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质疑.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8834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质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质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质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质疑(2008-11-04 14:26:07)转载标签:杂谈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质疑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登载了浙江周月良老师对人民版历史必修I的几处质疑一文,并做了相关解释。其实,教材的错误远不止这几处。分别表现为教材正文中史实的错误、语言表述逻辑的不当、课前提示的错误、课文标题或子目表述不当以及注释和课后专题小结的错误或不当。为便于读者阅读,就按教材页码顺序先后表述,其中有些众所周知的史实就不一一赘述了。必修1P8:一、课前提示表述为:“郡县制是秦汉行政体制建设的创举。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于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三句话的表述均不严谨。1、 中国历史学界普遍认为: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大约在周庄王7年之前,楚国就设置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非秦代创立,只是到了秦兼并六国以后,郡县制才真正成为统一的地方行政建制。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2、 “大一统”是一种政体吗? 二、关于秦灭六国的顺序。教材表述为“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兼并六国的先后顺序应为韩、赵、魏、楚、燕、齐。这应是公认的史实,历年来各版教材都是如此表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配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图册(以下简称图册)也是使用传统观点。笔者查阅了众多资料,未见秦灭六国顺序有所改变的新发现。 P10:“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的子目的标题设置不当。前一目“海内为郡县”讲述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按常规,此目应讲述中央行政体制,可直接以“中央行政体制”为子目名称,一来突出中央;二来也解决此目第一段将皇帝制归入官僚制的毛病。 P14:1、“君权与相权”这一目应按时序讲述二者的演变,教材却以西汉唐东汉的时序讲述。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这一目在讲述西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后,有这样一段文字:“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设置,如御使台、都察院等。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P16:“行省的设置”一目第4段:“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P:18“军机处”一目最后一段“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主动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对皇权的空前强化表述不够,容易与中央集权对立。 P21:专题小结。其实,整本书的专题小结基本没有体现学生容易掌握的线索,史实的归纳也不精当。总体说来作用不大。但里面的归纳如果错误,可能误导学生。本专题小结分别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初具雏形”、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系统实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和积弊” 的线索揭示了这4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路非常好,可惜其后只有专题三的专题小结承袭了这种思路。但是,将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也就是明清的政治认为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不妥。成熟一词用于宋元时期可能更贴切。 专题二除前已指出的错误外,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本专题的课标题为:“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不当。可在一二两课的标题前加时间限制词:晚清时期。课题变为“一晚清时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二晚清时期的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更好。其次:关于P38有这样一段:“1942年1月,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蒋介石任最高统帅,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专题六罗马法的子目设置交叉,线索混乱,学生不容易掌握。一二两目不如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一条线下来,学生自己就能读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实际上讲述的以来代议制在资本主义各国确立的过程,可第一课英国就用了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不妥。另外,教材讲代议制,却重点突出了各国政体,感觉不伦不类。 专题八1、 P132关于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应为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 而教材表述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2、 对于罗曼诺夫王朝,教材这样注释:俄罗斯封建王朝(16131917),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时被推翻。俄国1861年改革后就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尽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还能说它是封建王朝吗?说实话,我们很希望教材注释还多一些,尤其一些历史概念。从2010年秋季开始,本人参与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到2011年冬季止,三本必修历史教材基本实践完毕。根据上级行政安排,我们学校用的是人民版历史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觉得教材用得不顺手,教师觉得备课、上课操作难度大;学生普遍感觉其实用性不强,这可能和教材本身有关。收集搜罗总结以下几条,与各位同仁商榷,并求教方家。 一、整体编排体例上侧重于某一版块专题,却不再涉及其它。农村学生历史知识储备少,如果割裂历史事件各层面的联系,不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全面了解。犹如瞎子摸象,只见局部而不见整体。教师备课显得特别为难,是添加课本外的内容,还是依据教材行事呢?不增添内容,学生的历史知识支零破碎;添加内容,课时又不够。如必修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可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要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在必修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竟然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状况和三民主义只字未提,由此造成学生对资产阶级从何而来一无所知,何谈对这一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对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更缺乏理论依据。这样导致学生孤立地看待某个历史事件,缺乏历史的逻辑思维。再者,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中,丝毫没有提到英、美、法、德四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这样学生对这些国家代议制确立的深层次背景难以把握。针对此种情况,或许可以出两种版本,农村版或者城市版。二、语言表述方面欠妥,校对不精。人民版教材与人教版、岳麓版比较,课标有特点,文学趣味浓,能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可是历史学科要求表达的严谨与准确,有些课文标题过份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可读性,哗众取宠。再加上校对不严,缺乏学科严谨性,教师和学生对此颇有微词。如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这个标题有些夸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将社会主义冠以“人类的阳光大道”似乎有些牵强。教材第8页课前提示中写道:“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政体”是一个特定概念,它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一国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体就是君主专制制度,而当今社会的两种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因而此处应改为“大一统局面”更为合理。再比如第41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中关于欧洲战场的统计数字为“4年8个月零8天”,正确的数字应当是“5年8个月零8天”。必修专题二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第31页中关于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表述如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应当是在洋务运动的诱导下,由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等投资或原来部分的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民族工业。因此,我认为此句的准备表述应为“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去掉“民族”两字。必修专题四第二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69页“民国革命失败后”应当为“国民革命失败后”;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88页“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粗具规模”应当为“初具规模”。这些浅显的失误,让学生对历史教材大跌眼镜。 三、在内容的详略处理上不够恰当,选材不精;专题小结与测评中的“问题研讨”设置不合理。如必修专题七第1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小密室的演变”可作为课本中的“知识链接”,另外本课没有涉及英国的两党制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遗憾或失误。而第124页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种族歧视问题,只提到黑人3/5的史实,实际上“未课税的印第安人不算”更能体现。必修专题八第二课碰撞与冲突,主要是讲工业革命之后,东西方文学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可就教材而言,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东方文学,何来碰撞与冲突?研讨是针对广大专家和学者而言的一个特殊用语,把它强加给学生似乎难以想象。特别是从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开始,每个问题研讨的难度都较大。没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想过后果吗?它同样使中学生对学习历史“望尘莫及”、“ 知难而退”,从当前情况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使这个所谓的“副科”更加无人问津;再从深层次讲,现实中鄙视文科、“重理轻文”的现象很普遍,课后习题难度过大就影响到以后文理分科中学生选择学习文科的积极性。纵然这个教师讲课很精彩、很幽默、很受学生欢迎,可是这时候的历史就演变成他们放松精神,享受生活的工具了。 诚然,在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影响下,人民版历史教材难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完全成熟。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承认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同时希望出版社加强与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教材中的问题,能认真对待,稍加修正,完善教材,以利广大的师生学习。我省自2009年课改以来,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专题型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我省,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中考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低,学生不必要掌握太多的基础知识,也根本不愿花时间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所以造成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时间、朝代概念都不清楚,稀里糊涂。学生基础普遍差,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再加上课时又少、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很困扰。高中历史新教材采取专题式的编写结构,将旧教材按时间、朝代为顺序的纵向编写模式改为按专题线索的横向编写模式。然而由于大部分高中生缺乏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所以学习起来感到很困难,不知所云。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日益下降,课改的宗旨和目标,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就落空了。所以根据实际看来,高中学生对于专题式的历史知识结构还不适应,不具备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人民版的教科书布局结构不太合理 高中课本必修共分三册,必修一的内容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史,必修二的内容是经济史,必修三是思想文化史。一般高中都按照顺序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先学必修一内容,而编者没有预想到的是,这样的编排顺序有一些弊端。首先按内容结构来说,政治史的发展是以经济史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是基石,没有经济,就没有政治。所以内容编排顺序不合理、不科学,给学生会造成错误的思维。再从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来看,经济史最简单,学生容易学习和掌握。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先学较难苦涩的内容,学生难以下咽,更不要说轻易消化了。时间一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锐减。 三、教材中一些章节内容结构编排混乱,不够严谨 例如,必修三的专题一第二节内容:汉代儒学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虽然和前面内容有一定联系,编者在这里分明是要说明儒学和科举制的关系,但似乎有点文不对题。还有必修三的专题六第四节: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这一课教材内容思绪比较混乱,和前面的教材内容也有重复之处,师生读了一片茫然。教材内容重复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如: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两次工业革命等内容,在教材中重复出现。尽管编者站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不同角度来看待的,讲的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历史背景和历史事实是相同的,所以师生看到这些内容的学习,就有厌倦心理,再加上内容的枯燥,根本没有兴趣可言。这些内容虽然翻来覆去学了几次,但是学生似乎浅尝辄止,未能深入去研究,所以学习效益并不理想。 教材不严谨之处,还表现在一些笔误。例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中说: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应该说成:系统最为完备;还有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专题,专题导语中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而在第一课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的课文中说: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显然编者这里的“近代民族工业”是指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因为这一专题主要讲的是民族资本主义。教材在这里指代不明确,容易产生误解。教材还有笔误,例如,必修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课中69页有“民国革命失败后”,应该是:国民革命。 总之,历史课本的编排最好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规律,不要人为地将历史隔断,断章取义,应以通史编排为宜。同时注意初高中历史的衔接和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