间小溪里感受那清凉的溪水,到田野里观察蝴蝶的飞舞,激起女儿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为女儿后来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家庭出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纪录。居里夫人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平时我就常带学生去郊游、去踏青、去采集标本、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学生兴趣盎然,对科学科爱学、乐学。(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形成好奇心、求知欲时,都要“以成就目标为源动力,以找规律为中心,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构化为方法论”。没有成就作为目标,学生就不会有好奇心、求知欲。而仅有成就作为目标,没有客观规律作为依托,问题由于难于解决而使学生容易失去好奇心、失去兴趣。即使有了成就作为目标,有了充足的客观规律作为依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无所知,致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杂乱无章,也会使问题难于解决而使学生失去好奇心、失去兴趣。所以,三者必须同时具备,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使问题解决起来变得容易,越是如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越是强烈。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过去我在教学中,问题提出后,便是教师代替学生思维,提出解决方法,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完全可以听懂、听明白,但是一让学生独立完成,就会四面碰壁,无从下手,无果而终。现在我改变了过去的传统而落后的教学理念。提出问题后,要优先让学生思考,即使学生一时无思路,教师也不能操之过急而“越位”代替学生,而应该想办法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借着学生思维受阻这个契机,交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再让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实践,从中去有所悟。三、保持儿童的好奇心科学探究,需要经历长期观察的艰辛,需要经历重重的困惑和多次的挫折,所以学习科学既需要孜孜以求、持之以恒的探究精神,又需要有着极大的热忱。新课标把“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主要教学目标。我认为在学科教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途径,满足学生的情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前提,因此,满足学生情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好科学的关键。好奇心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从事科学探究的源动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的评价,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老师一句激励性的评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动上进的动作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上册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刚上课学生面对自己桌上的沙土、一杯水,心里很快产生了许多“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今天想研究哪一方面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十个多问题:水有什么用?(用途)水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作用)水是什么颜色的?(颜色)水里有几种成分?(成分)地球上有多少种水?(种类)这些问题中有许多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有些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问题,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首先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表示出“对,这个问题值得研究。”“好,我可以一起来研究研究!”等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在班级里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自由的、发散的探索氛围,学生内心激起了科学探究的欲望,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他们在自己的探究中发现了科学的奥妙,初步体验科学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要让孩子长期对周围事物保持好奇心与创造欲,从小就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记住孩子们正时时刻刻以好奇的眼光看着这个世界,他们是喜欢创造的,并且拥有创造能力的,我们应该为孩子们提供自主活动的场所,让他们的思维,手脚摆脱成人的束缚,主动去创造和探索,那么他们不仅学会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相应的责任感,而且还有助于培养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我想只要善为诱导启发,那么可以事半而功倍!4、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门径,好奇、好问、探究、发现、创造往往都是密切相关的。科学家培根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显得尤其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孩子由于强烈的好奇心,好动的个性使他们常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举动,其实他们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我们切不可轻率地认为这是“胡闹”,应该看到这其中孕育着创造个性的萌芽,这背后掩藏的恰恰是孩子探究的兴趣,我们应该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给他们自由,让他们自在地自然地去获取知识,我们只要给予正确的鼓励、引导,使之得到合理的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最大表现就是爱提问,他们往往有好多我们认为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呢?为什么我就不能飞呢?”“星星和月亮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呢?”还有就是看到什么不懂的就会问:“这是什么啊?”对于这些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应该尊重,因为孩子的每一个提问就是一个求知的火苗。那么如何对待孩子好奇心的表现提问呢?有些人对孩子的提问不屑一顾或粗暴拒绝,也有些人则采用“有问必答”的方式。前一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这样无情的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浇灭了求知火苗,使其创造的种子也无法破土而出,后一种做法固然比拒绝回答来得好,但也有很大的危险在其中,若然孩子一问,你就直接回答,使他不必探索思考就轻易获得了答案,长期这样,今后就是遇着他应当自己去探索的问题,他也可能不去探索就直接问别人,这样易养成依赖他人的坏习惯,因此我们应当利用他们原本就有的好奇心,创造欲,加以适当引导,帮助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教会他们手脑并用,使他们从小就能够享受到探索事物奥妙的乐趣。 好奇心是人类探索世界,了解世界的心理内部倾向和动力。一方面,它与人类个体的气质、智力、感官、知识,经验等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与客观刺激物的特点有关。 对幼儿来说周围的世界是全新的。在每一次新的接触中,都有着使幼儿感到激动的事物。在幼儿初期,幼儿的好奇心只是表现为生理上的一种不安适状态。这种不安适状态引导着幼儿去琢磨各种事物,他们用手指拔弄、捏压、抛掷、捶击各种物体,做出各种探索性的动作,直到找不出其新的性质才罢休,这种现象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十分突出。这类活动是出于生理的好奇,很难说是有目的、有理智的活动,也无持续性。但到了幼儿后期,幼儿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发展。开始向别人发出“为什么”的问题,象“为什么有的东西硬、有的东西软?”“为什么有的东西会沉到水底、有的不会?”等。幼儿提出这类问题,只是渴望对所处的奇妙世界多一点认识,并不表明意识到了物体间的各种联系,更不是为了寻求某种定律或原则。但幼儿这种朦胧的意识的出现正是其理智求知欲的萌芽。 幼儿期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处于生理性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提出问题本身更感兴趣,而并不注意对问题的解答。这种“浅薄”的好奇心如果不引导其进入理智水平,那么便会很快退化甚至消失。某些好奇心消失的原因是由于成人淡漠、草率的态度,有些则是受到强硬的压制。 总的来说,幼儿的好奇心有以下特点:在指向性上,主要表现为对感官信息的好奇,具有简单、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在稳定性上,表现为盲目性和易变性,往往被刺激物的特点所左右。但随着语言和知识经验的丰富,他们的好奇心在指向性和稳定性上都会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他们逐渐克服盲目性,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不仅对生动、具体的事物,而且对抽象、深奥的事物开始产生好奇。这便为幼儿认识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很多的家长朋友并不了解孩子的这些特点,当他们面对孩子无休止的发问或是一个个“破坏”行为时,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镜头一:自从某某上了幼儿园,妈妈发现他遇见什么有趣的事情都要问为什么。比如:小白兔的耳朵那么长?录音机为什么会唱歌?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有时候妈妈会告诉他答案,但更多的时候,妈妈对他提的那些“古怪”的问题会置之不理,甚至还会说他烦人。 镜头二:某某是个好动的孩子,对什么都想“研究”个透,经常把整洁的家搞得乱七八糟。他喜欢把的电动玩具拆开,喜欢去摸电器的插头,开关,有一次还把爸爸没冲洗的胶卷拉出了。爸妈为此很苦恼。于是当他再次将家里新买的弄坏时,妈妈大叫:你给我老老实实坐在那别动,小心我揍你。 镜头三:某某的爸爸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能上大学。于是某某的房间就成了“智力玩具库”但爸爸还不满足还不时给孩子一些奖励。背唐诗5元,唱歌3元奇怪的是,孩子的表现让人失望。即使爸爸加大鼓励,某某依然对一切不感兴趣。 对于以上的情景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这说明有些家长没有了解孩子好奇心的特点,更没有意识到好奇心及探究意识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好奇心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对幼儿来说,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快乐的事,它是孩子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去珍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对策一:孩子爱提问是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是智力活跃的征兆。家长要从发问中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同时还有创设适宜的问题情景,积极鼓励幼儿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对那些“古怪”想法也给予鼓励。 对策二: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闻,尝,摸,捏,掂,见到新鲜的东西,总要拿一拿或摸一摸,甚至会一些破坏行为。但在尝试中,幼儿会积累许多认识事物的直接经验,并通过感知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幼儿只有在实践中,其思维方法才最积极、最活跃,可以说,尝试是幼儿求知的萌芽。游戏、玩耍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家长逐步将他们好奇心引导、发展成为学习兴趣,正是实施教育的最佳途径,不仅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足够的玩具及材料,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放手让他们大胆地玩,玩得自由,玩得开心,让他们在亲身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不断积累丰富生活经验,使其好奇心逐步由不切实际到切合实际,由对事物外部的好奇发展到对事物内部的好奇,由对表面现象的好奇发展到对本质规律的好奇。从而使幼儿借助游戏积极地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对策三:孩子的好奇心是内在的需求,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并且副之以恰当的外部奖励是,孩子的探索精神就表现得更好。当这种需要受到成人的否定或过分的物质奖励时,孩子的兴趣就会转移到奖励本身,对所干的事不感兴趣了。所以家长在欣赏孩子爱好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言过其实,更不要言不其实。 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了解,善待孩子的好奇心,尽力提高幼儿的好奇心水平,将其好奇心与探索的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幼儿的心田里播下求知的种子,定会为孩子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好奇心是孩子的一种天性,是通向成功的一条必经之路(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源动力)。但是许多家长却(不知不觉间)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过分的限制好奇心会使得孩子的创新能力下降。如果一天,你把家中的表拆开了,你会怎么样,我想你妈妈一定会批评你一顿吧。有时候,这种好奇心在初期的时候就已经被无情的封杀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如今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不够重视,使得他们会有一种偏见。曾经,有一个小男孩叫托尼,他从小就对电路十分感兴趣,一天,他的好奇心驱使他把家里的电视机拆开了,母亲尽管十分气愤,但并没有指责他,而是让他写下了收获个(删)电视机的电路图。这使他感到十分意外,画电路图的同时使他对电路的兴趣更加提高了,若干年之后,这个人考入了英国剑桥大学电子工程系,并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个曾经被认为是“败家子”的人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得不(删)让人明白(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有多么的重要。发明大王爱迪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特别喜欢问问题,经常使老师也答不出,他也被认为是神经病儿童被学校开除。但他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以及不懈的努力,发明了一千多项发明成果。(这个事例未涉及到“好奇心”) (四)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培养孩子的兴趣?好奇心是指孩子对某种现象新奇而产生的兴趣,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对于学问的精进、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孩子对某事或某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对该事物产生兴趣。从幼儿学的角度来说一般是利用孩子的好奇来培养孩子的兴趣,而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家长则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孩子的兴趣并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发展孩子的爱好,以开发其智力,推动其成长。看您前面的问题,我想您孩子应该是一个学龄儿童,所以,我想就如何培养孩子兴趣谈谈我个人的浅见。1、要唤起并尊重孩子的兴趣 儿童天生就有好动、好强、好胜、好奇等内在因素,就有探究世界的强烈欲望,本来就有多方面的兴趣。家长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的正当兴趣,并正确地加以引导。家庭教育就在于时常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如有一对父子,他父亲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个多小时,但这种散步,不是简单的走走,而是一边和孩子谈话,一边教育。比如有时在散步时看到一朵野花,他会驻足向孩子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有时在路边捉小虫,他会教孩子有关昆虫的知识。就这样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用素材来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教育,激发孩子探究的欲望。但我们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逼迫子女去发展自己不喜欢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强制的结果,不仅与家长的愿望相反,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厌学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唤起并尊重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和活动场所非常重要。2、要培养孩子兴趣的稳定性 有的孩子兴趣比较广泛,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缺乏持久性,朝三暮四,见异思迁,有的孩子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想改学其它项目,总觉得别人学的比自己容易,这样做只会一事无成。家长要努力教育孩子,将兴趣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些对象上。只有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才能推动深入钻研问题,才能经受艰苦的环境考验,才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从而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取得良好的成绩。 3、要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更要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如对看电影,踢足球等活动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的结果发生兴趣。活动本身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意识到完成该项活动任务的后果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人们积极地完成任务,例如:孩子对背英语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用外语交流,阅读外文故事,获得考试的好分数等结果感兴趣,这种兴趣就是间接兴趣,这种兴趣可促使学生去背单词的活动。所以家长既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直接兴趣,激发其勤奋学习,更要通过学习目的教育来提高孩子的间接兴趣。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作用,已为不少心理学家所承认。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兴趣说成是“能量的调节者”。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