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9236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3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地理第一章复习资料完整版(修改好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上册期末复习资料高一地理上册第一章复习资料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自然天体:星云、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八大行星)、卫星(如月亮)、彗星(如哈雷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如星际空间气体、尘埃)等。1、天体: 人造天体:已发射到宇宙中的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 河外星系 2、天体系统: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统 (包括月球的有:总星系、太阳系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地月系 系)3、八大行星: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地球上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保持适宜的温度。 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并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表温度适中,使得液态水得以存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的活动与变化。 是人类生活与活动的能量源泉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地形因素: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越强,反之则弱。 天气因素:天气状况好(如晴朗天气)的地方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弱。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统称为太阳的外部结构) 黑子(发生于光球层):太阳活动的标志;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太阳活动 耀斑(在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通信。 太阳风(发生于日冕层):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高纬地区出现极光。注意:(我们平时仰望天空所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在日全食时才能看见。)案例1: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1.A为 光球层、B为 色球层、C为 日冕层。2.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它们都有11年的周期。太阳活动爆发时,对地球的影响是干扰电离层,引起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地球中高纬地区出现极光;和地球上一些自然灾害有关系。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南北方向为有限方向,北极点为最北点,北极点处,四面八方都朝南;南极点为最南点,在南极点处,四面八方都朝北。2、纬线: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为无限方向。180东(E)西(W)18003、东西经的划分:本初子午线 东经 西经 东经 西经4、南北纬的划分: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5、五带的划分:南、北纬0至3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低纬地区,南、北纬30至6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中纬地区,南、北纬60至90度之间的地区称为高纬地区。6、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7、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与160E为分界线: 20W 0 160E西半球西半球东半球8、地球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转周期:太阳日恒星日参照物太阳某一恒星自转角度36059360自转周期24小时23时56分4秒备注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角速度:地球上某一点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360/24小时 = 15/h 1/4分钟 1/4秒钟 。 地球自转线速度:地球上某一点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所对应的球面的弧长。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注:60N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线速度的1/2。案例2: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1)数码和中,表示赤道平面的是。(2)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是2326。(2分)(3)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4)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G点时,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等长。案例3:读地球光照图,回答: (1)A、B两点此时是日出还是日落:日落,A点昼长4小时,这一天B点正午太阳高度是90。A、B中,线速度A小于B,角速度A小于B。(2)此时,北京时间是12月22日24时 (或者:12月23日0时)。(3)图中从A到B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是:白昼变长、黑夜变短。此时,湛江是冬季。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南顺北逆);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角速度:360/1年(365天)= 59/天2、公转 线速度:约30 km /s3、近日点和远日点: 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此时公转速度最慢。4、黄赤交角: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成为黄赤交角(2326) 黄赤交角的角度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2326)的度数与极圈(6634)的度数相加等于90。5、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热带有太阳直射机会;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无太阳直射。 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为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为南寒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6、黄赤交角与五带: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将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将变小,温带变大。7、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8、二分二至的判断: 从北极上空看,左倾左冬,右倾右冬(地轴倾向左边则左边的图为冬至日,地轴倾向右边则右边的为冬至日);从南极上空看则反之。三、 昼夜更替: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产生了昼夜现象。2、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自转(昼夜更替周期为1个太阳日即24小时)。注: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更替,不过周期为一年。3、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晨线:由夜进入昼。晨线上个点为日出(黎明)(1)、顺地球自转方向 昏线:由昼进入夜。昏线上个点为日落(黄昏)(2)、晨昏线上的时间信息: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刻为6:00;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刻为18:00。(3)、晨昏线的相对地球的运动方向:由东向西。四、 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的产生: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同减异加(大减小)东加西减2、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地方时 = 已知地时间 +/ 4分钟x两地经度差3、时区的划分: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由中时区(0时区)向东划为东十二区,向西划为西十二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他们区时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每个时区都以该区的中央经线(为中间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统一作为该区的区时。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 相邻时区相差一个小时;东早西晚,东十二区最早,西十二区最晚。同减异加(大减小)东加西减4、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区时 = 已知地时间 +/ 两地时区差5、日期变更线: 日界线:180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为界限)。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与0经线不同)(自然界限) 0时经线 180 (加一天) (减一天) (减一天) (加一天) 旧日期 新日期 旧日期向西向东 新日期范围:0时经线 180; 旧日期范围:0时经线 180(注:当0时经线和180经线重合时,全球只有一个日期。)6、地转偏向力:越向两极,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越明显,物体运动方向偏转得越严重。顺着物体前进的方向(或者说看着物体离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南左北右)。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南岸被河水冲刷较严重;北岸易发育河流三角州。五、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角概念: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角)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越靠近太阳直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越远离则越小。同减异加(大减小)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所求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 90- 太阳直射纬度与所求地纬度的纬度差六、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1、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 向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3、太阳直射点 向南移: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反之。4、 低纬地区:全年皆夏;中纬地区:四季更替明显;高纬地区:全年皆冬。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横波与纵波:分 类传播速度传播的媒介共同点纵波较 快固体、液体、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 慢固 体2、当地震发生时:在地面上的人们先感到上下摇晃,然后是左右摇晃;在船上的人们只感觉到上下摇晃。3、内部圈层的划分: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4、不连续面:地震波经过时,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陆)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Km处,在这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纵减横消)5、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6、圈层结构总结表: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平均厚度17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1000290050005000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平均35Km)、海洋地壳薄(平均7Km)地幔上地幔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外部圈层: 大气圈提供氧气,水循环载体,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影响的结果。2、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组成。大气成分体积(%)作用干洁空气N278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221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 O20.033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O3很少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固体杂质很少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其中固体杂质是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3、大气的垂直分布: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1)对流层:紧贴地面的大气最低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都集中于这一层。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2)平流层: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云雨天气较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有力于航空飞行。在22-27Km处有臭氧层。(3)高层大气:平流层顶以上,在80-500Km处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垂直分层特点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样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4、对流层的厚度:平均从地面到12Km处,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8-9Km。下 地 幔外 核地壳地 幔地 核内 核上 地 幔岩石圈软流层5、内部圈层划分:案例4: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图中地震波速度变化线中(S)表示 横波。能在空气中传递的是P。 (2)图中各层名称:A:地壳 B:地幔 C:地核(3) D是莫霍面 ,E是古登堡面。注意: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案例5: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大气各层名称分别是: a高层大气(电离层即在这一层),b平流层(臭氧层在这一层), c对流层。 (2)c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该层直接热源是地面。(3)图上各层中,对高空飞行有利的是平流层;能反射无线电波的电离层分布于高层大气 。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复习资料第二节 水的运动一、水循环、类型: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环节:蒸发和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意义:()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使地球表层各个圈层之间,以及陆地和海洋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4、水循环的原因: 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外因:太阳辐射、水的重力能。5、河流补给类型:补给类型主要影响因素汛期我国主要分布区雨水补给降水变化夏汛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典型冰川补给气温变化夏汛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季节性积雪补给气温变化春汛东北地区湖泊补给对河流起调蓄作用无汛期普遍地下水补给与河水互补无汛期普遍内陆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案例6:读图:1.写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水能来自太阳辐射能)。能不断更新给陆地淡水的是海陆间大循环。3.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上内循环。 二、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1、海水运动的形式:海浪、潮汐、洋流。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2、洋流概念:也称海流,海洋表层海水大规模的沿一定方向有规律的运动就行成洋流。3、洋流形成因素:(1)盛行风主要动力,称风海流。(2)补偿作用分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3)陆地形状改变洋流方向,影响洋流速度(4)地转偏向力影响洋流方向4、寒流、暖流: 寒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水温低。(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暖流:洋流水温比到达海区水温高。(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规律一:南北半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环流西部为暖流,东部为寒流;大陆东岸为 暖流,西岸为寒流。)规律二: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逆时针)。 (大洋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大陆东岸为 寒流,西岸为暖流。)规律三:南半球40海区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寒流)规律四:北印度洋形成 夏顺冬逆 的季风洋流 。6、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实例气候促进全球热量和水分交换影响沿岸地区气候暖流增温增湿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寒流减温减湿中低纬度大陆西岸的荒漠形成海洋生物寒暖流交汇处形成大渔场世界三大渔场、我国的舟山渔场上升流海域形成大渔场秘鲁渔场海洋环境加速了海洋污染的净化扩大了海洋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水比逆水航速快、节省燃料北印度洋冬、夏季航线7、世界著名的四大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北冰洋南下冷水墨西哥湾暖流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千岛寒流日本暖流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2、按能量来源分类: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地球内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和盆地。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就全球而言以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1、岩浆活动: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2、地壳运动:(1)、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类 型运动方向对地表影响举例水平运动水平挤压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水平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垂直运动(升降运动)地壳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台湾海峡(2)、褶皱:岩层新老:背斜 中心老,两翼新;向斜 中心新,两翼老。地质构造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侵蚀前侵蚀后背斜岩层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弯曲变形岩层向上弯曲隆起常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良好隧道地址、采石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凹陷常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侵蚀,成为山岭地下水储藏区。(3)、断层:岩体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实践意义地垒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上升块状山地庐山、泰山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地;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地堑两条断层之间岩块相对两侧下降裂谷、凹陷地带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4)、板块运动: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火山地震集中。 板块边界:生长边界:即张裂区,易行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等。 消亡边界:即碰撞区,易行成巨大山脉、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科迪勒拉山系。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常形成山脉,如喜玛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案例7:读图1.甲处为向斜,成山的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地。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向斜反之。案例8:读图1.图示为断层构造。左侧岩块相对下降。2.断层中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如华山、泰山、庐山等;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低地或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1、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的侵蚀作用: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下切形成沟谷;如,瀑布。 水流汇集,使沟谷加宽加深;如,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岩溶地貌;如溶洞、钟乳石、石柱、石笋(即喀斯特地形)(2)流水的沉积作用: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带的物质会有规律地沉积下来。如,山麓冲积扇(山区出山口)、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扇: 三角洲:2、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的侵蚀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 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形成戈壁沙漠、裸岩荒漠。 (2) 风的沉积作用: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导致风沙堆积。如沙丘、沙垄、黄土堆积、等。案例9:读图:1.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为盛行西风带。2.终年在控制下形成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季节性在控制下的气候是地中海气候。CAB案例10:读图回答:1.该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2.B处风向为东南风,特征是温暖湿润,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A处为西南风,成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3.图中所示的季风影响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案例11:甲图为冷锋,乙图为暖锋。2.一年四季都会影响我国的是甲图锋面。乙图锋面降水主要在锋前。 3.甲图锋面过境时,常出现降温、刮风、雨雪天气,乙图锋面过境时常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多为连续性的降水或雾)。4.常在我国北方地区形成沙尘天气的是甲图锋面。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形成的。案例12:A、B在北半球。1.形成夏秋季节影响我国台风的天气系统是B,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是由A形成。2.A天气系统是反气旋(高压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注意:气旋、反气旋中风向偏转的画法。第三章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 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二、地域分异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分布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案例13:A、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B、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雪线与降水迎风坡迎风坡NS基带SN基带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如: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原带。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C、使地带性分布发生改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景观,东面为巴塔哥尼亚沙漠;非洲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却形成了热带草原。D、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限制而发生改变: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都紧逼海岸的狭长形态。案例14: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填字母,否则不得分)(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四、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对应案例15:读“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图中自然带的名称是: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图中可以看出,非洲自然带大体以赤道为对称轴,在南北方向上对称分布,各自然带大体沿着 经线 更替,明显地反映出陆地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一规律的形成是以热量为基础的。(3)湛江(亚热带季风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京(温带季风气候)、伦敦(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属的自然带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案例16: 读图回答。(1)AB依次出现的自然带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B地的植物具有叶小 根系发达 耐旱特征。(2)这种地域分布的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3)该图反映的是从 沿海到内陆 的地域分异。自然带在东西方向上有明显变化。这种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带较明显。注意: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山麓带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一致;一般而言,山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自然带就越多。五、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一)、地形与聚落1. 平原最优:平坦,利于耕作业的发展;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2.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如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3、 山区的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二)、气候与城市 温度适中:中低纬度 降水适度:沿海 严寒、干旱、湿热的气候不利生活风向对城市污染企业分布的影响: 一般布局: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三)、水与城市意义:生活、生产用水、运输 河流的影响非常深刻 1、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北方沿大道设城) 2、河流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凹岸与凸岸,左岸与右岸(四)、矿产资源与城市:矿产开发城市形成 煤矿城市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中国的大同、鹤岗、抚顺、 开滦等 石油城市英国的阿伯丁(北海油田)、美国的休斯顿(墨西哥湾沿岸)、中国的 大庆、东营(胜利油田)、克拉玛依、玉门 铁矿城市中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 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六、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气候与地形 对交通线路影响最大的应该是社会经济条件 1、对交通方式的影响 2、对线路走向的影响 3、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七、寒潮1、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2、影响范围:全国大部分地区,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影响较小。3、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4、预防: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17 第 页 共1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